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6,分27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字相字义
字义
安乐行义
因缘释义
名别义通
名义
名义不离
名义集
各据一义
决定义经
行愿胜义菩提心
序三义
序四义
见道释义
佛类词典(续上)
外道问圣大乘法无我义经字相字义
字义
安乐行义
因缘释义
名别义通
名义
名义不离
名义集
各据一义
决定义经
行愿胜义菩提心
序三义
序四义
见道释义
外道问圣大乘法无我义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宋法天译。因外道之问而说一切法如梦如幻之义。
(经名)一卷,宋法天译。因外道之问而说一切法如梦如幻之义。
字相字义
【佛学大辞典】
(杂语)凡解真言分字相字义二段,以初释字相后解字义为法。字相之释,通于显教,字义之释,为密教特有之深义,例如释阿字为无,非,不,是字相也,又如释诃字是因缘之义,是字相也,如释阿为本不生之义,诃为因不可得之义,是字义也。而不可得即阿字本不生之义。故无论如何之字,入之于阿字门,释为「何何不可得。」则为字义释。此字义释,契当于三论之无方释,天台之观心释也。字母释曰:「世人但知彼字相,虽日用而未曾解其义。如来说彼实义,若随字相而用之,则世间之文字也。若解实义,则出世陀罗尼文字也。」【又】密教言之。不知阿字,伊字等文字之义理,字与义各别,谓之字相,字与义相应,谓之字义。即就
字言之,如
字乃作业之意,为字义,谛观
字为作业不可得,到达宇宙之真义,谓之字义。吽字义曰:「一切世间知如是字相,未曾解字义,是故为生死之人。如来知如实实义,所以号大觉。」此有四重之义:一重,字相者字之形状,字义者字之意味。此为有文无义,有文有义,即知
字之形知
字为作业也。二重,固执
字为作业,乃字相,诠为作业可得,乃字义。三重,
字虽诠为作业不可得,然有能诠之体与所诠之理,是为字相,观能诠所诠一致不二,乃为字义。四重,能所虽一致,然有相分齐者,为字相,字义者万法历然,声字即显实相之实义,指法尔无作之境界。
(杂语)凡解真言分字相字义二段,以初释字相后解字义为法。字相之释,通于显教,字义之释,为密教特有之深义,例如释阿字为无,非,不,是字相也,又如释诃字是因缘之义,是字相也,如释阿为本不生之义,诃为因不可得之义,是字义也。而不可得即阿字本不生之义。故无论如何之字,入之于阿字门,释为「何何不可得。」则为字义释。此字义释,契当于三论之无方释,天台之观心释也。字母释曰:「世人但知彼字相,虽日用而未曾解其义。如来说彼实义,若随字相而用之,则世间之文字也。若解实义,则出世陀罗尼文字也。」【又】密教言之。不知阿字,伊字等文字之义理,字与义各别,谓之字相,字与义相应,谓之字义。即就







字义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大日经疏四曰:「真言中有字义,有句义。」
(术语)大日经疏四曰:「真言中有字义,有句义。」
安乐行义
【佛学大辞典】
(书名)书名。法华经安乐行义之略。一卷。南岳大师著。
(书名)书名。法华经安乐行义之略。一卷。南岳大师著。
因缘释义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论宗四种释义之一。(参见:四释)附录三论四释项。
(术语)三论宗四种释义之一。(参见:四释)附录三论四释项。
名别义通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台之目。借别教之法门而明通教之义也。如于菩萨位之十地,分配见思二惑之断惑,或分配二乘之果,总之名为别教,而义为通教也。止观六曰:「别名名通家共位者,旧云三地断见,或言四地断见,或言六地断思尽,或言七地断思尽。(中略)今言经借别义显通耳。」从华天一乘家之宗义言之,刚法相三论之宗义为天台通教之分际也。然其所明之行位,取别教所属之五十二,故自台家见之,则总为名别义通也。
