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01 【介绍】: 唐邓州南阳人。排行九。德宗建中元年,为转运从事。历监察御史。贞元初,任河南士曹参军,又以殿中侍御史知江淮转运盐铁院事。十年,任漳州刺史。十七年,坐公事受劾,卒狱中。工诗文,尤长于小赋,甚为权德舆所称。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01 排行九,南阳(今属河南)人,郡望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德宗建中元年(780)为转运从事,历监察御史。贞元初任河南士曹参军,以殿中侍御史知江淮转运盐铁院事。十年任漳州刺史,十七年坐公事受劾,卒狱中。生平见权德舆《唐故漳州刺史张召集序》、《郡斋读书志》卷四中、《太平广记》卷二五七引《乾𦠆子》。工诗文,尤长于小赋,见《国史补》卷下。权德舆甚称其文。《全唐诗》存诗7首,又断句4句,《全唐诗外编》补诗3首。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字茂实,排行九。生卒年、籍贯皆不详。代宗、德宗时人。曾至闽中。官法曹。工诗,与刘长卿、戴叔伦交密,唱酬甚多。事迹据刘长卿、戴叔伦诗推知。《嘉泰吴兴志》卷一九收其诗1句,《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号浑沦子。代宗、德宗时在世,时称张隐居。有《庄子指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韶州曲江人。张九龄弟。自尚书郎历唐、徐、宋、襄、广五州刺史,官终岭南节度使。
武攸归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并州文水人。武则天从侄。则天时,封九江王。历司属少卿,官至齐州刺史。事母以孝闻。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排行九,号白云先生,别号巢君子,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隐于鹿门山,与孟浩然往还甚密,浩然有9首诗记及王迥。迥曾游江南,浩然作《鹦鹉洲送王九之江左》送之。事迹散见孟浩然诸诗。《全唐诗》存诗1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京兆人,字正封。博学工诗,与萧颖士、刘长卿游。玄宗时为河南令。官至秘书监。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字士经,一字正封,排行九,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天宝中,为河南令(刘长卿《客舍赠别韦九建赴任河南韦十七造赴任郑县就便觐省》),后为太子詹事。贞元五年(789),以秘书监致仕。韦建“中明外纯”(李华《三贤论》)。生平事迹散见《元和姓纂》卷二、《唐会要》卷六七、《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四上》、《唐诗纪事》卷二四。建与萧颖士、刘长卿、高适等人交游,与萧颖士最为友善。《全唐诗》存诗2首。
唐诗汇评
韦建,生卒年不详,字正封,一字士经,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天宝末官河南令,与萧颖士交厚。贞元初,官至太子詹事。五年,授秘书监致仕。《全唐诗》存诗二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64—845后 【介绍】: 唐幽州范阳人,字子蒙,排行十九。宪宗元和九年,以大理评事为剑南西川节度从事。累官侍御史。晚年退居洛阳,与白居易、刘禹锡为诗友。武宗会昌五年,与白居易、吉皎等结为九老会。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64—845以后 真,一作贞。字子蒙,排行十九。郡望范阳(今河北涿州)。宪宗元和九年(814)以大理评事为剑南西川节度使李夷简从事,后官侍御史内供奉。曾与元稹唱和。晚年居洛阳。