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天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人趣与天趣也。
【佛学常见辞汇】
人趣与天趣。
【俗语佛源】
「六道轮回」中人间和天上迭两大类众生,合称「人天」。在「六道」中,天上众生(包括三界)享受胜乐,寿命最长,品位最高。人类(在欲界)多欲多思,有苦有乐,品位居次。与地狱、饿鬼、畜生等「恶道」相对而言,「人天」被称为「二善道」、「人天福报」。佛家认为,修习「人天善果」(如五戒、十善)是习佛的基础,谓之「人天教」。《大宝积经·被甲庄严会》谓,作为世间导师的佛陀,「映蔽人天众,演说无所畏」。在「六道」中,佛陀度脱「人天」二道的众生最多,故佛陀别称「天人师」。佛教又指出,「人天」虽然是「善道」,毕竟还在生死轮回中。因此,不能满足于「人天福报」,要进一步修习「出世间(生死)法」。后俗语中用「人天」泛指天上人间,整个世间。如唐·白居易《看梦得题答李侍郎诗因戏和之》诗:「看题锦绣报琼环,俱是人天第一才。」又如郭沫若《Lobeniche的塔》:「横的自然观和纵的道义感要构成一个新的金钥开发人天的哑谜。」 (李明权)
人天乘
【佛学大辞典】
(术语)诸宗通途,五乘之一(五乘有通别二种),(参见:五乘)
五乘
【佛学大辞典】
(名数)乘人使各到其果地之教法,名为乘。有一乘乃至五乘之别。其中五乘有六种:一者:一、人乘,乘五戒之行法而生于人间者。二、天乘,乘十善之行法而生于天上者。三、声闻乘,乘四谛之行法而到阿罗汉果者。四、缘觉乘,乘十二因缘之行法而到辟支佛果者。五、菩萨乘,乘六度之行法而上于佛果者。行事钞资持记上一之一曰:「五乘者:人、天、声闻、辟支、及佛,能乘人也。五戒、十善、谛、缘、六度,所乘法也。」文句七之一曰:「五乘者,五戒乘出三途苦,十善乘出人道八苦,声闻乘出三界无常苦,缘觉乘出从他闻法苦,菩萨乘出内无利智外无相好苦。」此通途之五乘也。二者:一、菩萨乘,二、缘觉乘,三、声闻乘,四、种种性乘,合说诸乘者,五、人天乘也。见大乘庄严功德经中,楞伽经八。三者:一、人乘,二、天乘,欲界之六天也,三、声闻乘,四、缘觉乘,五、菩萨乘也。四者:一、小乘之佛乘,二、小乘之缘觉乘,即愚法缘觉也,三、小乘之声闻乘,即愚法之声闻也,四、梵乘,色界之诸天也,五、天乘,欲界之诸天也。见五教章上二。五者:严宗别途之五乘:一、小乘,愚法之声缘二乘也(二乘有愚法不愚法之二类(参见:二乘)),二、声闻乘,三、缘觉乘,此二者,不愚法之二乘也,四、菩萨乘,五、一乘。与台宗之佛乘同。见五教章上二。六者:台宗别途之五乘:一、人乘,二、天乘,三、二乘,声缘之二者,四、菩萨乘,五、佛乘也。问此中菩萨乘与佛乘如何差别?答曰:一乘家与三乘家之见解各异。法相三论之三乘家,谓菩萨与佛,但为因果之别,故菩萨乘即佛乘。华严天台之一乘家,谓佛与菩萨,各有因果,权之因果为菩萨乘,实之因果为佛乘。即华严终教天台别教之因果,是菩萨乘;华天两家圆教之因果,是佛乘。密教以五大配于通途之五乘,五乘皆为毗卢遮那法身中之自体,立五乘成佛也。一、人乘,是为地大;以人皆住于地故也。二、天乘,是为水大;水以鍐为种子,鍐字者,离言说之义,定地之天,离言说之故也。又天者自在之义,水从方圆之器自在而转,故其义相应。三、声闻乘,是为火大;以声闻自心发火,而灰身灭智故也。又火大之种子为啰,啰为语菩萨之种子,声闻依言教而得度,故配之。四、缘觉乘,是为风大;风大之种子为诃,是因缘之义也,缘觉观十二因缘,故其义相应,又开悟以风缘而飞花落叶之观,故配之。五、菩萨乘,是为空大;因菩萨以二空为观故也。见秘藏记末,同钞十。
【佛学常见辞汇】
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人乘就是乘著五戒的教法而生到人间来;天乘就是乘著十善的教法而生到天上去;声闻乘就是乘著四谛的教法而證得阿罗汉果;缘觉乘就是乘著十二因缘的教法而證得辟支佛果;菩萨乘就是乘著六度的教法而證得至高无上之佛果。
【三藏法数】
(出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
〔一、佛乘〕,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乘即运载之义。谓如来以一乘实相之法,运诸众生同到涅槃彼岸,故名佛乘。(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菩萨乘〕,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谓菩萨之人以六度万行为乘,运诸众生同出三界,故名菩萨乘。(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三、缘觉乘〕,谓缘觉之人,因观十二因缘除于我执,而悟真空涅槃之理,以此之法,运出三界,故名缘觉乘。(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四、声闻乘〕,谓声闻之人,闻佛声教,修苦集灭道四谛之法,而悟真空涅槃之理。以此之法,运出三界,故名声闻乘。
〔五、小乘〕,小乘者,即人天乘也。谓人天以五戒十善为乘,运出四趣,故名小乘。(五戒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也。十善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也。四趣者,修罗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
【三藏法数】
(出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
〔一、佛乘〕,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乘即运载之义。谓如来以一乘实相之法,运诸众生同到涅槃彼岸,是为佛乘。(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缘觉乘〕,谓缘觉之人,由观十二因缘生灭,除于我执等惑,觉悟真空之理,以此因缘之法,运出三界,是为缘觉乘。(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三、声闻乘〕,谓声闻之人,闻佛声教,修生灭四谛之法,而悟真空涅槃之理,以此四谛之法,运出三界,是为声闻乘。(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四、天乘〕,天即色界天也,谓彼诸天修根本有漏禅观,欲惑不染,以此根本禅定,运出欲界,是名天乘。(有漏者,谓漏落生死也。根本禅,即色界禅。谓能出生一切禅定故也。)
