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迎年  拼音:yíng nián
1.祈年,祈求丰收。《史记。卷二八。封禅书》:「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于执期,命曰迎年。」
2.迎接、庆贺新年。宋。陈师道〈早春〉诗:「度腊不成雪,迎年遽得春。」
《漢語大詞典》:栖亩(棲畝)
初学记卷九引子思子:“ 东户 季子 之时,道上雁行而不拾遗,耕耨餘粮宿诸亩首。”后遂以“栖亩”谓将馀粮存积田亩之中,以颂丰年盛世。 晋 左思 《魏都赋》:“餘粮栖亩而弗收,颂声载路而洋溢。” 唐 陆龟蒙 《江南秋怀寄华阳山人》诗:“负杖歌栖亩,操觚赋北征。”明史·徐贞明传:“水利兴则餘粮栖亩皆仓庾之积。” 清 赵翼 《夜归》诗:“栖亩餘粮收未尽,欢声满路説丰年。”
《漢語大詞典》:千箱
形容丰年储粮之多。 唐太宗 《秋暮言志》诗:“已获千箱庆,何以继熏风。” 唐 欧阳詹 《送王式东游序》:“何述万乘之都,千箱之年,有故人而适远,无巵酒以叙别,男儿巵酒之不致,亦何论他日之浮沉哉!” 宋 范仲淹 《稼穑惟宝赋》:“闢五土之时,披沙岂异;载千箱之处,照乘攸同。”参见“ 千仓万箱 ”。
分類:丰年
《國語辭典》:千仓万箱(千倉萬箱)  拼音:qiān cāng wàn xiāng
语本《诗经。小雅。甫田》:「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形容丰收之年储蓄粮食很多。《抱朴子。内篇。极言》:「千仓万箱,非一耕所得;干天之木,非旬日所长。」
分類:丰年
《漢語大詞典》:稔岁(稔歲)
犹稔年。丰年。 唐 耿湋 《东郊别业》诗:“晚雷期稔岁,重雾报晴天。”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六一居士上》:“盖蝗遗子於地,若雪深一尺,则入地一丈,麦得雪则资茂而成稔岁;此老农之语也。”
分類:丰年
《漢語大詞典》:丰年兆(豐年兆)
丰年的瑞兆。俗谓瑞雪兆丰年,亦有以春雨或雾淞为丰年瑞兆的。 南唐 李中 《喜春雨有寄》诗:“最怜滋壠麦,不恨溼林鸎;父老应相贺,丰年兆已成。” 宋 强至 《诘朝雨寒密雪杂下辄成一篇呈诸匠者幸赐光和》诗:“真宰恩先漏,丰年兆逆占。” 明谢谠《四喜记·喜逢甘雨》:“玄冥已报丰年兆,对酒且开怀抱,醉听前村喜雨謡。”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五:“继閲类书载 齐 谚云:‘霜淞如雾淞,贫儿备饭瓮。’亦以此为丰年兆。”亦省作“ 丰兆 ”。 宋 宋祁 《和枢密晏太尉〈元日雪〉》:“丰兆欢歌谁不尔,百官兼放五门朝。” 元 戴良 等《甲辰元日对雪联句》:“三冬不作雪,元日乃飞花;殆似呈丰兆,还如献岁华。”
《國語辭典》:鞭春  拼音:biān chūn
中国习俗于立春前一日,各地州县官府鞭打春牛迎春,以祈求丰收。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立春》:「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进春牛入禁中鞭春。」也称为「鞭牛」、「打春」。
《國語辭典》:鞭牛  拼音:biān niú
中国习俗在立春前一日,各地州县官府鞭打春牛迎春,以祈求丰收。唐。元稹 生春诗二○首之七:「鞭牛县门外,争土盖蚕丛。」也称为「鞭春」、「打春」。
《國語辭典》:打春  拼音:dǎ chūn
