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902,分194页显示  上一页  4  5  6  7  8  10  11  12  13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苏味道(世称 苏李 )
刘幽求( 中山县男、徐国公 文献 行第 大 )
李显( 庙号 中宗、唐中宗 孝和皇帝、唐中宗帝、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李显 周王、英王 尊号 应天皇帝、应天神龙皇帝 )
沈佺期(云卿 世称 沈宋、沈詹事 行第 三 )
李乂(尚真 字尚真 中山郡公 别称 有宰相器 )
贺知章(季真 四明狂客、秘书外监 世称 四明狂监、狂吟老监、吴中四士、贺监 行第 八 )
张若虚(世称 吴中四士 )
王晙( 清源县公、中山郡公 忠烈 )
张旭(世称 吴中四士、张颠、醉旭 别称 颠张 伯高 行第 九 )
张九龄(子寿 曲江 尊号 唐曲江公 始兴公、始兴县伯、曲江男 别称 贤相 文献 )
包融(世称 吴中四士 三包 行第 二 )
严从(中黄子 )
李黄中
郭子仪(尚父 别称 汾阳老、汾阳考、汾阳中令、郭令公 汾阳郡王、代国公 世称 郭汾阳 忠武 子仪 )
冯中庸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48—705 【介绍】: 唐赵州栾城人。高宗乾封进士。武周圣历初以凤阁舍人、检校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处事圆滑,模棱两可,人称“苏模棱”。后因附张易之兄弟,中宗时贬为郿州刺史。少时与李峤以文辞齐名,号苏李。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48—705 赵州栾城(今河北栾城)人。9岁能文,20岁登进士第。累转咸阳尉。裴行俭征突厥,奏为掌书记。后历官集州刺史、天官侍郎。曾两度为相,居相位数年,苟合取容,遇事依违两可,人称“苏模棱”。中宗神龙初(705),因谄附张易之兄弟,贬郿州(在今中亚)刺史,死于任所。味道工诗善文,少时与李峤并称“苏李”,后又与李峤、崔融、杜审言合称“文章四友”。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苏味道诗作五律甚多,然成就不及沈、宋。今人徐定祥有《苏味道诗注》。《全唐诗》存诗1卷。
唐诗汇评
苏味道(648—705),赵州栾城(今属河北)人。幼与同郡李峤俱以文辞显,时称“苏李”。弱冠登进士第。延载中,以凤阁舍人检校侍郎、同平章事。贬集州刺史,召为天官侍郎。圣历初,复以凤阁侍郎同平章事。坐事贬坊州,迁益州长史。神龙初,坐党附张易之贬眉州刺史,卒。味道久居相位,谙练官场故习,圆滑保身,世号“模棱宰相”。有《苏味道集》十五卷,已佚。《全唐诗》编诗一卷。