(术语)天台之目。借别教之法门而明通教之义也。如于菩萨位之十地,分配见思二惑之断惑,或分配二乘之果,总之名为别教,而义为通教也。止观六曰:「别名名通家共位者,旧云三地断见,或言四地断见,或言六地断思尽,或言七地断思尽。(中略)今言经借别义显通耳。」从华天一乘家之宗义言之,刚法相三论之宗义为天台通教之分际也。然其所明之行位,取别教所属之五十二,故自台家见之,则总为名别义通也。
名义
【佛学大辞典】
(术语)名者体上之名称,义者体上之义理。如言诸行无常,诸行为名,无常为义。又呼召之名目,谓之名,为名所显之法体谓之义,依此义则名义者,与所谓名体或名法同。然就其名与义言之,有名即于义者,有不即者,名即于义,如呼火而出热,诸佛之名号及陀罗尼是也,此云真言。名不即于义,如火之名无热之用,世间一切之名字是也,此云假名。智度论二十五曰:「问曰:义之与名为合耶为离耶?若合名,说火时应烧口。若离,说火时水应来。答曰:亦不合,亦不离。古人假为立名,以名诸法。后人因此名字识是事,如是各各有名字。」肇论曰:「名无得物之功,物无当名之实。」
【佛学次第统编】
戒坛 又曰戒场,授戒之戒场也。梵名曼陀罗,译作坛,名曰戒坛,为授受戒之道场,亦曰戒场。
戒师 又谓之戒和尚,即授戒师也。
律师 善解戒律者,称曰律师。
戒牒 受戒之證书,名曰戒牒。
戒腊 受戒之年数,谓之戒腊。比丘之坐次,依戒腊之多少而定。
斋月 年三斋月,一月、五月、九月。
斋日 月六斋日,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或二十八、二十九)。
(术语)名者体上之名称,义者体上之义理。如言诸行无常,诸行为名,无常为义。又呼召之名目,谓之名,为名所显之法体谓之义,依此义则名义者,与所谓名体或名法同。然就其名与义言之,有名即于义者,有不即者,名即于义,如呼火而出热,诸佛之名号及陀罗尼是也,此云真言。名不即于义,如火之名无热之用,世间一切之名字是也,此云假名。智度论二十五曰:「问曰:义之与名为合耶为离耶?若合名,说火时应烧口。若离,说火时水应来。答曰:亦不合,亦不离。古人假为立名,以名诸法。后人因此名字识是事,如是各各有名字。」肇论曰:「名无得物之功,物无当名之实。」
【佛学次第统编】
戒坛 又曰戒场,授戒之戒场也。梵名曼陀罗,译作坛,名曰戒坛,为授受戒之道场,亦曰戒场。
戒师 又谓之戒和尚,即授戒师也。
律师 善解戒律者,称曰律师。
戒牒 受戒之證书,名曰戒牒。
戒腊 受戒之年数,谓之戒腊。比丘之坐次,依戒腊之多少而定。
斋月 年三斋月,一月、五月、九月。
斋日 月六斋日,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或二十八、二十九)。
名义不离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世间一切之事法,虽皆名义乖离,而诸佛菩萨之名号及陀罗尼等,则皆名义不离。又谓之名体不二。如阿弥陀佛,以阿弥陀为名,以光明为义,为体为法,此名与义,相即不二,故称阿弥陀之名即已摄取光明矣。往生论注下曰:「问曰:名为法指,如指指月。若称佛名号便得满愿者,指月之指应能破闇。若指月之指不能破闇,称佛名号亦何能满愿耶?答曰:诸法万差不可一概,有名即法,有名异法。名即法者诸佛菩萨名号、般若波罗蜜、及陀罗尼章句、梵咒音辞等是也。如禁肿辞云:日出东方乍赤乍黄等句,假令酉亥行禁不关日出而肿得差。(中略)有名异法者,如指指月等名也。」定善我传通记三曰:「光之与名即是名义,名义具足,有不舍益。」
