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728,分516页显示 上一页 498 499 500 501 502 504 505 506 507 下一页
王德固(字 子坚、桓之 )
缪烜(字 旭之 )
张炳坤(号 相之 )
熊其光(字 韬之 )
车汝建( 励远 字 敬之 )
方宗诚(字 存之 世称 柏堂先生 号 柏堂 )
李祜(字 实仲 号 受之、翰承、海麓 )
邓辅纶(字 弥之 )
金和(字 弓叔、亚匏、是珠、仍珠 号 词稿之名 )
张新之(号 太平闲人 )
王之翰(字 次屏 号 湘筠 )
赖时辉(字 梦修 号 省斋 世称 燕山之有义方 )
丁宝桢(字 稚璜 文诚 号 佩之 )
杨秀清( 嗣龙 东王、九千岁、万岁之事 )
其它辞典(续上)
潘遵祁(字 顺之 号 西圃 )王德固(字 子坚、桓之 )
缪烜(字 旭之 )
张炳坤(号 相之 )
熊其光(字 韬之 )
车汝建( 励远 字 敬之 )
方宗诚(字 存之 世称 柏堂先生 号 柏堂 )
李祜(字 实仲 号 受之、翰承、海麓 )
邓辅纶(字 弥之 )
金和(字 弓叔、亚匏、是珠、仍珠 号 词稿之名 )
张新之(号 太平闲人 )
王之翰(字 次屏 号 湘筠 )
赖时辉(字 梦修 号 省斋 世称 燕山之有义方 )
丁宝桢(字 稚璜 文诚 号 佩之 )
杨秀清( 嗣龙 东王、九千岁、万岁之事 )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四六
潘遵祁,字顺之,号西圃,吴县人。道光乙巳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有《西圃集》。
人物简介
维基
王德固(1815年—?),字子坚,一字桓之,河南省鹿邑县人。官至四川布政使。道光十八年(1838年)三甲进士。任刑部江西司主事,历升刑部安徽司员外郎、刑部直隶司郎中。咸丰六年(1856年),任江南道监察御史,历改广东道、京畿道监察御史。咸丰九年(1859年)任江西南安府知府,咸丰十一年(1861年)改江西赣州府知府。同治元年(1862年),兼署吉南赣宁道。同治六年(1867年)江西按察使。同治八年(1869年),升四川布政使。
人物简介
江上诗钞
字旭之,邑诸生,道光咸丰时人。少时读人诗,即喜效其体吟咏,曾佐学使刘信芳整理诗宗。
人物简介
维基
张炳坤(?年—?年),号相之,四川成都府华阳县人,道光十九年己亥科举人,道光二十一年辛丑恩科进士,道光同治年间在江西历任知县。
人物简介
维基
熊其光(1817年—1855年),字韬之,江苏青浦县(今上海市青浦区)人。同进士出身。熊其光天赋颖异,年少好读书,过目不忘。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中式丙午恩科举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联捷丁未科张之万榜三甲进士,授户部主事,告假归乡。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家乡大水,县令侵蚀帑银过万,饥民死者众多。熊其光愤而上书,贪官终被革职。咸丰初年,天地会周立春等起事反清,攻佔青浦、上海等县。江苏巡抚吉尔杭阿收复青浦县城,其光总管团防事宜。上海长久无法收复,其光日夜操劳,筹措军饷。咸丰五年(1855年)正月初一,清军最终克复上海。同年九月,其光因积劳病卒,年三十九岁。光绪《青浦县志》有传。
