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事 → 叓事”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事行
【佛学次第统编】
「十二头陀行」十二头陀经云:「十二头陀行,梵语头陀,华言抖擞,谓能抖擞烦恼之尘垢也。盖比丘当离愦闹,不乐饰好,心绝贪求,无诸憍慢,清净自活,以求无上真正之道,故有十二种之行焉。」
一、住阿兰若处 梵语阿兰若,华言寂静处,谓比丘当住于空闲寂静之处,身离愦闹,心离欲尘,永绝攀缘,求无上道,是为头陀行也。
二、常行乞食 谓比丘离诸贪求,不受他请,常行乞食,以资色身,助成道业。若得食时,或好或恶,不起分别增减之念。若不得食,亦无嫌恨,得与不得,心常平等,是为头陀行也。
三、次第乞食 谓比丘乞食之时,不著于味,不轻众生,不择贫富,常平等一心,次第而乞,是为头陀行也。
四、一食 谓比丘修道,应作是念,我求一食,尚多有所妨,何况小食后食?若不自损,则失半日之功,不能一心行道,是故断数数食。受一食法,是为头陀行也。
五、节量食 谓比丘所乞之食,常作三分。若见渴乏者,以一分施之。又减一抟食,至空静处,置净石上,施诸禽兽。若不见困乏者,但食三分之二,亦留一分,不得尽食。如此则身轻安隐,易消无患,不废行道。若贪心极啖,则腹胀气塞,妨损道业。是故节食,为头陀行也。
六、过中不饮浆 浆,即果浆、密浆之类。谓比丘修道,于种种浆,日若过中,悉不得饮。若饮者,则心乐著,贪求无厌,不能一心修习善法。是故过中不饮浆,为头陀行也。
七、著弊衲衣 谓比丘不贪服饰,不求好衣。但于聚落中,拾陈旧废弃之物,浣濯令净,作为衲衣,覆除寒露而已。若贪新好,则多追求,以损道行,又能招致贼盗。是故著弊衲衣,为头陀行也。
八、但三衣 三衣者,九条、七条、五条,袈娑之衣也。谓比丘少欲知足,衣取盖形,不多不少。如白衣之人,畜种种衣,及外道苦行,裸形无耻,皆不合中道。是故佛弟子,舍此二边,但受三衣,为头陀行也。
九、冢间坐 谓无常苦空之观,是佛法之初门,能令厌离三界。比丘住于冢间,常见死尸,臭烂狼藉,火烧鸟啄,则无常不净之想,易得成就。是故冢间坐,为头陀行也。
十、树下坐 谓比丘于冢间不得道者,当至树下,思惟求道。如佛生时,成道、转法轮、般涅槃,皆在树下。有如是因缘,是故比丘如佛所行,当树下坐,为头陀行也。
十一、露地坐 谓比丘在树下坐,如住半舍,荫覆凉乐,故生爱著。又虑雨漏湿冷,鸟屎污身,毒虫所扰。于是思惟露地而坐,随意快乐,月光遍照,令心明利,易入空定。是故露地坐,为头陀行也。
十二、但坐不卧 谓比丘四威仪中,坐为第一。食易消化,气息调和,可以入道。若懈怠睡眠,诸烦恼贼,常伺其便。若行若立,心动难摄。是故比丘常当安坐,胁不至席,为头陀行也。
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
【俗语佛源】
谓好事情难以张扬开去,而坏事情却流传的很快。「如何是西来意?」这是古代禅宗丛林中经常提起的话头,意思是:达摩祖师从印度来中国的含意是什么。禅师对这句头的回答是:「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见《景德传灯录·绍宗禅师》。后俗语多引用,如《喻世明言》卷二:「石城县把这件事当做新闻,沿街传说。正是: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后多变式。如《水浒传》第二四回:「自古道: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不到半月之间,街坊邻舍都知道了。」又如老舍《四世同堂》四四:「好事不出门,坏事行千里。不大的功夫,寇家的丑事就传遍了全胡同。」(李明权)
四事行
【三藏法数】
(出阿难陀目祛尼阿离陀经)
〔一、身常恭谨〕,谓修菩萨行者,当谨守身业,毋令放逸,所谓杀盗淫等一切恶法,断而不行;及诸不善律仪,亦皆无犯,是为身常恭谨。(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言常至诚〕,谓修菩萨行者,欲修无上正真之道,当守护口业,诚实不虚,所谓妄言绮语恶口两舌之过,悉皆远离,是为言常至诚。
〔三、意常柔顺〕,谓修菩萨行者,欲成菩提,当防护意业,调和柔顺,离诸邪念,所谓贪欲瞋恚愚痴皆悉断除,是为意常柔顺。(梵语菩提,华言道。)
〔四、善权方便〕,谓修菩萨行者,当善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所谓或生天上,乃至或入地狱,不舍生死,随类现形,但为利乐有情,不为自求度脱,是为善权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