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7728,分516页显示  上一页  248  249  250  251  252  254  255  256  257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元绛(厚之 章简 )
刘益之
方慎从(惟之 )
袁抗(立之 )
释怀琏( 怀琏 器之 大觉禅师 泗州 世称 琏三生 )
陈洎(亚之 )
冯文显(晦之 始平郡开国公 )
刘立之
武宗元(宗道 总之 )
龙昌期(起之 )
龚鼎臣(辅之 )
刘牧(先之、牧之 长民 )
朱显之(从晦 )
祖无择(焕斗 择之 )
释处谦(终倩 冲悟大师 神悟 世称 神炤之门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9—1084 【介绍】: 宋杭州馀杭人,祖籍抚州临川,字厚之。元德昭孙。仁宗天圣八年进士。历知永新、海门县,善治狱,累擢度支判官。皇祐中,侬智高据岭南,绛为广东转运使,供军饷有功,迁工部郎中。神宗熙宁中,为翰林学士,除三司使。八年,拜参知政事。后坐事罢知亳州,改颍州,以太子少保致仕。卒谥章简。有文集及《谳狱集》。
全宋诗
元绛(一○○九~一○八四),字厚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仁宗天圣八年(一○三○)进士,历知台、福、郓诸州及开封府,又为广东、两浙、河北转运使,召为翰林学士,官至参知政事。晚年以资政殿学士知青州,以太子少保致仕。神宗元丰七年卒,年七十六,谥章简。有《玉堂集》二十卷(《宋史·艺文志》),已佚。事见《苏魏公文集》卷五二《太子少保元章简公神道碑》,《宋史》卷三四三有传。今录诗三十二首。
全宋文·卷九二八
元绛(一○○九——一○八四),字厚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天圣二年赐同学究出身,八年擢进士第,调江宁推官,摄上元令,知永新、海门县、台州,有政绩。入为度支判官。侬智高叛,以直集贤院为广东转运使。以功迁工部郎中。历两浙、河北转运使、盐铁副使。擢天章阁待制,知福州,徙广、越、荆南,为翰林学士、知开封府,迁三司使。熙宁八年,参知政事。元丰二年罢知颍州,改青州。以资政殿学士、太子少保致仕。七年六月卒,年七十六。绛工于文辞,有文集四十卷,《谳狱集》十三卷。见苏颂《元章简公神道碑》(《苏魏公文集》卷五二),王安礼《元公墓志铭》(《王魏公集》卷八),《宋史》卷三四三本传。
刘益之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宝元元年(1038)任江阴军知军。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兴化军莆田人,字惟之。方慎言弟。真宗景德二年进士。历知弋阳、导江及潮、漳、嘉三州,所至皆有德政。导江时有楠木连理、嘉禾九穗之祥,玺书褒异。曾再知漳州,漳人夹道欢呼,称“吾父复来”。仕终都官郎中。以老归。
全宋文·卷三○五
方慎从,字惟之,兴化军莆田(今福建莆田)人,慎言弟。景德二年进士,历知弋阳、导江等六县,通判饶州、荆南府,知潮、漳、嘉三州,再知漳州,改都官郎中。所至有德于民。以老归,卒。见《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九,《万姓统谱》卷四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洪州南昌人,字立之。举进士。调阳朔主簿。荐补桂州司法参军。累迁国子博士、知南安军,擢广南东路提点刑狱。为益州路转运使,时三司岁市上供绫锦、鹿胎万二千匹,乃奏称蜀民困惫,得蠲其数之半。除江淮发运使,召为三司盐铁副使,因御史劾,罢知宣州。累官至光禄少卿,分司南京,改少府监卒。喜藏书,多至万卷,江西士大夫家鲜有及之者。
全宋诗
袁抗,字立之,洪州南昌(今属江西)人。真宗大中祥符元年(一○○八)进士(清光绪《江西通志》卷二一),调阳朔县主簿。累迁国子博士,知南安军,擢提点广南东路刑狱。后宫度支三司判官,以尚书金部员外郎为梓州路转运使,徙益州路。仁宗庆历七年(一○四七),御史言其年老不任事,罢三司盐铁副使,以司勋郎中知宣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六一)。累迁光禄少卿,分司南京。改少府监,卒。《宋史》卷三○一有传。
