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688,分180页显示  上一页  161  162  163  164  165  167  168  169  170 下一页
词典(续上)
三省之长
三言之道
三五之隆
三藩之乱
三夫之对
三夫之言
三才之义
三寸之辖
三尺之孤
三尺之木
三寸不烂之舌
三年之畜
三谏之义
三侯之章
三槐之听
《分类字锦》:三省之长(三省之长)
唐书·百官志》: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徵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
分类:宰执
《漢語大詞典》:三言之道
三句为政之道。礼记·哀公问:“公曰:‘敢问为政如之何?’ 孔子 对曰:‘夫妇别,父子亲,君臣严。三者正,则庶物从之矣。’公曰:‘寡人虽无似也,愿闻所以行三言之道。’” 孔颖达 疏:“愿闻所以行三言之道者,则上经‘夫妇别、父子亲、君臣严’是也。”
分類:三句为政
《漢語大詞典》:三五之隆
三皇五帝之盛世。汉书·郊祀志下:“夫 周 秦 之末,三五之隆,已尝专意散财,厚爵禄,竦精神,举天下以求之矣。” 颜师古 注:“三谓三皇,五谓五帝。”
《國語辭典》:三藩之乱(三藩之亂)  拼音:sān fán zhī luàn
清圣祖康熙十二年(西元1673),明降将平西王吴三桂因朝廷撤藩而起兵叛变,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与靖南王耿仲明之子耿精忠等亦附之,后于康熙二十年遭平定,史称为「三藩之乱」。
《國語辭典》:三藩  拼音:sān fán
1.清初明之降将吴三桂、耿仲明、尚可喜三人,皆封为藩王,号称为「三藩」。
2.清人称明福、唐、桂三王为「三藩」。
《漢語大詞典》:三夫之对(三夫之對)
见“ 三夫之言 ”。
《漢語大詞典》:三夫之言
泛指经过多人传播的流言。语本战国策·秦策二:“昔者 曾子 处 费 , 费 人有与 曾子 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 曾子 母曰:‘ 曾参 杀人。’ 曾子 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 曾参 杀人。’其母尚织自若。顷之,一人又告之曰:‘ 曾参 杀人。’其母惧,投杼踰墙而走。”后汉书·马援传:“海内不知其过,众庶未闻其毁,卒遇三夫之言,横被诬罔之谗,家属杜门,葬不归墓,怨隙并兴,宗亲怖慄。”亦作“ 三夫之对 ”。《晋书·王濬传》:“今臣之信行,未若 曾参 之著;而谗构沸腾,非徒三夫之对,外内扇助,为二五之应。”
《漢語大詞典》:三夫之言
泛指经过多人传播的流言。语本战国策·秦策二:“昔者 曾子 处 费 , 费 人有与 曾子 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 曾子 母曰:‘ 曾参 杀人。’ 曾子 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 曾参 杀人。’其母尚织自若。顷之,一人又告之曰:‘ 曾参 杀人。’其母惧,投杼踰墙而走。”后汉书·马援传:“海内不知其过,众庶未闻其毁,卒遇三夫之言,横被诬罔之谗,家属杜门,葬不归墓,怨隙并兴,宗亲怖慄。”亦作“ 三夫之对 ”。《晋书·王濬传》:“今臣之信行,未若 曾参 之著;而谗构沸腾,非徒三夫之对,外内扇助,为二五之应。”
《分类字锦》:三才之义(三才之义)
晋书·刑法志》:明法掾张。裴注:律表上之,其要曰:律始于刑名者,所以定罪制也;终于诸侯者,所以毕其政也。王政布于上,诸侯奉于下,礼乐抚于中,故有三才之义焉。
分类:律令
《漢語大詞典》:三寸之辖(三寸之轄)
辖是车轴头上的重要部件,虽长仅三寸,然车无辖即不能行。故以喻事物之关键。《淮南子·人间训》:“夫车之所以能转千里者,以其要在三寸之辖。”
《漢語大詞典》:三尺之孤
幼小的孤儿。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内阁二·新郑富平身后:“两公立朝錚錚,即微有可议,何至溺情阿堵,使有三尺之孤,必不决裂至此。” 清 姚鼐 《丹徒王氏秀山阡表》:“母 吴 儒人尚少,家贫乏,无族党内外之助,抚三尺之孤,默默自守於穷巷之中。”
分類:幼小孤儿
《漢語大詞典》:三尺之木
指琴。 汉 王充 论衡·感虚:“三尺之木,数絃之声,感动天地,何其神也?” 黄晖 校释:“广雅·释乐:‘ 神农氏 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絃,曰:宫、商、角、徵、羽。 文王 增二弦,曰少宫、少商。’”
分類:黄晖
《國語辭典》:三寸不烂之舌(三寸不爛之舌)  拼音:sān cùn bù làn zhī shé
形容能言善道,擅长辞令的口才。《三国演义》第三回:「某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吕布拱手来降,可乎?」《西游记》第三八回:「我这去,但凭三寸不烂之舌,莫说是猪八戒,就是『猪九戒』,也有本事教他跟著我走。」也作「三寸之舌」、「三寸舌」。
《漢語大詞典》:三年之畜
古指国家必备的三年的储积。礼记·王制:“国无九年之畜,曰不足;无六年之畜,曰急;无三年之畜,曰国非其国也。”《穀梁传·庄公二十八年》:“ 臧孙辰 告糴于 齐 ,国无三年之畜,曰国非其国也。”《淮南子·主术训》:“夫天地之大计,三年耕而餘一年之食,率九年而有三年之畜……无三年之畜,谓之穷乏。”三国志·魏志·臧洪传:“散三年之畜,以为一年之资,匡困补乏,以悦天下。”
《漢語大詞典》:三谏之义(三諫之義)
《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戎将侵 曹 , 曹羈 諫曰:‘戎众以无义,君请勿自敌也。’ 曹伯 曰:‘不可。’三諫不从,遂去之,故君子以为得君臣之义也。” 何休 注引 孔子 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此之谓也。”后以“三諫之义”指事君之正道。 汉 王充 论衡·程材:“案世间能建蹇蹇之节,成三諫之义,令将检身自勑,不敢邪曲者,率多儒生。”
《國語辭典》:三侯之章  拼音:sān hóu zhī zhāng
大风歌的别名。参见「大风歌」条。
分類:汉高祖
《漢語大詞典》:三槐之听(三槐之聽)
谓由三公受理诉讼。后汉书·王允传:“诚以 允 宜蒙三槐之听,以昭忠贞之心。” 李贤 注:“周礼朝士职,三槐、九棘,公卿於下听讼,故曰‘三槐之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