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册籍(冊籍)  拼音:cè jí
本子、册子。《三国演义》第一○八回:「乃令一舌辩之士,赍捧册籍,赴吴寨见诸葛恪。」《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九回:「英领事在册籍上一查,没有这个人的名字。」
《國語辭典》:翻本  拼音:fān běn
1.商场或赌场上失利的人,设法捞回失去的资本或赌本,称为「翻本」。《喻世明言。卷二一。临安里钱婆留发迹》:「今日手里无钱,却睹得不爽利。还去寻顾三郎,借几贯钱,明日来翻本。」也称为「捞本」、「捞梢」。
2.翻印的书籍。
《漢語大詞典》:课册(課册)
书本,课本。 宋 陈善 扪虱新话·文章夺胎换骨:“其后 东坡 跋 姜君弼 课册亦云:‘云兴天际,歘若车盖。’” 元 方回 《次韵刘元煇初寒夜坐》:“跨灶郎来温课册,齐眉人为摺深衣。”
分類:书本课本
《國語辭典》:书页(書頁)  拼音:shū yè
书中印有文字或图片的单页。
《國語辭典》:小字本  拼音:xiǎo zì běn
一种字体较小的书本。宋元版的小字本,每行大约二十三、四个字到二十六、七个字以上,且并不多见,为藏书家所珍视。
分類:字形书本
《國語辭典》:读死书(讀死書)  拼音:dú sǐ shū
执著于书本所说而不晓得变通、灵活运用。如:「读书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应用所学,如此才不会读死书。」
《漢語大詞典》:以书为御(以書爲御)
按照书本上学来的知识去驾驭马匹。比喻死守教条,难以成事。战国策·赵策二:“谚曰:‘以书为御者,不尽於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於事之变。’”
《漢語大詞典》:蝇头本(蠅頭本)
用小字抄印成的极小的书本,科举考试时用以作弊。 明 冯梦龙 《古今谭概·杂志》:“ 宋 承平时,科举之制大弊,假手者用薄纸书所为文,揉成团,名曰纸毬,公然货卖。今怀挟蝇头本,其遗製也。”
《漢語大詞典》:摺本
1.古代由长卷折迭成的书本。 叶德辉 《书林清话·书之称本》:“书本由卷子摺叠而成。卷不如摺本翻閲之便。其制当兴於 秦 汉 间。”
2.即奏折。《续小五义》第十九回:“ 顾大人 见驾,递摺本,万岁御览。”
《國語辭典》:朱墨本  拼音:zhū mò běn
1.明万历间,乌程闵齐伋所刊印的书,用墨色印书文,朱色印圈点及评语,两色相套,世称为「朱墨本」,通称为「闵刻本」。
2.用朱笔和墨笔分别书写的书稿。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此国史有朱墨本之始也。」
《漢語大詞典》:死记硬背
常指不用理解力去使用记忆力而一味死板地背诵书本。例如:一个反复死记硬背的傲慢少年。
《漢語大詞典》:闲接经验(閒接經驗)
亦作“间接经验”。 从书本或别人的经验中取得的经验,跟“直接经验”相对。 毛泽东 《实践论》:“所以,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而且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人则仍为直接经验。”
《漢語大詞典》:新版本
经重新修订和排版印刷,新近出版发行的书本。跟“旧版本”相对而言。 胡采 《〈在和平的日子里〉序》:“关于 梁建 这个人物的描写,新版本和初版本比较起来,有很多不同。”
《国语辞典》:活页装订(活页装订)  拼音:huó yè zhuāng dìng
一种装订书本的方式。先把纸张集合成册,于纸边打孔,再以塑胶圈或铁线圈固定。
《国语辞典》:间接经验(间接经验)  拼音:jiàn jiē jīng yàn
非亲身经历,而从书本或别人的经验中吸取来的经验。如:「多听多读,所获得的即使是间接经验,也可以丰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