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23,分55页显示 上一页 24 25 26 27 28 30 31 32 33 下一页
王义宾
郑兴裔(字 光锡 名 兴宗 忠肃 )
王义朝(字 国宾 )
丘义(字 道济、通济、子野 号 芹溪 )
石亨义
郭见义(字 季勇 )
杨由义(字 宜之 )
石敦义
鲍义叔
严思义(字 仲和 )
汪义和(字 谦之 )
刘敦义
释义云(号 退谷 )
黄义实
其它辞典(续上)
孟处义王义宾
郑兴裔(字 光锡 名 兴宗 忠肃 )
王义朝(字 国宾 )
丘义(字 道济、通济、子野 号 芹溪 )
石亨义
郭见义(字 季勇 )
杨由义(字 宜之 )
石敦义
鲍义叔
严思义(字 仲和 )
汪义和(字 谦之 )
刘敦义
释义云(号 退谷 )
黄义实
人物简介
简介
绍兴二十一年(1151)任淮南东路提举常平茶盐等事。绍兴二十四年(1154)任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绍兴二十四年(1154)任两浙西路提举常平等事。绍兴二十四年(1154)任常州知州。绍兴二十五年(1155)任淮南东路转运判官。绍兴二十五年(1155)1月改淮南路转运判官。绍兴二十六年(1156)任楚州知州。绍兴二十七年(1157)任淮南西路转运判官。绍兴二十八年(1158)任淮南东路提点刑狱公事。绍兴二十八年(1158)1月为淮南路转运判官。绍兴二十九年(1159)任江南东路转运判官。绍兴二十九年(1159)11月为江南东路转运判官。绍兴三十年(1160)任衢州知州。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26—1199 【介绍】: 宋开封人,字光锡,初名兴宗。徽宗郑后外家三世孙。以外戚恩授成忠郎。孝宗乾道初,徙福建路兵马钤辖。知庐、扬二州,皆有政绩。光宗绍熙中,迁保静军承宣使。宁宗即位,知明州。告老,授武泰军节度使。卒谥忠肃。有《奏议》。全宋文·卷四九九○
郑兴裔(一一二六——一一九九),初名兴宗,字光锡,开封(今河南开封)人。徽宗郑皇后侄孙。初以后恩授成忠郎,充干办祗候库,累至江东路钤辖。乾道间徙福建路。淳熙间,历差浙东、浙西、江东提刑,入知閤门事兼干办皇城司,又兼枢密副都承旨,出知庐州、扬州。绍熙元年,迁保静军承宣使,召领内祠。宁宗即位,除知明州兼沿海制置使。告老,授武泰军节度使。庆元五年卒,年七十四,谥忠肃。见《武泰军节度使赠太尉郑公兴裔神道碑》(周必大《文忠集》卷七○)。《宋史》卷四六五有传。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简介
隆兴元年(1163)任广南西路提点刑狱公事。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开封人,字宜之。避地盐官。以父恩补右阶,监赡南军库。孝宗隆兴初,以閤门祇候使金,不屈而还。累迁太府卿兼刑部侍郎。朱熹尝师之。全宋诗
杨由义,字宜之,开封(今属河南)人(《万姓统谱》卷四一)。高宗建炎初避地海昌,应进士举不第。馆于朱松之门,为朱熹业师。后以父恩补监赡军南库。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以閤门祗候、密院干官使金。乾道九年(一一七三)为福建路转运使(《宋史》卷一八三)。官终刑部侍郎。《咸淳临安志》卷六七有传。全宋文·卷四九七三
杨由义,字宜之,开封(今河南开封)人。父为将,从高宗南渡,家于秀州盐官。由义少事学问,曾与漕荐,不第,馆于士大夫之门者凡二十年,朱熹亦其弟子。隆兴初以閤门祗候使金,宁死不屈,全节而还,有旨换文阶。乾道、淳熙间历知黄州、建州、滁州,为福建运判、江西运副。累迁太府卿、兼刑部侍郎,卒。见《咸淳临安志》卷六七,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九四,雍正《福建通志》卷二一、二五,雍正《江西通志》卷四六,范成大《入蜀记》卷三。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抚州临川人,字仲和。孝宗乾道间进士。诲人以身体力行为先。为朱熹所荐,累官通判宁国府,赈济淮民流亡者甚众。告老归乡,卒年九十四。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41—1200 【介绍】: 宋徽州黟县人,字谦之。汪勃孙。以郊恩补江阴主簿,调余干丞。改宣教郎知新建县,究心荒政。孝宗淳熙八年进士。通判绍兴府。徙知武冈军,建请辟贡院,增贡员,以变尚武民风。秩满,除太常博士兼礼部郎官、枢密院检详,充馆伴正旦使。历右司郎中兼检讨玉牒、起居舍人,官终侍御史兼侍讲。有《所形集》。
