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综合
诗话
词话
古籍检索
类书集成
查询
诗词
典故词汇
对仗词汇
词谱
曲谱
诗词地图
登录
韵典
平水韵
词林正韵
中原音韵
中华通韵
校注
律诗校验
词格校验
曲格校验
对联校验
自动笺注
课堂
律绝创作
填词入门
公开课
学习指南
其它
简繁转换
诗社
诗词书店
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处分类
按人物分类
检索结果:
全部
2464
典故
24
词典
1187
分类词汇
34
佛典
396
其它
823
共1187,分80页显示
上一页
7
8
9
10
1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13
14
15
16
下一页
词典
(续上)
义和
义将
义居
衍义
玄义
论义
义丁
义节
义说
存义
多义
义言
诗义
墨义
义味
《漢語大詞典》:
义和(義和)
语本
《
左传·襄公九年
》
:“利,义之和也。”后以“义和”指讲义气,彼此和睦。 明 贾仲名
《对玉梳》
第一折:“生着那义和的兄弟廝寻争,孝顺的儿子学生分。”
分類:
义和
讲义
义气
彼此
和睦
《韵府拾遗 漾韵》:
义将(义将)
心书:事无苟免,不为利挠,有死之荣,无生之辱,此谓之义将。
《漢語大詞典》:
义居(義居)
旧指孝义之家世代同居。 宋 范正敏
《遯斋闲览·人事》
:“ 姑苏 冯氏 兄弟三人,其季娶妇逾年,輒风其夫分异。夫怒詬曰:‘吾家义居三世矣,汝欲败吾素业耶?’妇乃不復言。”
《
宋史·孝义传·洪文抚
》
:“六世义居,室无异爨。” 明
宋濂
《郑仲涵墓志铭》
:“ 仲涵 家义居十世,族属颇众。”
分類:
孝义
家世
世代
同居
《國語辭典》:
衍义(衍義)
拼音:
yǎn yì
不合于仁义之道。《左传。定公十年》:「于德为衍义,于人为失礼。」
分類:
推演
意义
《漢語大詞典》:
玄义(玄義)
(1).玄妙精深的义理。
《
南齐书·张融传
》
:“ 融 玄义无师法,而神解过人,白黑谈论,鲜能抗拒。”
《
法苑珠林
》
卷四五:“出玄义而似云屯,决众难而方泉涌。”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破恶声论》
:“他若虽一卉木竹石,视之均函有神閟性灵,玄义之中,不同凡品。”
(2).佛教 天台宗 解释诸经,先于卷首论此经要旨,题为玄义,相当于现代著作的绪论。如
《法华经玄义》
、
《
金光明经玄义
》
等。
分類:
佛教
玄妙
精深
天台宗
义理
解释
卷首
要旨
《漢語大詞典》:
论义(論義)
论说义理。 南朝 梁
萧子显
《御讲〈摩诃般若经〉序》
:“又外国诸僧所论义者,不必开所立之义,直是素有心疑,止来求决。” 唐 道宣
《
续高僧传·译经·玄奘
》
:“能论义者数千人,各擅雄辩,咸称克敌。” 明
何良俊
《
语林·雅量
》
:“ 孔文举 在 青州 ,为 袁谭 所攻,流矢雨集,矛戟内接, 孔 隐几安坐,读书论义自若。”
分類:
论说
说义
义理
《漢語大詞典》:
义丁(義丁)
旧指抗暴自卫的地方组织的兵丁。 宋
文天祥
《己未上皇帝书》
:“臣居 庐陵 ,往往有寇警,则乡里又起所谓义丁者。” 明
高启
《广陵孙孝子爱日堂》
诗:“城中义丁一百万,坐委沟谿不成用。”
分類:
抗暴
自卫
组织
兵丁
《漢語大詞典》:
义节(義節)
仪节。 汉
董仲舒
《
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
》
:“主地,法 夏 而王,其道进阴,尊尊而多义节……主地,法文而王,其道进阴,尊尊而多礼文。”
分類:
仪节
《漢語大詞典》:
义说(義説)
为古书作注而阐明其义。 三国 魏
何晏
《〈论语集解〉序》
:“近故司空 陈羣 、太常 王肃 、博士 周生烈 ,皆为义説。” 邢昺 疏:“谓作注而説其义,故云义説。”
分類:
古书
阐明
邢炳
《漢語大詞典》:
存义(存義)
保全道义。
《易·乾》
:“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 王弼 注:“夫进物之速者,义不若利;存物之终者,利不及义。故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可与存义者,其唯知终者乎。”
《三国志·蜀志·杨戏传》
:“尚书清尚,勅行整身,抗志存义,味览典文,倚其高风,好侔古人。”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五》
:“古先哲王明於至道,莫不知其终以存义,顺其变以节哀。”
分類:
保全
道义
王弼
《国语辞典》:
多义(多义)
拼音:
duō yì
词、词组或句子有一个以上的解释,称为「多义」。
分类:
词组
句子
子有
解释
《漢語大詞典》:
义言(義言)
文理和词藻。 南朝 宋 刘义庆
《
世说新语·文学
》
:“ 王 ( 王长史 )叙致作数百语,自谓是名理奇藻。 支 ( 支道林 )徐徐谓曰:‘身与君别多年,君义言了不长进。’ 王 大惭而退。”
分類:
文理
词藻
《漢語大詞典》:
诗义(詩義)
诗的含义。 唐
韩愈
《赠张籍》
诗:“试将诗义授,如以肉贯丳。”
分類:
含义
《國語辭典》:
墨义(墨義)
拼音:
mò yì
唐朝明经科考试,规定考生以笔墨作答,阐述义理,称为「墨义」。《宋史。卷一五五。选举志》:「自唐以来,所谓明经,不过帖书、墨义,观其记诵而已。」
分類:
科举考试
时令
士子
经义
《漢語大詞典》:
义味(義味)
文章的意味和情趣。 南朝 梁
刘勰
《
文心雕龙·总术
》
:“数逢其极,机入其巧,则义味腾跃而生,辞气丛杂而至。” 宋
罗大经
《
鹤林玉露
》
卷十:“盖兴者,因物感触,言在於此而意寄於彼,义味乃可识,非若赋比之直言其事也。” 宋
陆游
《跋詹仲信所藏诗稿》
:“予平生作诗至多,有初自以为可,他日取视,义味殊短。”
分類:
文章
意味
情趣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
粤ICP备17077571号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