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379,分92页显示  上一页  8  9  10  11  12  14  15  16  17 下一页
词典(续上)
九方皋
数九
九行
九如
九言
九皇
九赋
九级
九尾
九间
九寺
九华山
九师
九国
九伯
《國語辭典》:九方皋  拼音:jiǔ fāng gāo
人名。春秋时人,生卒年不详。善相马,曾得伯乐之荐而为秦穆公求马,他不辨毛色、雌雄,而著重马的内神,因得良马。见《列子。说符》。后比喻善于发掘良才的人。宋。黄庭坚 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诗:「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
《國語辭典》:数九(數九)  拼音:shǔ jiǔ
俗称冬至后九九八十一天后方春风送暖,寒意全消。故自冬至起称为「数九」。
《漢語大詞典》:九行
(1).古谓九种德行。说法不一。逸周书·文政:“九行:一仁,二行,三让,四信,五固,六治,七义,八意,九勇。” 晋 王嘉 拾遗记·轩辕黄帝:“九行者,孝、慈、文、信、言、忠、恭、勇、义。”
(2).九域之道里。《穆天子传》卷五:“帝收九行。” 郭璞 注:“行,道也,言收罗九域之道里也。”
(3).九条运行的轨道。汉书·天文志:“月有九行者:黑道二,出黄道北;赤道二,出黄道南;白道二,出黄道西;青道二,出黄道东。”
(4).犹言九巡,九遍。史记·叔孙通列传:“以尊卑次起上寿,觴九行,謁者言罢酒。”
《國語辭典》:九如  拼音:jiǔ rú
本为九句以「如」字为开头的祝颂人君之词。见《诗经。小雅。天保》。后因用为祝寿之词。如:「三多九如」。
《漢語大詞典》:九言
(1).九句格言。指 春秋 时 郑国 子大叔 告诫 赵简子 的九句话。左传·定公四年:“﹝ 郑 子大叔 卒。﹞ 晋 赵简子 为之临,甚哀,曰:‘ 黄父 之会,夫子语我九言,曰:无始乱,无怙富,无恃宠,无违同,无敖礼,无骄能,无復怒,无谋非德,无犯非义。’” 唐 杜牧 《归融册赠左仆射制》:“ 太叔 九言,服以行之,终身不倦。” 清 钱谦益 《父季兆原任工部司务赠中宪大夫》:“奉九言於 太叔 ,守以终身。”
(2).用以敬称别人的教诲。 宋 司马光 《谢张丈置酒赐侍》:“九言闻善教,一顾得虚声。”
(3).指一句九字的诗体。 南朝 梁 萧统 《〈文选〉序》:“少则三字,多则九言,各体互兴,分鑣并驱。”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体:“三言始於 晋 夏侯湛 ,九言起於 高贵乡公 。”参阅 清 赵翼 陔馀丛考卷二三。
《漢語大詞典》:九皇
传说中上古的九个帝王。鹖冠子·天则:“九皇之制,主不虚王,臣不虚贵阶级。”原注:“《春秋纬》云:‘人皇兄弟九人,分治天下,九皇之号,岂缘是歟?’”史记·孝武本纪:“高世比惪於九皇。” 裴骃 集解引 韦昭 曰:“上古人皇者九人也。” 唐 王勃 《乾元殿赋》:“吞九皇而上运,控八圣而遐征。”宋史·赵普传:“自可远继九皇,俯观五帝。”
《漢語大詞典》:九赋(九賦)
周 代的九类赋税。周礼·天官·大宰:“以九赋歛财贿:一曰邦中之赋,二曰四郊之赋,三曰邦甸之赋,四曰家削之赋,五曰邦县之赋,六曰邦都之赋,七曰关市之赋,八曰山泽之赋,九曰币餘之赋。” 郑玄 注:“邦中在城郭者,四郊去国百里,邦甸二百里,家削三百里,邦县四百里,邦都五百里,此平民也。关市、山泽谓占会百物,币餘谓占卖国中之斥币,皆未作当增赋者。”按,前六种赋税皆以地区远近为区别,征土地产物;关市之赋征商旅税;山泽之税征矿、渔、林业税;币馀之赋指不属以上各类的其他赋税。后以“九赋”泛指各类赋税。 南朝 宋 鲍照 《喜雨奉勅作》诗:“关市欣九赋,仓廩开万箱。”《南齐书·武帝纪》:“军国器用,动资四表,不因厥产,咸用九赋。” 唐 柳宗元 《柳常侍行状》:“示优裕之德以周惠,利缓九赋。”
《骈字类编》:九级(九级)
汉书食货志:武功爵。注:九级曰执戎。又贾谊传:人主之尊譬如堂,群臣如陛,众庶如地。故陛九级,上廉远地,则堂高九。韩偓梦仙诗,见五云下。李洞眺慈恩塔诗:级耸莲宫,晴登袖拂虹。
《漢語大詞典》:九尾
(1).九尾狐的简称。古人以为瑞兽。《北齐书·文宣帝纪》:“禎符显见,史不停笔,既连百木,兼呈九尾。”《隋书·音乐志中》:“朱雀降,黄玉表。九尾驯,三足扰。化之定,至矣哉!”
