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26,分316页显示 上一页 245 246 247 248 249 251 252 253 254 下一页
柳元之(字 长卿 号 拙斋 )
汪邦柱(字 如石、砥之 )
陆怀玉(字 石含 号 献之 )
陶龙见(字 云从、驯之 )
僧智旭(别称 藕益 字 素华、振之 钟 际明 名 声 号 八不道人 )
吴之屏(字 邦维 号 澹生、谔斋 )
吴甘来(字 和受、节之 号 苇庵 忠节、忠节定谥庄介 )
周之训(字 无逸 号 日台 节湣 )
谢秉谦(字 益之 号 克斋 孙 )
赵士春(字 景之 号 苍林、苍霖、东田居士 )
陈世浚(字 学鋐、执之 号 石室 )
任赞化(字 参之 )
刘鼎(字 新之 号 实林 )
卢若腾(字 闲之、海运 号 牧洲 )
其它辞典(续上)
杨兆升(字 宁侯 号 升之 )柳元之(字 长卿 号 拙斋 )
汪邦柱(字 如石、砥之 )
陆怀玉(字 石含 号 献之 )
陶龙见(字 云从、驯之 )
僧智旭(别称 藕益 字 素华、振之 钟 际明 名 声 号 八不道人 )
吴之屏(字 邦维 号 澹生、谔斋 )
吴甘来(字 和受、节之 号 苇庵 忠节、忠节定谥庄介 )
周之训(字 无逸 号 日台 节湣 )
谢秉谦(字 益之 号 克斋 孙 )
赵士春(字 景之 号 苍林、苍霖、东田居士 )
陈世浚(字 学鋐、执之 号 石室 )
任赞化(字 参之 )
刘鼎(字 新之 号 实林 )
卢若腾(字 闲之、海运 号 牧洲 )
人物简介
维基
杨兆升(16世纪—1645年),字宁侯,号升之,直隶常州府武进县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天启元年(1612年),杨兆升中式辛酉科应天乡试,天启二年(1622年)联捷壬戌科进士,初授浙江兰溪县知县,天启四年(1624年)丁父艰,服阕,天启七年(1627年)补桐乡县知县,崇祯元年(1628年)调知乌程县,任内为政宽厚、开化人民,所到地方都有声誉。崇祯四年(1631)以治行最,徵拜南京礼科给事中,居南垣五载,与同邑秉政钜公不协,因病乞假归乡。安宗时,起为户科给事中,升太常少卿兼都给事中,奉命考核南直隶驻守武官,凡经兵部督抚的不才者,以及经其他衙门滥授官者都削官为民,不法者查明究治。之后调任户科,随即连续弹劾钱元悫、万元吉、张捷推荐逆臣,不跟从听察。时阮大铖发起“顺逆案”,原北京降顺官员被废锢捕杀,支持此议的礼部右侍郎管绍宁与杨兆升被恨入骨。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南京沦陷,杨兆升归乡,原中书舍人宗灏北逃降清,并随清军南下,出任常州府知府,立即推行“薙发令”,闰六月二十九日,逮捕管绍宁与杨兆升二人全家,将其全部屠杀。杨兆升临刑时依然不屈服,说:「存此数茎白发,下见先帝九京,有馀荣焉,与薙发苟活者所得孰多?」最终被打死。他的妾侍姚氏入官,出家矢志为尼。
人物简介
简介
朝鲜丰山人。字长卿。号拙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徽州府休宁人,字如石。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授湖广武昌道右参议。与江楠同著《易经会通》。维基
汪邦柱(16世纪—17世纪),字砥之、如石,苏州府长洲县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汪邦柱个性聪颖,擅长易学,最初跟随缪昌期学习数年,到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中举人,四十七年(1619年)成进士,获授行人,前往云南主持乡试,很快因为是东林党人而遭罢官。后来他在崇祯年间获起用为湖广参议,弘光时入朝任职祠祭郎中,擢任太仆卿,后事不详。
人物简介
槜李诗系·卷十八
