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亭 → 停亭”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1143,分77页显示 上一页 18 19 20 21 22 24 25 26 27 下一页
高云(别称 高亭 )
骆山人(别称 留后 号 骆氏亭 )
僧德诚(别称 船子和尚 世称 华亭和尚 )
赵德钧(字 子正 安乡侯 )
李时亭
董乂(字 彦臣 华亭县开国男 )
冤亭卞
鲍若雨(字 商霖 号 敬亭先生 )
方訚(字 彦和 龙亭居士 )
李甲(字 景元 号 华亭逸人 )
薛师董(字 子舒 号 敬亭 )
释道亭
朱熹(世称 朱子、朱夫子、紫阳朱文公、建阳文公、紫阳朱子 别称 朱文公、紫阳先生、紫阳、云谷老人、考亭 字 元晦、仲晦 号 晦庵、晦翁、遁翁、沧洲病叟、考亭先生、溯翁 文 )
马之纯(字 师文 号 野亭 世称 茂陵先生、野亭先生 )
其它辞典(续上)
方竦( 云亭侯 )高云(别称 高亭 )
骆山人(别称 留后 号 骆氏亭 )
僧德诚(别称 船子和尚 世称 华亭和尚 )
赵德钧(字 子正 安乡侯 )
李时亭
董乂(字 彦臣 华亭县开国男 )
冤亭卞
鲍若雨(字 商霖 号 敬亭先生 )
方訚(字 彦和 龙亭居士 )
李甲(字 景元 号 华亭逸人 )
薛师董(字 子舒 号 敬亭 )
释道亭
朱熹(世称 朱子、朱夫子、紫阳朱文公、建阳文公、紫阳朱子 别称 朱文公、紫阳先生、紫阳、云谷老人、考亭 字 元晦、仲晦 号 晦庵、晦翁、遁翁、沧洲病叟、考亭先生、溯翁 文 )
马之纯(字 师文 号 野亭 世称 茂陵先生、野亭先生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饶州弋阳人。睿宗景云初进士,累官鸾台侍郎。玄宗开元初封禅,为礼仪使,容止闲雅,玄宗叹其知礼,封云亭侯。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济源人。穆宗长庆元年,回纥人王庭凑时为都知兵马使,自河阳回,及沇水,酒困寝于道。山人熟视之,曰,贵当列土,在今年秋。庭凑既归,至镇州,见众军怨朝廷不发衣粮,乃杀成德军节度使田弘正,自称留后。访山人,待以函丈之礼。乃别构一事,去则悬榻,号骆氏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宪宗元和至武宗会昌间在世。嗣药山惟俨,与云岩昙晟、道吾宗周为同道交。住苏州华亭,常泛一小舟,随缘度日,世称华亭和尚,又称船子和尚。撰《拨棹歌》三十九首,多歌咏渔人生活以寓禅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禅宗僧侣,药山惟俨法嗣。与云岩昙晟、道吾宗周为同道交,约中唐元和、会昌间人。住苏州华亭,常泛一小舟,随缘度日,世因谓之华亭和尚、船子和尚。《祖堂集》卷五、《景德传灯录》卷一四、《五灯会元》卷四有传。其诗今存40首。元刻本《船子和尚拨棹歌》(《机缘集》)中凡收39首,多咏歌渔人生活以寓禅理,与张志和《渔父词》句法相同。《五灯会元》、《观林诗话》、《至元嘉禾志》、《艺林伐山》等书中亦有引录。《全唐诗续拾》据以上诸书,收入德诚诗作40首。槜李诗系·卷三十
德诚,蜀东武信人。初参澧州药山俨禅师。俨云:“子后上无片瓦,下无锥地,大阐吾宗。”后乘小舟住秀州洙泾(后析松江),以纶钓舞棹,随缘而度,号船子和尚,传法夹山。遂覆舟而逝。咸通十年,僧藏晖即其处建寺焉。有《棹歌二十九首》,吕益柔为序而刻之。今载《机缘集》。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节操高邈。度量不群自印心于药山。与道吾云岩。为同道。交洎离药山。乃谓同志曰。公等应各据一方建立药山宗旨。尔率性疏野。惟好山水。乐情自遣。无所能也。他后知我所止之处。若遇灵利座主。指一人来。或堪雕琢将授生平所得。以报先师之恩。遂分。至秀州华亭。泛小舟随缘度日。以接四方往来。人莫知其高蹈。因号船子和尚。道吾后到京口。遇夹山上堂。僧问。如何是法身。山曰。法身无相。曰如何是法眼。山曰。法眼无瑕。道吾不觉失笑。山便下座请问。适来祗对这僧话。