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九言
(1).九句格言。指 春秋 时 郑国 子大叔 告诫 赵简子 的九句话。《左传·定公四年》:“﹝ 郑 子大叔 卒。﹞ 晋 赵简子 为之临,甚哀,曰:‘ 黄父 之会,夫子语我九言,曰:无始乱,无怙富,无恃宠,无违同,无敖礼,无骄能,无復怒,无谋非德,无犯非义。’” 唐 杜牧 《归融册赠左仆射制》:“ 太叔 九言,服以行之,终身不倦。” 清 钱谦益 《父季兆原任工部司务赠中宪大夫》:“奉九言於 太叔 ,守以终身。”
(2).用以敬称别人的教诲。 宋 司马光 《谢张丈置酒赐侍》:“九言闻善教,一顾得虚声。”
(3).指一句九字的诗体。 南朝 梁 萧统 《〈文选〉序》:“少则三字,多则九言,各体互兴,分鑣并驱。”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体》:“三言始於 晋 夏侯湛 ,九言起於 高贵乡公 。”参阅 清 赵翼 《陔馀丛考》卷二三。
(2).用以敬称别人的教诲。 宋 司马光 《谢张丈置酒赐侍》:“九言闻善教,一顾得虚声。”
(3).指一句九字的诗体。 南朝 梁 萧统 《〈文选〉序》:“少则三字,多则九言,各体互兴,分鑣并驱。”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体》:“三言始於 晋 夏侯湛 ,九言起於 高贵乡公 。”参阅 清 赵翼 《陔馀丛考》卷二三。
《漢語大詞典》:九赋(九賦)
周 代的九类赋税。《周礼·天官·大宰》:“以九赋歛财贿:一曰邦中之赋,二曰四郊之赋,三曰邦甸之赋,四曰家削之赋,五曰邦县之赋,六曰邦都之赋,七曰关市之赋,八曰山泽之赋,九曰币餘之赋。” 郑玄 注:“邦中在城郭者,四郊去国百里,邦甸二百里,家削三百里,邦县四百里,邦都五百里,此平民也。关市、山泽谓占会百物,币餘谓占卖国中之斥币,皆未作当增赋者。”按,前六种赋税皆以地区远近为区别,征土地产物;关市之赋征商旅税;山泽之税征矿、渔、林业税;币馀之赋指不属以上各类的其他赋税。后以“九赋”泛指各类赋税。 南朝 宋 鲍照 《喜雨奉勅作》诗:“关市欣九赋,仓廩开万箱。”《南齐书·武帝纪》:“军国器用,动资四表,不因厥产,咸用九赋。” 唐 柳宗元 《柳常侍行状》:“示优裕之德以周惠,利缓九赋。”
《骈字类编》:九级(九级)
汉书食货志:武功爵。注:九级曰执戎。又贾谊传:人主之尊譬如堂,群臣如陛,众庶如地。故陛九级,上廉远地,则堂高九。韩偓梦仙诗,见五云下。李洞眺慈恩塔诗:级耸莲宫,晴登袖拂虹。
《骈字类编》:九间(九间)
宋史舆服志:垂拱、崇政二殿,两朵殿各二间,东西廊各二十间,南廊九间。
《漢語大詞典》:九寺
指九卿的官署。《晋书·荀勖传》:“若欲省官,私谓九寺可并於尚书,兰臺宜省付三府。”《隋书·百官志中》:“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僕,大理,鸿臚,司农,太府,是为九寺。” 宋 高承 《事物纪原·会府台司·九寺》:“ 汉 以来,九卿所治之府,谓之九寺, 后魏 始有三府、九寺之称,然通其名,不连官号。其以官名寺,自 北齐 始也。”
《骈字类编》:九国(九国)
礼记文王世子:见九龄下。又疏:文王语武王云:天既与女九龄之言,女以九龄为何事也?武王曰:龄,善也。是福善之事。西方有九国未宾,既梦得九种龄善,君王其终抚诸。抚,有也。诸,之也。言王终久有之。 史记汉兴以来诸侯年表:高祖子弟同姓为王者九国。注:徐广曰:齐、楚、荆、淮南、燕、赵、梁、代、淮阳。 晋书段灼传疏曰:昔在汉世,诸吕自疑,内有朱虚、东牟之亲,外有诸侯九国之强,故不敢动摇。 宋书礼志:见五乘下。 齐书乐志:海外有截。九国无尘。小学绀珠:九国: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 贾谊过秦论:常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遁逃而不敢进。
《漢語大詞典》:九伯
(1).上古九州的方伯。方伯,诸侯之长。《左传·僖公四年》:“五侯九伯,汝实征之,以夹辅 周 室。” 杜预 注:“五等诸侯九州之伯,皆得征讨其罪。”
(2).泛指地方长官。 唐 王维 《魏郡太守河北采访处置使上党苗公德政碑》:“公当九伯之官,兼八使之任。” 宋 王安石 《谢知州启》:“ 谢 守论功,当为九伯之冠。”
(3).见“ 九百 ”。
(2).泛指地方长官。 唐 王维 《魏郡太守河北采访处置使上党苗公德政碑》:“公当九伯之官,兼八使之任。” 宋 王安石 《谢知州启》:“ 谢 守论功,当为九伯之冠。”
(3).见“ 九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