怀玉,字石含,号献之,平湖人。万历己未进士,历工部员外郎,出守镇江,升三楚备兵,转盐法,俱有政绩。秉臬山东,出死罪数十人。擢闽藩,谢病归。家居长厚,有古人风,终身无一凉薄态。好奇石,自能垒山。又善种树,凡四时气候浇植之法,纤悉必尽。园林清胜,幅巾往来,晏如也。有也园唱和诗。维基
陆怀玉(16世纪—17世纪),字献之,号石含,浙江嘉兴府平湖县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陆怀玉是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己未科进士,授工部虞衡司主事,监督临清砖厂,历升员外郎,虞衡司郎中、营缮司郎中;又负责宝源局,在天启年间主持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重建工程,按例迁任京官。因不谒见魏忠贤,被外任为镇江知府。当地发生饥荒,富人收起粮食不让百姓购买,陆怀玉宣布会将他们抄家赈灾,富人们觉得惊恐,立刻抛售粮食,米价即时便宜。其后,转武昌副使、盐法参政,升山东按察使,释放死囚几千人;再擢福建右布政使。弘光元年(1645年),同福建三司官员迎立隆武帝,除通政使。不久,他请求退休,未得准许,以郑凤来代任通政使,他则晋官户部右侍郎代替林铭鼎。福京失守后降清,后事不详。
人物简介
槜李诗系·卷十九
龙见,字云从,一字驯之,朗先从弟,为国子生。崇祯元年承诏纂修国史。尝游三山,曹学佺、徐渤诸名流一见交契。所著诗文,未刻而没。才气清朗,不为诡僻佻巧之音。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99—1655 【介绍】: 明僧。苏州府吴县人,字素华。俗姓钟,名际明;又名声,字振之。晚称藕益老人,别号八不道人。十二岁读儒书,辟释老。年十七,阅袾宏《自知录》及《竹窗随笔》,始不攻佛。二十四岁,慕曹溪德清,苦路远不能往从,乃依其弟子雪岭出家,入径山参修。后见正法衰替,戒律不明,决意弘律。曾遍阅律藏三次,讲说大小乘律藏并作疏释。继迁九华,探究天台、贤首、慈恩之教。晚居灵峰,修念佛法门,弘扬净土。与莲池、紫柏、憨山并称明代四大高僧。后世尊为净土第九祖。有《教观纲宗》、《阿弥陀经要解》等。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七
释智旭,字素华,晚称藕益老人,姓钟氏,吴人也。父岐仲,持大悲咒十年。母金氏,梦大士抱儿授之,遂生子。旭七岁闻父训,甘蔬食,不逐腥膻。年十二就傅读书,日聆师说,即以圣学自任,作《辟佛论》数十篇,复进酒肉。弱冠,阅莲池《自知录叙》及《竹窗随笔》,乃取所著论焚之。年二十,诠《论语》至“天下归仁”,不能下笔,废寝食者累日。是岁,居父丧,读《地藏本愿经》动出世心,日诵佛名,尽焚所为文,郁郁三载。听一法师讲《首楞严经》,至空生大觉,忽疑何故有此大觉致为空界张本,闷绝无措,因于佛前发愿舍身。后梦礼憨山,涕泣言:“自恨缘悭,相见大晚。”憨山云:“此是苦果,应知苦因。”语未竟,遽请曰:“弟子志求上乘,不愿闻四谛法。”憨山云:“且喜居士有向上志。”时憨山在曹溪,不能往从,乃从其徒雪岭剃度。明天启二年也。寻往云栖,听古德法师讲《唯识论》,疑与《首楞严》宗旨不合,问古德云:“性相二宗,不许和会,心窃怪之,佛法岂有二耶?”遂入径山坐禅。明年,精进益深,觉身心世界,忽然消殒,从此性相二宗,一时透彻。又明年,受比丘、菩萨戒,遍阅律藏。未几母病,刲股和药,卒不能救。既葬,掩关于吴江。疾甚,乃一意求生净土。及疾少閒,结坛持往生净土咒七日,说偈云:“稽首无量寿,拔业障根本。观世音势至,诲众菩萨僧。我迷本智光,妄堕轮回苦。旷劫不暂停,无救无归趣。劣得此人身,仍遭劫浊乱。虽获预僧伦,未入法流水。目击法轮坏,欲挽力未能。良由无始世,不植胜善根。今以决定心,求生极乐土。乘我本愿船,广度沈沦众。我若不往生,不能满所愿。是故于娑婆,毕定应舍离。犹如被溺人,先求疾到岸。乃以方便力,悉拯暴流人。我以至诚心,深心迥向心。然臂香三炷,结一七净坛。专持往生咒,唯除食睡时。以此功德力,求决生安养。我若退初心,不向西方者。宁即堕泥犁,令疾生改悔。誓不恋人天,及以无为处。折伏使不退,摄受令增长。”独居二年,足不踰阈,既而度南海,觐洛伽山,还住龙居。