人物简介
维基
车汝建,原名励远,字敬之。贵州贵阳府(今贵阳市)人。清朝官员。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考中丁未科二甲进士,官陕西凤县知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18—1888 【介绍】: 清安徽桐城人,字存之,学者称柏堂先生。官枣强知县。论学宗程朱,建正谊讲舍、敬义书院,集诸生会讲。从游甚众。有《柏堂全集》、《志学录》等。晚晴簃诗汇·卷一五九
方宗诚,字存之,号柏堂,桐城人。官枣强知县。有《柏堂集》。
人物简介
维基
李祜(1818年—1873年 ),字笃生,一字实仲,号受之,又号翰承、海麓,内务府汉军正白旗人,道光丁酉科举人,庚子科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改兵部主事。四川龙安府知府。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18—1893 【介绍】: 清湖南武冈人,字弥之。咸丰元年副贡。曾入南昌围城中省父,一度率兵镇压太平军。以曾国藩荐擢至道员。少与王壬秋交好,壬秋遍研群学,辅纶专治文史,后俱以诗名。邓诗全学《选》体,多拟古之作。有《白香亭诗文集》。晚晴簃诗汇·卷一五三
邓辅纶,字弥之,武冈人。咸丰辛亥副贡,浙江补用道。有《白香亭集》。全台诗
邓辅纶(1828~1893),字弥之,清湖南武冈人。咸丰元年(1851)副贡生,官浙江候补道。早年与王闿运结识,相互唱和。陈衍《近代诗钞》评其诗:「弥之诗全学选体,多拟古之作,湘潭王壬秋以为一时罕有其匹,盖与之笙磬同音也,但微觉千篇一律耳。」 著有《白香亭诗文集》。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六七
金和,字弓叔,一字亚匏,上元人。贡生。有《来云阁诗稿》。然灰集
余存诗断自戊戌,凡十五年,至壬子,得诗二千首有奇。癸丑陷贼后,仓黄伺间,仅以身免。敝衣徒跣,不将一字,流离奔走,神智顿衰,旧时肄业所及,每一倾想,都如隔世,而况此自率胸臆之词乎?顾以平生结习,酒边枕上,或复记忆一二,辄录出之,然皆寥寥短章,观听易尽,其在闳裁钜制,虽偶有还珠,大抵败鳞残羽。情事已远,歌泣俱非,欲续凫胫,祗添蛇足而已,故不敢为也。久之,亦得若干首。昔韩安国之言曰:「死灰不能复然乎?」余今之宠余诗,则既然之矣,知不足当大雅,抑聊自奉也,因名之曰「然灰集」。椒雨集
癸丑二月,贼陷金陵,剑淅矛炊,诡名窃息。中夏壬子,度不可留,掩面辞家,仅以身免。贼中辛苦,顿首军门,人微言轻,穷而走北。桑根旧戚,恩重踰山,自秋徂春,寄景七月,而先慈之讣至矣。计此一年之中,泪难颒愧,声不副愁,几昧之无,遑言竞病?惟以彭尸抱愤,辄复伊吾,亦如曲生之交,尚未谢绝。昔杨诚斋于酒独爱椒花雨。椒,辛物也,余宜饮之。又余成此诗,半在椒陵听雨时,今写自癸丑二月至甲寅二月诗凡百五十馀首,为《椒雨集》。椒雨集·跋