旧时习俗于立春日,州县官府以鞭打春牛迎春,祈求丰收。宋。洪适 南歌子。闰岁饶光景词:「闰岁饶光景,中旬始打春。」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立春》:「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进春牛入禁中鞭春。开封、祥符两县,置春牛于府前。至日绝早,府僚打春,如方州仪。」也称为「鞭春」、「鞭牛」。
《國語辭典》:丹甑  拼音:dān zèng
红色的蒸食炊器。相传为丰年所出的祥瑞器物。《宋书。卷二九。符瑞志下》:「丹甑五谷丰熟则出。」
《漢語大詞典》:栖粮(棲糧)
《淮南子·缪称训》:“昔 东户 季子 之世,道路不拾遗,耒耜餘粮,宿诸畮首。”谓馀粮存放于田头。后因以“栖粮”称颂丰年盛世。 宋 宋祁 《皇帝幸玉津园省敛颂》:“揉耒以识 帝农 之来,栖粮而歌 东户 之泰。”
《漢語大詞典》:饥穰(饑穰)
饥荒与丰收。飢,通“ 饥 ”。《汉书·食货志上》:“世之有飢穰,天之行也, 禹 汤 被之矣。” 颜师古 注:“穰,丰也。”
饥荒与丰收。史记·秦本纪:“ 繆公 问 公孙支 , 支 曰:‘饥穰更事耳,不可不与。’” 汉 桓宽 盐铁论·水旱:“水旱,天之所为;饥穰,阴阳之运也,非人力故。”
分類:饥荒丰收
《漢語大詞典》:嘉年
美好的年头;丰年。 三国 魏 阮籍 《鸠赋》:“伊嘉年之茂惠,洪肇恍惚以发蒙。”艺文类聚卷二引 南朝 宋 孝武帝 《祈晴文》:“增高廪於嘉年,登十千於兹岁。”
《漢語大詞典》:凶穰
歉岁与丰年。管子·国蓄:“岁有凶穰,故穀有贵贱。” 汉 徐干 中论·脩本:“故以岁之有凶穰而荒其稼穡者,非良农也。”
分類:丰年
《漢語大詞典》:顺祝(順祝)
谓祈求丰年。 汉 蔡邕 独断卷上:“太祝掌六祝之辞:顺祝,愿丰年也;年祝,求永贞也……策祝,远罪病也。”
分類:祈求丰年
《漢語大詞典》:两岐年(兩岐年)
麦生两穗之年,指丰年。 唐 李商隐 《忆雪》诗:“瑞邀盈尺日,丰待两岐年。”参见“ 两岐 ”。
分類:丰年
《漢語大詞典》:两岐(兩岐)
亦作“ 两歧 ”。
(1).分为两支。后汉书·张堪传:“﹝ 张堪 ﹞拜 渔阳 太守……乃於 狐奴 开稻田八千餘顷,劝民耕种,以致殷富。百姓歌曰:‘桑无附枝,麦穗两岐。 张君 为政,乐不可支。’” 唐 吕温 《道州观野火》诗:“遍生合颖禾,大秀两岐麦。”
(2).指两个分岔。 南朝 齐 谢朓 《将游湘水寻句溪》诗:“瑟汩泻长淀,潺湲赴两岐。” 宋 陆游 《雪作》诗:“飞蝗扫地无遗种,瑞麦连云有两歧。” 明 李东阳 《周公神道碑》:“麦有两岐,芝有三秀。”
(3).称颂地方官吏改善农业有方,民乐年丰。 南朝 齐 谢朓 《答张齐兴》诗:“子肃两岐功,我滞三冬职。” 宋 王安石 《送李才元校理知邛州》:“北堂已足夸三釜,南亩当今识两歧。”
(4).借指麦子。 南朝 梁 沈约 《留真人东山还》诗:“待余两岐秀,去去掩柴扉。”
(5).指特异之禾稼。 前蜀 韦庄 《〈又玄集〉序》:“是知美稼千箱,两岐爰少;繁絃九变,大护殊稀。”
(6).两种意见分歧;两种办法不统一。宋史·王觌传:“若悉考同异,深究嫌疑,则两歧遂分,党论滋炽。” 张孝若 《南京政府成立》第一节:“而 湘 赣 代表均已先后到 鄂 , 粤 代表 黄 君 克强 亦本在 汉阳 ,故復电催各省迅即派员赴 鄂 ,以免两歧。”
《漢語大詞典》:钦天坛(欽天壇)
封建时代帝王用以祭天和祈祷丰年的台状建筑。宋史·仁宗纪三:“戊子,雨。己丑,谢雨,辛卯,筑钦天坛于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