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理长为宗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不问宗派如何,但取道理所胜而立论。例如世亲依婆沙论而造俱舍论时,不但依有部之义,且取经部之说也。
比丘化为蛇
【佛学大辞典】
(传说)行事钞资持记下一之三曰:「有比丘喜乐衣服,因病致死,后化为蛇来缠衣。」
虚空无为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无为之一。有部宗所立有二虚空,一有为虚空,二无为虚空也。凡现于无色像所者,是有为虚空,本来常空者无为虚空也。有为虚空者有分限,有生灭,属于眼识之所见。因是称此为空界之色,为五蕴中色蕴之所摄,六大中空大之所摄。是有为无常也。无为虚空者,无限无际,真空寂灭、离一切之障碍,一切有碍之物体得自在行动于其中者。是属于意识之所缘,为三无为中之虚空无为。世所谓为虚空者,即空界之色。有为虚空也。空界之色,其体性虽不障碍他法,然为他法障碍,现障碍于他有形物体而其体即灭,因此而名为有为。若实之虚空,离于能碍所碍,亦周遍于有形之物体中,常恒不变,是为无为法,以无障碍解虚空之义。俱舍论一曰:「虚空但以无碍为性。由无碍故,色于中行。」正理论一曰:「虚空容受色等有为。」俱舍光记一曰:「空界色,虽非能碍,而是所碍,被馀色碍而开避故其体不生。世言虚空者,于空界色说虚空声。」又曰:「空界复由虚空得有。」大乘义章二曰:「如毗昙。虚空有二:一者有为,二者无为。」【又】大乘六无为之一。唯识论立六种无为,以彼有部所立虚空无为,非实有之法,于佛證得之法性上为六无为相中之一相。法性之体,离诸之障碍,故名之为虚空无为,非别有容受万物之无为虚空也。因而依有部则虚空之语,直指大虚空,依唯识则一者喻语,法性之无为,似大虚空,故名虚空。一者法性,即为虚为空,故名虚空。见唯识论二、同述记二末。
【三藏法数】
虚空即无碍之义。谓真空之理,不为惑染之所障碍,故名虚空无为。
雁为比丘落命
【佛学大辞典】
(传说)(参见:雁塔)
雁塔
【佛学大辞典】
(堂塔)西域记九曰:「有窣堵波,谓亘娑Ham%sa,唐言雁。昔此伽蓝。习玩小乘,小乘渐教也。故开三净之肉。而此伽蓝,遵而不坠,其后三净,求不时获。有比丘经行,忽见群雁飞翔,戏言曰:今日众僧中,食不充。摩诃萨埵,宜知是时,言声未绝,一雁退飞,当其僧前,投身自殒。比丘见已,具白众僧,闻者悲感。咸相谓曰:如来设法,导诱随机,我等守愚,遵行渐教。大乘者正理也。宜改先执,务从圣旨。此雁垂诫,诚为明导,宜旌厚德。传记终古,于是建窣堵波,式照遗烈,以彼死雁,瘗其下焉。」【又】古欢堂集杂著五、西京记曰:唐慈恩寺西院浮图,高三百尺。永徽五年,沙门玄奘造。国人谓之雁塔,塔在朱雀街第十五坊,南临黄渠,木竹阴翳,最于京师。沈佺期诗曰:「雁塔丹青古,龙池岁月深。」即此。唐故事,进士及第,列名于慈恩寺塔,谓之雁塔题名。塔以石为壁,唐人游观,留题甚多。不特进士题名而已,塔屡遭火,断石遗字犹有存者。
五百雁为五百罗汉
【佛学大辞典】
(本生)报恩经四谓「昔有国王,欲得雁肉,使猎师捕雁。时有五百雁过虚空,雁王误落网中。猎师大喜,将取杀之,有一雁来悲鸣投于雁王。五百雁亦徘徊虚空不去。猎师见之,不忍杀雁王,放之使去,国王闻之断雁肉。尔时之王即今阿阇世王,雁王为佛,一雁为阿难,五百雁为五百罗汉也。
普为乘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即法相宗也。详名曰普为一切乘教。谓与利益于五乘即人间、天上、声闻、缘觉、菩萨全体之教也。盖法相宗立五性各别,虽主张成佛不成佛,而各授相应之利益,故有此名。
华色为提婆所害
【佛学大辞典】
(故事)有华色比丘尼,呵提婆之不法,为彼所害。盖与最初见佛之华色为同人也,何则?彼为见佛化轮王,其活泼之状与呵提婆之势,其行为相似也。智度论十四曰:「提婆达多,便生恶心,推山压佛。金刚力士以金刚杵而遥掷之,碎石迸来,伤佛足。华色比丘尼呵之,复以拳打尼,尼即时眼出而死。」涅槃经十九曰:「如来有弟提婆达多,破坏众僧,出佛身血,害莲华比丘尼,作三逆罪。」摩诃摩耶经下曰:「时郁波罗比丘尼,从王宫出,而于门外见提婆达多,即呵之言:汝令释种不得炽盛,于佛法中作大留碍。时提婆达多,闻此语已,极大忿怒,即以手拳而打其头。彼比丘尼,寻便命终。」此外更有二莲华色女与一莲华女。(参见:莲华色女及莲华女)