是卷半同日记,不足言诗。如以诗论之,则军中诸作,语宗痛快,已失古人敦厚之风,犹非近贤排调之旨。其在今日诸公,有是韬钤,斯吾辈有此翰墨,尘秽略相等,殆亦气数使然邪?若传之后人,其疑焉者,将谓丑诋不堪,殆难传信,即或总其前后,读而谅之,亦觉申申詈人,大伤雅道,然则余此诗之得罪多矣。顷者江湖游食,更无执庑下人问《五噫歌》者,残秋无事,以其为昔年屐齿所在,故仍端录一本,存诸箧中,聊自娱悦,不但无问世之意,亦并无示客之时。佗日齿迈气平,或复以此为少作而悔之,又不但去其泰甚已也。丙辰九月自跋于松江寓楼。残冷集
余以甲寅八月出馆泰州,乙卯移清河,丙辰移松江,数为人师,自愧无状,惟以词赋为名,于诗不得不间有所作,虽短章塞责,而了了萍踪,未忍竟弃,遂积为卷叶。此三年中,乞食则同也,而残杯冷炙,今年为甚。夫残冷宜未有如余诗者矣,乃写自甲寅八月至丙辰十月去松江时诗,凡百有馀首,命之曰「残冷集」。壹弦集
余以丙辰十月应大兴史怀甫(保悠)观察之聘,佐釐捐局于常州。明年丁巳,移江北。其七月,又移东坝,遂至己未九月。事在簿书、钱谷之间,日与驵侩、吏胥为伍,风雅道隔,身为俗人,虫鸟之吟或难自已,则亦独弦之哀歌也。今写自丙辰十月至己未冬赴杭州时所作诗,凡二百有馀首,曰《壹弦集》。南栖集
咸丰十年之闰三月,金陵大营再溃,不数月而吴会贼踪几遍,东南之祸于是乎极。余于其时尽室由江阴渡江,一寓于靖江,再寓于如皋,又渡吴淞江,取道沪上,然后航海至粤东止焉。初佐陆子岷钟江大令于端、广二郡,子岷逝世,遂佐长白凤五林(安)观察潮州。前后七八年间,凡若簿书期会之烦、刑狱榷算之琐、椎埋烽燧之警、侏俪责让之扰,俱于幕府焉责之,感在知己,所不敢辞。则日已昃而未食、鸡数鸣而后寝者,盖往往有焉,文章之事,束之高阁而已。然犹以其闻见所及,制为粤风粤雅二百馀篇,又先后怀人诗七十章,草稿皆在牍背,未遑掇拾。丁卯东归之前数日,家人辈以为皆废牍也,而拉杂摧烧之,于藏拙之义甚当,而歌泣已渺不可追,然则祖龙之燄虐矣。顾任生游迹以粤东为至远,屐齿之所及,未可废也,其未至粤以前及在粤馀诗,败鳞残爪,间有存者,辄复写之为《南栖集》。奇零集
余于丁卯夏,由粤东之潮州航海东归,既过春申江,行未至金陵,遘疾几殆。至戊辰冬,始以家属旋里。劫灰满地,衰病索居,怀刺生毛,阅四五年,竟无投处。癸酉之岁,出门求食,虽间有怜而收之者,而旧时竿木,鲍老郎当,大抵墨突未黔,楚醴已彻。十馀年中,来往吴会,九耕三俭,靳免寒饿而已。生趣既尽,诗怀亦孤,而自与夫己氏文字搆衅以来,既力持作诗之戒,又以行李所至,习见时流坛坫,尤不敢居知诗之名,即或结习未忘,偶有所作,要之变宫变徵,绝无家法,正如山中白云,止自怡悦,未可赠人。乃知穷而后工,古人自有诗福,大雅之林,非余望也。顾吾友丹阳束季符大令数数来问诗稿,谓余诗他日必有知者,儿辈亦以葺诗为请,余未忍峻拒,因检丁卯至乙酉诸诗,虽甚寥寥,犹汇写之为《奇零集》。余已年垂七十,其或天假之年,蚕丝未尽,此后亦不再编他集矣。压帽集
美人香草,胎自风骚,汉晋以来,不废斯体,《香奁》《疑雨》,弥扬其波。余生于江东金粉之乡,不无俗耳筝琶之听,宠花心事,中酒风光,当其少时,好为绮语。虽司勋明知春梦,而彭泽难讳閒情,竟删风怀,自惭情伪,特入诸本集,恐为方袍幅巾者所呵,故别而存之。欧阳公之言曰:「酒黏衫袖重,花压帽檐偏。」余极爱诵此二语,因命之曰「压帽集」。秋蟪吟馆诗钞·谭序
