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52,分37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5  7  8  9  10 下一页
词典(续上)
争胜
争逐
争持
争奋
争端
争论
争臣
争艳
争强
争求
谏争
争能
争进
争路
分争
《國語辭典》:争胜(爭勝)  拼音:zhēng shèng
争取优胜。如:「他处处争胜,不肯落于人后。」也作「争强」。
《國語辭典》:争逐(爭逐)  拼音:zhēng zhú
竞相追逐、争夺。如:「世俗之人一味争逐名利财色,到头来毕竟是一场空。」
《國語辭典》:争持(爭持)  拼音:zhēng chí
争执而相持不下。《西游记》第一四回:「今日孙捂空不用争持,把这虎一棒打得稀烂。」《初刻拍案惊奇》卷三:「贱婢今日山中,遇此泼花团,争持多时,才得了当。」也作「争执」。
《漢語大詞典》:争奋(争奮)
竞相奋发。史记·司马穰苴列传:“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 宋 岳珂 《桯史·义騟传》:“军士勇跃争奋。” 明 李东阳 《征西将军周公墓志铭》:“公大呼,厉将士曰:‘今日之事,有进无退;退则无遗类矣!’众争奋,无不一当百。”
分類:奋发
《國語辭典》:争端(爭端)  拼音:zhēng duān
引起争执的事因。《左传。昭公六年》:「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徵于书。」
《國語辭典》:争论(爭論)  拼音:zhēng lùn
1.争相辩论,不肯退让。《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四:「因耕自己田地,侵犯了邻人墓道,邻人与他争论。」《文明小史》第二○回:「魏榜贤还要同他争论,倒是贾子猷瞧著,恐怕被人家听见不雅,劝他们不要闹了,他二人方才住嘴。」
2.计较。《儒林外史》第二八回:「这个何必计较?三位老爷来住,请也请不至,随便见惠些须香资,僧人那里好争论?」
《國語辭典》:争臣(爭臣)  拼音:zhēng chén
能直言规谏国君过错的臣子。《荀子。子道》:「昔万乘之国,有争臣四人,则封疆不削;千乘之国,有争臣三人,则社稷不危;百乘之家,有争臣二人,则宗庙不毁。」《汉书。卷七八。萧望之传》:「朝无争臣则不知过,国无达士则不闻善。」也作「诤臣」。
《國語辭典》:争艳(爭豔)  拼音:zhēng yàn
争相表现美丽的姿态。如:「与会的女士,一个个衣著光鲜,相互争艳。」
分類:争艳美艳
《國語辭典》:争强(爭強)  拼音:zhēng qiáng
力求胜过他人。如:「他好争强,样样要赢过别人。」也作「争胜」。
《漢語大詞典》:争求
(1).竞相追求。墨子·公孟:“譬若美女,处而不出,人争求之。”通典·选举三:“不论课考或歷时未改,便倾耳而听,企踵而覩,争求冒进,不顾廉耻。”
(2).争取。 邹韬奋 《萍踪忆语》十六:“反动的力量是很坚强的,对于劳工阶级争求权利的种种表现,当然是用尽方法来压制的。” 郭沫若 《沸羹集·新文艺的使命》:“现代 中国 是从帝国主义与封建统治的双重衡厄之下挣扎起来,争求着她的独立生存,自由平等的。”
分類:争取追求
《漢語大詞典》:谏争(諫争)
谏诤。争,通“ 諍 ”。荀子·修身:“諂諛者亲,諫争者疏。”
分類:谏诤
《漢語大詞典》:争能
(1).比才能或本领。书·大禹谟:“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荀子·君子:“不矜矣,夫故天下不与争能而致善用其功。”
(2).犹逞能。 唐 杜甫 《见王监兵马使说近山有白黑二鹰》诗之一:“一生自猎知无敌,百中争能耻下鞲。” 浦起龙 心解:“争能,争显其能也。” 清 赵翼 瓯北诗话·白香山诗:“长篇累幅,多至百韵,少亦数十韵,争能鬭巧,层出不穷。”
(3).犹怎能。 辽兴宗 《以司空大师不肯赋诗以诗挑之》:“吾师如此过形外,弟子争能识浅深?”
《漢語大詞典》:争进(争進)
为仕宦而相争。 汉 王充 论衡·累害:“位少人众,仕者争进,进者争位。” 宋 王安石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彼且不敢冒而知辞避矣,尚何有比周、谗諂、争进之人乎?”
分類:仕宦相争
《漢語大詞典》:争路
(1).赶路。 北周 庾信 《咏画屏风》诗之一:“归鞍畏日晚,争路上河桥。”
(2).犹争途。南史·刘瑀传:“一蹙自造青云,何至与駑马争路?” 宋 陆游 《与儿辈泛舟西湖》诗:“杨花正与人争路,鳩语还催雨点衣。”
分類:赶路
《國語辭典》:分争(分爭)  拼音:fēn zhēng
1.分辩。也作「分證」。
2.分异争夺。《礼记。曲礼上》:「分争辩讼,非礼不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