全宋文·卷九九○
袁抗,字立之,洪州南昌(今江西南昌)人。举进士,得同学田究出身,历桂州司法参军,衡州推官,累迁国子博士、知南安军,擢提点广南东路刑狱。还迁度支三司判官,为梓州、益州转运使,江、淮发运使,召为三司盐铁副使,罢知宣州。终少府监。喜藏书,至万卷,江西士大夫家鲜有及之者。《宋史》卷三○一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9—1090 【介绍】: 宋僧。漳州龙溪人,俗姓陈,字器之。工诗。尝住明州育王山。仁宗皇祐中,召对称旨,赐号大觉禅师,住持京师净因院。一时显宦名流,争与缔交。英宗治平中,乞归,渡江入四明,郡守迎住天童,建大阁曰宸奎,苏轼为撰碑。
全宋诗
释怀琏,俗姓陈,字器之,小字泗州,人称琏三生,漳州(今属福建)人。初师事南昌石门澄禅师,为青原下十世。后为庐山讷禅师掌书记。仁宗皇祐二年(一○五○)诏住东京十方净因禅院,赐号大觉禅师。英宗治平中乞还山,归老于浙江四明之阿育王山广利寺。四明人为建宸奎阁,藏仁宗所赐诗颂,苏轼为之记。年八十馀卒。《禅林僧宝传》卷一八、《五灯会元》卷一五有传。今录诗五首。
全宋文·卷九三○
怀琏(一○○九——一○九○),字器之,漳州龙溪(今福建漳州)陈氏子。少年为僧,长参泐潭澄得法。复依圆通讷,为其记室。又曾住衡岳三生藏有年,丛林称之为琏三生。皇祐中,住庐山,诏住京师十方净因禅院,召对化成殿,赐号大觉禅师。治平三年乞归,少留于金山、西湖,而入四明之阿育王山广利寺。后建大阁曰宸奎,藏历代皇帝所赐御札什物。元祐五年卒,年八十二。见苏轼《宸奎阁碑》,《五灯会元》卷一五,《释氏稽古略》,《释氏资鉴》卷九。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八
禅师名怀琏。字器之。漳州陈氏子也。初其母祷于泗州僧伽像。求得之。故其小字泗州。幼有远韵。聪慧绝人。长为沙门。工翰墨声称甚著。游方爱衡岳胜绝。馆于三生藏有年。丛林号琏三生。闻南昌石门澄禅师者。五祖戒公之嫡子也。往拜谒。师事之十馀年。去游庐山圆通。又掌书记于讷禅师所。皇祐二年正月。有诏。住京师十方净因禅院。二月十九日。召对化成殿。问佛法大意。奏对称旨。赐号大觉禅师。斋毕传宣。效南方禅林仪范。开堂演法。又宣左街副僧录。慈云大师清满。启白倡曰。帝苑春回。皇家会启。万乘既临于舜殿。两街获奉于尧眉。爰当和煦之辰。正是阐扬之日。宣谈祖道。上副宸衷。问答罢乃曰。古佛堂中曾无异说。流通句内诚有多谈。得之者妙用无亏。失之者触途成滞。所以溪山云月。处处同风。水鸟树林。头头显道。若向迦叶门下。直得尧风荡荡。舜日高明。野老讴歌。渔人鼓舞。当此之时。纯乐无为之化。焉知有恁么事。皇情大悦。与琏问答诗颂。书以赐之。凡十有七篇。至和中。上书献偈。乞归老山中。偈曰。千簇云山万壑流。归心终老此峰头。馀生愿祝无疆寿。一炷清香满石楼 上曰。山即如如体也。将安归乎。不许。修撰孙觉莘老。书问宗教。琏答之书。其略曰。妙道之意。圣人尝寓之于易。至周衰先王之法坏。礼义亡。然后奇言异术。间出而乱俗。迨我释迦入中土。醇以第一义示人。而始末设为慈悲。以化众生。亦所以趣时也。自生民以来。淳朴未散。则三皇之教简而素春也。及情窦日凿。则五帝之教详而文夏也。时与世异。情随日迁。故三王之教密而严秋也。昔商周之诰誓。后世学者。有所难晓。彼当时人民。听之而不违。则俗与今如何也。及其弊而为秦汉也。则无所不至。而天下有不忍愿闻者。于是我佛如来。一推之以性命之理。教之以慈悲之行冬也。天有四时循环。以生成万物。而圣人之教。迭相扶持。以化成天下。亦犹是而已矣。至其极也。皆不能无弊。弊迹也。道则一耳。要当有圣贤者。世起而救之也。自秦汉至今。千有馀岁。风俗靡靡愈薄。圣人之教裂而鼎立。互相诋訾。不知所从。大道寥寥莫知返。良可叹也。琏虽以出世法度人。而持律严甚。上尝赐以龙脑钵盂。琏对使者焚之曰。吾法以坏色衣。以瓦钵食。此钵非法。使者归奏 上嘉叹久之。琏居虔服玩。可以化宝坊也。而皆不为。独于都城之西。为精舍。容百许人而已。有晓舜禅师。住栖贤。为郡吏临以事民其衣。走依琏。琏馆于正寝。而处偏室。执弟子礼。甚恭。王公贵人来候者。皆怪之。琏具以实对曰。