必有不是。致上座失笑。望不吝慈悲。吾曰。和尚一等是出世。未有师在。山曰。甚处不是。望为说破。吾曰。不须说。请和尚却往华亭船子和尚处去。山曰。此人如何。吾曰。此人上无片瓦。下无卓锥。和尚若去。须易服而往。山乃散众束装。直造华亭。船子才见便问。大德住甚么寺。山曰。寺即不住。住即不似。师曰不似。似个甚么。山曰。不是日前法师曰。甚处学得来。山曰。非耳目之所到。师曰。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师又问。垂丝千尺。意在深潭。离钩三寸。子何不道。山拟开口。被师一桡。打落水中。才上船师又曰道道。山拟开口。师又打。山豁然大悟。乃点头三下。师曰。竿头丝线从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山遂问抛纶掷钓。师意如何。师曰。丝悬绿水浮。定有无之意。山曰。语带玄而无路。舌头谈而不谈。师曰。钓尽江波。金鳞始遇。山乃掩耳。师曰。如是如是。乃嘱曰。汝向去。直须藏身处没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吾二十年。在药山。祇明斯事。汝今既得。但向深山里。钁头边。觅取一个半个接续。毋令断绝。山乃辞行。频频回顾。师遂唤阇黎。山乃回首。师竖起桡子曰。汝将谓别有。乃覆舟入水而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7 【介绍】: 宋宗室,字子正。赵廷美第五子。太宗淳化初,拜右武卫将军,四迁至右卫将军。真宗景德二年,加右监门卫大将军。性和雅,善书翰,好为篇什。卒封安乡侯。
人物简介
全宋诗
李时亭,神宗熙宁中官监左藏库。事见《舆地纪胜》卷一一一。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冤亭卞,生平不详,约元祐时人。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36 【介绍】: 宋严州淳安人,字彦和。年十八与从兄方闳、弟方闻同业太学,每试必迭为之魁。时人语曰:“两浙三方,天下无双。”徽宗特赐进士出身。高宗建炎三年以秘阁修撰知台州。绍兴二年为尚书都官郎中兼权检正诸房公事、兼权给事中,又以秘书少监为起居舍人,旋求补外,充右文殿修撰知衢州。官至金紫光禄大夫致仕,赐号龙亭居士。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全宋诗
薛师董,字子舒,号敬亭,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师石弟。据师石诗知师董曾为华亭船官,后游幕金陵,在金陵时与苏泂有唱和。今录诗十一首。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一八二七
道亭,华严宗僧人。神宗初,住吴兴普静寺。著有《华严一乘分齐章义苑疏》十卷(存)。与观复、师会、希迪并称宋代华严四大家。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30—1200 【介绍】: 宋徽州婺源人,徙居建阳考亭,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遁翁、沧洲病叟,别称紫阳、云谷老人。朱松子。高宗绍兴十八年进士,为同安主簿。孝宗淳熙中,知南康军,改提举浙东茶盐公事。时浙东大饥,乃单车按行境内,救荒革弊。光宗时历知漳州,任秘阁修撰等。宁宗初,以焕章阁待制提举南京鸿庆宫。庆元二年,落职罢祠。卒后追谥文。受业于李侗,得程颢、程颐之传,兼采周敦颐、张载等人学说,集北宋以来理学之大成。主持白鹿洞、岳麓书院,讲学五十余年,弟子众多。其学派被称为闽学,或考亭学派、程朱学派。曾被韩侂胄视为伪学,加以禁止。有《四书章句集注》、《伊洛渊源录》、《名臣言行录》、《资治通鉴纲目》、《诗集传》、《楚辞集注》,及后人编纂的《朱子语类》、《朱文公文集》等。全宋诗