闻之全椒薛先生曰:「亚匏,振奇人也,至性人也,晚无所遇而托于诗。」光绪初元,乃与君相见于钵山。君时已倦游,少年抑塞磊落之气殆尽,而同气犹相求也。造访逆旅,密坐倾衿。予盖习闻金陵义士翻城之盟,微叩之,君蹙頞不欲尽其辞。清言谈蓺,逾晷而别,固未得读其诗也。献窃闻之,《诗》有风有雅,则有正有变,庙堂之制,雍容揄扬,箸后嗣者,正雅尚已。天人迁革,三事忧危,变雅之作,用等谏书。流而为《春秋》家者,非无位者之事。若夫形四方之风,长言永歌,政和安乐者有之。既不获作息承平之世,兵刃死亡,非徒闻见而已,盖身亲之。甚而《式微》之播迁、《兔爰》之伤败、《清人》之翱翔、《黍离》之颠覆,「不自我先,不自我后」,则夫悲歌慷慨,至于穷蹙酸嘶,有列国变风所未能尽者,亚匏之诗云尔。大凡君之沦陷、之鲜民、之乞食,一日茹哀,百年忍痛,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于我皆同病也。风之变,变之极者,所谓不得已而作也。君终焉放废,不复能以变雅当谏书,《春秋》纪衰,亦布衣者所窃取。君蕉萃老死,不再相见,今从束季符令君得读君诗,散佚而后,尚数百篇。跌荡尚气,所谓振奇者在是;缠绵婉笃,所谓至性者在是。昔者群盗窟穴金陵者十二年,贤人君子出于坎窞,予所识如田君鼎臣、管君小异,皆尝雪涕嚼齿,言当日情事如君之诗。至若张义士炳垣,尤旷代之奇烈,献追哀以诗,差于君诗为笙磬矣。今者南国江山,重秀再清,风人涕泪,荡为烟埃,而君已死,不复歌舞为太平之民。然而君固达微之君子,尚在人间,犹将继《山枢》《蒹葭》之音,未能忘情于当世也。光绪十有八年,岁在壬辰暮春之月既望,谭献撰。秋蟪吟馆诗钞·冯序
予年十五从宝应乔笙巢先生学为赋,先生手《惜阴书院赋钞》一册授予,其间作者若蔡子涵琳、湘帆寿昌、杨柳门后、周还之葆濂、马鹤船寿龄、姚西农必成,并一时之隽,而尤以金亚匏先生和为魁杓。妥帖排奡,隐秀雄奇,融汉魏六朝三唐于一冶,东南人士莫之或先。予之知先生始此也。时赭寇方炽,先生支离岭南,半菽不饱,出没豺虎之丛,独弦哀歌,不获一奉手。其后十许年,予来江宁,读书惜阴书院,与刘子恭甫、唐子端甫、秦子伯虞、朱子子期亦以辞赋相角逐,如先生曩者与蔡、马、杨、周同,而所作下先生远甚。一日,遇先生桑根师坐上,先生年垂六十,意气遒上如三四十人,抵掌谈天下事,声觥觥如钜霆。得失利病,珠贯烛照,不毫发差忒,镌呵侯卿,有不称意者,涕唾之若腥腐,闻者舌挢不得下,先生夷如也。先生出,师顾予曰:「亚匏,振奇人也。袌负卓荦,足以济一世之变,而才与命妨,连蹇不偶。尝从东诸侯游矣,亦无真知亚匏者足以尽其所蕴。世自失亚匏耳,于亚匏何有哉?」予心识之。既先生中子还仍珠复从予游,予乃以得于先生者授之,仍珠亦日有声。乙酉,桑根师弃诸生。未几,先生亦旅没沪上。科举既废,辞赋遂同刍狗,刘、唐诸子并为异物,讲舍且易为图书馆矣。每念先生与蔡、马、杨、周跌宕文史,放浪山泽,已如读循蜚、合雒诸纪,若灭若没,罕有能道其端委者,又独聚散存没之故,足深人遐慕也耶?今年春,仍珠始以先生诗二册,附以词及杂文,乞予校定。先生诗妥帖排奡,隐秀雄奇,犹之其赋也。词若杂文,亦能据其中之所得,不同于凡近。独予童龀即知先生,而迟之六十年乃得卒业是编,距与先生执手时又一世矣。世运相禅,陵夷谷堙,先生既前卒,不见桑海之变,而予颓龄穷海,顾景无俦,于过去千劫,太平三世,皆一一躬丁之,今且不知所终极,读先生是编,忽不禁其万感之横集也。甲寅立冬前一日,金坛冯煦。秋蟪吟馆诗钞·梁叙