武宗会昌五年(845)三月,与吉皎、胡杲、郑据、刘真、张浑于白居易履道私第为“七老会”,作《七老会诗》。同年夏,又合李元爽、僧如满为九老会。人慕之,绘为“九老图”。生平事迹散见白居易《七老会诗序》、元稹《贻蜀五首之三——卢评事子蒙》及《唐诗纪事》卷四九。《全唐诗》录存卢真诗1首。《全唐诗外编》收录《九老会》诗1首。另据考證,《全唐诗》卢贞名下所收《和刘梦得岁夜怀友》亦为卢真诗(参见陶敏《全唐诗作者小传正补》,《湘潭师院学报》1986年第一期)。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65?—814 排行九,澧州安乡(今湖南安乡)人。一生未登科第,为人刚峭寡合,不事产业。喜纵横书。以法家言干御史大夫何士干,将用之,会士干死。以兵家言干襄阳节度使于頔,亦无成。50岁仍未获禄位。与李景俭、吕温、刘禹锡、柳宗元友善。宪宗元和九年(814)南谒容管经略使窦群,途经桂州。刺史崔咏不为礼,愤而病卒。生平详见柳宗元《处士段弘古墓志并序》、《唐诗纪事》卷四三、《万姓统谱》卷一〇一。《全唐诗》存诗1首。《全唐诗续拾》补诗2首。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德宗贞元中登进士第。《全唐诗》存诗1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遂州遂宁人。举进士。持节封侯,归典乡郡。凡宫观碑铭,多为所撰。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遂州方义(今四川遂宁)人。中制科。曾于宪宗元和十二年(817)任遂州刺史。生平事迹散见《舆地碑记目》卷四、《舆地纪胜》卷一五五。《全唐诗外编》存诗1联。
全唐诗续补遗
遂宁小溪人。德宗时登高科,持节封侯,归典乡郡。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3—835 【介绍】: 唐齐州临淄人,客居荆州,字墨卿,一字景初。段志玄曾孙。历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承旨。穆宗立,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未几,出为剑南西川节度使,治尚宽静。文宗即位,拜御史大夫,俄出为淮南节度使,徙荆南。州或旱,祷必雨,或久雨,出游必霁,民歌颂之。复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卒。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3—835 字墨卿,一字景初,排行十九,其先邹平(今属山东)人。世居荆州(今属湖北)。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入蜀依西川剑南节度使韦皋,官校书郎。历祠部员外郎、翰林学士等职。宪宗元和十四年(819)诏令段文昌重撰《平淮西碑》,以取代韩愈所撰碑词。穆宗即位,迁中书舍人兼翰林承旨学士,旋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长庆元年(821)出为剑南西川节度使。文宗立,拜御史大夫,封邹平郡公,卒于剑南西川节度使任。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全唐诗》存诗4首。
全唐文·卷六百十七
文昌字墨卿。一字景初。西河人。元和中累转祠部郎中知制诰。穆宗立。拜中书舍人。进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自表还政。授剑南西川节度使。敬宗立。拜刑部尚书转兵部判左丞事。文宗朝迁御史大夫。封安平郡公。检校右仆射平章事。充淮南节度使。再徙镇西川。大和九年卒。年六十三。赠太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渤海人,字景圭。本名允中。第进士,为右补阙。文宗大和初为侍御史,奏改今名。敢于切谏。李宗闵为相,高其节,擢谏议大夫,进中书舍人。大和九年,宗闵得罪南迁,元裕出城饯送,以此贬阆州刺史。