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远属(遠屬)
血统疏远的亲属。 宋 曾巩 《永兴尉章佑妻夫人张氏墓志铭》:“其为人尊,极於慈,推於其疏宗远属之间。”
《國語辭典》:分家  拼音:fēn jiā
原本生活在一起的亲属,将家产分开,而各自成家。《儒林外史》第五回:「当初分家,也是一样田地,白白都吃穷了。」
《國語辭典》:侄子  拼音:zhí zi
称谓:(1)称兄弟的儿子。如:「她的侄子因为北上求学,暂时寄宿她家。」也称为「侄子」。(2)称同辈男性亲友的儿子。也称为「侄子」。
《國語辭典》:侄子(姪子)  拼音:zhí zi
称谓。称兄弟或同辈男性亲友的儿子。也称为「侄儿」。
《漢語大詞典》:至戚
最亲近的亲属。汉书·谷永传:“属闻以特进领城门兵,是则车骑将军秉政雍容于内,而至戚贤舅执管籥于外也。” 唐 孟郊 《哀孟云卿嵩阳荒居》诗:“定交昔何在?至戚今或疏。” 清 龚自珍 《明良论》:“徧览人臣之家,有缓急之举,主人忧之,至戚忧之。”
分類:亲近亲属
《漢語大詞典》:等亲(等親)
按远近关系把亲属分为若干等,入等的亲属称为“等亲”。
《漢語大詞典》:孝睦
孝顺长辈,敦睦亲属。旧唐书·裴向传:“内外支属百餘人, 向 所得俸禄,必同其费,及领外任,亦挈而随之。有孤惸疾苦不能自恤, 向 尤周给。至今称其孝睦焉。”宋史·孝义传·姚宗明:“当 庆历 初,有司以 姚氏 十世同居闻于朝, 仁宗 詔復其家……自 庆历 以后又五十餘年,而其家孝睦不替。”续资治通鉴·宋太宗至道元年:“ 抱朴 母 陈氏 ,少通经义,以孝睦称。”
《漢語大詞典》:叙亲
亲属中谈论彼此的关系。例如:如果叙亲,他们是表姐妹。
《國語辭典》:单独(單獨)  拼音:dān dú
独自一人。如:「为了安全起见,妳最好不要单独在夜间行走。」
《漢語大詞典》:四从(四從)
谓随从车乘。四,通“ 駟 ”。韩非子·爱臣:“是故不得四从,不载奇兵。” 陈奇猷 集释引 孙诒让 曰:“四与‘駟’通,谓駟乘也……从谓从车。皆论贵臣随从车乘之事。”
谓有四代堂房亲族。从,堂房亲属。旧唐书·孝友传·宋兴贵:“又有 宋兴贵 者, 雍州 万年 人。累世同居,射耕致养,至 兴贵 已四从矣。”
《漢語大詞典》:亲里(親里)
亲属邻里。三国志·蜀志·许靖传:“ 靖 收恤亲里,经纪振赡,出于仁厚。” 晋 傅咸 《答李斌书》:“吾为京兆,虽心知此为不合,然是家乡亲里,自愿便从俗耳。”百喻经·田夫思王女喻:“答亲里言:我昨见王女,颜貌端正,思与交通,不能得故,是以病耳。”
分類:亲属邻里
《國語辭典》:异爨(異爨)  拼音:yì cuàn
分立门户,各自为炊。《旧唐书。卷七七。刘德威传》:「再从同居,家无异爨,合门二百馀口,人无间言。」《宋史。卷四五六。孝义传。洪文抚传》:「子孙众多,以孝悌著称。六世义居,室无异爨。」
《漢語大詞典》:亲理(親理)
亲属邻里。 三国 魏 曹植 《求通亲亲表》:“亲理之路通,庆弔之情展,诚可谓恕己治人,推恩施惠者矣。”
《漢語大詞典》:治亲(治親)
古代指依礼法端正亲属之间的关系。礼记·大传:“圣人南面而听天下,所且先者五,民不与焉。一曰治亲,二曰报功,三曰举贤,四曰使能,五曰存爱。”《汉书·梁怀王刘揖传》:“詔廷尉选上德通理之吏,更审考清问,著不然之效,定失误之法,而反命於下吏,以广公族附疏之德,为宗室刷污乱之耻,甚得治亲之谊。” 宋 王安石 《皇侄右卫大将军知宗正寺》:“今朕选於近属,以修宗正之官,亦先王治亲之意也。”
《漢語大詞典》:属从(屬從)
指按亲属关系而从其丧服。礼记·丧服小记:“属从者,所从虽没也服。” 孔颖达 疏:“属从者,所从虽没也服,此明属从也。属者,骨血连续以为亲也,亦有三:一是子从母服母之党;二是妻从夫服夫之党;三是夫从妻服妻之党。此三从虽没,犹从之服其亲也。”
分類:亲属丧服
《国语辞典》:携眷(携眷)  拼音:xī juàn
带领亲属家人。《文明小史》第二一回:「那年正想得个京察,简放道府出来,偏偏遇著匪乱,就此偃旗息鼓的携眷出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