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九龙衔烛
 
北荒烛龙
  
烛龙回照
   
衔烛龙
 
龙街烛


《楚辞》卷三《天问》
「日安不到,烛龙何照?」东汉·王逸注:「言天之西北,有幽冥无日之国,有龙衔烛而照之也。」
《山海经·海经》卷十二〈大荒北经·章尾山烛龙〉~438~
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
《淮南子》卷四〈坠形训〉~50~
烛龙在雁门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见日,其神人面龙身而无足。汉·高诱注:「委羽,北方山名。一曰:龙衔烛以照太阴,盖长千里。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

例句

烛龙衔火飞天地,平陆无风海波沸。 僧鸾 苦热行

四时唯夏不敢入,烛龙安敢停斯须。 崔珏 道林寺

天东有若木,下置衔烛龙。 李贺 苦昼短

火树枝柯密,烛龙鳞甲张。 段成式 观山灯献徐尚书

我行自北,烛龙寡色,何枉不直。 顾况 我行自东一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1 【介绍】: 唐建宁人,字梦臣。有智略。僖宗乾符间黄巢军入福建,岩聚众数千,号九龙军,占据乡里。中和中福建观察使郑镒表岩自代,岩为治有威惠,吏民怀服。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49—892 字梦臣,建州(今福建建瓯)人。僖宗乾符间聚众数千,号九龙军,拒黄巢入闽。除福建都团练副使,迁泉州刺史。中和四年(884)授福建观察使。治闽8年,有威惠。累加官左右仆射、司空等。《闽中金石志》卷二收黄璞撰墓志。《吟窗杂录》卷四四存其诗2句,《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國語辭典》:九龙(九龍)  拼音:jiǔ lóng
1.传说中的神兽,能治水。《抱朴子。内篇。金丹》:「能调和阴阳,役使鬼神风雨,骖驾九龙十二白虎。」元。马致远《荐福碑》第三折:「今年是九龙治水,少不的珠露成灾。」
2.对一门九子的美称。如北魏崔长瑜子枢等九人,人称「九龙」;北齐王昕兄弟九人,风流蕴藉,世称为「王氏九龙」。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卷七。氏族类》。
《漢語大詞典》:九逸
指 汉文帝 的九匹良马。西京杂记卷二:“ 汉文帝 自 代 还,有良马九匹,皆天下之骏马也。一名浮云,一名赤电,一名絶羣,一名逸驃,一名紫燕騮,一名緑螭驄,一名龙子,一名麟驹,一名絶尘,号为九逸。”
《漢語大詞典》:九龙池(九龍池)
(1). 唐 代 长安 池名。故址在今 陕西省 西安市 。 元 乔吉 《金钱记》第一折:“明日三月初三,都要赶 九龙池 赏 杨 家一捻红。” 元 无名氏《梧桐叶》第三折:“ 若耶溪 西施 戏瓢, 九龙池 玉环 鬭草。”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九龙池》:“ 九龙池 接近 昭陵 ,其北有 粹泽亭 为累朝驻蹕之地。”
(2).故址在今 四川省 茂汶羌族自治县 。 宋 乐史 太平寰宇记·四川汶山县:“ 巨人山 在 汶山县 南三十里,山头有石如人……下有九池,俗传是 九龙池 。”
《漢語大詞典》:九龙殿(九龍殿)
宫殿名。后指皇宫。三国志·魏志·明帝纪:“命有司復 崇华 ,改名 九龙殿 。”新五代史·楚世家·马希范:“ 希范 又作 九龙殿 ,以八龙绕柱,自言身一龙也。” 元 无名氏 《渔樵记》第二折:“我直到 九龙殿 里题长策, 五凤楼 前骋壮怀。”
《國語辭典》:九龙壁(九龍壁)  拼音:jiǔ lóng bì