吾少尝问道于舜。今其不幸。其可以像服。二吾心哉。闻者叹服 仁庙知之。赐舜再落发。仍居栖贤寺。治平中。琏再乞还山坚甚 英宗皇帝留之不可。诏许自便。琏既渡江。少留于金山西湖。遂归老于四明之育王山广利寺。四明之人。相与出力。建大阁藏所赐诗颂。榜之曰宸奎。命翰林学土兼侍读端明殿学士苏轼。为之记。时京师始建宝文阁。诏取其副本藏焉。琏归山二十馀年。年八十二。无疾而化。 赞曰。琏公生长于寒乡。栖迟于荒远。钵饭布衲。若将终身。一旦道契 主上。名落天下。而能焚龙脑。让正寝。非其素所畜养。大过于人者。何以至是哉。至于与士大夫论宗教。则指物连类。折之以至理。使其泮然无疑。则亦知为比丘之大体者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49 【介绍】: 宋徐州彭城人,字亚之。历知怀州,审刑院。仁宗宝元间,自屯田员外郎为御史中丞,出为京西、淮南、京东转运使。庆历六年,入为度支副使,寻转盐铁副使。工诗,风格秀古。有诗集。
全宋诗
陈洎,字亚之,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仁宗庆历五年(一○四五),为吏部员外郎,加直史馆,迁度支副使。七年,降知濠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六○)。召为盐铁副使。皇祐元年(一○四九),以副使行河,还,卒。有《陈副使集》。事见《两宋名贤小集》卷八。今录诗十六首。
冯文显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九三二
冯文显(一○一○——一○八○),字晦之,滑州白马(今河南滑县)人,太尉守信之子。初以父任为右班殿直。景祐初以左侍禁监定州酒税,历任唐、陈州巡检,曹、润、滑州都监,江东路、京西路提点刑狱,湖北路、益利路兵马钤辖,知莫、澧、祁、鄜州及广信军,所至以廉能称。累官至左藏库使、银青光禄大夫,封始平郡开国公。元丰三年卒,年七十一。见杨杰《无为集》卷一四《冯侯墓表》。
刘立之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天圣九年(1031)任高邮军知军。明道二年(1033)任润州知州。景祐元年(1034)任福建路提点刑狱公事。景祐五年宝元元年(1038)任荆湖北路转运使。庆历六年(1046)任判三司度支勾院。庆历七年(1047)任三司盐铁判官。庆历八年(1048)任益州路转运使。庆历八年(1048)5月为益州转运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50 【介绍】: 宋河南白波人,初名宗道,字总之。官虞部员外郎。善画道释像,神采活动如草书。真宗景德末,建玉清昭应宫,募天下画工逾三千人,宗元为左部之长。不常奋笔,虽贵人名臣踵门求之,未肯轻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成都仁寿人,字起之。真宗大中祥符中,注《》、《》、《》、《论语》、《老子》等,携书游京师,时称其说诡诞穿凿。以荐补国子四门助教,文彦博奏改秘书省校书郎。官至殿中丞致仕。著书百余卷。仁宗嘉祐中诏取其书,时昌期年八十余,赐绯鱼。刘敞与欧阳修言其异端害道,不当推奖,夺所赐服罢归,卒。
全宋诗
龙昌期,字起之,陵州(今四川仁寿东)人。仁宗宝元中,为国子四门助教,改秘书省校书郎,迁太子洗马,致仕,又以恩迁殿中丞。著书百馀卷,嘉祐四年(一○五九)诏取其书,时年八十馀,诣京师,赐五品服,以欧阳修等反对,追夺所赐遣归,卒(《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九○)。有《竹轩小集》、《龙昌期集》,不传。事见《宋史》卷二九九《胡则传》。今录诗四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0—1087 【介绍】: 宋郓州须城人,字辅之。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初为平阴簿,后历知州县。迁起居舍人,同知谏院,转吏、礼二部郎中。尝请汰滥官冗兵,禁奢靡,又屡上疏劝皇太后还政英宗。论大事无所顾忌,然词气平和,多被采纳。后出知应天府,徙江宁。神宗朝,累官判太常寺,留守南京。后知青州提举宫观,以正议大夫致仕。有《东原录》、《周易补注》等。