后复召为谏议大夫、翰林侍讲学士,兼太子宾客,改御史中丞,历京兆尹、刑部尚书、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封渤海郡令。入为吏部尚书,卒。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7—852 始名允中,后改今名。字景圭,排行二十九,郡望渤海(今河北沧州一带)。德宗贞元十二年(796)登进士第,调补秘书省正字。穆宗时累迁监察御史,转右补阙。文宗大和时,为司勋、吏部员外郎,迁左司郎中、谏议大夫,改中书舍人,贬阆州刺史。开成四年(839)为御史中丞。武宗时,为京兆尹,历左散骑常侍,迁兵部侍郎,转尚书左丞。出为宣歙观察使。宣宗时,入为吏部尚书,后封渤海郡公。大中六年(852)卒,赠尚书右仆射。元裕善书,通经术。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萧邺《渤海高公神道碑》。《全唐诗》存断句2。
全唐文·卷六百九十四
元裕字景圭。渤阳人。始名允中。大和中改今名。第进士。元和中累擢尚书左丞。出为宣歙观察使。入授吏部尚书。拜山南东道节度使。封渤海郡公。卒年七十六。赠尚书右仆射。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9—831 【介绍】: 唐河南人,字微之。历举明经、书判拔萃、才识兼茂明于体用诸科,宪宗元和初拜左拾遗。论事为执政者所忌,出为河南尉,复迁监察御史。与内官争厅,贬江陵士曹参军。元和末召拜膳部员外郎。穆宗长庆中,荆南监军宦官崔潭峻进其歌词于帝,擢知制诰,进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承旨,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因裴度弹劾而罢相,出为越州刺史、浙东观察使。文宗大和中,官武昌节度使,卒。稹诗风平易,与白居易齐名,时称元白,号“元和体”。宫中呼为“元才子”。在越州与窦巩唱和,号“兰亭绝唱”。所作传奇《会真记》为后来《西厢记》所本。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9—831 字微之,别字威明,排行九,洛阳(今属河南)人。北魏鲜卑族拓跋部后裔。八岁丧父,受异母兄排挤,随生母郑氏远赴凤翔,依倚舅族。贞元九年(793)以明经擢第。十九年,登书判拔萃科。元和元年(806),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元稹受知于宰相裴垍,任监察御史,勇于弹劾,得罪宦官权贵,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历通州司马、虢州长史。自裴垍去世,元稹政治上失去倚靠,转而依附宦官崔潭峻。元和十四年,回朝任膳部员外郎。次年,得崔潭峻援引,擢祠部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充翰林学士承旨。长庆二年(822),以工部侍郎同平章事。居相位三月,为李逢吉所倾,出为同州刺史,历浙东观察使、尚书左丞、武昌军节度使,卒于镇。其生平见白居易所撰墓志铭,新、旧《唐书》本传,及今人卞孝萱所著《元稹年谱》。元稹为著名之传奇作家和诗人。其诗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风格相近,合称“元白体”。元稹诗歌创作中,乐府诗占重要地位。素推崇杜甫之创作,继承其“即事名篇”之精神,与李绅、白居易等一同创作新乐府。其后,又与刘猛、李馀一同创作“虽用古题,全无古义”、“颇同古义,全创新词”之古乐府。在元稹诗中,艳体诗与悼亡诗最具特色。前者大多是追念少时情人之作,后者则为悼念亡妻韦丛而作。在诗歌形式方面,“古人酬唱不次韵,此风始盛于元、白,皮、陆”(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元稹与李绅合撰《莺莺传》及《歌》,是贞元、元和间新兴之传奇体裁(参阅今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證稿》第一章)。评者认为:“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此元、白较胜于韩、孟。”(清赵翼《瓯北诗话》卷四)元稹诗文合集,名《元氏长庆集》,《四部丛刊》本及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钞本较通行,中华书局《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本《元稹集》较完备。注本有今人杨军《元稹集编年笺注》。《全唐诗》编其诗为28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10首,断句53。
