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三从
【佛学大辞典】
(名数)女子从父母从夫从子,谓之三从。四十华严经二十八曰:「处女居家从父母,笲年嫡事又从夫,夫亡从子护嫌疑。」贤愚经三,智度论九十九亦同。超日明三昧经下曰:「女有三事隔五事碍。何谓三?少制父母;出嫁制夫不得自由;长大难子,是谓三。」法句譬喻经二曰:「我等禀形生为女人,从少至老为三事所监不得自由。」因而胜鬘经宝窟上本谓之五碍三监。案三从之说,儒书亦有之。
五障三从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障与三从也。五障如上出。胜鬘经宝窟曰:「五碍三监。」智度论曰:「一切女身无所系属,则受恶名。女人之体,幼则从父母,少则从夫,老则从子。」
佛三从金棺出
【佛学大辞典】
(传说)初出金臂为阿难现入胎之相。见菩萨处胎经一。次起坐为摩耶说法。见摩诃摩耶经下,西域记六。后现双足示迦叶。见后分涅槃经下,西域记六。
从地涌出
【佛学大辞典】
(杂语)法华经说时佛之神变也。法华经从地涌出品曰:「佛说是时,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国土地皆震裂,而于其中有无量千万亿菩萨摩诃萨同时涌出。」
从佛支生印
【佛学大辞典】
(印相)秘密八印之一,先合掌,稍开曲,其二风指(左右人指)稍向里曲,张掌心,如掬水之像,是名从佛支生印。谓从如来一切支分而生也。见大日经疏十七。
从空入假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别教三谛观之一。(参见:三谛)
【佛学常见辞汇】
天台宗的观法,菩萨先修空观,了知诸法皆空,不堕执障;次观诸法虽空,幻相历然不无,因果业报不失,故能从空出假,作诸佛事,广度众生,是为从空入假观。
从香
【佛学大辞典】
(仪式)开堂祝圣,侍者插瓣香,更拈一炷,又或新住持为嗣法亲插于炉却而中立,侍者进更撮香烧之,并谓之从香。
从冥入冥
【佛学大辞典】
(杂语)众生不听佛法从幽冥而流转于幽冥也。法华经化城喻品曰:「长夜增恶趣,减损诸天众,从冥入于冥,永不闻佛名。」
【三藏法数】
冥即暗也。谓世人生卑贱家,或旃陀罗家,及馀种种下贱之家,贫穷活命,形体憔悴,而复作卑贱之业,名之为冥。处此冥中,复行身口意恶业,死堕恶趣,是为从冥入冥。(梵语旃陀罗,华言屠者。恶趣即饿鬼、畜生、地狱也。)
从容录
【佛学大辞典】
(书名)六卷,元万松老人行秀提唱天龙觉和尚之颂古百则者。从容者,老人所住燕京报恩寺内之庵号。
从义
【佛学大辞典】
(人名)赵宋神智法师,学四明之正统扶宗,学成,勉破四明,为山外派之泰斗。元祐六年入寂,谥曰神智。所著有大部补注十四卷,光明玄义顺正记三卷,光明文句新记七卷,观经往生记四卷,十不二门圆通记三卷,义例纂要六卷,四教仪集解三卷,金錍寓言四卷,净名略记十卷,搜玄记三卷。见佛祖统纪二十一。
从僧
【佛学大辞典】
(职位)又云伴僧。随从住持之僧也。
菩萨从兜率天降神母胎说广普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七卷,姚秦竺佛念译。一名处胎经。记二月八日夜半,佛卧于金棺以神通力示现处于母胎之宫殿,集十方之菩萨,说种种大乘之法。说已,付嘱此经于弥勒菩萨,身复本形在于金棺,寂然无声。后记分舍利起塔供养,大迦叶集八亿四千圣众,结集八藏。
诸法从缘生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法身偈)
法身偈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有生身法身二种,故舍利亦有二种,八石四斗之遗骨,生身之舍利也。所说之妙法,法身之舍利也。故谓之法身舍利偈,又云法颂舍利,略曰法身偈。说四谛中苦集灭三谛之偈颂也。而常约于其说苦谛之诸法从缘生一句,称为缘生偈,又曰缘起偈,智度论十八引勒论中所说曰:「佛于四谛中或说一谛或二或三,如马星比丘为舍利弗说偈:诸法从缘生,是法缘及尽。我师大圣主,是我如是说。此偈但说三谛,当知道谛已在中,不相离故。」即盖诸法从缘生一句,说诸法之为因缘生,苦空无常无我,苦谛之相也。此法缘二字,说其生苦法之因缘之法,即集谛也,尽之一字说灭苦集,即灭谛也。道谛可以苦集为例而知,不必说也。智度论十一曰:「诸法因缘生,是法说因缘。是法因缘尽,大师如是言。」其他诸经论所说之偈颂,总为生灭,即苦灭之二谛也。佛本行集经四十八马胜比丘对舍利弗说颂曰:「诸法从因生,诸法从因灭。如是灭与生,沙门说如是。」浴佛功德经曰:「供养舍利有二种:一者身骨舍利,二者法颂舍利。即说颂曰: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又】此偈明说法身之不生不灭,故名法身偈。造像功德经曰:「尔时世尊说是偈言:诸法因缘生,我说此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善男子!如是偈义,名佛法身。汝当书写置彼塔内,何以故?一切因缘及所生法,性真寂故,是故我说名为法身。」大日经疏六曰:「法从缘生,即无自性。若无自性,即是本来不生。因缘和合时,亦无所起。因缘离散时,亦无有灭。是故如净虚空,常不变易。」
摄假从实体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相宗四重出体之一。(参见:出体)附录。
摄境从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相家所立四重出体之一。万法者唯识之所变,故摄千差万别之境而归于一心,出其本体,无论何事,定为心一之法门也。唯识述记一本曰:「摄境从心,一切唯识,如经中说三界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