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好音  拼音:hào yīn
喜爱音乐。《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传》:「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文选。马融。长笛赋。序》:「融既博览典雅,精核数术,又性好音,能鼓琴吹笛。」
《國語辭典》:采采  拼音:cǎi cǎi
美好、繁盛的样子。《文选。祢衡。鹦鹉赋》:「采采丽容,咬咬好音。」清。文廷式〈贺新郎。别拟西州曲〉词:「采采芙蓉愁日暮,又天涯芳草江南绿。」
《國語辭典》:歌吹  拼音:gē chuì
歌唱和奏乐。《文选。江淹。恨赋》:「黄尘匝地,歌吹四起。」
《漢語大詞典》:玉节(玉節)
(1).玉制的符节。古代天子、王侯的使者持以为凭。周礼·地官·掌节:“守邦国者用玉节,守都鄙者用角节。”《公羊传·哀公六年》:“﹝ 齐 陈乞 遣 阳生 ﹞与之玉节而走之。” 何休 注:“节,信也。析玉与阳 生 ,留其半,为后当迎之合以为信,防称矫也。” 隋 江总 《洛阳道》诗之一:“玉节迎司隶,锦车归濯龙。”
(2).指持节赴任的官员。 宋 杨万里 《送吉州赵山父移广东提刑》诗:“ 岭 上梅花莫迟发,先遣北枝迎玉节。” 清 唐孙华 《送赵二闻之官济宁》诗:“玉节幨帷 济水 东,少年练达许谁同。”
(3).古代一种用以调节乐声的乐器。 北周 庾信 《北园新斋成应赵王教》诗:“玉节调笙管,金船代酒巵。” 倪璠 注:“《汉书音义》曰:‘管,漆竹,长一尺,六孔。古以玉作,不但竹也。’……节,竹约也,以玉为之,故云玉节矣。” 唐 陆龟蒙 《奉酬袭美先辈初夏见寄次韵》:“洪崖领玉节,坐使虚音生。”
(4).手杖的美称。 唐 胡曾 《咏史·高阳池》:“何事 山公 持玉节,等閒深入醉乡来。”
(5).笋的美称。 唐 皮日休 《奉和鲁望早春雪中作吴体见寄》:“竹根乍烧玉节快,酒面新泼金膏寒。” 明 杨慎 《和方思道毛坞之什》:“冉冉孤生竹,迟此方苞月。玉节本璘珣,孚尹亦旁达。”
(6).藕的美称。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果蓏·藕》:“ 陶弼 诗:‘万顷金沙里,谁将玉节栽。’”
(7).形容高尚的节操。 宋 张孝祥 《西江月·重九》词:“故人玉节有光华,高会仍逢戏马。”
(8).形容声音如鸣佩玉,铿锵而有节奏。 唐 张说 《皇帝行太和之乐一章》:“玉节四夏,金鏘五钟。” 唐 陆龟蒙 《寒夜联句》:“高唱戞金奏,朗咏鏗玉节。”
《國語辭典》:啾啾  拼音:jiū jiū
拟声词:(1)形容虫鸣声。《楚辞。淮南小山。招隐士》:「蟪蛄吟兮啾啾。」(2)形容鸟鸣声。唐。杜甫〈枯棕〉诗:「啾啾黄雀啄,侧见寒蓬走。」(3)形容马鸣声。南朝梁。无名氏〈木兰诗〉二首之一:「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4)形容铃声。《楚辞。屈原。离骚》:「扬云霓之晻蔼兮,鸣玉鸾之啾啾。」(5)形容各种尖细凄切的声音。唐。杜甫〈兵车行〉:「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國語辭典》:徽音  拼音:huī yīn
1.好的声名。《文选。何晏。景福殿赋》:「思齐徽音,聿求多祜。」
2.音乐。《文选。王粲。公宴诗》:「管弦发徽音,曲度清且悲。」
3.美善的言语。《晋书。卷九○。良吏传。序》:「斯并惇史播其徽音,良吏以为准的。」也作「徽言」。
《漢語大詞典》:凤鸣(鳳鳴)
(1).凤凰鸣唱。比喻优美的乐声。 汉 刘向 列仙传·萧史:“ 萧史 者, 秦穆公 时人也。善吹簫……日教 弄玉 作凤鸣。居数年,吹似凤声。”
(2).凤凰鸣唱。比喻夫妻感情和洽。 宋 吴坰 五总志:“白屋同愁,已失凤鸣之侣;朱门自乐,难容乌合之人。”参见“ 凤鸣朝阳 ”。