唐诗汇评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贞元九年(793),以明经登第,十八年,举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复登制举甲科,授左拾遗,贬河南尉。四年,拜监察御史,奉使东川,又分司东台,以执法不回触怒权贵,贬江陵士曹参军。九年,移唐邓从事,历通州司马、虢州长史。十四年,征为膳部员外郎,累迁祠部郎中知制诰、翰林学士、中书舍人。长庆二年二月,拜相,六月,出为同州刺史。次年,授浙东观察使。大和三年,入为尚书左丞,寻出为武昌节度使,卒于镇。稹与白居易为至交,同倡新乐府,唱和极多,世称“元白”,诗称“元白体”。有《元氏长庆集》一百卷,又《小集》十卷,均佚。宋人辑有《元氏长庆集》六十卷行世。《全唐诗》编诗二十八卷。
黄鹤楼志·人物篇
元稹(779~831) 唐代诗人、文学家。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世孙。少时即有才名,贞元十九年(803)以明经登第,授秘书省校书郎,曾任江陵府士曹参军、翰林承旨学士等职,官至宰相(同平章事)。卒于江夏(武昌)武昌军节度使任所,追赠尚书右仆射。与挚友白居易共倡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有《元氏长庆集》。曾数次在黄鹤楼宴游,其副手窦巩诗云:“时奉登楼宴,闲休上水船。”皇甫枚《元稹烹鲤得镜》云:“丞相元稹之镇江夏也,尝秋夕登黄鹤楼。”《太平广记》中亦载有元稹在黄鹤楼“烹鲤得镜”的轶事。
全唐文·卷六百四十七
稹字微之。河南人。擢明经判入等。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举制科。对策第一。拜左拾遗。穆宗朝擢祠部郎中知制诰。入翰林为承旨学士。长庆二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贬同州刺史。改浙东观察使。太和四年拜武昌节度使。卒年五十三。赠右仆射。

作品评论

白居易《河南元公墓志铭》
(稹)尤工诗,在翰林时,穆宗前后索诗数百篇,命左右讽咏,宫中呼为“元才子”,自六宫两都八方至南蛮东夷国,皆写传之。每一章一句出,无胫而走,疾下珠玉。
顾陶《唐诗类选沿序》
若元相国稹、白尚书居易,擅名一时,天下称为“元白”、学者翕然,号“元和诗”。
杜牧《唐故平卢军节度巡官陇西李府君墓志铭》
述李戡语:自元和己来,有元、白诗者,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多为其所破坏。流于民间,疏于屏壁,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媟语,冬寒夏热,入人肌骨,不可除去。吾无位,不得用法以治之。
诗人主客图
广大教化主:白居易。……入室三人:张祜、羊士谔、元稹。
黄滔《答陈磻隐论诗书》
大唐前有李、杜,后有元、白,信若沧溟无际,平岳干天,
韦毂《才调集序》
暇日因阅李、杜集,元、白诗,其间天海混茫,风流挺特。
《旧唐书•元稹传》
稹聪警绝人,年少有才名,与太原白居易友善。工为诗,善状咏风态物色,当时言诗者称“元白”焉。自衣冠士子,至闾阎下俚,悉传讽之,号为“元和体”。
苏轼《祭柳子玉文》
元轻白俗。
谢迈《书元稹遗事》
稹与白居易同时,俱以诗名天下,然多纤艳无实之语,其不足论明矣。
岁寒堂诗话
元、内、张籍诗,皆自陶、阮中出,专以道得人心中事为工,本不应格卑。但其词伤于太烦,其意伤于太尽,遂成冗长皂陋尔。比之吴融、韩偓俳优之词,号为格卑,则有间矣。若收敛其词,而少加含蓄,其意味岂复可及也!
