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摩多自他
【佛学大辞典】
(杂语)以上十二或十六为自摩多,其他若等五字,变为仰月点,或为半月点(即大空点也),为他摩多。此时五字之体文为点也。故体文有摩多,摩多有体文,如字者,摩多成为体文而受通摩多。如字者,摩多受体文也。见梵汉对映集上。
不他生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不生之一。
【三藏法数】
他即六尘。谓虽有六尘,若无六根相对,则一念之心,亦毕竟不生,故名不他生。
不自赞毁他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网经所说菩萨十戒之一,禁止赞自己德而诽毁他人也。
【三藏法数】
不自赞毁他戒者,谓不自矜伐,不谤他人也。经云:若自扬己德,隐他人好事,令他人受毁者,是波罗夷罪。
化他
【佛学大辞典】
(术语)教化他也。(参见:自行化他)
自行化他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云自利利他。菩萨之万行不出此二者。法华文句八之一曰:「别论:口业是化他,自意是自行。通论:三业自轨即是自行之法,三业之教诏即化他之法。」宗镜录三十四曰:「了一心自行化他。」
【佛学常见辞汇】
又叫做自利利他,即一方面自己修行一方面又教化他人。
化他寿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可以济度之众生无限,故诸佛之大悲永远不尽。即化益众生之寿命也。
末笯曷刺他
【佛学大辞典】
(人名)Manoratha,论师名。译曰如意。世亲菩萨之师也。西域记二曰:「末笯曷罗他(唐言如意)论师,于此制毗婆沙论,论师以佛涅槃之后一千年中利(参见:也。」见如意)
布沙他
【佛学大辞典】
(行事)又曰逋沙他,布洒他。(参见:布萨)
尼建他迦
【佛学大辞典】
(异类)又作尼延他柯。夜叉名。译曰无咽。见大孔雀经上。梵Nirkan!t!haka。
他力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道有二力,自己所修之善根为自力,佛之本愿力加被力为他力,此中一切诸佛为众生虽有他力。而特以他力之一法,使众生成佛道者。为弥陀如来一佛。以是为彼佛之本愿故也,弥陀之本愿曰唯愿信我者往生我土,使成佛道,故舍自力而信弥陀者。与此本愿相应,自成往生成佛之愿果也。而此信心亦为依佛之本愿而发者,即他力也,以他力之信心为他力所摄取也。净土论中下曰:「他力为增上缘。」又曰:「如劣夫跨驴不上,从转轮王行,便乘虚空游四天下,无所障碍,如是等名为他力。」教行信證二曰:「言他力者,如来本愿力也。」
【佛学常见辞汇】
佛菩萨的愿力加被于人。
【三藏法数】
谓世间之人,或因他人教诫,或因他事感动,遂发菩提之心,则是藉他之力,是名他力。
他力宗
【佛学大辞典】
(流派)自力宗之对。劝他力往生之宗旨也。(参见:他力)
他力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道有二力,自己所修之善根为自力,佛之本愿力加被力为他力,此中一切诸佛为众生虽有他力。而特以他力之一法,使众生成佛道者。为弥陀如来一佛。以是为彼佛之本愿故也,弥陀之本愿曰唯愿信我者往生我土,使成佛道,故舍自力而信弥陀者。与此本愿相应,自成往生成佛之愿果也。而此信心亦为依佛之本愿而发者,即他力也,以他力之信心为他力所摄取也。净土论中下曰:「他力为增上缘。」又曰:「如劣夫跨驴不上,从转轮王行,便乘虚空游四天下,无所障碍,如是等名为他力。」教行信證二曰:「言他力者,如来本愿力也。」
【佛学常见辞汇】
佛菩萨的愿力加被于人。
【三藏法数】
谓世间之人,或因他人教诫,或因他事感动,遂发菩提之心,则是藉他之力,是名他力。
他力念佛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自力之诸行而言。念佛之行,为于佛方,成往生净土之大功德,而与众生者,故有此名。又对于自力念佛而言。谓念佛之功德,非欲回向净土而往生,乃于信心获得上,自感谢佛恩之情念,而口称佛名也。如真宗之念佛是。
他土
【佛学大辞典】
(术语)他之世界。法华经宝塔品曰:「移诸天人置于他土。」
他己
【佛学大辞典】
(术语)他人与自己。出生菩提心经曰:「当知是人解脱他己,立安人天。」海会菩萨所问经曰:「菩萨虽在独住,不利他己阿兰若钩。」
他心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智之一。知他人心念之智也。离欲惑而得色界之根本禅已上,得发无智,于六通中,谓之他心通。大乘义章十五曰:「他心智者,非己之虑,称曰他心。照斯之解,名他心智。」智度论二十三曰:「他心智,缘他心有漏无漏心心数法。」
【佛学常见辞汇】
十智之一,即能知他人心想的智,在六通中,叫做他心通。
【三藏法数】
谓知欲界、色界,现在心、心所法及知无漏心、心所法,故名他心智。(心、心所法者,心即心王,心所即受想行等也。)
他心通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六通之一。具名知他心通,又曰他心智通,知他心之智自在无碍者。又,十智中之他心智也。般若经曰:「三他心通,能如实知十方沙界他有情类心心所法,谓偏知他贪瞋痴等心,离贪瞋痴等心。乃知聚心散心,小心大心,寂静不寂静心,解脱不解脱心,皆如实知。」酉阳杂俎曰:「一公初谒华严,严命坐,顷曰:尔看吾心在何所?一公曰:师驰白马过寺门矣。又问之。一公曰:危乎!师,何为处乎刹末也?华严曰:聪明果不虚。试复观我。一公良久,泚颡面赤作礼曰:师得无入普贤地乎?集贤校理郑符云:柳中庸善易,尝诣普寂公,公曰:筮吾心所在也。柳曰:和尚心在前檐第七题。复问之:在某处?寂曰:万物无逃于数也,吾将逃矣。尝试测之。柳久之,瞿然曰:至矣!寂然不动,吾无得而知矣。」诜禅师本传曰:「日照三藏诣诜,诜不迎接。直责之曰:僧何为入俗嚣湫处?诜微矉,亦不答。又云:夫立不可过人头,岂容标身鸟外?诜曰:吾前心于市,后心刹末,三藏果聪明者,且覆我。日照乃弹指数十,曰:是境空寂,诸佛从是出也。」指月录六曰:「西京光宅寺慧忠国师,肃宗待以师礼。有西天大耳三藏到京,云得他心慧眼。敕令与师试验。师问曰:汝得他心通耶?对曰:不敢。师曰:汝道老僧即今在什么处?曰:和尚是一国之师,何得却去西川看竞渡?师再问:汝道老僧即今在什么处?曰:和尚是一国之师,何得在天津桥看弄猢狲?师第三问语亦同前。三藏良久,罔知去处。师叱曰:这野狐精,他心通在什么处!」
【佛学常见辞汇】
六通之一,即能知他人心想的神通。
【三藏法数】
他心通者,谓于他人心中思惟种种善恶之事,悉能了知也。
【三藏法数】
谓世、出世间所有诸法,若种若类,与夫他人所起心念,皆悉能知,是名他心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