作品评论

新唐书本传
(味道)九岁能属辞,与里人李峤俱以文翰显,时号“苏李”。
三唐诗品
盛有时名,藻思相称,惟其速达,故入境未宏。旧集阙残,未窥其所木,拟以连篇排比,其源盖出于王筠。初唐之古芳,实梁陈之支派也。“火树银花”,时留俊赏,然丰肌靡骨,无复陈隋。
《诗学渊源》
集中诗皆应制之什,未改陈隋旧习。用事典雅,后遂成馆阁一体。至蓄意含情,推事及物,则固唐诗之本色,异于六朝所尚者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5—715 【介绍】: 唐冀州武强人。武周圣历中举制科中第,为阆中尉。临淄王李隆基入诛韦庶人,号令诏敕一出其手,以功授中书舍人,参知机务,封中山县男。睿宗立,进尚书右丞、徐国公。景云二年,迁户部尚书,转吏部,擢拜侍中。玄宗先天元年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劝除太平公主,谋泄,流封州。及太平公主败,即日诏复旧官。开元初官至尚书左丞相,兼黄门监。未几,除太子少保,罢知政事。贬睦州刺史,徙杭州、桂阳郡,在道忧愤卒。谥文献。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55—715 排行大,冀州武强(今河北武强)人。武后圣历中,举制科中第,授阆州尉。弃官,后授朝邑尉。预诛韦后,以功擢中书舍人,参知机务。睿宗即位,进尚书右丞,封徐国公。景云二年(711),改户部尚书,罢知政事。月余,转吏部尚书,拜侍中。玄宗先天元年(712),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一度配流封州。开元初,进尚书左丞相,兼黄门监。未几,以太子少保罢知政事。又贬睦州刺史,转杭州刺史。三年(715),移郴州刺史,愤恚卒于道,谥文献。生平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全唐诗》存其诗1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断句2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6—710 【介绍】: 唐朝皇帝。高宗第七子。既嗣位,母武后临朝称制,废之为庐陵王,迁均州,又迁房州。武周圣历二年,复为太子。神龙元年,张柬之等以羽林兵讨乱,始复帝位及唐国号。复位后,皇后韦后与武三思等专权,安乐公主卖官鬻爵。前后在位七年,为韦后及安乐公主毒死。谥孝和皇帝。
全唐文·卷十六
帝讳显。高宗第七子。显庆元年生。二年封周王。仪凤二年徙封英王。改名哲。永隆元年八月立为皇太子。宏道元年十二月即位。嗣圣元年。武后废帝为庐陵王。房州安置。圣历元年复立为皇太子。仍名显。神龙元年正月复辟。十一月上尊号应天皇帝。三年八月加尊号应天神龙皇帝。立二年被废。复位四年。年五十五。谥曰孝和皇帝。庙号中宗。追尊太和大圣大昭孝皇帝。集四十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3? 【介绍】: 唐相州内黄人,字云卿。高宗上元二年进士。武则天长安中,累迁通事舍人,预修《三教珠英》。由协律郎累除给事中、考功员外郎。中宗神龙初,坐赃配流岭表。后召授起居郎,加修文馆直学士,常侍宴宫中。历中书舍人、太子詹事。工诗,尤长七言,始定七律体制。诗与宋之问齐名,时号“沈宋”。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56—715 字云卿,排行三,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人。官终太子少詹事,世称沈詹事。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任协律郎。武周时为通事舍人,曾与修《三教珠英》。大足元年(701)迁考功员外郎,次年,复迁给事中。四年坐贿入狱,旋获释。次年,中宗复辟,坐阿附张易之流驩州,越明年,遇赦北返。景龙中,以起居郎兼修文馆直学士,历中书舍人,终太子少詹事,约当玄宗开元初。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一。佺期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于律体定型,其功尤伟,时称“苏(味道)李(峤)居前,沈宋比肩”(《新唐书·宋之问传》),而佺期之与七律形成较之问作用更大,为王维前唐代七律创作成就最著者。其所作,虽多奉和应制,而每能心与境会,自铸秀句。五律如《游少林寺》、《铜雀台》,或清丽警秀,或吞吐含芳;七律如《兴庆池侍宴应制》、《奉和春初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均揽景阔远,词气飞动。凡此均承上官仪而转变,初见开宕起伏之工。又七律《龙池篇》、《独不见》,一气盘旋,含秀俊于古雅,最能见出七律由骈俪化歌行蜕出之步武。南贬中所作,更承四杰之绪,题材扩大,洗削铅华,如五律《过七盘岭》、《岭表逢寒食》,七律《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等,均通篇沉挚,清丽中见凄惋抑郁,下启张说,得盛唐先声。此外七古《入少密溪》整丽虽不脱初唐体格,而尽去浮词肤言,由即目之秀景,婉转以见清远之意,为当时仅见,预示王维《桃源行》一路格调。张说称:“沈三兄诗,直须还他第一”(《隋唐嘉话》卷下),可见当时声望之高。原集10卷,久佚,明王廷相辑为《沈詹事诗集》7卷。明以来各本多作2卷。宋人又著录5卷本,有抄本传世。注本有今人陶敏《沈佺期集校注》。《全唐诗》编其诗为3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2首,断句4联。
唐诗汇评
沈佺期(656?-714),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高宗上元二年(675)登进士第。武后荃历中累迁通事舍人,转考功员外郎,授给事中,坐交张易之,流驩州,稍迁台州录事参军。中宗景龙间,拜起居郎,修文馆直学士,历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开元初卒。佺期工诗,尤长于律体,与宋之问并称“沈宋”。有《沈佺期集》十卷,已佚。今存清抄本《洸云卿文集》五卷。又有《沈詹事诗集》七卷,乃明人所辑。《全唐诗》编诗三卷。
词学图录
沈佺期(656-714) 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上元二年进士及第。由协律郎累迁考功员外郎。曾因受贿入狱,后复职,迁给事中。中宗即位,因谄附张易之,被流放。神龙三年召拜起居郎兼修文馆直学士,常侍宫中。后历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史论以为律诗体制定型代表诗家。有文集10卷,已散佚。明人辑有《沈佺期集》。曾作《回波乐》词。
全唐文·卷二百三十五
佺期。相州内黄人。第进士。神龙中历官太子詹事。开元初卒。