《臞翁诗评》
元微之如李龟年说天宝遗事,貌悴而神不伤。
诗林广记
高秀实云:元微之诗,艳丽而有骨。
后村诗话
元、白皆唐大诗人。余观古作者必以艰深文浅近,必以尖新革尘腐,二公独不然。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排比铺张特一途,藩篱如此亦区区。少陵自有连城璧,争奈微之识赋玞。
唐才子传
稹诗变体,往往宫中东色皆诵之,呼为才子。然缀属虽广,乐府专其警策也。
诗谱
白诗祖乐府,务欲为风俗之用。元与白同志。白意古词俗,元词古意俗。
诗镜总论
元、白潦倒成家,意必尽言,言必尽兴,然其力足以达之。微之多深着色,乐天多浅着趣;趣近自然,而色亦非貌取也。总皆降格为。凡意欲其近,体欲其轻,色欲其妍,声欲其脆:此数者,格之所由降也。元、白偷快意,则纵肆为之矣。
唐诗归
钟云:元、白浅俚处,皆不足为病,正恶其太直耳。诗贵言其所欲言,非直之谓也;直则不必为诗矣。又二人酬唱,似惟恐一语或异,是其大病。所谓同调,亦不在语语同也。
唐音癸签
唐七言歌行……太白、少陵,化而大矣,能事毕矣。降时钱、刘,神情未远,气骨顿衰。元相、白傅,起而振之,敷演有馀,步骤不足。
唐音癸签
元微之以杜之铺陈终始,排比故实,大或千言,小犹数百,为非李所及。白乐天亦云:杜诗贯穿古今,诊缕格律,尽善尽美,过于李。二公盖专以排律及五言大篇定李、杜优劣,不知杜句律之高,自在才具兼该,笔力变化,亦不专在排比铺陈,贯穿诊缕也。深于杜者,要自得之。
《诗源辨体》
元微之少年与白乐天角靡骋博,故称“元白”,然元实不如白。白五言古入录者,虽长篇而体自匀称,意白联络;元体多冗漫,意多散缓,而语更轻率,可采者不能十一。……故知微之本非乐天俦耳。
《诗源辨体》
东坡言“元轻白俗”,昔人谓为定论。尝读微之《连昌宫词》及七言律一二入选者,声气似胜,乌得为轻?既而读其集,惟五言排律长篇及窄韵者稍工,馀不免太轻率耳。
《诗源辨体》
元不如白,乃是功有疏密,非才有大小也,观张文潜沦乐天,及微之《酬乐天诗序》,便可知矣。
《载酒园诗话又编》
诗至元白,实又一大变。两人虽并称,亦各有不同。选语之工,白不如元;波澜之阔,元不如白。白苍莽中间存古调,元精工处亦杂新声。既由风气转移,亦自材质有限。
《唐音审体》
元、白号称大家,皆以长篇擅胜,其于七肓八句,竟似无意求工。
《唐音审体》
元相用笔专以段落曲折见奇,亦前古所未有。其大篇多冗长,《才调集》所载多靡艳。
《唐音审体》
元相诗以风致宕逸自喜,世因有“元轻”之目……元白绝唱,乐府歌行第一,长韵律诗次之,七言四韵又其次也。
香祖笔记
李长吉诗云:“骨重神寒天庙器。”“骨赏神寒”四字,可喻诗品。……元、白正坐少此四字,故其品不贵。
原诗
元稹作意胜于白,不及内舂容暇豫。白俚俗处而雅亦在其中,终非庸近可拟。二人同时得盛名,必有其实,俱未可轻议也。
《唐诗别裁》
白乐天同对策,同倡和,诗称“元白体”,其实远不逮白。白修直中皆雅音,元意拙语纤,又流于涩。东坡品为“元轻白俗”,非定论了。
一瓢诗话
元、白诗,言浅而思深,意微而词显,风人之能事也。至于属对精警,使事严切,章法变化,条理井然,其俚俗处,而雅亦在其中,杜浣花之后不可多得者也。盖因元和、长庆间,与开元、天宝时,诗之运会,又当一变,故知之者少。而其即用现前俚语,如“矮张”、“短李”之类,断不可学。
随园诗话
元、白在唐朝所以能独竖一帜者,正为其不袭盛唐窠臼也。
石洲诗话
张、王已不规规于格律声音之似古矣,至元、白乃又伸缩柚换,至于不可思议,一层之外,又有一层,古人必无依样临摹以为近者也。
石洲诗话
诗至元、白,针线钩贯,无乎不到:所以不及前人者,太露太尽耳。
《读雪山房唐诗钞•七律凡例》
元微之太近甜俗,一篇而外,不可强登也。
三唐诗品
其源与香山同出一科,而气格就衰,神情又减,《遣兴》诸章,情然苕秀,知非刻意之作;惟其璆然天籁,乃偶得之。《江陵三梦》,则潘岳悼亡,江淹清减,情至文生,古今一致,《曲江》百韵,与乐天讽喻同规。《连昌》一篇,足媲华清《长恨》。
《元白诗笺证稿》
