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词义(詞義)  拼音:cí yì
语词表达的意义。
《国语辞典》:经法(经法)  拼音:jīng fǎ
经书的义理。唐。韩愈〈送殷员外序〉:「又选学有经法,通知时事者一人,与之为贰。」《西游记》第三六回:「须曾讲过儒书,方才去演经法。」
《漢語大詞典》:法义(法義)
法度义理。韩非子·说疑:“此十二人者之为其臣也,皆思小利而忘法义。”《韩诗外传》卷四:“封 黄帝 之子十九人,非法义也。” 宋 叶适 《黄观复墓志铭》:“应事必於法义,虽足以通於变故仓猝,不用也。”
分類:法度义理
《漢語大詞典》:谈妙(談妙)
谈说宗教义理。 宋 辛弃疾 《水调歌头·元日投宿博山寺见者惊叹其老》词:“老佛更堪笑,谈妙説虚空。”
《漢語大詞典》:禅理(禪理)
佛学之义理。《旧唐书·杜鸿渐传》:“常愿追禪理,安能挹化源。” 唐 刘禹锡 《澈上人文集纪》:“﹝上人﹞以文章接才子,以禪理説高人,风仪甚雅,谈笑多味。”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三:“ 史梧冈 进士,名 震林 ,湛深禪理,半世长斋,知余不喜佛,而爱与余谈,以为颇得佛家奥旨。”
《漢語大詞典》:数墨(數墨)
计算书本上的文字。比喻读书不推究义理,在字里行间讨生活。 宋 朱熹 《易》诗之一:“须知三絶韦编者,不是寻行数墨人。”《剪灯馀话·青城舞剑录》:“夫循行数墨,呫嗶呻吟,儒之土苴。”
《漢語大詞典》:语说(語説)
合语之说。合语,谓旅酬时互相谈论义理。礼记·文王世子:“大乐正学舞干戚。语説,命乞言,皆大乐正授数。” 郑玄 注:“语説,合语之説也。” 孔颖达 疏:“言合语者,谓合会义理而语説也。” 陈澔 集说:“大乐正教世子及士以舞干戚之容节,及合语之説,与乞言之礼,此三者,皆大乐正授之以篇章之数。”
《國語辭典》:昏昧  拼音:hūn mèi
1.光线昏暗不明。《七国春秋平话。卷上》:「贫道见燕、齐、韩、魏,将星昏昧。」
2.神智模糊不清。如:「昨天一整夜没睡,所以现在精神昏昧,错误百出。」
3.昏庸愚昧,不明事理。如:「这位老先生年纪大了,处理事情越来越昏昧独断了。」也作「昏愚」。
4.时代黑暗,政治腐败。晋。潘岳〈萤火赋〉:「犹贤哲之处时,时昏昧而道明。」
《國語辭典》:理气(理氣)  拼音:lǐ qì
1.调理呼吸。《文选。潘岳。笙赋》:「援鸣笙而将吹,先嗢哕以理气。」
2.文章的义理与气势。明。宋濂〈故灊峰先生府君墓志铭〉:「其学以圣贤为宗,其文以理气为主,其行以忠信为本。」
3.理与气,为性理学用语。理是事物的条理或准则,气则是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朱子语类。卷一。太极天地上》:「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理与气本无先后之可言。」
4.中医上使用有行气解郁、补中益气等作用的药物,来治疗气滞、气逆、气虚等病的方法。清。姚衡《寒秀草堂笔记。卷三。宾退杂识》:「螃蟹石七两,一匣,治肚疼,保心理气,去毒火。」
5.专以星象方位定吉凶的堪舆家称为「理气」。
《漢語大詞典》:辨理
(1).辨析义理,说明道理。孔丛子·公孙龙:“ 公孙龙 又与 子高 泛论於 平原君 所,辨理至於臧三耳。”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宗经:“春秋辨理,一字见义。” 詹鍈 义证引春秋繁露·实性:“春秋别物之理。”
(2).辨别是非。 清 端方 《请平满汉畛域密折》:“若其附和者流,虽甘心从逆,未始无人,然大率皆年少气盛,辨理不真。”
(3).申辩。辨,通“ 辩 ”。三国志·魏志·邓哀王冲传:“凡应罪戮,而为 冲 微所辨理,赖以济宥者,前后数十。”
《漢語大詞典》:违经(違經)
违背义理、法则。《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夫 河 者水阴, 四瀆 之长,今乃大决,没漂陵邑,斯昭阴盛盈溢,违经絶纪之应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用疏则藏奸而不信,用密则任数而违经。”
《國語辭典》:理法  拼音:lǐ fǎ
1.义理和章法。多指写作文章。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一五。艺文》:「观其字音韵次序,皆有理法,后世殆不以其为燕人也。」《儒林外史》第一三回:「文章总以理法为主,任他风气变,理法总是不变。」
2.规矩和礼法。《水浒传》第三三回:「量刘高不才,颇识些理法。」《红楼梦》第九○回:「那金桂素性为人毫无闺阁理法,况且有时高兴,打扮得妖调非常,自以为美,又焉知不是怀著坏心呢!」
《漢語大詞典》:玄秘(玄祕)
亦作“ 玄秘 ”。
(1).神祕,令人难以测知。 晋 葛洪 抱朴子·黄白:“近易之草,或有不知;玄祕之方,孰能悉解?” 清 黄景仁 《杂咏》:“苦为玄秘言,惜此名山躯。” 叶圣陶 《两封回信》:“这声音清脆美妙,合着自然的呼吸,又表出玄秘的恋爱。”
(2).玄妙的义理;诀窍。五灯会元·法眼宗·五云志逢禅师:“ 天福 中,游方抵 天台 云居 ,参国师,賔主缘契,顿发玄祕。”《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云门》:“我也没甚玄祕可传,也不必后人晓得。”
见“ 玄祕 ”。
《漢語大詞典》:玄义(玄義)
(1).玄妙精深的义理。南齐书·张融传:“ 融 玄义无师法,而神解过人,白黑谈论,鲜能抗拒。”法苑珠林卷四五:“出玄义而似云屯,决众难而方泉涌。”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破恶声论》:“他若虽一卉木竹石,视之均函有神閟性灵,玄义之中,不同凡品。”
(2).佛教 天台宗 解释诸经,先于卷首论此经要旨,题为玄义,相当于现代著作的绪论。如《法华经玄义》金光明经玄义等。
《漢語大詞典》:论义(論義)
论说义理。 南朝 梁 萧子显 《御讲〈摩诃般若经〉序》:“又外国诸僧所论义者,不必开所立之义,直是素有心疑,止来求决。” 唐 道宣 续高僧传·译经·玄奘:“能论义者数千人,各擅雄辩,咸称克敌。” 明 何良俊 语林·雅量:“ 孔文举 在 青州 ,为 袁谭 所攻,流矢雨集,矛戟内接, 孔 隐几安坐,读书论义自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