慨律学坠废,多缘讹误,以弘律自任。既述《毗尼集要》,儗注《梵网》,爇香告佛,以决所宗,拈得天台,于是究心台部。已而居九华华严,述《梵网合注》。旭律仪虽精,每念躬行未逮,不敢为范,因于佛前枚卜,自和尚以次退居,菩萨沙弥、优婆塞应居何地位?卒得菩萨沙弥,遂终身不为人授戒。其后,历温陵、漳州、石城、晟溪、长水、新安,而归于灵峰。生平撰述都四十馀种,其著者有《首楞严玄义》、《法华文句会义》、《楞伽义疏》、《唯谶心要》,而《弥陀要解》提持净土,尤为简切,今有《净信堂集》行世,可见一班。当时禅者多目净土为权教,遇念佛人必令参究谁字。旭独谓持名一法,即是圆顿心宗。有卓左车者,尝设四问:“如何是念佛门中向上一路?如何得离四句绝百非?如何是念佛人最后极则?如何是淆讹脑后一锤?”旭答之曰:“向上一着,非禅非净,即禅即净,才言参究,已是曲为下根。果大丈夫,自应谛信,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设一念与佛有隔,不名念佛三昧。若念念与佛无间,何劳更问阿谁。净土极则事,无念外之佛为念所念,念 无佛外之念能念于佛,正下手时,便不落四句百非,通身毕露。但见阿弥陀佛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但生西方极乐一佛国土,即生十方诸佛净土,此是向上一路。若设现前弥陀,别言自性弥陀,舍西方净土,别言唯心净土,此是淆讹公案。经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此是脑后一锤。但能深信此门,依信起愿,依愿起行,则念念流出无量如来,遍坐十方微尘国土,转大法轮,照耀古今,震警大千,皆己性中事,岂待外求?”清顺治十年冬有疾,命弟子曰:“阇维后,屑骨和粉,施诸水中。”明年正月二十一日示寂,后二年将就阇维,启龛发长覆耳,面如生,牙齿不坏。门人不忍从遗言,收骨塔于灵峰。年五十七,腊三十四。其别众偈曰:“生平过失深重,犹幸颇知内讼。浑身瑕玷如芒,犹幸不敢覆藏。藉此惭愧种子,方堪寄想乐邦。以兹真言苦语,兼欲告诫诸方。不必学他口中,澜翻五宗八教。且先学他一点,朴朴实实心肠。”尝集僧十五人,结净社以三年为期,日三时诵佛名,回向净土,二时止静,研究诸大乘经。其生平行事,多实践云。
人物简介
维基
吴之屏(1599年—1666年),字邦维,号澹生,又号谔斋,浙江嘉兴府崇德县(今属桐乡市)人。明朝末年政治人物。明朝最后一任福建巡抚。天启二年(1622年)壬戌科进士,兵部观政,三年授江西建昌府新城县知县,五年调南城县,七年本省同考,同年丁父忧。崇祯三年考选礼部主事,升仪制司员外,七年升礼部郎中。九年迁福建粮储道参议,十年转本省提学,十三年调广西参议,复调福建,十五年加升副使,十六年调兴泉道。南明时,官至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隆武二年(清顺治三年,1646年),清军入福建,吴之屏献城归降,随即回籍。里居二十年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44 【介绍】: 明江西新昌人,字和受,号苇庵。崇祯元年进士。授中书舍人,擢刑科给事中。七年,西北大旱,疏请振济,言山西总兵张应昌杀难民以冒功,河南民畏曹变蛟兵甚于农民军。累迁户科都给事中。大顺军破京城,甘来投缳死。福王时谥忠节。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节之,瑞州新昌人。崇祯戊辰进士,授中书舍人擢刑科给事中历户科都给事中殉难谥忠节定谥庄介维基
吴甘来(1599年—1644年),字节之,号和受,别号苇庵,江西宜丰谭山镇人,明末官员。万历二十七年二月十九日生。幼颖悟,就读私塾,即能背诵云台二十八将姓氏。天启七年(1627年)与兄吴泰来同中顺天府乡试举人,崇祯元年(1628年)联捷戊辰科进士,授中书舍人,后历任刑科给事中、吏科给事中、兵科右给事中、户科都给事中,任上知无不言,弹劾不避权贵。崇祯七年,山西、陕西两省大旱,上奏请求赈灾,帝不允。崇祯十二年秋,主试福建。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陷北京,吴甘来获悉崇祯帝自缢景山后,他对侄子家仪恸曰:“吾不死无以见志”,用佩带自缢而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39 【介绍】: 明湖广黄冈人,字无逸。万历四十一年进士。累官浙江按察使,坐事贬官。崇祯中以荐起为山东按察副使。清兵破济南时,自杀。维基
