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68,分158页显示 上一页 121 122 123 124 125 127 128 129 130 下一页
内无为
四有为相
四无为
外无为
有为
有为转变
有为无常
有为空
有为功德
有为生死
有为果
有为无漏
有为解脱
有为经
佛类词典(续上)
文殊为释迦胁侍内无为
四有为相
四无为
外无为
有为
有为转变
有为无常
有为空
有为功德
有为生死
有为果
有为无漏
有为解脱
有为经
文殊为释迦胁侍
【佛学大辞典】
(杂语)文殊与普贤为两胁侍,文殊为左之侍者。净名玄四曰:「文殊既是释迦左面侍者,此土行最高。」释门正统曰:「若以菩萨人辅,则文殊居左普贤居右。」是由胜劣之次第,故文殊为左(即上),普贤为右(即下)也,若依知行理智定慧等法门时则普贤当在左文殊当在右。以文殊司诸佛之智德,普贤司诸佛之定慧也。故一处以文殊弥勒为两胁侍,以文殊置右弥勒置左。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曰:「于佛右边画文殊师利,如童子相貌,顶戴宝冠,于释迦牟尼佛左边画弥勒菩萨。」
(杂语)文殊与普贤为两胁侍,文殊为左之侍者。净名玄四曰:「文殊既是释迦左面侍者,此土行最高。」释门正统曰:「若以菩萨人辅,则文殊居左普贤居右。」是由胜劣之次第,故文殊为左(即上),普贤为右(即下)也,若依知行理智定慧等法门时则普贤当在左文殊当在右。以文殊司诸佛之智德,普贤司诸佛之定慧也。故一处以文殊弥勒为两胁侍,以文殊置右弥勒置左。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曰:「于佛右边画文殊师利,如童子相貌,顶戴宝冠,于释迦牟尼佛左边画弥勒菩萨。」
内无为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外无为之对。六妙门也。
(术语)外无为之对。六妙门也。
四有为相
【佛学大辞典】
(名数)生住异灭也。(参见:有为)
【佛学大辞典】
(名数)生住异灭之四者,此有二种。一一期四相。法之初有名生,生已而相似相异名住,此相续之转变名异,后无名灭。二刹那生灭。谓一刹那中具四相也。此有大小乘之别,大乘法相宗谓色心之法体,自有生住异灭四相之变化。即言四相者,以其变化分位而名之假法也。本无今有之位名生。生位暂停之位名住。住别前后之位名异。无位名灭。此中前三者为有,故同在现在。一为无,故在过去(唯识述记二末),小乘有部立色心之法体为恒有,故其生灭之变化随用而说,不据于体。且离法体别有四相之实性,以使彼心身之作用,生住异灭。故色心之法名为所相,四相名为能相。使先无之色心作用为今有,名为生相。使其作用暂时安住,引其自果,名为住相。使引其自果之作用衰变,名为异相。使其作用遂灭坏,名为灭相,而此生等四相既是有为法,则必别有生等四相。若果有之,则以彼亦应有其馀之四相,而有无穷之失。因之四相有本相随相之二者,随相以生本相,本相有八能,随相有一能,互为能生所生,故随相之外更无随相,即无无穷之失。如色法之生,有九法俱起。一是本法,色之自体作用也,使此色之自体作用生之法为本生相,使色之自体作用住之法为本住相,使色之自体作用异之法为本异相,使色之自体作用灭之法为本灭相(此为四本相亦曰四大相),合为五法,本生相不能自生,更有随生相生本生相,乃至本灭相不能自灭,更有随灭相灭本灭相(此为四有相亦曰四大有相),合为九法,此九法中本生相除自而生馀八法。乃至本灭相除自而灭馀八法。又随生相唯生本生相,而不能生自馀之八法(自与他之七法),乃至有灭相但灭本灭相,而不能灭自馀之八(自与他之七法),此之谓于八一有能。即四本相各对八法有能,四随相各于一法有能,互为能生所生,故更无无穷之失。俱舍论五曰:「此有生等,于八一有能。」
(名数)生住异灭也。(参见:有为)
【佛学大辞典】