微之自编诗集,以悼亡诗与艳情分归两类……微之以绝代之才华,抒写男女生死离别悲欢之情感,其哀艳缠绵,不仅在唐人诗中不可多见,而影响于后来之文学者尤臣。
《元白诗笺证稿》
读微之打题乐府,殊觉其旨趣丰富,文采艳发,似胜于其新题乐府。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7—850 【介绍】: 唐赵郡人,字文饶。李栖筠孙、李吉甫子。幼有壮志,苦心力学,不喜科试。既冠,卓荦有大节。穆宗即位,召入翰林充学士,禁中书诏,大手笔多诏德裕草之。寻转考功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敬宗时出为浙西观察使。文宗即位,加检校礼部尚书,召为兵部侍郎。武宗时由淮南节度使入相,弭藩镇之祸,决策制胜,威权独重。德裕为李党首领,牛僧孺、李宗闵为首之牛党深衔之,宣宗立,为牛党所构,贬崖州司户卒。追赠尚书左仆射、太子少保、卫国公。好著书为文,虽位极台辅,读书不辍。有《次柳氏旧闻》、《会昌一品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87—850 字文饶,排行九,赵郡(今河北赵县)人。牛李党争时之李党首领。早年以荫补校书郎,历幕职。穆宗即位,擢翰林学士。后历任浙西、义成、西川诸镇,政绩颇著。文宗大和七年(833)召入拜相,封赞皇县伯。武宗会昌年间再度任相,因功封卫国公。宣宗大中初遭牛党打击,迭贬至崖州司户,大中三年十二月卒于任。后人因称“李赞皇”、“李卫公”、“李崖州”。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今人傅璇琮《李德裕年谱》颇为详备。著有《会昌一品集》凡34卷,以四部丛刊本为通行,其中别集10卷为诗赋杂文。又著笔记小说《次柳氏旧闻》等。今人傅璇琮、周建国有《李德裕文集校笺》。《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9首,断句18。
唐诗汇评
李德格(787-850?)字文饶,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宰相李吉甫之子。元和初,以萌补校书郎,避嫌,求出为方镇从事。十四年,入朝除监察御史。穆宗即位,擢为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出为浙西观察使。大和中,召为兵部侍郎,旋出为义成节度使,移镇西川。入为兵部尚书。七年拜相,复出为浙西节度使,贬袁州长史。开成中,由滁州刺史迁太子宾客分司。再领浙西。又移镇淮南。武宗即位,拜相,屡进太尉,封卫国公。宣宗即位,出为荆南节度使,改东都留守,贬潮州司马,再贬崖州司户。卒。德裕仕历六朝,出将入相,有政声于时。善诗文。有《会昌一品集》二十卷,今存。其他著述,大多散佚。《全唐诗》编诗一卷。
词学图录
李德裕(787--850) 字文饶。赞皇人,宰相李吉甫子。少好学,以父荫补校书郎,累任要职。多著作,存有《次柳氏旧闻》、《会昌一品集》等,《全唐诗》存诗一卷。
全唐文·卷六百九十六
德裕字文饶。赵郡人。宰相吉甫子。文宗朝拜兵部尚书。以本官同平章事。封赞皇伯。为中书侍郎集贤殿大学士。罢为兴元节度使。徙镇海军。武宗立。召授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兼左仆射。守司徒。进太尉。封卫国公。宣宗立。以太子少保分司东都。再贬潮州司马。又贬崖州司马。卒年六十三。

作品评论

唐摭言
李太尉德裕颇为寒酸开路。及谪官去,或有诗曰:“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南望李崖州。”
临汉隐居诗话
李德裕、武元衡律诗胜古诗,五字句又胜七字。
石洲诗话
李赞皇(德裕)诗亦轶伦,虽不敌香山,亦权、武二相之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