周之训(?年—1639年),字无逸,号日台,湖广黄冈县(今湖北黄冈市)人。明末政治人物。天启进士,累官浙江按察使,因事贬官。崇祯年间,起为山东按察司副使。崇祯十一年冬,清军经居庸关入华北,周之训偕同布政使张秉文、巡按御史宋学朱等防守空城济南,城破殉国。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癸丑科进士,累官浙江按察使,因事贬官。崇祯年间,起为山东按察司副使。崇祯十一年冬,清兵破居庸关南下,杨嗣昌檄巡抚颜继祖移师德州,督军高起潜拥兵临清不救。布政使张秉文、巡按御史宋学朱、周之训、翁鸿业,参议邓谦,盐运使唐世熊等率残兵守城。不久,城陷,周之训望阙再拜而死。张秉文、宋学朱、济南知府苟好善、同知陈虞胤、通判熊烈献、历城知县韩承宣皆殉国。后谥节湣。
人物简介
维基
谢秉谦(?—1639年),字益之,号克斋,南直隶松江府青浦县人。本姓孙,出身厮役。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己酉科应天乡试举人,天启二年(1622年)壬戌科进士,都察院观政,五年授福建建阳知县,崇祯元年大计,举卓异,调繁浦城,保留原任。三年本省同考,辽饷纪录。四年大计,复举卓异,留部考选,钦取南京福建道御史,五年丁忧。九年复除湖广道御史,巡按陕西,贪婪暴虐。崇祯十一年还乡,十二月回北京,被人弹劾,走至齐河县时被逮捕。经过济南时,恰逢清兵围攻济南,城破由于舍人施普告发,遂与押解他的官校一同被杀。他的仇家杨尚能不知他已死,又去击登闻鼓喊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常州府常熟人,字景之,号苍林。赵用贤孙。崇祯十年进士。授编修。与黄道周、刘同升、何楷、林兰友等称长安五谏。兵部尚书杨嗣昌夺情视事,复谋入阁,士春抗疏争劾之。忤旨,谪广东布政司照磨。后复官,终左中允。维基
赵士春(1599年—1675年),字景之,号苍霖,晚号东田居士,直隶常熟县人。明末政治人物。吏部侍郎赵用贤之孙,叙州知府赵隆美之子。崇祯初年(1627年)入复社,崇祯十年(1637年)丁丑科刘同升榜进士一甲第三名,授翰林院编修。为人耿介不阿,杨嗣昌夺情入阁,赵士春上疏弹劾。贬福建布政司检校。不久复官,终官左春坊左中允。时人称赵士春与林兰友、何楷、黄道周、刘同升为「长安五谏」。入清不仕。著有《保閒堂集》26卷,诗14卷。康熙十四年(1675年)乙卯十月十三日以疾卒于家。徐乾学为其撰墓志铭。
人物简介
维基
陈世浚,字学鋐,号石室,福建福州府福清县人。明末政治人物。曾伯祖陈伯谅,字执之,正德三年进士,官至四川提学副使。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戊午科福建乡试举人,崇祯十三年(1640年)庚辰科进士,工部观政,官行人司行人。
人物简介
维基
任赞化,字参之,山西平阳府闻喜县人。万历四十年(1612年)壬子科山西乡试举人,天启二年(1622年)壬戌科进士,授枣阳知县,四年调景陵县。秩满,崇祯元年考选贵州道御史,劾|杨维垣反覆不忠,其疏人多传诵之。又疏劾温体仁居乡居官种种不法。帝意召辅臣及五府六部官庭鞠之,赞化持议抗辩侃侃,上怒,谪河南布政司照磨。八年升大理寺副,九年升礼部主客司主事,升员外,升精膳司郎中,改仪制司郎中。十年迁河南佥事,升本省督学参议,十三年升本省副使,十四年调陕西关西道左参政,驻守凤翔,卒于官。明史黄道周尝对庄烈帝云:赞化卓荦俊伟,可当一面。祀乡贤。
人物简介
维基