(名数)生住异灭之四者,此有二种。一一期四相。法之初有名生,生已而相似相异名住,此相续之转变名异,后无名灭。二刹那生灭。谓一刹那中具四相也。此有大小乘之别,大乘法相宗谓色心之法体,自有生住异灭四相之变化。即言四相者,以其变化分位而名之假法也。本无今有之位名生。生位暂停之位名住。住别前后之位名异。无位名灭。此中前三者为有,故同在现在。一为无,故在过去(唯识述记二末),小乘有部立色心之法体为恒有,故其生灭之变化随用而说,不据于体。且离法体别有四相之实性,以使彼心身之作用,生住异灭。故色心之法名为所相,四相名为能相。使先无之色心作用为今有,名为生相。使其作用暂时安住,引其自果,名为住相。使引其自果之作用衰变,名为异相。使其作用遂灭坏,名为灭相,而此生等四相既是有为法,则必别有生等四相。若果有之,则以彼亦应有其馀之四相,而有无穷之失。因之四相有本相随相之二者,随相以生本相,本相有八能,随相有一能,互为能生所生,故随相之外更无随相,即无无穷之失。如色法之生,有九法俱起。一是本法,色之自体作用也,使此色之自体作用生之法为本生相,使色之自体作用住之法为本住相,使色之自体作用异之法为本异相,使色之自体作用灭之法为本灭相(此为四本相亦曰四大相),合为五法,本生相不能自生,更有随生相生本生相,乃至本灭相不能自灭,更有随灭相灭本灭相(此为四有相亦曰四大有相),合为九法,此九法中本生相除自而生馀八法。乃至本灭相除自而灭馀八法。又随生相唯生本生相,而不能生自馀之八法(自与他之七法),乃至有灭相但灭本灭相,而不能灭自馀之八(自与他之七法),此之谓于八一有能。即四本相各对八法有能,四随相各于一法有能,互为能生所生,故更无无穷之失。俱舍论五曰:「此有生等,于八一有能。」
四无为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无为)
(名数)(参见:无为)
外无为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于外境不动心者。即眼不见色,耳不闻声,鼻不嗅香,口不取味。身不触细滑,意不妄念也。
【佛学常见辞汇】
谓眼不见色,耳不闻声,鼻不嗅香,口不取味,身不触细滑,意不妄念,也就是不为外境所动心的意思。
(术语)于外境不动心者。即眼不见色,耳不闻声,鼻不嗅香,口不取味。身不触细滑,意不妄念也。
【佛学常见辞汇】
谓眼不见色,耳不闻声,鼻不嗅香,口不取味,身不触细滑,意不妄念,也就是不为外境所动心的意思。
有为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为者造作之义,有造作,谓之有为。即因缘所生之事物,尽有为也。能生之因缘,是造作所生之事物者,所生之事物,必有此因缘之造作,故云有为法。本来自尔而非因缘所生者,谓之无为法。故有为者如言有因缘。大乘义章二曰:「为是集起造作之义,法有为作故,名有为。」俱舍论光记五曰:「因缘造作名为,色心等法,从因缘生,有彼为故,名曰有为。」俱舍论颂疏界品一曰:「为者作也,此有为法,众缘造作故名为,有彼为故,名为有为。」梵Asam!skr!ta。
【佛学常见辞汇】
有因缘造作之法。
(术语)为者造作之义,有造作,谓之有为。即因缘所生之事物,尽有为也。能生之因缘,是造作所生之事物者,所生之事物,必有此因缘之造作,故云有为法。本来自尔而非因缘所生者,谓之无为法。故有为者如言有因缘。大乘义章二曰:「为是集起造作之义,法有为作故,名有为。」俱舍论光记五曰:「因缘造作名为,色心等法,从因缘生,有彼为故,名曰有为。」俱舍论颂疏界品一曰:「为者作也,此有为法,众缘造作故名为,有彼为故,名为有为。」梵Asam!skr!ta。
【佛学常见辞汇】
有因缘造作之法。
有为转变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有为法生住异灭,常转变也。华严演义钞二十一曰:「杂集论云:若法有生住异灭,可名有为。」生住异灭即转变之相也。
(术语)谓有为法生住异灭,常转变也。华严演义钞二十一曰:「杂集论云:若法有生住异灭,可名有为。」生住异灭即转变之相也。
有为无常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有为法转变无常也。华严演义钞十六下曰:「以有所作为故名有为,有为是无常。」
(术语)谓有为法转变无常也。华严演义钞十六下曰:「以有所作为故名有为,有为是无常。」
有为空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有为之诸法为因缘之假和合而无自性也。十八空之一。涅槃经十六曰:「有为空者,有为之法,悉皆是空。」天台之仁王经合疏中曰:「有为空者,色心和合生,阴界入等,皆无所有。」
【佛学常见辞汇】
十八空之一,谓一切有为的事物,其本性皆空。
【三藏法数】
谓五阴等法中,无我、我所,及以常相,皆不可得,是名有为空。(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我、我所者,我即众生所执之假名,我所即五阴色身等也。)
【三藏法数】
谓欲界、色界、无色界、烦恼惑业,本无有为之相,故名有为空。