(术语)世间一切之事法,虽皆名义乖离,而诸佛菩萨之名号及陀罗尼等,则皆名义不离。又谓之名体不二。如阿弥陀佛,以阿弥陀为名,以光明为义,为体为法,此名与义,相即不二,故称阿弥陀之名即已摄取光明矣。往生论注下曰:「问曰:名为法指,如指指月。若称佛名号便得满愿者,指月之指应能破闇。若指月之指不能破闇,称佛名号亦何能满愿耶?答曰:诸法万差不可一概,有名即法,有名异法。名即法者诸佛菩萨名号、般若波罗蜜、及陀罗尼章句、梵咒音辞等是也。如禁肿辞云:日出东方乍赤乍黄等句,假令酉亥行禁不关日出而肿得差。(中略)有名异法者,如指指月等名也。」定善我传通记三曰:「光之与名即是名义,名义具足,有不舍益。」
名义集
【佛学大辞典】
(书名)翻译名义集之略称。
(书名)翻译名义集之略称。
各据一义
【佛学大辞典】
(术语)各据一门而立义也。俱舍光记一之馀曰:「各据一义,并不相违。」
(术语)各据一门而立义也。俱舍光记一之馀曰:「各据一义,并不相违。」
决定义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佛说决定义经,一卷,宋法贤译。说五蕴,五取蕴,十八界,十二处,乃至三十七品等之诸法。
(经名)佛说决定义经,一卷,宋法贤译。说五蕴,五取蕴,十八界,十二处,乃至三十七品等之诸法。
行愿胜义菩提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龙树之菩提心论分别菩提心之相为行愿,胜义,三摩地三种。第一起利益一切众生而使成佛之愿谓之行愿菩提心。论曰:「行愿者,谓修习之人,常怀如是心:我当利益安乐无馀有情界,观十方含识,犹如己身。」
(术语)龙树之菩提心论分别菩提心之相为行愿,胜义,三摩地三种。第一起利益一切众生而使成佛之愿谓之行愿菩提心。论曰:「行愿者,谓修习之人,常怀如是心:我当利益安乐无馀有情界,观十方含识,犹如己身。」
序三义
【佛学大辞典】
(名数)经释家科分序为三种。法华文句一上曰:「序者训庠序,谓阶位宾主回答悉庠序也。经家从义,谓次由述也。如是等五事冠于经首,次序也。放光六瑞起发之由,由序也。回答释疑,正说弄引,叙述也。具此三义故称为序。」资持记上一之一曰:「序有三训,随义以释。尔雅云:东西墙谓之序,如世墙序在堂奥之外,即喻序文冠一钞之表,此端序义也。二序即训叙,谓撰述始终,十门例括。三行条流,使一部文义历然不混,此即次序义也。三训绪者,如缲茧得绪则馀丝可理,学者观序则诸编可求,此谓由序义也。」
(名数)经释家科分序为三种。法华文句一上曰:「序者训庠序,谓阶位宾主回答悉庠序也。经家从义,谓次由述也。如是等五事冠于经首,次序也。放光六瑞起发之由,由序也。回答释疑,正说弄引,叙述也。具此三义故称为序。」资持记上一之一曰:「序有三训,随义以释。尔雅云:东西墙谓之序,如世墙序在堂奥之外,即喻序文冠一钞之表,此端序义也。二序即训叙,谓撰述始终,十门例括。三行条流,使一部文义历然不混,此即次序义也。三训绪者,如缲茧得绪则馀丝可理,学者观序则诸编可求,此谓由序义也。」
序四义
【佛学大辞典】
(名数)法华义疏一曰:「序者渐也,假时托处,动地雨花,为正说由渐,故名为序也。又序者次也,初明缘起后辩正经,盖是义之次第也。又序者谓祥序也,经首列事,祥序可观之也。又序者舒也,欲显事我舒广故云序也。」
(名数)法华义疏一曰:「序者渐也,假时托处,动地雨花,为正说由渐,故名为序也。又序者次也,初明缘起后辩正经,盖是义之次第也。又序者谓祥序也,经首列事,祥序可观之也。又序者舒也,欲显事我舒广故云序也。」
见道释义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论宗,四种释义之一。(参见:四释)附录。
(术语)三论宗,四种释义之一。(参见:四释)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