《國語辭典》:凤鸣朝阳(鳳鳴朝陽)  拼音:fèng míng zhāo yáng
原指天下太平的祥瑞。语本《诗经。大雅。卷阿》:「凤皇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后比喻性行及才华优异的人。《晋书。卷九二。文苑传。褚陶传》:「顾彦先凤鸣朝阳,谓东南之宝已尽,不意复见褚生。」亦比喻忠臣直谏,是种难得的美行。《新唐书。卷一○五。韩瑗传》:「自瑗与遂良相继死,内外以言为韩将二十年。帝造奉天宫,御史李善感始上疏极言,时人喜之,谓为『凤鸣朝阳』。」也作「朝阳鸣凤」。
分類:贤才遇时
《國語辭典》:歌钟(歌鐘)  拼音:gē zhōng
古代歌唱时敲击出声作为节奏的钟。《左传。襄公十一年》:「歌钟二肆。」唐。孔颖达。正义:「言歌钟者,歌必先金奏,故钟以歌名之。」
《國語辭典》:肃雍(肅雝)  拼音:sù yōng
恭敬而温和。《诗经。召南。何彼襛矣》:「曷不肃雍,王姬之车。」也作「肃雍」。
《國語辭典》:锵锵(鏘鏘)  拼音:qiāng qiāng
1.拟声词:(1)形容玉石撞击声。《三国演义》第四四回:「衣冠济济,剑佩锵锵,分班侍立。」(2)形容铃声。《诗经。大雅。韩奕》:「百两彭彭,八鸾锵锵。」汉。秦嘉〈赠妇诗〉三首之三:「肃肃仆夫征,锵锵扬和铃。」(3)形容凤凰和鸣声。《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凤凰于飞,和鸣锵锵。」
2.高耸巍峨的样子。《后汉书。卷五九。张衡传》:「命琅掌策驷兮,踰高阁之锵锵。」
3.行走的样子。《文选。左思。吴都赋》:「出车槛槛,被练锵锵。」也作「蹡蹡」。
《國語辭典》:依违(依違)  拼音:yī wéi
1.顺从或违背,不能作决断。《楚辞。刘向。九叹。离世》:「余思旧邦,心依违兮。」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诏策》:「魏武称作敕戒,当指事而语,勿得依违,晓治要矣。」也作「猗违」。
2.形容音节乍离乍合,谐和动听。《文选。曹植。七启》:「飞声激尘,依违厉响。」
《國語辭典》:边声(邊聲)  拼音:biān shēng
塞外特有的风鸣马嘶、胡笳吹角等声音。汉。蔡琰〈胡笳十八拍〉:「日暮风悲兮边声四起,不知愁心兮说向谁是。」宋。范仲淹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词:「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漢語大詞典》:繁弦(繁絃)
亦作“ 繁弦 ”。
(1).繁杂的弦乐声。 汉 蔡邕《琴赋》:“于是繁絃既挹,雅韵復扬。” 唐 王维 《鱼山神女祠歌·送神曲》:“悲急管兮思繁弦,神之驾兮儼欲旋。”
(2).比喻虫鸣声。 茅盾 《三人行》五:“现在是人声渐寂,草虫的繁弦从各处起来,回荡于清凉的夜气中间。”
《漢語大詞典》:哀弦(哀絃)
亦作“ 哀絃 ”。
(1).悲凉的弦乐声。 三国 魏 曹丕 《善哉行》:“哀弦微妙,清气含芳。” 唐 杜甫 《题柏大兄弟山居屋壁》诗:“哀絃绕白雪,未与俗人操。” 宋 张先 《惜双双·溪桥寄意》词:“断梦归云经日去,无计使哀絃寄语。” 郑振铎 《屈原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有良心的作家们﹞不由得不同情 屈原 ……而发出同样的哀弦促节的歌声来。”
(2).喻指可怜的妻子。 林纾 《祭高梧州文》:“君出逾年,我搆家难,大丧甫除,哀絃中断。”
《國語辭典》:正声(正聲)  拼音:zhèng shēng
纯正无邪,合于韵律节拍的雅正音乐。《荀子。乐论》:「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文选。嵇康。琴赋》:「尔乃理正声,奏妙曲,扬白雪,发清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