(术语)谓有为之诸法为因缘之假和合而无自性也。十八空之一。涅槃经十六曰:「有为空者,有为之法,悉皆是空。」天台之仁王经合疏中曰:「有为空者,色心和合生,阴界入等,皆无所有。」
【佛学常见辞汇】
十八空之一,谓一切有为的事物,其本性皆空。
【三藏法数】
谓五阴等法中,无我、我所,及以常相,皆不可得,是名有为空。(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我、我所者,我即众生所执之假名,我所即五阴色身等也。)
【三藏法数】
谓欲界、色界、无色界、烦恼惑业,本无有为之相,故名有为空。
有为功德
【佛学大辞典】
(术语)涅槃之第一义谛为无为功德,其他一切因缘生之功德,谓之有为功德。仁王经上曰:「有为功德,无为功德。」
(术语)涅槃之第一义谛为无为功德,其他一切因缘生之功德,谓之有为功德。仁王经上曰:「有为功德,无为功德。」
有为生死
【佛学大辞典】
(术语)凡夫之分段生死谓之有为生死,菩萨之变易生死名为无为生死。胜鬘经曰:「有有为生死无为生死,涅槃亦如是,有馀及无馀。」宝窟下本曰:「分段名曰有为,变易名曰无为。分段之因名为有漏,变易因名为无漏。分段果名有为,变易果为无为。对界内有漏,语界外为无漏,然实是有漏。对界内有为,名界外无为,然实是有为。」
【佛学常见辞汇】
凡夫的分段生死,叫做有为生死,若是菩萨的变易生死,则叫做无为生死。
(术语)凡夫之分段生死谓之有为生死,菩萨之变易生死名为无为生死。胜鬘经曰:「有有为生死无为生死,涅槃亦如是,有馀及无馀。」宝窟下本曰:「分段名曰有为,变易名曰无为。分段之因名为有漏,变易因名为无漏。分段果名有为,变易果为无为。对界内有漏,语界外为无漏,然实是有漏。对界内有为,名界外无为,然实是有为。」
【佛学常见辞汇】
凡夫的分段生死,叫做有为生死,若是菩萨的变易生死,则叫做无为生死。
有为果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于无为果而言。谓结果之自体,为为作造作之有为法者。五果中士用,增上,等流,异熟之四果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有为法所结成的果。
(术语)对于无为果而言。谓结果之自体,为为作造作之有为法者。五果中士用,增上,等流,异熟之四果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有为法所结成的果。
有为无漏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作无漏有为。有为而通于无漏之法。即胜义对法,四谛中之道谛也。有二十九法。第六识心王,道共戒之无表,大善地法之十法,大地法之十法,寻,伺,得及四相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虽然有为但是通于无漏之法。
(术语)又作无漏有为。有为而通于无漏之法。即胜义对法,四谛中之道谛也。有二十九法。第六识心王,道共戒之无表,大善地法之十法,大地法之十法,寻,伺,得及四相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虽然有为但是通于无漏之法。
有为解脱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于无为解脱而言。又名无学支。即无学之胜解也。胜解为大地法之心所,故为有为,有为法之胜解起于无学之果体,故云有为解脱。见毗婆沙论二十八,俱舍论二十五。
【佛学常见辞汇】
对于无为解脱而言,又名无学支,即无学的胜解,胜解是大地法的心所,故是有为,有为法的胜解起于无学之果体,故云有为解脱。
【三藏法数】
谓有作之戒,依师作法而受,如法而持,则能防非止恶,离诸惑业之缚,故名有为解脱。
(术语)对于无为解脱而言。又名无学支。即无学之胜解也。胜解为大地法之心所,故为有为,有为法之胜解起于无学之果体,故云有为解脱。见毗婆沙论二十八,俱舍论二十五。
【佛学常见辞汇】
对于无为解脱而言,又名无学支,即无学的胜解,胜解是大地法的心所,故是有为,有为法的胜解起于无学之果体,故云有为解脱。
【三藏法数】
谓有作之戒,依师作法而受,如法而持,则能防非止恶,离诸惑业之缚,故名有为解脱。
有为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诸行有为经之略称。
(经名)诸行有为经之略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