作品评论

《唐诗品》
云卿诗,其命意周委,如雪舞岩林,随形宛转,无象不得,其𣁎词丽则,如春在瑶池,气色照映,自含华态,可谓意象纵横、同锋姿媚者也。其拙语如田家,而殊深俊朗;其形器如木石,而更被华要。仰承贞观,弥见周留:俯待开元,先咀意旨。旷代高之,无以为过。置之往哲之中,岂但叔源失步,明远变色者耶!
《沈诗评》
沈诗五言宛丽,迥出一时。
《艺苑卮言》
五言至沈、宋,始可称律。律为音律、法律,天下无严于是者,知虚实平仄不得任情而度,明矣。二君正是敌手,排律用韵稳妥,事不傍引,情无牵合,当为最胜。摩诘似之,而才小不逮。少陵强力宏蓄,开合排荡,然不无利钝。馀子纷纷,未易悉数也。
诗镜总论
沈佺期吞吐含芳,安详合度,亭亭整整,喁喁叮叮,觉其句自能言,字自能语,品之所以为美。苏、李法有馀闲,材之不逮远矣。
《诗源辨体》
初唐七言古,自王、卢、骆再进而为沈、宋二公,宋、沈调虽渐纯,语虽渐畅,而旧习未除。……然析而论之,沈气为促,宋实胜之。
《诗源辨体》
七言古,沈如“水晶帘外金波下,云母窗前银汉回”、“燕姬彩帐芙蓉色,秦子金炉兰麝香”、“灯华灼灿九衢映、香气氤氲百和然”、“朝霞散彩羞衣架,晚月分光让镜台”、“玳瑁筵中别作春,琅玕窗里翻成昼”等句,偶偭极工,语皆富丽,与王、卢、骆相类者也。
《诗源辨体》
五言自王、杨、卢、骆,又进而为沈、宋二公,沈、宋才力既大,造诣始纯,故其体尽整栗,语多雄丽,而气象风格大备,为律诗正宗。或问:以入录观沈宋五言律,制作实工,而后人独推盛唐,何耶?曰:盛唐五言律入圣者,虽人止数篇,然化机流行,在在而是。沈宋制作虽工,而化机尚浅,此升堂、入室之分也。
《唐律消夏录》
沈、宋工力悉敌,确是对手。其高妙不及射洪,遒密不及必简,然闲情别绪,句剪字裁,已极文人之致。若沈虽沉切处时有轩豁,宋虽显露处更觉粘滞,此则两人心地中事也。
《载酒园诗话又编》
古称沈为靡丽,今观之,乃见朴厚耳。……然朴厚自是初唐风气,不足矜,当取其厚中带动,朴而特警者。如《芳树》、《和赵麟台元志春情》、《叹狱中无燕》、《和元万顷临池玩月》,最其振拔。
《载酒园诗话又编》
长律至沈而工,较杜、宋实为严整。然唯“卢家少妇”篇首尾温丽,馀亦中联警耳。结语多平熟,易开人浅率一路,若从此入手,恐不高。
围炉诗话
沈、宋诸公七律之高华典重,以应制故,然非诸诗皆然,而可立为初唐之体也?
《唐诗英华》
七律肇自唐初,工于沈、宋,浸淫渐盛,率务高华。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陈德公先生曰:沈、宋上接六代,下开盛唐,进绮丽而益工,运便妍而极秀。音韵吐含,温婉不迫;姿态流媚,生溢行间。王、岑由此准绳,钱、刘亦共嗣续。唐代正音,端在是尔。济南止拔华亮,不录尖新,所谓崇雅味于生致者欤?
《石州诗话》
沈、宋律句匀整,格自不高。杼山目以“射雕手”,当指字句精巧胜人耳。
《石州诗话》
沈、宋应制诸作,精丽不待言,而尤在运以流宕之气。此元自六朝风度变来,所以非后来试帖所能几及也。
三唐诗品
其源亦出谢、沈,植骨清隐,舒芬华秀,在考功之亚,名并当时。律体特取风神,开盛唐之派。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赵州房子人,本名尚真,一作字尚真。举进士,累迁中书舍人、吏部侍郎、知制诰。典选事,请谒不行,时人语曰:“李下无蹊径。”转黄门侍郎,封中山郡公。太平公主干政,欲引乂自附,乂绝之。官终刑部尚书。卒年六十八,谥贞。乂方雅有学识,时称有宰相器。兄李尚一、李尚贞,俱以文章名,同为一集,号《李氏花萼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57—716 字尚真,赵州房子(今河北临城)人。年12岁能属词。19岁举于州。高宗永隆二年(681)登进士第,累调万年县尉。武后长安三年(703),迁监察御史,历殿中侍御史、司勋员外郎、左司员外郎、左司郎中。中宗景龙中,迁中书舍人、修文馆学士。睿宗景云元年(710),迁吏部侍郎。二年,进黄门侍郎,封中山郡公。玄宗开元初,为紫微侍郎,拜刑部尚书,卒于官。赠黄门监,谥曰贞。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苏颋《唐紫微侍郎赠黄门监李乂神道碑》、《故刑部尚书中山李公诗传记》。乂与兄尚一、尚贞俱以文章见称,3人所作合编为《李氏花萼集》20卷。《旧唐书·经籍志下》、《新唐书·艺文志四》又著录《李乂集》5卷,二书俱已佚。《全唐诗》存其诗1卷,多为奉和应制之作。