全宋诗
龚鼎臣(一○一○~一○八六),字辅之,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进士。嘉祐六年(一○六一),同知谏院,出为淮南路体量安抚使(《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九四)。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知应天府(同上书卷二○四),徙江宁。神宗时历知兖州、青州。元丰八年(一○八五)致仕(同上书卷三六一)。哲宗元祐元年卒,年七十七。有《东原集》五十卷,已佚。今存《东原录》一卷。事见宋刘挚《忠肃集》卷一三《龚公墓志铭》,《宋史》卷三四七有传。
全宋文·卷九三一
龚鼎臣(一○一○——一○八六),字辅之,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景祐元年第进士,为平阴县主簿,历知莱芜、濛阳县、渠州。召还,擢起居舍人、知谏院,寻判登闻鼓院,拜户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改集贤修撰、知应天府,徙江宁府。拜谏议大夫、京东路安抚使,知青州。以正议大夫致仕,元祐元年十二月卒,年七十七。著有《东原集》五十卷,《谏草》三卷,《周易补注》三卷,《中说注》三卷,《编年官制图》一卷。见刘挚《正议大夫致仕龚公墓志铭》(《忠肃集》卷一三),《宋史》卷三四七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1—1064 【介绍】: 宋衢州西安人,字先之,一作牧之,号长民。举进士。尝从孙复习《春秋》,又以范仲淹为师。以仲淹荐,为兖州观察推官。累官至太常博士。有《易解》、《卦德通论》等。
全宋诗
刘牧(一○一一~一○六四),字先之,号长民(《宋元学案》卷二),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人。仁宗初第进士,为饶州军事推官。改兖州观察推官,知大名府馆陶县。通判建、青、庐诸州,历广南西路、荆湖北路转运判官。英宗治平元年卒,年五十四。有《卦德通论》一卷、《钩隐图》三卷等(同上书),已佚。事见《临川集》卷九七《刘君墓志铭》。
全宋文·卷九八八
刘牧(一○一一——一○六四),字先之(一作牧之),号长民。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人。举进士第,起家饶州军事推官。为范仲淹荐举,除兖州观察推官,改大理寺丞,历知大名府馆陶县,通判建州、青州、庐州。除广西路转运判官,移湖北路转运判官。治平元年卒,年五十四。从孙复学《春秋》,又从范谔昌受《》。著有《新注周易》十一卷、《卦德通论》一卷、《先儒遗论九事》一卷、《易数钩隐图》三卷。见王安石《刘君墓志铭》(《临川集》卷九七)。

人物简介

全宋诗
朱显之,真宗天禧间知岳州。仁宗时,初知华容县,至和间以比部郎中知岳州。事见明隆庆《岳州府志》卷三、卷一三。
全宋文·卷九八八
朱显之,字从晦,仁宗时人。庆历中为春宫吏、知端州。皇祐中为虞部员外郎、通判广州。仁宗末知岳州。见道光《高要县志》卷一二,道光《广东通志》卷二○五,《金石续编》卷一四,雍正《湖广通志》卷四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1—1084 【介绍】: 宋蔡州上蔡人,初名焕斗,字择之。少学古文于穆修,又从孙明复受经学。仁宗宝元元年进士。出知袁州,首建学官,置生徒,学校始盛。英宗朝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加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神宗即位,入知通进、银台司。王安石执政,讽求其罪,谪忠正军节度副使。元丰中主管西京御史台,移知信阳军。工诗文。有《龙学文集》。
全宋诗
