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0142,分677页显示  上一页  373  374  375  376  377  379  380  381  382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义勇
奸宄
高尚
市人
钧衡
侏儒
人师
把钓
功勋
无告
明灯
乡邦
大器
亡命
庸人
《國語辭典》:义勇(義勇)  拼音:yì yǒng
1.见义勇为。《汉书。卷七○。陈汤传》:「策虑愊亿,义勇奋发,卒兴师奔逝,横厉乌孙。」
2.宋代兵制,选民为兵称为「义勇」。《宋史。卷一九○。兵志四》:「庆历二年,籍河北强壮,得二十九万五千,拣十之七为义勇,且籍民丁以补其不足。」
《國語辭典》:奸宄  拼音:jiān guǐ
1.犯法作乱。《明史。卷二七四。高弘图传》:「请禁奸宄小人借端妄言,脱罪侥倖。」也作「奸宄」。
2.犯法作乱的人。《文明小史》第四二回:「盘查奸宄,本是他警察局的义务。」也作「奸宄」。
《國語辭典》:奸宄(姦宄)  拼音:jiān guǐ
1.犯法作乱。《书经。舜典》:「蛮夷猾夏,寇贼奸宄。」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一○。珠利耶国》:「气序温暑,风俗奸宄。」也作「奸宄」。
2.犯法作乱的人。《史记。卷一○六。吴王濞传》:「绝先帝功臣,进任奸宄,诖乱天下,欲危社稷。」也作「奸宄」。
《國語辭典》:高尚  拼音:gāo shàng
1.清高。《易经。蛊卦。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其高尚不出,又有不求闻达之科。」
2.清雅不俗。如:「他的谈吐高尚大方。」
3.指品味、款式与质地均佳。如:「高尚礼品」。
《國語辭典》:市人  拼音:shì rén
市民。汉。刘向《新序。卷一。杂事》:「鲁有沈犹氏者,旦饮羊饱之,以欺市人。」《文选。陆机。五等论》:「虽复时有鸠合同志以谋王室,然上非奥主,下皆市人。」
《漢語大詞典》:钧衡(鈞衡)
(1).比喻国家政务重任。 唐 杨炯 《〈王勃集〉序》:“幼有钧衡之略,独负舟航之用。”《三国演义》第一○四回:“臣 亮 赋性愚拙,遭时艰难,分符拥节,专掌钧衡,兴师北伐,未获成功。”
(2).喻指担负国家政务重任的人。 宋 范仲淹 《遗表》:“因恳避於钧衡,爰就班於符竹。”
(3).比喻平衡公正。 唐 高适 《留上李右相》诗:“钧衡持国柄,柱石总贤经。” 孙钦善 校注:“钧衡:平衡,公正。”
《國語辭典》:侏儒  拼音:zhū rú
1.身材过度矮小的人。参见「侏儒症」条。
2.古代表演杂伎或以滑稽动作引人笑乐的艺人。《荀子。王霸》:「俳优侏儒妇女之请谒以悖之。」
3.梁上短柱。《礼记。明堂位》汉。郑玄。注:「藻棁,画侏儒柱,为藻文也。」唐。韩愈 进学解:「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欂栌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
《國語辭典》:人师(人師)  拼音:rén shī
1.品德出众,可以为人师表的人。《荀子。儒效》:「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夫是之谓人师。」
2.人的师长。《孟子。离娄上》:「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礼记。学记》:「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漢語大詞典》:把钓(把釣)
(1).垂钓。 唐 温庭筠 《送襄州李中丞赴从事》诗:“把钓看棋高兴尽,焚香起草宦情疎。” 唐 吴融 《自讽》诗:“本是 沧洲 把钓人,无端三署接清尘。”
(2).指垂钓的人。 唐 翁洮 《渔者》诗:“只贪浊水张罗众,却笑清流把钓稀。”
分類:垂钓
《國語辭典》:功勋(功勛)  拼音:gōng xūn
安定国家的勋劳。《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上》:「揆公德性,为天下纪,观公功勋,为万世基。」
《國語辭典》:无告(無告)  拼音:wú gào
穷困痛苦无处投诉。《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三国演义》第一一回:「今管亥暴乱,北海被围,孤穷无告,危在旦夕。」
《國語辭典》:明灯(明燈)  拼音:míng dēng
1.明亮的灯火。《文选。刘铄。拟古诗。拟行行重行行》:「卧觉明灯晦,坐见轻纨缁。」也作「明镫」。
2.比喻指引朝向光明前进的人或事物。如:「先圣先贤是指引我们努力上进的明灯。」
《漢語大詞典》:乡邦(鄉邦)
(1).家乡。 南朝 宋 鲍照 《还都口号》:“君王迟京国,游子思乡邦。” 宋 范仲淹 《代胡侍郎乞朝见表》:“今復还父母之乡邦,逼桑榆之晷刻,解冠归老,决在此行。” 秦牧 《漫记端木蕻良》:“当时大都怀着深广的忧愤写版图的变色,乡邦的灾难。”
(2).指同乡的人。后汉书·度尚传:“ 徐 字 伯徐 , 丹阳 人,乡邦称其胆智。” 清 戴名世 《上刘木斋先生书》:“﹝ 名世 ﹞家累二十口,嗷嗷待哺。而乡邦之间,骨肉之际,横逆百端,迂愚固陋,莫必其命。”
《國語辭典》:大器  拼音:dà qì
1.天道。《易经。乾卦。彖曰》「大明终始,六位时乘,时承六龙以御天」句下三国魏。王弼。注:「乘变化而御大器。」唐。孔颖达。正义:「大器,谓天也。」
2.宝物。比喻重要的事物。《左传。文公十二年》:「君不忘先君之好,照临鲁国,镇抚其社稷,重之以大器,寡君敢辞玉。」《后汉书。卷一三。公孙述传》:「兵者,帝王之大器,古今所不能废也。」
3.比喻国家、帝位。《醒世恒言。卷二四。隋炀帝逸游召谴》:「自陛下嗣守元符,体临大器,圣神独断,谋谏莫从。」
4.大才能。《三国演义》第九三回:「今公蕴大才、抱大器,自欲比于管、乐,何乃强欲逆天理、背人情而行事耶?」
5.有才能、有出息的人。《醒世恒言。卷二八。吴衙内邻舟赴约》:「又誇扬吴衙内青年美貌,学问广博,许多好处,将来必是个大器。」
《國語辭典》:亡命  拼音:wáng mìng
1.改变姓名而逃亡。泛指流亡、逃亡。《史记。卷八九。张耳陈馀传》:「张耳尝亡命游外黄。」《文选。陆机。谢平原内史表》:「张敞亡命,坐致朱轩。」
2.逃亡的人。《文选。扬雄。解嘲》:「范雎,魏之亡命也,折胁摺髂,免于徽索,翕肩蹈背,扶服入橐。」
3.作奸犯科,不顾性命的人。《新唐书。卷一一六。王及善传》:「俊臣凶狡不道,引亡命,污戳善良,天下疾之。」《花月痕》第四二回:「当初员逆倡乱,结了五个亡命,号为五狗。」
《國語辭典》:庸人  拼音:yōng rén
平凡的人。《战国策。赵策三》:「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日而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儒林外史》第八回:「成败论人,固是庸人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