全唐文·卷二百六十六
乂字尚真。赵州房子人。第进士。举茂才异等。累调万年尉。景龙中累迁中书舍人修文馆学士。景云初封中山郡公。开元中为紫微侍郎。拜刑部尚书。卒年六十八。赠黄门监。谥曰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9—744 【介绍】: 唐越州永兴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少以文词知名。武后證圣元年进士。初授四门博士,又迁太常博士。玄宗开元十年,张说奏贺知章及徐坚等入书院,同撰《六典》。十三年,迁礼部侍郎,加集贤院学士。后迁太子宾客,授秘书监。性放旷,好饮酒,与李白友善。工书法,尤擅草隶。天宝初,因病乃上疏度为道士,至乡卒。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59—744 字季真,排行八,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武后證圣元年(695)登进士第,因陆象先引荐,授国子四门博士,后迁太常博士。玄宗开元十年(722),因张说荐,入丽正殿修书。十三年,迁礼部侍郎,后为太子宾客、秘书监。为人旷达不羁,不拘礼法。善谈笑,时人誉为“清淡风流”。晚年尤放诞,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世称贺监。与张旭、包融、张若虚号为“吴中四士”(《新唐书·刘晏传》附《包估传》),又与李白、杜甫等诗人友善。知章能诗,且善草、隶书。玄宗天宝三载(744),上疏请度为道士,归隐镜湖,不久病逝。生平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其诗大多散失,今存诗中颇有情味隽永之作。有《贺秘监集》。今人王启兴、张虹有《贺知章、包融、张旭、张若虚诗注》。《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收诗2首,断句1,题1。
唐诗汇评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会稽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少以文词知名。证圣元年(695),棹进士第,又登超拢群类科,授四门博士,累迁太常博士、户部员外郎、起居郎。开元十年,入丽正殿修《六典》等。十三年,迁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历工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天宝三载,因病恍偬,上疏请度为道士,求还乡里。玄宗许之,返乡不久卒。知章工书能诗,尤善草隶,神龙中与吴越文士包融、张旭、张若虚俱以文词杨名上京,合称“吴中四士”。性放旷,晚年无复拘检,自号“四明狂客”。又嗜酒,与李白等合称“饮中八仙”。后人辑有《贺秘监集》一卷行世。《全唐诗》存诗一卷。
全唐诗补逸
贺知章字季真,会稽永兴人。证圣初擢进士第,陆象先引为太常博士,累迁秘书监。天宝三载请为道士还乡里,未几卒,年八十六。补诗一首。
全唐文·卷三百
知章字季真。会稽永兴人。第进士。开元中累迁礼部侍郎。加集贤院学士。充皇太子侍读。迁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授秘书监。晚年自号四明狂客。又称秘书外监。天宝三载。上疏请度为道士。还乡里。元宗亲制诗赠行。卒年八十六。肃宗立。赠礼部尚书。