昔元遗山有「诗到苏黄尽」之叹,诗果无尽乎?自三百篇而汉魏,而唐而宋,涂径则既尽开,国土则既尽辟,生千岁后,而欲自树壁垒于古人范围以外,譬犹居今世而思求荒原于五大部洲中,以别建国族,夫安可得?诗果有尽乎?人类之识想若有限域,则其所发宜有限域;世法之对境若一成不变,则其所受宜一成不变。而不然者,则文章千古,其运无涯,谓一切悉已函孕于古人,譬言今之新艺新器可以无作,宁有是处?大抵文学之事,必经国家百数十年之平和发育,然后所积受者厚,而大家乃能出乎其间。而所谓大家者,必其天才之绝特,其性情之笃挚,其学力之深博,斯无论已。又必其身世所遭值,有以异于群众,甚且为人生所莫能堪之境,其振奇磊落之气,百无所寄泄,而壹以迸集于此一途,其身所经历、心所接搆,复有无量之异象,以为之资,以此为诗,而诗乃千古矣。唐之李杜,宋之苏黄,欧西之莎士比亚、戛狄尔,皆其人也。余尝怪前清一代,历康雍乾嘉百馀岁之承平,蕴蓄深厚,中更滔天大难,波诡云谲,一治一乱,皆极有史之大观,宜于其间有文学界之健者异军特起,以与一时之事功相辉映。然求诸当时之作者,未敢或许也。及读金亚匏先生集,而所以移我情者乃无涯畔。吾于诗所学至浅,岂敢妄有所论列?吾惟觉其格律无一不轨于古,而意境、气象、魄力,求诸有清一代,未睹其偶,比诸远古,不名一家,而亦非一家之境界所能域也。呜呼!得此而清之诗史为不寥寂也已。集初为排印本,余校读既竟,辄以意有所删选,既复从令子仍珠假得先生手写稿帙,增录如干首为今本。仍珠乃付精椠,以永其传。先生自序述其友束季符之言,谓其诗他日必有知者。夫启超则何足以知先生?然以李杜万丈光燄,韩公犹有群儿多毁之叹,岂文章真价,必易世而始章也?噫嘻!乙卯十月,新会梁启超。秋蟪吟馆诗钞·识语
先君诗词文稿,经粤匪之乱,散失都尽,世所传《来云阁诗》,什九皆乱后之作,为丹阳束季符先生允泰所刻本。先生与先君为金石交,先君故后,葺所钞存诗稿,刻于杭州,题曰「来云阁诗」。实则来云阁者,先君自署词稿之名,诗稿旧自署为「秋蟪吟馆诗钞」。束刻版本后存于金陵书局,辛亥、癸丑两次之乱全毁焉。男遗、还敬谋重刻,复检旧藏,得词六十六首、文十七篇,吉光片羽,手泽弥新,各为一卷,并以付梓,敬更正诗稿之名曰「秋蟪吟馆诗钞」,而以「来云阁」之名仍归之词稿,题曰「来云阁词钞」。文一卷,无题名,附于词钞之后,均从先志也。男遗、还敬注。秋蟪吟馆诗钞·陈衍跋
近人之言诗者,亟称郑子尹郑子尹。子尹盖颇经丧乱,其托意命词又合少陵、次山、昌黎,镕铸而变化之,故不同乎寻常之为诗也。上元金君仍珠以其尊人亚匏先生遗诗刊本见惠,读之彷佛向者之读子尹之诗也。至癸丑、甲寅间作,则一种沈痛惨澹阴黑气象,非子尹之诗所有矣。夫举家陷身豺虎之穴,谋与官军应,不济,万死一生,迟之又久,仅而次第得脱,岂独子尹所未经,抑少陵所未经矣。经此危苦而不死,岂乏其人?不死而又能诗,且能为沈痛惨澹阴黑逼肖此危苦之诗,无其人也。先生与子尹同时,子尹名早著。然知子尹之诗,不知先生之诗,欲不谓之贵耳而贱目也,岂可得邪?乙卯人日,侯官陈衍书于京师。秋蟪吟馆诗钞·金还跋
