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017,分335页显示  上一页  272  273  274  275  276  278  279  280  281 下一页
词典(续上)
醇酒妇人
醇酒美人
迁客骚人
千秋人物
千人百眼
千人坑
千人捏
千人诺诺,不如一士谔谔
千人所指
千人踏
千人一面
千人针
谦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弃粟载人
《國語辭典》:醇酒妇人(醇酒婦人)  拼音:chún jiǔ fù rén
战国时魏公子信陵君无忌,因遭秦之毁谤,致魏王使人代其将,公子乃称病不朝,与宾客日夜饮醇酒,接近女色。见《史记。卷七七。魏公子传》。后以醇酒妇人指沉弱于荒淫逸乐。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八。谭诗纪存》:「古英雄不得志,辄以醇酒妇人为结局者,不一其人。」
分類:酒色
《漢語大詞典》:醇酒美人
指酒色。 清 宋琬 《题戴苍画陈阶之小像和王阮亭韵》:“醇酒美人堪送老,唯君能学 信陵君 。”参见“ 醇酒妇人 ”。
分類:酒色
《國語辭典》:醇酒妇人(醇酒婦人)  拼音:chún jiǔ fù rén
战国时魏公子信陵君无忌,因遭秦之毁谤,致魏王使人代其将,公子乃称病不朝,与宾客日夜饮醇酒,接近女色。见《史记。卷七七。魏公子传》。后以醇酒妇人指沉弱于荒淫逸乐。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八。谭诗纪存》:「古英雄不得志,辄以醇酒妇人为结局者,不一其人。」
分類:酒色
《國語辭典》:迁客骚人(遷客騷人)  拼音:qiān kè sāo rén
迁客,因罪而流徙他乡的人。骚人,诗人。迁客骚人泛指失意的文人。宋。范仲淹 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漢語大詞典》:千秋人物
名垂后世的人物。 清 赵翼 《赤壁》诗:“千秋人物三分国,一片山河百战场。” 李光 《友人李竞生续学保定诗以送之》:“千秋人物谈 燕 赵 ,万劫河山弔 越 吴 。”
分類:人物
《漢語大詞典》:千人百眼
谓众人眼下。《何典》第九回:“目今正在用兵之际,对了千人百眼做出这般小娘腔来,岂不慢了军心。”
《漢語大詞典》:千人坑
指旧时堆积大量人尸的土坑。 元 石君宝 《曲江池》第二折:“ 郑府尹 云:‘ 张千 ,我既打死这辱子,你将他尸骸丢在千人坑里,我先回去也。’”《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三:“﹝ 殷氏 ﹞死在牢中,拖出牢洞,将尸丢在千人坑里。”
《漢語大詞典》:千人捏
一种似蟹、壳甚坚的甲壳动物。 明 杨慎 《艺林伐山·千人捏》:“千人捏,似蟹,大如钱,殻甚坚,壮夫极力捏之不死,俗言千人捏不死,因以为名,或以謔市倡。” 清 褚人穫 《续蟹谱》:“千人捏似蟹,大如钱,殻甚坚,壮夫极力捏之不死。”
《漢語大詞典》:千人诺诺,不如一士谔谔(千人諾諾,不如一士諤諤)
谓众多唯唯诺诺之人,不如一名诤谏之士可贵。史记·商君列传:“ 赵良 曰:‘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諤諤。’”亦作“ 千夫诺诺,不如一士諤諤 ”。 宋 苏轼 《讲田友直字序》:“ 韩城 田益 ,字 迁之 。 黄庭坚 以谓不足以配名,更之曰 友直 ……何独取诸此?某曰:夫直者,刚者之长也,千夫诺诺,不如一士之諤諤。”
《國語辭典》:千人所指  拼音:qiān rén suǒ zhǐ
触犯众怒。《汉书。卷八六。王嘉传》:「里谚曰:『千人所指,无病而死。』臣常为之寒心。」唐。柳泽 上睿宗书:「不节之以礼,不防之以法,终转吉为凶,变福为祸。谚曰:『千人所指,无病自死。』不其然欤!」也作「千夫所指」。
分類:众人指责
《漢語大詞典》:千人踏
指被行路人踏死的蚯蚓。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虫四·蚯蚓[释名]引 大明 曰:“路上踏杀者,名千人踏,入药更良。”
分類:蚯蚓释名
《漢語大詞典》:千人一面
众多人一个脸谱。多用以讥讽文艺创作上的雷同。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列公可知这‘一宿无话’四个字怎的个讲法?这四个字,久已作了小説部中千人一面的流口常谈。” 王愿坚 《新一点,深一点》:“用一个模式去套,去填充,去模拟,这样……自然就只能千人一面、千语一腔、千篇一律了。”
《漢語大詞典》:千人针(千人針)
日本 人的一种迷信品,在一块布上由一千个女人每人各缝一针,赠给出征的人,以保平安。 茅盾 《东条的“神符”》:“此所谓‘神符’,大概也就是‘千人针’之类,佩带了这种神符,假定可以消灾免难,吃了败仗也还可以逃得一条命罢?” 郭沫若 《唯最怯懦者为最残忍》诗:“好在‘英雄’的身上有的是千人针,更有 观音 符咒也可以显灵。”
《漢語大詞典》:谦人(謙人)
谦逊的人。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每居卑而推功,虽处泰而滋恭者,谦人也。”
分類:谦逊
《漢語大詞典》: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谓空前绝后。亦用作讽刺。 唐 孟棨 本事诗·嘲戏:“ 宋武帝 尝吟 谢庄 《月赋》,称嘆良久,谓 颜延之 曰:‘ 希逸 ( 庄 字)此作,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亦作“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 宋 陈应行 《于湖先生雅词序》:“至於託物寄情,弄翰戏墨,融取乐府之遗意,铸为毫端之妙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李青莲诗:“是其眼光所注,早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直欲於千载后上接《风》《雅》。” 鲁迅 《书信集·致郑振铎》:“ 上海 的 邵洵美 之徒,在发议论骂我们之印《笺谱》,这些东西,真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吃完许多米肉,搽了许多雪花膏之后,就什么也不留一点给未来的人们的--最末,是‘大出丧’而已。”
《分类字锦》:弃粟载人(弃粟载人)
厚德录:桑崇班怿。尝遇大水。有粟二廪。将以舟载之。见百姓走避水者。遂弃其粟而载之。得皆不死。岁饥。聚人尽食其粟。粟尽而止。
分类:阴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