作品评论

旧唐书本传
(知章)醉后属词,动成卷轴,文不加点,咸有可观。
旧唐书本传
神龙中,知章与越州贺朝、万齐融,扬州张若虚、邢巨,湖州包融,俱以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上京。……数子人间往往传其文,独知章最贵。
《载酒园诗话又编》
若虚与贺季真同时齐名,遽分初盛,编者殊草草。吾读诗至贺秘书,真若云开山出,境界一新,毋宁罝张于初,列贺于盛耳。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660—约720 【介绍】: 唐扬州人。曾官兖州兵曹。中宗神龙中,以文词俊秀驰名京师,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杰”。存诗仅二首,以《春江花月夜》著名。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60?—720? 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中宗神龙中与贺知章、万齐融、邢巨、包融等诗人,以“文词俊秀”而显名长安。又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友情甚笃,俱以诗作有名当时,号“吴中四士”(《新唐书·刘晏传》附《包佶传》)。事迹散见《旧唐书·贺知章传》、《新唐书·刘晏传》、《唐诗纪事》卷一七。其诗大都散佚,《全唐诗》仅存2首,一为《代答闺梦还》,写闺情,诗风近齐梁,无甚特色;一为《春江花月夜》,则是千古绝唱。今人王启兴、张虹有《贺知章、包融、张旭、张若虚诗注》。
唐诗汇评
张若虚,生卒年不详,扬州(今属江苏)人。神龙中,与贺知章、包融、张旭等吴越文士,俱以文词俊秀杨名京师,合称“吴中四士”。后官至兖州兵曹参军。《全唐诗》存诗二首。

作品评论

明皇杂录
天宝中,刘希夷、王昌龄、祖咏、张若虚、孟浩然、常建、李白、杜甫、虽有文章盛名,俱流落不偶,恃才浮诞而然也。
《载酒园诗话又编》
《春江花月夜》,其为名篇不待言,细观风度格调,则刘希夷《捣衣》诸篇类也。此诚盛唐中之初唐。且若虚与贺季真同时齐名,遽分初盛,编者殊草草。吾读诗至贺秘书,真若云开山出,境界一新,毋宁置张于初,列贺于盛耳。
《唐诗别裁》
若虚开元初人,与贺知章、张旭齐名。
王闿运《湘绮楼论唐诗》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宫体之巨澜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沧州景城人。弱冠明经擢第。历迁殿中侍御史。开元初击吐蕃,大败之,寻除并州大都督府长史。讨突厥有功,授兵部尚书,复充朔方军大总管,封清源县公。累拜户部尚书,复为朔方军节度使。卒年七十余。赠尚书左丞相,谥忠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62?—732 沧州景城(今河北沧州西)人,后徙家洛阳(今河南洛阳)。长安尉王行果子。弱冠明经及第,调清苑尉。历永昌令、殿中侍御史,出为渭南令。景龙末授桂州都督,转鸿胪大卿,充朔方军副大总管,兼安北大都护。以击吐蕃功进并州大都督长史。迁左散骑常侍、朔方道行军大总管、御史大夫。开元八年(720)授兵部尚书,复充朔方军大总管,次年贬梓州刺史,后拜太子詹事,封中山郡公。迁吏部尚书。十一年代张说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坐王乔谋反,贬蕲州刺史,转定州。入迁户部尚书,官终朔方军节度使。二十年卒,赠尚书左丞相,谥曰忠烈。生平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唐会要》卷七〇。晙好学能文,《全唐诗》存诗1首。又《全唐诗》有王俊,乃王晙之误。
全唐文·卷二百九十八
晙。沧州景城人。徙家洛阳。弱冠明经擢第。景龙末充朔方军副大总管兼安北大都护陇右偫牧使。开元十年拜太子詹事。累封中山郡公。十一年同中书门下三品。充朔方军节度大使。二十年卒。年七十馀。赠尚书左丞相。谥曰忠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吴人,字伯高。官左率府长史。工书,精通楷法,以草书知名,世称“草圣”。旭草书与李白诗、裴旻剑舞时称“三绝”。相传旭醉后呼叫狂走而后下笔,故又称“张颠”。颜真卿曾学笔法于旭。怀素继承其草法,人谓“颠张狂素”,“以狂继颠”。旭亦能诗。正书有碑刻《郎官石记》,草书散见历代集帖中,墨迹有《草书古诗四帖》。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75?—750? 字伯高,排行九,吴(今江苏苏州)人。曾官常熟尉、金吾长史,世称“张长史”。张旭为盛唐著名草书家,性嗜酒,常醉后1叫呼狂走,而后挥毫落纸,时称“张颠”,又尊为“草圣”。其草书与李白诗、裴旻剑舞号为“三绝”。颜真卿曾两至洛阳,求教于旭,撰有《张长史十二意笔法记》。张旭与李颀、高适相善,有诗赠答;与贺知章、包融、张若虚号“吴中四士”。生平见《新唐书》本传、张怀瓘《书断》卷三、僧适之《金壶记》卷中。杜甫《饮中八仙歌》亦曾咏及。其诗幽深旷远,别有神韵。《全唐诗》存诗6首,《全唐诗续拾》补诗4首。今人王启兴、张虹有《贺知章、包融、张旭、张若虚诗注》。
唐诗汇评
张旭,生卒年不详,字伯高,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工书能诗。神龙初,与贺知章、包融、张若虚等吴越文士俱以文词杨名京师,合称“吴中四士”。初仕为常孰尉。天宝初,官金吾长史,又曾官左率府长史。旭嗜酒,与李白等合称“饮中八仙”。又善草书,每大醉,狂叫呼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时称“张颠”。唐文宗时,诏以旭草书与李白歌诗、裴旻剑舞为“三绝”。《全唐诗》存诗六首。