〔五、梵乘〕,梵即净也。谓诸菩萨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运诸众生出生死海,是名梵乘。(慈、悲、喜、舍者,慈能与乐,悲能拔苦,喜则离苦得乐,舍则冤亲平等,此四无量心,以由众生无量,故菩萨之心亦无量也。)
【三藏法数】
(出盂兰盆经疏)
乘即运载之义。谓人天等各以所修之法为乘,运载至其所至之处,故有五乘也。
〔一、人乘〕,人者忍也。于世间违顺情境,悉能安忍故也。谓人以三归五戒为乘,运出四趣,生于人道,故名人乘。(三归依,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也。五戒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也。四趣者,修罗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
〔二、天乘〕,天者谓天然、自然、乐胜、身胜也。天以十善为乘,运出五道,得生欲天。于修十善时,更能修习禅定,即生色界,无色界天,故名天乘。(十善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也。五道者,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三、声闻乘〕,声闻者,闻如来声教而得悟道也。谓声闻以四谛为乘,运出三界,到于涅槃,故名声闻乘。(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四、缘觉乘〕,缘觉者,谓观十二因缘觉悟真空之理也。以十二因缘为乘,运出三界,到于涅槃,故名缘觉乘。(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五、菩萨乘〕,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今称菩萨者,从略也。华言觉有情,谓觉悟一切有情众生也。以六度为乘,运诸众生,同出三界,而到涅槃彼岸,故名菩萨乘。(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人天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圭峰所立,五教之第一。(参见:五教)
【三藏法数】
谓如来始初成道,先为提谓长者,说人天戒善,乃是因缘果报,实有之法,是名人天教。
五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华严宗之教判也。有二种:(一)始于杜顺,成于贤首,是唯就出世间之一教判定之。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大乘终教,四顿教,五圆教也。五教章冠注上一曰:「至相智俨大师,亲承于杜顺和尚,显扬宗旨,弘传一乘。搜玄、十玄、孔目、问答、章疏非一,约就五教广立清范。(中略)贤首亲于智俨造此五教。」同上三曰:「圣教万差,要唯有五: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终教,四顿教,五圆教。」小乘教于四部之阿含经、发智、婆娑论等,说灰身灭智之涅槃法者。大乘始教为大乘之初门,有相始教空始教二种。深密经、唯识论等,分别五性,建立依他之万法者为相始教。般若经、三论等,说诸法皆空,显无所得平等者,为空始教。此二教皆不开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义,故贬为始教。大乘终教于楞伽经起信论等说真如缘起之理,唱一切皆成佛者。顿教对于一类之顿机,不依言句,不设位次,以顿彻理性为教者。是既绝言句,故为别部之经。以楞伽经四,有镜像顿现之譬;宝积经论一,有顿教修多罗之名而立之。如以维摩之默而显不二,以达磨之心而印于心,为得此旨者。圆教于华严经法华经等,明圆融具德之一乘者。此分别教一乘同教一乘二种。华严经直开示圆融不思议之法门,远异于彼之三乘教,故名别教一乘;法华经为开会二乘,其说相同于三乘教,故名同教一乘。圆教之名,八十华严经谓为圆满修多罗。华严玄谈五曰:「教类有五,即贤首所立,广有别章,大同天台,但加顿教。」又曰:「不同前渐次位修行,不同于彼圆融具德,故立名顿,顿诠此理,故名顿教。天台所以不立者以四教中皆有一绝言故。今乃开者顿显绝言为一类,离念机故,即顺禅宗。」开此五教而为十宗。(参见:宗)。(二)为同宗圭峰所立,此统收世间出世间之二教:一、人天教,以持提谓经等五戒而生于人间,行十善而生于天上为教者。二、小乘教,如前。三、大乘法相教,前始教中之相始教也。四、大乘破相教,前始教中之空始教也。五、一乘显性教,前终顿圆之三教也。见原人论。前法相破相之二教,别立声缘菩之三乘,故为大乘,今为一佛乘,故曰一乘。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五教十宗)
人天眼目
【佛学大辞典】
(书名)六卷,宋智昭著。集禅宗诸家之要义。
人天致敬愿
【佛学大辞典】
(术语)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第三十七,使天恭敬念佛行者之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天人民,闻我名字五体投地,稽首作礼,欢喜信行,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人天胜妙善果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六趣中人天二趣之果报也。对于他四恶趣而言,故曰胜妙之善果。
人天机
【三藏法数】
谓诸恶莫作,诸善奉行,是名人天机。
欲界人天识住
【三藏法数】
谓欲界中人,若初受生,此识即托母胎,遂依母息出入。及出胎后,依身而住。又若因修戒善,感报而生欲天,此识即依化生之身而住,是为欲界人天识住。(戒善者,五戒十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