人物简介
简介
乾道七年(1171)任大宗正丞。淳熙三年(1176)任筠州知州。淳熙七年(1180)任漳州知州。淳熙十二年(1185)任京西南路转运判官,9月已在任。淳熙十三年(1186)任京西南路提点刑狱公事。淳熙十三年(1186)任京西南路提举常平等事。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义云禅师。福州闽清黄氏子。幼入家塾。成童入乡。较颖异有声。因读论语中庸。有所悟入。后闻山堂淳禅师说法。遂自断出家。遍游江湖。至吴。见铁庵一大禅。为侍者。铁庵重之。时佛炤倡道灵隐。师往依焉。及佛照移育王。师从其行。历十年。为第一座。佛炤闻其说法。叹曰。此子提唱。宛如雪堂行和尚。吾钵袋有所付矣。遂出住香山。居五年。徙台州光孝。又徙镇江甘露。会平江虎丘万寿。皆欲延师。师闻万寿颇废。即欣然就之。淮南转运使虞公俦。又以长芦来招。师与虞公有雅。故又从之。会育王虚席。朝命师补其处。时佛炤方居东庵。父子日相从。发明临济正宗。学者云集。会有魔事。师即舍众退居香山。盖将终焉。而朝命又起师。说法净慈。恩光赫奕。都邑耸动。一日领众。持钵畿邑。是夕寺灾无遗宇。比师归。独三门岿然在瓦砾中。师不动容曰。成坏相寻。亦岂有常。今日之坏。安知不为四众作福之地哉。天子闻之。出内库金以赐。自重臣贵戚以下。倾橐辇金。惟恐居后。未期年。广殿邃庑。崇闳杰阁。盖愈于前日矣。于是。上为亲御翰墨。书慧日阁三大字赐之。开禧二年五月。示微疾。作偈别众而寂。寿五十八。腊三十五。住山十九载。徒辈奉全身。塔于寺之东北隅。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六
禅师义云者。号退谷。福州闽清黄氏子也。黄氏世以诗礼传家。云有异姿。一目数行。然倜傥不善浮沉。每病其宗。不达圣原。各执隅说。疑误后学。乃淹贯性理。先辈重之。时有胡妪。居乌石山。年将百岁。精术数。眇忽不遗。人争谒之。云亦诣妪。妪大喜。款留数日。乃谓云曰。君福人也。当有大遇我目下即归国有一敝裘奉赠。聊表殷勤。云受归。怪其重。折线路。皆珍珠碎金。云失足叹曰。嗟乎七尺丈夫。乃为胡妪所买也。遂沉弃其裘于江而北游。国学群士俱出其下。因释中庸。有所悟入。裂缝掖而去。问道于山堂淳禅师。淳曰。子以聪明之质。枉顾山野。山野毫无所长。试言子之见处。为子證据。云论静定工夫。娓娓千馀言。淳曰。子所说道理。似不违背。更有一问。譬有一人。正走后面。百千虎狼赶来。又有一人。扯住要问。静定工夫。若答。它后面虎狼迫至则伤身失命。若不答。他则静定工夫安在汝。于此时。毕竟如何施设。云茫然。淳公大笑而起。云彻夜惭惶。抚膺叹曰。涂路之学。终非实著。乃求落须发。择絮务以自励。且勇不自矜。行脚至吴。见铁庵。铁庵与语。大奇之。云又辞去。铁庵曰。抱道衲子。须以己度人。不可矫激其行。自居清白地上。以骇聋俗于此行去。形卜于影。毫不生惭。斯可为人师范。云书其语于襟。遂造灵隐。机契佛炤。佛炤移住育王。云为首众。佛炤命其秉拂。以为宛如雪堂。惜妙喜先师未及见也。遂以妙喜所付袈裟披云云。出世香山。次继育王。育王以佛炤遗风规摸阔大。岁计浩繁。云独以朴俭为先。中多引去者。宗印禅师过访云。奉蔬食之外。焚炉对坐。永宵清淡而已。印心笑之。间谓云曰。冰淡家风。千秋美典。至若尊宿。士夫过我。山门礼体。似不可简也。云良久谢曰。我非不知也。老人住世。德尊寰宇。岁计动满千万。诸方相习成风。非锦屏大碗。不见客。云尝窃怪。以为过当。据蒙见如尊宿惠慈山门。有幸住持。则当率众翘勤恭请。普施法利。此待尊宿礼体也。至于士夫为道相访住持。面无謟色。心无求事。直辞开导。俾贵人知有林下气象。其礼体也。不亦优乎。否则古风淩夷。必为明眼取笑。印大然之。庆元间。诏云居净慈。杖履渡江。同禅徒数十。皆敝衣楚楚。意貌翛然。武林吏佐并绅士。迎于途。私相慰谕。易其华服。而尊礼如一佛出世焉。既主净慈。规制画一。与育王时无异。惟提唱纲宗。以为供养。其上堂曰。奔流度刃。疾𦦨过风。啐啄同时。崖州万里。有的道。如人学射。久习则巧。殊不知未彀以前中的早涉纡迥了也。赵州到茱萸。靠却拄杖。则且置。只如孚上座道圣箭子折也。作么生喝云。若不同床睡。安知被底穿。又曰。昔僧问云门。杀父杀母。佛前忏悔。杀佛杀祖。甚处忏悔。云门曰。露还会么斗。转风雷吼。星移海岳昏。谁知席帽下。元是昔愁人。开禧二年示疾。侍僧以榻施褥云叱去之。曰。吾末骨立也。安用此。遂卓杖别众曰。意乌猝猝。万人气索。佛法向上。何曾踏著。临行业识。茫茫一任。诸方卜度。投杖敛目而寂。 赞曰。昔高庵闻成枯木。住金山侈甚。叹曰。比丘法贵清俭。岂宜如此。此与后生习轻肥者何异。得不愧古人乎。按退谷处可为之秋。而能简约乃尔。其清操真足。龟镜将来。
人物简介
简介
淳熙六年(1179)任郴州知州,9月与闲慢差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