祖无择(一○一○~一○八五,生年参《龙学文集》所附《龙学始末》及《咸淳临安志》卷八九),字择之,上蔡(今属河南)人。仁宗景祐五年(一○三八)进士。历知南康军、海州,皇祐元年(一○四九)擢广南东路转运使,入直集贤院。五年知袁州,嘉祐初改知陕府,迁湖北转运使,入为中书舍人。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加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进龙图阁学士,知郑、杭二州。神宗立,知通进银台司。熙宁三年(一○七○)谪忠正军节度副使。元丰六年(一○八三)分司西京御史台,移知信阳军,八年卒,年七十六。有《洛阳九老祖龙学文集》十六卷。《宋史》卷三三一有传。 祖无择诗,以宜秋馆校刊徐氏积学斋景宋钞本《祖龙学文集》(其中诗四卷)为底本,参校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文渊阁本)、南昌彭氏知圣道斋钞本(简称彭本)。底本第五、六两卷收入之祖氏与他人和诗及从《至元嘉禾志》等书中辑得之集外诗,合编为一卷。
全宋文·卷九三四
祖无择(?——一○八五),字择之,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宝元元年登进士第,授承奉郎、通判齐州。历知南康军、海州。皇祐中,提点广南东路、荆湖北路刑狱,改广东转运使。入直集贤院,又出知袁州。英宗朝,纠察在京刑狱,迁左谏议大夫,进龙图阁学士。历知开封府及郑、杭二州。神宗立,知通进、银台司。为王安石所斥,谪忠正军节度副使。寻复光禄卿、秘书监、集贤院学士,主管西京御史台,移知信阳军。元丰八年卒。著有《龙学文集》。《宋史》卷三三一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九九○
处谦(一○一一——一○七五),字终倩,俗姓潘,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年九岁依常宁契能出家,大中祥符元年封泰山覃恩得度,出参诸名师,归继契能法席。住白莲院,号冲悟大师。前后十坐道场,赐号神悟,终住南屏。熙宁八年四月卒,年六十五。著有《法华玄记十不二门显妙》一卷(存)。见《释门正统》卷六,《嘉定赤城志》卷三五,《补续高僧传》卷二,《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三六。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处谦。生永嘉潘氏。处胞三年。九岁出家。谒神炤。大明圆顿之旨。然三指供佛祈妙悟。未几。擢居第一座。炤以止观一帙。授之曰。汝当建大法幢。恨吾不之见耳。后屡主大刹。道化隆振。旨署神悟之号。丞相王安石。与一时朝贤。竞为歌诗。以赞其德。郡大旱。师至龙湫。为龙语。忽大风黑云从湫起。骤雨如注。师四十年中。十坐道场。讲唱无倦。登门受法者。三千人。熙宁乙卯四月。集众讽普贤行法阿弥陀经。乃曰。吾得无生。日用久矣。今以无生。而生净土。遂寂。弟子塔其全身。杨无为。为之铭。师与咸。同出神炤。人称神炤之门。二处一身云。
新续高僧传·灵感篇第六之一
释处谦,姓潘氏,永嘉人也。母感异兆,见瑞云入怀,娠三年而生。九岁依常宁契能出家。能得教旨于昱法师,讲道不倦。天台自智者以来,以炉拂传授为信,至能已四十世。乃慨然曰:“得法在心,岂在器乎?”乃藏之。天台道场,遂不复传。宋大中祥符元年,封泰山,诏天下寺观得度一人。谦遭际覃恩,乃得度牒,往学于天竺慈云。复谒神照,大明圆顿之旨,然三指供佛,用祈妙悟。末几,擢居首座,神照以止观一帙授之。已而言归乡邑,卒继契能之席。道不在器,斯言乃验。后迁慈云妙果赤城,讲道益振。少师李端悫请主白莲。北海郡王奏谦高行,诏锡号为“神悟禅师”。王丞相安石与朝贤,竞为歌诗,以赞其德。郡大旱,谦至龙湫祈雨。俄而大风黑云从湫起,骤雨如注。后十馀年将归永嘉,郡守士庶固留,乃于巾子山慧林精舍讲小般若。时赵内翰、陈舍人,与杭之无择禅师,以宝阁净住南屏天竺诸胜,前后相乞请者不绝。遂十坐道场,历四十年,讲演无间,登其门者三千人。宋熙宁乙卯四月丙,晨兴沐浴更衣,集众讽《普贤行法》、《阿弥陀经》,乃曰:“吾得无生,日用久矣,今以无生而生净土。”即入定寂然。塔于南屏之右,无为扬杰为之铭,词甚清洁,见于别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