1.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东大街路南,原为明太祖第十三子代王府前的照壁。建于明洪武年间。由须弥座、壁身、斗栱及琉璃瓦顶构成。壁身以琉璃砖拼砌而成,九条巨龙翻腾于汹涌的云海之中。构图栩栩如生、造型古朴,为现存九龙壁中最早的一座。
2.位在北平。一在故宫内廷东六宫内,一在北海天王殿西。北海九龙壁建于清乾隆年间,底座为青白玉石台基,上有绿琉璃须弥座,座上的壁面,前后各有九条形态殊异、体态矫健、奔腾在云涛中的蛟龙浮雕。为清代琉璃结构建筑中的杰作。
《分类字锦》:王氏九龙(王氏九龙)
北史王昕传昕母清河崔氏学识有风训生九子皆风流酝藉世号王氏九龙
分类:兄弟
《国语辞典》:九龙杯(九龙杯)  拼音:jiǔ lóng bēi
戏曲剧目。清代故事戏。叙清圣祖出猎遇虎,幸镖客黄三泰以飞镖毙虎护帝,圣祖乃赐以黄马褂。绿林杨香武不服,于是入宫盗出九龙玉杯,圣祖遂命黄三泰访缉。三泰乃以祝寿为名,广邀绿林好汉,询问玉杯下落。杨香武挺身自承,但玉杯又落入金翅大鹏周应龙之手。几经周折,终讨回九龙玉杯。
《国语辞典》:闽南(闽南)  拼音:mín nán
福建南部,指晋江流域和九龙江流域一带。
《漢語大詞典》: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英国强迫清政府订立的关于租借九龙的条约。1898年在北京签订。主要内容为:英国租借九龙半岛,租期九十九年;中国保留九龙城内区域的行政权。
《国语辞典》:广九铁路(广九铁路)  拼音:guǎng jiǔ tiě lù
自广州至九龙的铁路,长一百七十八公里。
《国语辞典》:港九  拼音:gǎng jiǔ
香港与九龙的合称。如:「港九总会」。
分类:九龙
《漢語大詞典》:柏子塔
湖北省 名塔。在 麻城县 西十公里的 九龙山 上。相传为 唐德宗 时 虚应禅师 所建。因有柏树盘生于中,每至立秋日午,塔四面无影,故名。系砖砌仿木结构,七层六角重檐楼阁式,其左右上角各置一小龛,中供佛像。布局疏朗而巧妙,内有螺旋踏道,可登顶远眺。
《漢語大詞典》:柳营江(柳營江)
福建 九龙江 下游的别称。六朝时,防守 闽 地的军队在此据江阻险,插柳为营,故名。 唐 时曾驻重兵于此。 元 末 陈友定 渡此江,下 漳州 (今 福建省 漳州市 )。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福建五·漳州府》:“ 柳营江 :六朝以来,戍 闽 者屯兵於 龙溪 ,阻江为界,插柳为营…… 柳营 之名,自六朝时始也。”
《國語辭典》:烛龙(燭龍)  拼音:zhú lóng
1.神话传说中的神仙。《山海经。大荒北经》:「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
2.借指太阳。唐。李邕〈日赋〉:「烛龙照灼以首事,踆乌奋迅而演成。」明。谢谠《四喜记》第八出:「望长空烛龙燄消,长驱旱魃师碧涛。」
《漢語大詞典》:神龙(神龍)
(1).谓龙。相传龙变化莫测,故有此称。《韩诗外传》卷五:“如神龙变化,斐斐文章,大哉,《关雎》之道也!”文选·张衡〈西京赋〉:“若神龙之变化,章后皇之为贵。” 薛综 注:“龙出则昇天,潜则泥蟠,故云变化。”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乌仗那国:“我所仗剑,神龙见授,以诛后伏,以斩不臣。”
(2). 三国 吴 都 建业 正殿名。文选·左思〈吴都赋〉:“抗 神龙 之华殿,施荣楯而捷猎。” 刘逵 注:“ 神龙 , 建业 正殿名。”
《漢語大詞典》:衔烛(銜燭)
(1).口含火炬。楚辞·天问“日安不到,烛龙何照” 汉 王逸 注:“言天之西北有幽冥无日之国,有龙衔烛而照之也。” 晋 陆机 《演连珠》之三八:“兰膏停室,不思衔烛之龙。” 隋 薛道衡 《和许给事善心戏场转韵》:“竟夕鱼负灯,彻夜龙衔烛。”
(2).指口含蜡烛。旧唐书·西戎传·高昌:“ 文泰 又献狗雌雄各一,高六寸,长尺餘,性甚慧,能曳马衔烛。”
分類:火炬蜡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