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仇 → 讐仇”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国语辞典》:父仇不共戴天  拼音:fù chóu bù gòng dài tiān
不愿与父仇之人共存于世间。比喻仇恨极大,不易化解。语本《礼记。曲礼上》:「父之雠,弗与共戴天。」《幼学琼林。卷一。天文类》:「父仇不共戴天,子道须当爱日。」《儿女英雄传》第一七回:「至于为亲报仇,所谓父仇不共戴天,岂容片刻隐忍?」
《国语辞典》:伍员鞭尸(伍员鞭尸)  拼音:wǔ yún biān shī
春秋时楚国大臣伍员为报楚平王杀其父兄的仇恨,引吴兵伐楚,时平王已死,员乃掘其骨骸,鞭尸泄恨。见《史记。卷六六。伍子胥传》。
《国语辞典》:一箭之仇  拼音:yī jiàn zhī chóu
被射中一箭的仇恨。今泛指因某事所结下的怨仇。「仇」文献异文作「雠」。《三国演义》第七四回:「却说关公回营,拔了箭头。……谓众将曰:『我誓报此一箭之雠!』」
《国语辞典》:仇疙瘩  拼音:chóu gē da
比喻因仇恨而形成难以消解的问题。如:「经过这个事故,他们俩间的仇疙瘩更加深了。」
《国语辞典》:不共天地  拼音:bù gòng tiān dì
比喻仇恨极深。参见「不共戴天」条。《三国演义》第五八回:「今令先君被操所害,此将军不共天地、不同日月之雠也。」
分类:仇恨
《国语辞典》:不解之仇  拼音:bù jiě zhī chóu
解不开的仇恨。形容仇恨很深。《文明小史》第三四回:「这班人气极,白费工夫不算,又倒贴了本钱,万分懊恼,更合那些维新人结了不解之仇。」
分类:不开仇恨
《国语辞典》:不同日月  拼音:bù tóng rì yuè
无法化解、势不两立。比喻仇恨极深。参见「不共戴天」条。《三国演义》第五八回:「今令先君被操所害,此将军不共天地,不同日月之雠也。」
《国语辞典》:德以报怨(德以报怨)  拼音:dé yǐ bào yuàn
以恩德回报仇恨,不计前过,反给予好处。《三国志。卷四九。吴书。刘繇传》:「知敦以厉薄,德以报怨,收骨育孤,哀亡悯存。」
《国语辞典》:戴天之仇  拼音:dài tiān zhī chóu
不能共存于世的仇。比喻仇恨极深。《大宋宣和遗事。贞集》:「一时士大夫甘心讲和,酣絭于湖山歌舞之娱,而忘父兄不共戴天之仇矣。」
分类:共存仇恨
《国语辞典》:恩怨分明  拼音:ēn yuàn fēn míng
恩惠与仇恨区分得很清楚。《三国演义》第五○回:「某素知云长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义素著。」
《國語辭典》:公报私仇(公報私仇)  拼音:gōng bào sī chóu
假借公事为名,图报一己的私仇。《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五:「恁般强横,今日又将我家人收留谋死了他,正好公报私仇,却饶不得。」也作「公报私雠」。
《國語辭典》:恩将仇报(恩將仇報)  拼音:ēn jiāng chóu bào
为了私利,反以仇恨的举动对待爱顾自己的人。《西游记》第三○回:「我若一口说出,他就把公主杀了,此却不是恩将仇报?」也作「恩将雠报」。
《國語辭典》:不共戴天  拼音:bù gòng dài tiān
不愿与仇人共生世间。语本《礼记。曲礼上》:「父之雠,弗与共戴天。」比喻仇恨极深。《三国演义》第三九回:「凌统叩头大哭曰:『不共戴天之雠岂容不报!』」《儒林外史》第四一回:「我父亲和他涉了讼,他买嘱知县,将我父亲断输了,这是我不共戴天之仇。」也作「不同日月」、「不共天地」。
《國語辭典》:敌忾同仇(敵愾同仇)  拼音:dí kài tóng chóu
共同抱著愤恨心情,齐心同力抵禦敌人。参见「同仇敌忾」条。《清史稿。卷四二六。李宗羲传》:「天下臣民,知皇上有卧薪尝胆之思,必共振敌忾同仇之气。」
《漢語大詞典》:雠怼(讎懟)
仇恨,怨恨。史记·周本纪:“夫事君者,险而不讎懟,怨而不怒,况事王乎!”
分類:仇恨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