谨案:先君诗集,粤匪乱后所作,自题曰「秋蟪吟馆诗钞」。捐馆以后,丹阳束季符先生允泰垂念金石至契,力图传播,属仁和谭仲脩先生献选成一本,于光绪戊辰序刊杭州,用先君自署词稿之名,题曰「来云阁诗」。板存金陵书局,经辛亥、癸丑两次兵事,不可踪迹。嗣还与家兄遗商定,仍用「秋蟪吟馆诗钞」旧题,覆印束本,加入词稿、文稿,以活字板排行,以饷世之欲读先人遗著者。时与新会梁任公启超同客京师,承于先集有「诗史」之目,详加釐订。复以纪事钜篇,谭选尚有未尽,加入数首,属还付手民精刻,并许刻后覆勘。会梁君南返不果,还敬捡手稿及束本校读,并就仁和吴伯宛昌绶、长洲章式之钰一再商榷,是为今七卷本。告成有日,用志颠末。丙辰五月,第二男还敬记。秋蟪吟馆诗钞·叶景葵跋
亚匏先生生二子,长名遗,字是珠,次名还,字仍珠。仍珠与余交最密。光绪乙酉科举人,入河东运使幕,由佐贰保升知县,分山西补用,委办归化城教案,为晋抚岑春煊所赏,调充抚院文案。光绪壬寅秋,赵尚书由山西布政使护理巡抚,余就其聘为内书记,始与仍珠朝夕相见。 癸卯,尚书调任湘抚,余与仍珠同案奏调,同充抚院文案,余司财政、商矿、教育,仍珠司吏治、刑律、军务、交涉。旋出署澧州知州,政声卓然。未半年,调回文案。桂事起,湘边吃紧,仍珠筹画防剿事宜,因应悉当。力保黄忠浩熟娴韬略,可以专任,尚书深韪其言。尚书奉召入都陛见,陆元鼎继任,仍珠仍留文案。陆过武昌时,张之洞痛诋黄忠浩与革党通,不可再予兵权,意欲以张彪代之。陆与仍珠疏,初颇疑金、黄句结,后黄军所向有功,仍珠善于料事,又长辞令,陆大信任之。时尚书已拜盛京将军之命,奏调仍珠赴奉。余本以文案总办兼财政局会办,仍珠至,以文案总办让之,仍令余会办,又令仍珠会办财政局。未几,又令会办农工商局。终尚书之任,仍珠未离文案。尤长于交涉案件,日、俄战后,收回各项已失主权,皆其襄赞之力。嗣因营口开埠,章程草案与直督幕府刘燕翼龃龉,大为袁世凯所恶。尚书内调,徐世昌继任,竟以财政案与余同时革职,实则仍珠仅会衔而不问事,乃同被其谤,冤矣。 余二人既同去官,同回上海閒居,旋为端方招入两江幕府,又为锡良调至奉天,委办锦瑷铁路交涉,锡又委以奉天官银号会办。尚书二次出关,仍珠仍任文案总办,兼东三省官银号总办。武昌事起,清室动摇,尚书委署奉天度支司,辞不就任;且侦知奉省有潜谋革命者,张作霖势力渐张,力劝尚书归隐,尚书犹豫,同官亦设计阻挠,延至共和诏下,方得去位。然以袁世凯之雄猜,尚书之忠厚,竟能绝交不恶,从容入关,皆仍珠擘画之功也。 入民国后,在京蒙古王公,组织蒙古实业公司,公举仍珠为协理,移家北京,入进步党为基金监。梁任公为财政总长,同党公举仍珠为次长,欲藉其深沈谙练之力,为任公补偏救弊,任公甚信赖之。民国十一年,中国银行股东会举为总裁,张嘉璈副之,仍珠能尽张之长而匡其短,维持之功颇大。十四年,在总裁任以积劳得中风疾辞职。由是右偏不仁,神思颠倒,如狂癫之症,逾年忽然清醒,自言如梦初觉,但仍偏废在床。十八年,卒于家,年仅七十三。 仍珠少受业于冯蒿庵,为律赋甚工,未留稿。入政界后,长于公牍、章奏,周密而有断制,能弭患于未形,又深悉社会情伪,善为人谋,有疑难事,咸就商取决焉。余生平受益极多,仍珠亦引余为益友也。