作品评论

唐诗归
钟云:张颠印不多见,皆细润有致,乃知颠者不显粗人,粗人颠不得。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3或678—740 【介绍】: 唐韶州曲江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擢进士,官秘书省校书郎。先天元年道侔伊吕科登第,授左拾遗,迁左补阙。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时称贤相。二十四年为李林甫所谗,罢相,出为荆州长史。卒谥文献。有文名,其《感遇诗》以格调刚健称。有《曲江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78—740 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武后神功元年(697),登进士第,授校书郎。玄宗先天元年(712),中道侔伊吕科,授左拾遗。后历官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桂州都督、集贤院学士、中书侍郎等职。开元二十一年(733)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翌年迁中书令,兼修国史。为著名贤相。二十四年,受李林甫排挤,罢相。次年贬为荆州长史,在州以文史自娱,不戚戚于怀。二十八年病卒。年63岁(两《唐书》本传均作68岁,误)。生平详见新、旧《唐书》本传及近年于韶关发现之《张九龄墓志铭》。九龄工诗能文,文长于碑志,诗格调清雅,兴寄深婉,其《感遇》十二首,与陈子昂诗齐名。施补华《岘佣说诗》云:“唐初五言古,犹沿六朝绮靡之习,唯陈子昂、张九龄直接汉魏,骨峻神竦,思深力遒,复古之功大矣。”至其古近体写景抒情诸作,清淡和雅,兴象玲珑,前人以为实开王、孟、储、韦一派。《诗薮》内编卷二云:“张子寿首创清淡之派,盛唐继起,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以风神者也。”今存《曲江张先生文集》20卷。《全唐诗》存诗3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4首。
全粤诗·卷七
张九龄(六七八 — 七四〇),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人。唐中宗景龙元年(七〇七)进士,始授校书郎。又以道侔伊吕科策高第,迁左拾遗,调左补阙、司勋员外郎。以才鉴为宰相张说所亲重,进中书舍人。玄宗开元十四年(七二六),张说罢官,改九龄太常少卿,出为冀州刺史,以养母,请改洪州都督,徙桂州都督,摄御史中丞、岭南按察兼选补使。以拟奏章称旨,诏擢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迁工部侍郎,知制诰。二十一年冬,晋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固辞,不许。次年,迁中书令,知院事。为李林甫所忌,又以谏阻进用张守圭、牛仙客而遭潜构,罢为尚书右丞相,寻再贬荆州长史。开元二十八年,请拜扫南归,五月七日,病卒于故里。追赠荆州大都督,谥“文献”。有《曲江集》二十卷。事见徐浩撰碑铭。《旧唐书》卷九九、《新唐书》卷一二六有传。
唐诗汇评
张九龄(673-740),—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武后长安二年(702)擢进士第,又连登材堪经邦及道侔伊吕科,授左拾遗。玄宗开元十一年,累迁至中书舍人。寻出为冀州刺史,改洪州都督,转桂州都督,充岭南道按察使。召拜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再迁中书侍郎,二十一年以本官同平章事,累封始兴县伯。因李林甫排挤,于开元二十五年眨荆州长史。卒,谥文献。九龄为开元贤相之一,其诗词采富艳,而情致深婉。有《曲江集》二十卷行世。《全唐诗》编诗三卷。
全唐文·卷二百八十三
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人。擢进士。始调校书郎。以道侔伊吕科策高第。开元十一年拜中书舍人内供奉。封曲江男。二十一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中书令。累封始兴县伯。左迁荆州大都督长史。卒年六十八。赠荆州大都督。谥曰文献。建中元年加赠司徒。