(2).借为妖媚多诈的象征。《醒世姻缘传》第十三回:“ 施氏 惑主工於九尾,杀人毒於两头。”
(3).泛指妖狐。《剪灯馀话·胡媚娘传》:“九尾尽诛,万劫不赦。 耀州 衙速令清净, 新郑 驛永絶根苗。”
《骈字类编》:九间(九间)
宋史舆服志:垂拱、崇政二殿,两朵殿各二间,东西廊各二十间,南廊九间。
《漢語大詞典》:九寺
指九卿的官署。《晋书·荀勖传》:“若欲省官,私谓九寺可并於尚书,兰臺宜省付三府。”隋书·百官志中:“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僕,大理,鸿臚,司农,太府,是为九寺。” 宋 高承 事物纪原·会府台司·九寺:“ 汉 以来,九卿所治之府,谓之九寺, 后魏 始有三府、九寺之称,然通其名,不连官号。其以官名寺,自 北齐 始也。”
分類:九卿官署
《国语辞典》:九华山(九华山)  拼音:jiǔ huá shān
山名。在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西南。为黄山支脉。因有九峰,形似莲花,故称为「九华山」。由花岗岩组成。主峰天台峰,高约一千三百四十公尺。有东岩、四香阁、化城寺等名胜。与峨嵋、五台、普陀三座山,并称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
《漢語大詞典》:九师(九師)
(1).汉书·艺文志:“《淮南道训》二篇。 淮南王 安 聘明者九人,号九师説。”因称《易经》学者为“九师”。 隋 王通 中说·天地:“盖九师兴而道微,三传作而春秋散。”梁书·陆倕传:“ 任昉 报 倕 书:‘採三诗於 河间 ,访九师于 淮曲 。’” 唐 王勃 《益州夫子庙碑》:“九师争大之门。”
(2).犹九军,大军。竹书纪年卷下:“﹝ 穆王 ﹞三十七年,大起九师,东至于 九江 ,架黿鼉以为梁,遂伐 越 ,至于 紆 。”
分類:大军学者
《骈字类编》:九国(九国)
礼记文王世子:见九龄下。又疏:文王语武王云:天既与女九龄之言,女以九龄为何事也?武王曰:龄,善也。是福善之事。西方有九国未宾,既梦得九种龄善,君王其终抚诸。抚,有也。诸,之也。言王终久有之。 史记汉兴以来诸侯年表:高祖子弟同姓为王者九国。注:徐广曰:齐、楚、荆、淮南、燕、赵、梁、代、淮阳。 晋书段灼传疏曰:昔在汉世,诸吕自疑,内有朱虚、东牟之亲,外有诸侯九国之强,故不敢动摇。 宋书礼志:见五乘下。 齐书乐志:海外有截。九国无尘。小学绀珠:九国: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 贾谊过秦论:常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遁逃而不敢进。
《漢語大詞典》:九伯
(1).上古九州的方伯。方伯,诸侯之长。《左传·僖公四年》:“五侯九伯,汝实征之,以夹辅 周 室。” 杜预 注:“五等诸侯九州之伯,皆得征讨其罪。”
(2).泛指地方长官。 唐 王维 《魏郡太守河北采访处置使上党苗公德政碑》:“公当九伯之官,兼八使之任。” 宋 王安石 《谢知州启》:“ 谢 守论功,当为九伯之冠。”
(3).见“ 九百 ”。
《國語辭典》:九百  拼音:jiǔ bǎi
1.数量。《文选。张衡。西京赋》:「匪唯玩好,乃有秘书,小说九百,本自虞初。」《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地方不过千里,而囿居九百。」
2.宋、元时讥人痴呆傻气,相当于现在的二百五。宋。陈师道《后山诗话》:「世以痴为九百,谓其精神不足也。」《董西厢》卷三:「九百孩儿,休把人厮啈,你甚胡来我怎信?」也作「九伯」、「九陌」。
3.计较琐细事的人。《通俗编数目》引《爱日斋丛抄》:「九百,或取喻细琐之为者。」
4.复姓。如汉有九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