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一目五行
犹一目十行。辽史·杨遵勗传:“天下之事,丛于枢府,簿书填委。 遵勗 一目五行俱下,判决如流。”元史·许有壬传:“幼颖悟,读书一目五行,尝閲 衡州 《净居院碑》,文近千言,一览背诵无遗。”参见“ 一目十行 ”。
《國語辭典》:一目十行  拼音:yī mù shí háng
语本《北齐书。卷一一。文襄六王传。河南王孝瑜传》:「谨慎宽厚,兼爱文学,读书敏速,十行俱下,覆棋不失一道。」比喻阅读迅速。《红楼梦》第二三回:「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了?」也作「目下十行」。
《国语辞典》:超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拼音:chāo sān jiè wài,bù zài wǔ xíng zhōng
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道教认为经过修炼,超过三界,即可居仙圣之乡;五行,金、木、水、火、土所代表的世间五种相生相剋的原理。「超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指超脱俗世,完全不介入凡俗的事情。《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二六回:「我既超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怎么又来管你凡间什么闲争闲闹斗?」
《国语辞典》:阴阳五行(阴阳五行)  拼音:yīn yáng wǔ xíng
阴阳原指日光的向背,后引申到气候的寒暖、人体的构造、疾病的发源、天地万物的形成、宇宙运行的规律等。五行的说法为战国末年阴阳家邹衍所创,指木、火、土、金、水等五种天然势力。邹衍将阴阳和五行融合后,该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影响很大。例如在政治上,君主行事引以为法则,不敢逆天行事;民间命理学家用来推测祸福,预卜吉凶;中国医学更是以此为基础,衍生出各种不同的理论。
《漢語大詞典》:坐五行三
犹言作威作福。《金瓶梅词话》第八一回:“你还不知 韩伙计 两口儿,在那府中好不受用富贵,独自住着一所宅子,呼奴使婢,坐五行三, 翟管家 以老爷呼之。”
分類:作威作福
《分类字锦》:取象五行
晋书律历志凡声尊卑取象五行数多者浊数少者清大不过宫细不过羽
分类:审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