作品评论

《唐诗品》
曲江藻思翩翩,体裁疏秀,深综占意,通于远调,上追汉魏而下开盛唐,虽风神稍劣而词旨冲融,其源盖出子古之平调曲也。自馀诸子、驰志高雅,则峭径挺出,游泳时波,则蘼芜莫剪,安能少望其风哉?近体诸作,绮密闲澹,复持格力,可谓备其众美。虽与初唐作者骈肩而出,更后诸名家,亦皆丈人行也。而况节义相先,称古之遗直者耶!
唐音癸签
张曲江五言以兴寄为主,而结体简贵,选言清冷,如玉磬含风,晶盘盛露,故当于尘外置赏。
《唐诗观澜集》
曲江长律,鸣鸾佩琼,万象咳吐,与明皇诗赓歌倡答,如律吕之相应,可谓一德一心。
《唐诗别裁》
唐初五言古渐趋于律,风洛未遒,陈正字起衰而诗品始正,张曲江继续而诗品乃醇。
《四库全书总目》
九龄守正嫉邪,以道匡弼,称开元贤相,而文章高雅,亦不在燕、许诸人下。《新唐书·文艺传》载徐坚之言,谓代文如轻缣素练,实济时用,而窘边幅。今观其《感遇》诸作,神味超轶,可与陈子昂方驾;文笔宏博典实,有垂绅正笏气象,亦具见大雅之遗,坚局于当时风气,以富艳求之、不足以为定论。
石洲诗话
曲江公委婉深秀,远出燕、许诸公之上、阮、陈而后,实推一人,不得以初唐论。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张曲江襟情高迈,有遗世独立之意,《感遇》诸诗,与子昂称岱、华矣。
昭昧詹言
张曲江以风雅之道,兴寄为上,故一篇一咏,莫非兴寄,此意是矣。然僻者为之,则又入于空泛,捕风捉影,似是而非。夫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兼之,奈何独主风与兴二端乎?大约天下义理及古今载籍文字,惟变所适,无所不备,但用各有当耳。不能观其会通而偏提一端,即为病痛,知味者鲜,所以末流多歧也。
白华山人诗说
赤堇氏云:读张曲江诗,要在字句外追其神味。又云:曲江诗如蜘蛛之放游丝,一气倾吐,随风卷舒,自然成态。初视之,若绝不经营;再三读之,仍若绝不经营。天工言化,其庶几乎?
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鲍明远、江文通,次叙连章,见铺排之迹。《感遇》诸篇,犹为高调,情词芬恻,清亮音多,骨格未及拾遗,每以非条伤干。至如汉上游女,遥襭古馨,清江白云,蔚发明秀,哀梨爽口,不必与橄榄同功,若斯之类,亦其独至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润州延陵人,一说湖州人。制举登科。玄宗开元间历大理司直,官至集贤院学士。工诗,有才名,与子包何、包佶号三包。又与贺知章、张旭、张若虚齐名,号吴中四士。有诗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排行二,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人。历官集贤院直学士、大理司直。与于休烈、贺朝、万齐融为“文词之友,齐名一时”(《旧唐书·于休烈传》)。亦与贺知章、张旭、张若虚齐名,号“吴中四士”(《新唐书·刘晏传》附《包佶传》)。包融与孟浩然交谊甚厚,孟有诗叙二人交往。《全唐诗》存诗8首。今人王启兴、张虹有《贺知章、包融、张旭、张若虚诗注》。
唐诗汇评
包融,生卒年不详,间州延陵(今江苏丹阳西南)人。工诗。神龙中,与贺知章、张旭、张若虚等吴越之士,俱以文词俊秀杨名上索,合称“吴中四士”。开元中,张九龄引为怀州司户参军,后官至大理司直、集贤院学士。与孟浩然、殷遥友善。有《包融诗》一卷,已佚。殷璠集融及储光羲、殷遥等间州籍诗人十八人诗,编为《丹阳集》,亦佚。《全房诗》存诗八首。