朱熹(一一三○~一二○○),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溯翁,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高宗绍兴十八年(一一四八)进士,授泉州同安主簿。罢归请祠,监潭州南岳庙。孝宗朝,历官秘书郎,知南康军,直秘阁,提举江西、浙东常平茶盐,江西提刑,秘阁修撰。光宗即位,知漳州。绍熙四年(一一九三),知潭州兼荆湖南路安抚。宁宗即位,除焕章阁待制兼侍讲,寻提举南京鸿庆宫。庆元二年(一一九六),韩侂胄专政,行伪学党禁,落职罢祠。六年,卒,年七十一。嘉定二年(一二○九),追谥文。理宗淳祐元年(一二四一),从祀孔庙。熹登第五十载,任地方官仅七年半,立朝时间更短,生平主要从事著述和讲学,是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有《楚辞集注》八卷、《诗集传》二十卷等。文集版本甚多,生前即有无名氏编刊之《晦庵先生文集》前集十一卷,后集十八卷,卒后,有宁宗时浙江官刻之《晦庵先生文集》一百卷。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建安书院雕印,除集一百卷外,并附王遂辑续集十一卷及余师鲁辑别集十卷。自宋末至明、清,仍续有增补、刊刻。事见《勉斋集》卷三六《文公朱先生行状》,《宋史》卷四二九有传。 朱熹诗,以《四部丛刊》影印明嘉靖十一年(一五三二)《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其中卷一至卷一○及别集卷七诗部)为底本,校以宋宁宗时刻本(简称宋本)、明成化十九年(一四八三)刻本(简称成化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朝鲜李朝英祖辛卯(一七七一)刊《朱子大全》(简称朝鲜本)等。底本卷末考异,酌予吸收。新辑集外诗,编为第十一、十二卷。词学图录
朱熹(1130-1200) 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别称紫阳,谥文。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侨寓建阳(今属福建)。理学家。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通鉴纲目》等,词有《晦庵词》。全宋文·卷五四二八
朱熹(一一三○——一二○○),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遁翁。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生于福建尤溪(今福建尤溪)。绍兴十八年进士及第,调泉州同安县主簿。任满还家,著书讲学达二十馀年。淳熙五年,知南康军。在任期间,重建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八年,就任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绍熙元年,知漳州。四年,除知潭州、荆湖南路安抚使,这期间修复了岳麓书院。五年,诏为焕章阁待制兼侍讲。同年被罢免,回到福建考亭,主讲紫阳书院,又别称考亭、紫阳,继续著书立说。庆元六年病逝,年七十一。朱熹一生做官时间很短,主要从事于著书讲学。他上承二程的学说,又加以阐释发挥,成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朱熹著述甚富,计有文集一百卷、续集十一卷、别集十卷,《上蔡先生语录》三卷,《河南程氏遗书》二十五卷,《河南程氏外书》十二卷,《名臣言行录》前集十卷、后集十四卷,《近思录》十四卷,《四书章句集注》十九卷,《太极图解》注一卷,《通书解》一卷,《伊洛渊源录》十四卷,《诗集传》八卷,《资治通鉴纲目》五十九卷,《楚辞集注》八卷,《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等,俱存世。事见黄干《朱先生行状》(《勉斋集》卷三六,《宋史》卷四二九本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