弱冠孤贫,笔耕不给,饥驱谋食,事畜增繁,操守甚谨严,虽屡近膏腴而积赀有限。病中以遗嘱付托,不过数万金,身后分给二子及诸孙,陆续耗用,未及一年,已艰窘不能支柱。读亚匏先生之诗,其命宫殆世世磨蝎也欤?是珠尤不善治生,沈于痼习,家居营口,为商人司笔札,潦倒于身,时仗仍珠周济。遗嘱内有分给是珠二子之学费,顷闻读书颇有成,差足喜也。 仍珠殁,余方在南,事后凭棺一恸,怆感万端,有挽诗云:「平生益友惟君最,又到吞声死别时。病里笑谈仍隔阂,梦中魂气忽迷离。已无笔势铭贞曜,祗有琴心殉子期。一恸傥随冥契逝,神州残命况如丝。」「卅年形影相追逐,君病而今四载强。平旦东方神已敞,浮云游子意何长。焚琴燕寝花无主,(侍婢阿琴他适。)啜茗公园树久荒。(余至京,每日在公园老树下茗话。)遗著未编遗嘱在,含悲郑重付诸郎。」庚辰十月初九日追记。 此书初刻成,仍珠以最精印本见赠,展诵数过,藏庋有年。庚辰十月,检书作记,距仍珠之死已一星终矣。仍珠遗稿,百无一存,读者见余所记,可略悉其生平,盖非一人之私言也。景葵。(录入:顾青翎)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维基
王之翰(1819年—1884年),字次屏,号湘筠,山东潍城人,清末教育家、进士出身。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登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咸丰年间不再出仕,从事教授。
人物简介
全台诗
赖时辉(1819~1884),字梦修,号省斋,清嘉庆廿四年(1819),生于嘉义县公馆庄(今中埔乡和睦村)。通文墨,工诗,迁居嘉义市布街,悬壶济世。同治元年(1862),彰化戴万生事变,累次围攻嘉城,肆扰三年,郡城援军不至,饷械断绝。是时赖时辉办保安局,县主白鸾卿,命率义民专责守城,乃捐资募勇,办理团练,与参将汤得升协力守御,矢尽粮空,民捣龙眼核和米糠名「太平饼」充饥抗战,士气坚刚未馁。同治三年(1864)农历二月十四日,城围始解。邑宰请奖,戴蓝翎,即用分府之职,委办嘉安总局,乃与岁贡陈熙年,倡办慈善事业,以抒民困。设育婴堂收容贫家子弟,设义仓以平粜救饥,造义渡,雇工撑筏济渡行旅,人无病涉。与陈熙年合资,改造嘉邑西南永安桥,并立碑于旧永安桥北桥头旧址右侧,碑文载于《台南县志‧古碑志》。铺设城西新店尾路侧(今府路巷)石版;开北香湖;自备消防器物,遇火警辄救之;开张和药铺,有贫病则义务施疗。时辉与夫人陈氏,教督子孙,五子皆登科第,世称燕山之有义方,光绪十年(1884)归道山,享寿六十有六〖以上悉赖子清《台海诗珠》所述。又引时辉文云:「戴万生围扰嘉城三年,兵尽粮绝,台南援兵不至,时余办理团练,率义民专责守城,一日地大震,城崩,贼帅大脚甚,扎大营于台斗坑上帝爷庙,乘势大举来攻,民心大乱,朝不保暮,余急以蕉袋实土,临时筑为堡垒,力拒之,贼不得逞,徐徐退去。」〗。 (江宝钗撰)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20—1886 【介绍】: 清贵州平远人,字稚璜。咸丰三年进士。母丧里居,募兵镇压苗教起事。同治年间历任山东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先后辅助僧格林沁、李鸿章镇压东西捻军。其杀太监安德海事,尤著人口。光绪初官至四川总督。在任十年,劾墨吏,改盐法,建机器局。卒于官。有《十五弗斋诗存、文存》。谥文诚。晚晴簃诗汇·卷一五四