作品评论

殷墦《丹职集》
(融诗)清幽语奇,颇多剪刻。
新唐书·刘晏传
(包)佶……父融,集贤院学土,与贺知章、张旭、张若虚有名当时,号“吴中四士”。
唐诗纪事
润州延陵有包融、储光羲,曲阿有丁仙芝、缑氏主簿蔡隐丘、监察御史察希周、渭南尉蔡希寂、处士张彦雄、张朝、校书郎张晕、吏部常选周瑀、长洲尉谈截,句容有殷遥、硖石主簿樊光、横阳主搏沈如筠,江宁有右拾遗孙处玄、徐延寿,丹徒有江都主簿马侹、武进尉申堂构,十八人皆有诗名,殷墦次为《丹阳集》。
唐才子传
(包)融,延陵人。开元间仕历大理苟直。与参军殷遥、孟浩然交厚,工为诗。二子何、佶,纵声雅道,齐名当时,号“三包”。
严从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自号中黄子。玄宗开元中为著作郎、春宫侍读、集贤院学士。能文章。卒后,太子侍文吕向访其遗文,编为《中黄子集》三卷。
全唐文·卷三百
从。开元初人。
李黄中 朝代:

人物简介

全唐文·卷三百九十八
黄中。开元时擢书判拔萃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97—781 【介绍】: 唐华州郑县人。以武举累迁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玄宗时安禄山乱,为朔方节度使,败史思明于河北。肃宗即位,官关内河东副元帅,配合回纥兵收复长安、洛阳。以功擢中书令,后封汾阳郡王。代宗时仆固怀恩叛,联回纥、吐蕃攻唐。子仪驰数十骑说回纥,与唐联兵以拒吐蕃。德宗立,尊为尚父,罢兵权。世称郭汾阳,亦称郭令公。卒谥忠武。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97—781 字子仪,华州郑(今陕西华县)人。约玄宗开元末中武举科,天宝中累迁朔方节度右兵马使。十四载(755)安禄山反,诏为朔方节度使,率本军东讨。肃宗至德元载(756)加兵部尚书,拜相。至德二年为关内、河东副元帅,收复二京,封代国公。乾元元年(758)进中书令,二年失兵柄。代宗宝应元年(762)进封汾阳郡王,出镇绛州。广德元年(763)吐蕃据京师,诏为关内副元帅,率军逐之。其后累镇河中、邠宁等。德宗即位,召还朝,赐号尚父,进太尉。建中二年(781)卒,谥忠武。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全唐诗》存诗2首。
全唐文·卷三百三十二
子仪字子仪。华州郑县人。以武举异等补左卫长史。累迁朔方节度右兵马使。安禄山反。进卫尉卿兼灵武郡太守。充朔方节度。以本军东讨。以功加御史大夫。肃宗即位。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至德二载进司空。充关内河东副元帅。两京平。加司徒。封代国公。上元三年进封汾阳郡王。广德元年赐铁券。图形淩烟阁。德宗立。摄冢宰。赐号尚父。进位太尉中书令。建中二年薨。年八十五。赠太师。谥忠武。
冯中庸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玄宗开元十九年,上《政录》十卷,授汜水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