刘鼎,字新之,号实林,四川叙州府富顺县人。明末政治人物。天启元年(1621年)辛酉科四川乡试举人,六年曾任登封县教谕,崇祯四年(1631年)登辛未科进士,户部观政后,九年授行人司行人,十二年补任原职,同年任顺天府乡试同考官。
人物简介
全台诗
卢若腾(1600~1664),字闲之,福建金门人,因金门为唐代时监牧地,故号牧洲。〖参考林树梅〈明自许先生传〉,《?云山人文钞》,福州:福建师范大学馆藏。〗明崇祯庚辰十三年(1640)进士,尝官浙江布政使左参议,分司宁绍巡海兵备道。居官洁己惠民,士民建祠以奉,有「卢菩萨」之称。南明隆武立,授以右副都御史,后加兵部尚书。清军南下,若腾守平阳,力战,腰臂中矢,遇水师救出。闻闽败,隆武帝被俘,痛愤赴水,?同僚救起。寻入舟山,辗转至闽海,偕王忠孝、徐孚远等居浯洲屿,自号「留庵(庵)」,一意著述。永历十七年(康熙二年。1663),清兵攻下金门、厦门。次年,遂与沈佺期等东渡,寓澎湖。病亟,遗命题其墓曰「有明自许先生之墓」。 卢氏风情豪迈,喜六书之学,于文学创作主张需有真实情感,最忌无病呻吟,宜「噫」自己心中之「气」,以直抒心志。尝自述:「丧乱以来,惊心骇目之事,层见?出,其足供诗料者多矣。」因此其诗颇能反映郑成功复台之艰难,披露郑军纪律不严,至骚扰掳掠百姓之事,以「诗史」观之,未尝不可。此外,卢氏闲退金门时,亦写下品茗、歌咏当地风土之诗篇,清新可诵。著作甚丰,惜多已佚。1959年于金门鲁王冢发掘《留庵文集》、《留庵诗集》、《岛噫诗》等。不过诗集中与台湾有关之作不多,或存于《岛噫诗》,或存于《留庵诗文集》内,前者目前可见版本有:(1)旧钞本八世胞侄孙卢德资重录(2)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台湾文献丛刊第二四五种,1968年。(3)台北大通书局,台湾文献史料丛刊,1984年。(4)南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台湾历史文献丛刊‧诗文集类。第二种系根据旧钞本勘校,另加《留庵文选》一卷(序十、书二、疏十、露布一、传一);而第三、四种又悉据第二种版本。《留庵诗文集》系1969年由金门县文献委员会出版,依据林策勋抄寄作品二十馀首及其他书籍著录而得,其中部分作品乃《岛噫诗》所无。唯其中〈澎湖文石歌〉、〈澎湖〉、〈金鸡晓霞〉三首诗应为钱琦之作。(许俊雅、黄美娥撰)岛噫诗·弁言
若腾字闲之,一字海运,号牧洲;福建同安金门岛贤聚人。明崇祯丙子(九年)举人,庚辰(十三年)进士;御试召对称旨,授兵部主事,旋升本部郎中兼总京卫武学。 后外迁浙江布政使司左参议,分司宁绍巡海兵备道;在任遗爱于民,士民建祠以奉,有「卢菩萨」之称。福王立,召为佥都御史;唐王立,授以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温、处、宁、台,后加兵部尚书。清军南下,若腾守平阳,力战中矢,遇水师救出。闻闽变,痛愤赴水,为同官拯起。寻潜入滃州,辗转入闽海,偕王忠孝、诸葛倬、沈宸荃、曾樱、许吉燝、辜朝荐、徐孚远、郭贞一、纪许国、沈光文等居浯洲屿,自号「留庵」。永历十八年(清康熙三年,西历一六六四年),与沈佺期、许吉燝东渡,寓澎湖。病亟,值崇祯当年殉难之日,一恸而绝,享年六十有六;遗命题其墓曰「自许先生」。 若腾风情豪迈,当时士大夫俱幸愿一识。晚年一意著述,上自天文地理,下逮虫鱼花草,无不宏通博雅。遗著达十数种,惟多已佚。「岛噫诗」之幸存,实为珍贵;尚望读者勿以等閒之作视之!书后,今加「留庵文选」若干篇,皆关当年史事(陈汉光)。岛噫诗·小引
诗之多,莫今日之岛上若也。忧愁之诗、痛悼之诗、愤怨激烈之诗,无所不有,无所不工。试问其所以工此之故?虽当极愁、极痛、极愤激之时,有不自禁其哑然失笑者,余窃耻之!岛居以来,虽屡有感触吟咏,未尝作诗观,未尝作工诗想;如痛者之呻、哀者之哭,噫气而已。录之赫蹄,寄之同志。异日有能谅余者曰;「此当日岛上之病人哀人也」!余其慰已。 牧洲自序。维基
卢若腾(1600年—1664年),字闲之,一字海运,号牧洲,福建同安颜厝(今金门县金城镇贤庵里)人,明末政治人物,进士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