丁宝桢,字稚璜,贵州平远人。咸丰癸丑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官至四川总督,太子少保。赠太子太保,谥文诚。有《十五弗斋诗存》。维基
丁宝桢(1821年5月29日—1886年4月21日),乡试榜名及谱名琼选,官章名宝桢,字稚璜,号稚璜,又号佩之,行三,贵州平远州(今织金县)牛场镇人。洋务运动重要成员,官至四川总督。咸丰三年(1853年)以孝廉入选大挑一等,分发浙江试用知县,同年中进士,选庶吉士。因母丧回籍,适逢遵义杨隆喜起事,主动变卖家产,募集死士八百,组织乡勇,保卫乡里。守丧结束,正逢苗族、白莲教反清运动兴起,巡抚蒋霨远奏请将其留军,特旨授编修,增募至四千人,收复平越、独山诸城。咸丰四年(1854年)至六年(1856年)间参与镇压平远、独山等地白莲教和苗族举事。咸丰十年(1860年)任湖南岳州知府,次年调任长沙知府。同治二年(1863年),擢升山东按察使,次年迁任布政使,奉僧格林沁命进攻白莲教起义军宋景诗,并参与镇压捻军。僧格林沁在曹州阵亡后,宝桢受到牵连,得朝廷恩旨以留任。山东巡抚阎敬铭欣赏其才能,于是乞休,举荐丁宝桢接替自己成为巡抚。宝桢因镇压捻军数次被嘉奖,加太子少保。同治八年(1869年),因慈禧太后的宠宦安德海私自出巡,违反祖制,于是丁宝贞把安德海的违法行为上奏慈安太后,得慈安太后支持后将其就地正法于济南,得名于时。宝桢颇力进洋务运动,光绪元年(1875年)成立山东机器局。 光绪二年(1876年),宝桢署理四川总督,创设四川机器局。维修都江堰,改革盐法,筹划西南边防。但任内也因顾忌后任山东巡抚文格查到自己任内的把柄,因此虽然知道到任前四川发生的“东乡血案”,但并未秉公处理,最后因曾任四川学政的张之洞上奏慈禧重查冤案,最后丁宝桢被控犯渎职包庇罪,交刑部议处,从一品也降为四品。光绪十二年四月二十一日(1886年4月21日),丁宝桢病逝于任上,享寿六十六岁。追赠太子太保,谥文诚,并在山东、四川、贵州建祠祭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1820—1856 【介绍】: 清广西桂平县人,原名嗣龙。以种山烧炭为业。道光二十六年,参加拜上帝会。二十八年,因冯云山被捕,洪秀全在粤,会众人心不安,秀清假托天父下凡附体传言,从此取得会中特殊地位。金田团营时掌军务,起义时任中军主将。永安封王时,封东王、九千岁,节制诸王。三十二年在湖南道州与西王萧朝贵发布《奉天讨胡檄》。建都天京后,掌太平天国政军教大权,军令严明,为将士所服。对外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后居功自傲,传有逼封万岁之事。韦昌辉以天王密诏为名,发兵围东王府,秀清与家属部众悉遭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