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彩 → 䌽彩”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缯绣(繒繡)
五彩丝绸。三国志·魏志·夫馀传:“出国则尚繒绣锦罽,大人加狐狸、狖白、黑貂之裘,以金银饰帽。”
《漢語大詞典》:辟兵缯(辟兵繒)
旧俗端午节时系绕臂上的五彩丝线。谓可防避兵灾瘟疫,故名。事类赋卷四引 汉 应劭 《风俗通》:“五月五日以五綵丝繫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繒,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一说,谓以始出茧为丝织成,染以日月星辰鸟兽之状的绢。参阅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 唐 韩鄂 《岁华纪丽·端午》
《漢語大詞典》:五晖(五暉)
谓五彩的光辉。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九徵:“五质内充,五精外章,是以目彩五暉之光也。”
分類:五彩光辉
《漢語大詞典》:文玉树(文玉樹)
传说中的五彩玉树。山海经·海内西经:“ 开明 北有视肉、珠树、文玉树、玗琪树。” 郭璞 注:“五彩玉树。”
《漢語大詞典》:同心长命缕(同心長命縷)
编有两心交搭状的五彩丝带,旧时系于臂上,用以驱邪。 明 贾仲名 《金安寿》第三折:“繫同心长命缕,佩辟恶赤灵符。”
《漢語大詞典》:鹞雉(鷂雉)
一种青质五彩的野鸡。尔雅·释鸟:“鷂雉…… 江 淮 而南,青质五采皆备成章曰鷂。”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禽二·雉:“雉类甚多,亦各以形色为辨耳……青质五彩备曰鷂雉。”
分類:五彩野鸡
《漢語大詞典》:线符
亦作“线符”。 旧俗端午日以五彩线篆符置户牖帐屏之间,以辟邪崇,其符称“綫符”。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岁时风俗·线符:“ 汉 五月五日,以五色印为门户饰,《续汉书》所谓桃印者也。 刘昭 曰:‘桃印本 汉 制,今世端午以五綵线篆符以相问遗,亦以置户牖帐屏之间,盖本於 汉 桃印之制。’”
《国语辞典》:慢吐莲(慢吐莲)  拼音:màn tǔ lián
一种花炮。不会爆炸,只会喷出五彩的火花。《金瓶梅》第二四回:「左右一边一个,随路放慢吐莲、金丝菊、一丈兰、赛月明。」
《漢語大詞典》:画翚(畫翬)
绘绣翚的五彩图纹。翬,古指一种有五彩羽毛的野鸡,古代王后之服刻画之以为饰。周礼·天官·内司服“掌王后之六服:褘衣……缘衣” 汉 郑玄 注:“ 伊 雒 而南,素质,五采皆备,成章,曰翬……王后之服,刻繒为之形,而采画之,缀於衣以为文章。褘衣,画翬者。” 贾公彦 疏:“褘当为翬,即翬雉,其色玄也……刻繒为雉形,又画之。”新唐书·车服志:“皇后之服三:褘衣者,受册、助祭、朝会之事之服也。深青织成为之,画翬,赤质,五色,十二等。”
《漢語大詞典》:河清云庆(河清雲慶)
黄河 水清,云呈五彩。古人以为太平祥瑞的象征。 明 张居正 《承天大志纪赞·龙飞纪》:“ 河 清云庆,祥光烛天。”
《國語辭典》:丢巧针(丟巧針)  拼音:diū qiǎo zhēn
农历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盆中,称为「丢巧针」。明。刘桐。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则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
《國語辭典》:施衿结缡(施衿結褵)  拼音:shī jīn jié lí
古时女子出嫁,母亲将五彩丝绳和佩巾结于其身。典出《诗经。豳风。东山》。后比喻父母对儿女的训示。《后汉书。卷二四。马援传》:「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文选。张华。女史箴》:「施衿结缡,虔恭中馈。」
《漢語大詞典》:熟彩衣(熟綵衣)
精制的五彩绸衣。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中:“ 韦太尉 在 西川 ,凡事设教。军士将吏婚嫁,则以熟綵衣给其夫氏,以银泥衣给其女氏。”
五䌽幡
【佛学大辞典】
(物名)以五色䌽画之旗也。行事钞下四曰:「其堂中置一立像金薄涂之,面向西方。其像右手举,左手中系一䌽幡,脚垂曳地。当安病者在像之后,左手执幡脚作从佛住净刹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