华严五为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华严经说法之五种目的也。一正为,为不思议乘之菩萨。二兼为,为一切众生结缘。三引为,为诱引权教之菩萨。四权为,为诸菩萨权现二乘之身,列于法筵使实之二乘知回心。五远为,为外道凡夫闻是教而有谤,后遂使彼等信受。
净名大士变庵罗园为讲堂
【佛学大辞典】
(杂语)佛说法在庵罗树园,净名大士(维摩译名)将从方丈之病室与文殊共诣此处,先以彼神力变此庵罗树园为净土之大讲堂状也。维摩经菩萨行品曰:「尔时,佛说法于庵罗树园,其地忽然广博严事。一切众会,皆为金色。阿难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缘,有此瑞应?。(中略)佛告阿难:是维摩诘,文殊师利,与诸大众,恭敬围绕,发意欲来,故先为此瑞应。」
无为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Asam%skr!ta。为者造作之义,无因缘造作,曰无为,又无生住异灭四相之造作曰无为,即真理之异名也。此无为法有三种六种之别,三无为中之择灭无为,六无为中之真如无为,是正为圣智所證之真理。曰涅槃,曰法性,曰实相,曰法界,皆无为之异名也。无量寿经上曰:「无为泥洹之道。」清信士度人经曰:「弃恩入无为,真实报恩者。」肇论曰:「无为者,取乎虚无寂寞,妙绝于有为。」探玄记四曰:「缘所起法名曰有为,无性真理名曰无为。」华严大疏十六曰:「以有所作为,故名有为。有为是无常,无所作为,故名无为。无为即是常也。」大乘义章二曰:「释有二:一对法外四相以释,色心等法为彼法外四相所为,虚空等三不同彼故,名曰无为。二对法体四相以释,色心等法一切皆有初生次住终异后灭前后集起,评之曰为,虚空等三无彼为故,名曰无为。」
【佛学常见辞汇】
无因缘的造作,即真理的别名。
六无为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大乘立六无为。但非谓有六种之别体,乃断我法二执处所显之一种真理,有、无、常、无常,皆不可名,但是法之实性,故名法性也,此一法性从所显之缘分种种之名也。一虚空无为,此法性离本来诸障碍之位所显者名之。二择灭无为,依此法性智慧力断烦恼之位所显者名之。三非择灭无为,不由此法性之择力而为本来清净或缘缺之位所显者名之。四不动无为,此法性生于第四禅天离苦乐粗动之位所显者名之。五想受灭无为,此法性入于圣者非想地所摄之灭尽定。灭六识心想及苦乐二受之位所显者名之。六真如无为,由此法性有真实如常之相而名。此中前五无为,就一法性所显之位之差别,而假立为五种之名者也。前五者为诠法性之相之假名,后一者为诠法性之体之假名也。由是而论,前五无为名体皆为假立,真如无为,体为定在,但真如之名为假立也。见唯识论二,百法问答钞九。
无为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密教之三昧耶戒也,虽依阿阇梨之加持而受得,然是暂借外缘,显本来自身之具得者,此为本不生之戒,不依自他之能所,故曰无为戒。
无为舍
【佛学大辞典】
(术语)无为者,涅槃也,涅槃为人之安宅,故云舍。千手经曰:「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会无为舍。」
【佛学常见辞汇】
谓无为(涅槃的境界)是人类最安乐的宅舍。
无为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离因缘造作之法也,有三无为六无为等。三无为中之择灭无为,六无为中之真如无为,即涅槃也。涅槃为无为法中之最胜者。四十二章经曰:「解无为法,名曰沙门。」
【佛学常见辞汇】
无因缘造作的理法,也就是无生灭变化而寂然常住之法。
【佛学次第统编】
第五无为法者,略有六种:一、虚空无为,二、择灭无为,三、非择灭无为,四、不动灭无为,五、想受灭无为,六、真如无为。上之四种,色心假实,皆是生灭之法,名有为性。无此有为,假名无为,非更别有一个无为之法,在于有为法外,而与有为相对待也。故云但是四所显示。然为既无矣,尚不名一,云何有六?正由是四所显,故不妨随于能显,说有六别:
一、虚空无为 虚空无为者,非色非心,离诸障碍,无可造作,故名无为。
二、择灭无为 择灭无为者,正慧简择,永灭烦恼,所显真理,本不生灭,故名无为。
三、非择灭无为 非择灭无为者,复有二种:
一者、不由择力,本性清净,故名无为。
二者、有为缘阙,暂尔不生,虽非永灭,缘阙所显,故名无为。
四、不动灭无为 不动灭无为者,入第四禅,双忘苦乐,舍念清净,三灾不到,亦名无为。
五、想受灭无为 想受灭无为者,入灭尽定,想受不行,似涅槃故,亦名无为。
六、真如无为 真如无为者,非妄名真,非倒名如,即是色心假实诸法之性。诸法如波,此性如水;诸法如绳,此性如麻;诸法非此则无自体,此离诸法亦无自相,故与诸法不一不异。惟有远离遍计所执,了达我法二空,乃能證会本真本如之体。真如二字,亦是强名。前五无为,又皆依此假立。此即唯识实性,故皆唯识,决无实我实法也。
┌一、心法………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
│       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八 ┐
│  ┌一、遍行…………作意、触、受、想、思…………五┐ │
│  │二、别境……欲、胜解、念、三么地、慧…………五│ │
│  │三、善……信、精进、惭愧、无贪、无瞋、无痴  │ │
│  │     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十一│ │
│  │四、烦恼……贪、瞋、慢、无明、疑、不正见……六│ │
│二、│      ┌忿、恨、恼、覆、诳、   ┐  │五│
│心 │      │谄、憍、害、嫉、悭…………│  ├十│
│所 ┤      │             │  │一│
│有 │五、随烦恼…┤无惭、无愧、不信、    ├二十│ │
│法 │      │懈怠、放逸……………………│  │ │
│  │      │             │  │ │
一切法┤  │      │昏沈、掉举、失念、    │  │ ├百法
│  │      └不正知、散乱…………………┘  │ │
│  └六、不定…………睡眠、恶作、寻伺………………四┘ │
│三、色法………眼、耳、鼻、舌、身、色、声、       │
│       香、味、触、法处所摄色…………………十一 │
│  ┌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       ┐    │
│四、│无想定、灭尽定、无想报、名身………………│    │
│心 │                    │    │
│不 │句身、文身、生、住、老、无常、     │    │
│相 ┤流转、定异………………………………………├二十四 │
│应 │                    │    │
│行 │相应、势速、次第、时、方、数、     │    │
│  └和合性、不和合性………………………………┘    │
│五、无为法……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     │
└       不动灭无为、受想灭无为、真如无为………六 ┘
无为空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八空之一。言一切无为法不可得也。仁王经合疏中曰:「无为空者,虚空数灭,非数灭空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一切无为法皆空无和不可得的意思,为十八空之一。
【三藏法数】
谓无所作为,则非有相,今对有为,故说无为。若有为法既不可得,则无为之法何所可著,是名无为空。
【三藏法数】
谓生、住、灭三相皆空,无为寂静,不堕诸数,故名无为空。(生、住、灭者,谓一切万物皆有生长、住于世间、终归坏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