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197,分280页显示  上一页  262  263  264  265  266  268  269  270  271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刘定裕(仲容 鹄仁 )
刘琨耀(仲瑶 蕉坡 )
张曜孙(仲远 升甫、复生 )
栗耀(仲然 )
郭沛霖(仲霁、仲济 雨三 )
周连仲(倬轩 )
萧时馥(仲芗 种香、梅生 )
王宝权(秉中 仲衡 )
贾樾(仲翰 树堂 )
杨韵(仲玉 小铁、青笠散人 )
缪焕章(仲英 步肯 )
汪曰桢(刚木、仲维 谢城、薪甫 )
瑞明(仲钦 菊庄、隐侯 )
苏仲山(又甫 海村、砚西 )
刘家谋(仲为、芑川 )
刘定裕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刘定裕,字仲容,号鹄仁,湖北孝感县(今孝感市)人。清朝翰林。道光十八年(1838年)戊戌科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

人物简介

维基
刘琨耀,字仲瑶,号蕉坡,山西洪洞县人。道光十八年(1838年)戊戌科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改刑部主事。官至河南道监察御史。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08—1863 【介绍】: 清江苏阳湖人,字仲远,号升甫,晚号复生。张惠言侄。道光二十三年举人,官至湖北道员。未仕前以家贫,即以医为业。为官能胜繁剧。有《谨言慎好之居诗集》、《产孕集》。
栗耀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栗耀(1808年—1862年),字仲然,山西浑源州人。东河总督栗毓美次子。道光十五年(1835年)举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以父恤荫,特赐甲辰科进士。咸丰三年(1853年),授湖北汉阳府知府。到汉阳赴任时,城池已被太平军攻陷。此时督抚均寄治军中,委托栗耀综理营务。咸丰四年(1854年),跟随大军克复武汉。不久,太平军又大举进攻,省城再次陷落,直到咸丰六年(1856年)方才收复。论功,晋道员。栗耀以廉洁干练,得到巡抚胡林翼器重,受命管理釐税粮台。咸丰八年(1858年),署任荆宜施道。不久,加按察使衔,授武昌道,仍留署任,兼督钞关。咸丰十一年(1861年),严防反清军攻打湖北,又尽力抗洪。在荆州四年,政教大行。署任按察使,兼摄布政使。不久,实授湖北按察使。同治元年(1862年),擢湖北布政使,未及履任即卒。《清史稿》有传。工书画。
郭沛霖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09—1859 【介绍】: 清湖北蕲水人,字仲霁,号雨三。道光十六年进士。授编修。咸丰间官至淮扬道兼盐运使。坐事革职,充定远军营文案。捻军破城时战死。复原官。有《日知堂集》等。
维基
郭沛霖(1809年—1859年),中国清代翰林、政治人物,字仲济,号雨三,湖北蕲水人。郭沛霖生于嘉庆十四年(1809年)九月二十三日,为湖北黄州府蕲水县学优廪膳生。道光十五年乙未乡试举人,十八年(1838年)考中戊戌科进士,殿试位列第二甲第八名,选授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官至江苏淮扬道,咸丰九年(1859年)死于太平军之乱。追赠光禄寺卿。平生著作丰富,搜辑成书者仅《日知堂文集》、《诗赋》各数卷。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四三
周连仲,字倬轩,乐亭人。道光庚子进士。官礼部主事。有《宝稼堂诗钞》。
维基
周连仲,直隶乐亭县人,同进士出身。道光二十年庚子科(1840年),登三甲进士。任礼部主事。

人物简介

维基
萧时馥,字仲芗,号种香,又号梅生,贵州开阳人,进士出身。
王宝权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王宝权(1811年—?),字秉中,号仲衡,山东东昌府聊城县人。进士出身。道光二十九年,山东乡试中举。道光三十年,登庚戌科进士。历任候补中书,直隶密云县知县等职。堂叔王笃庆是嘉庆七年壬戌科进士,官至云南迤南兵备道。
贾樾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贾樾,字仲翰,号树堂,山东省黄县人,清代翰林。贾允升第四子。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辛丑科二甲第十三名进士,未散馆,授翰林院编修。以子贾致恂赠朝仪大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12—? 【介绍】: 清浙江嘉兴人,字仲玉,号小铁,自号青笠散人。诸生。居鸳湖之滨,住所名“南湖水榭”。善书画,长于摹古,所藏名迹甚多。有《息笠庵集》。
晚晴簃诗汇·卷一四八
杨韵,字仲玉,号小铁,嘉兴人。有《息笠庵诗集》。

人物简介

江上诗钞
字仲英,道光丁酉顺天乡试举人。贵州候补道。缪荃孙父亲,生于嘉庆十七年,光绪十六年卒。喜吟咏,有吟樵诗草,但燬于庚申之难。原名步肯。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13—1881 【介绍】: 清浙江乌程人,字刚木,号谢城,又号薪甫。咸丰二年举人。官会稽教谕。精史学,又长于算学、音韵学。与李善兰友善,常相通信讨论。有《历代长术辑要》、《四声切韵表补正》、《如积引蒙》、《玉鉴堂诗存》、《栎寄诗存》。
晚晴簃诗汇·卷一五四
汪曰桢,字仲维,一字刚木,号谢城,又号薪甫,乌程人。咸丰壬子举人,官会稽教谕。有《玉鉴堂诗存》、《栎寄诗存》。

人物简介

维基
瑞明(1813年—?),字仲钦,号菊庄,一号隐侯,巴约特氏,蒙古正白旗人。道光甲辰举人,丁未进士。后官兵部职方司主事。

人物简介

维基
苏仲山,字又甫,号海村,又号砚西,山东省日照县(今日照市)人。清朝政治人物,翰林。苏仲山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中己亥科顺天乡试举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中式丁未科会试,殿试后位列张之万榜二甲第十名,赐进士出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官至浙江道监察御史。曾典试陕西。

人物简介

全台诗
刘家谋(1814~1853)字仲为,一字芑川,福建侯官人。清道光十二年(1832)中举,之后科场不顺,道光二十六年(1846)以大挑初任宁德训导,道光二十九年(1849)调台湾府学任训导,在任凡四年。咸丰三年(1853)海寇黄位扰乱沿海,台湾土匪与之相呼应,家谋力疾守陴,致使肺疾加遽,遂以四十岁之英年病卒。刘家谋著有《外丁卯桥居士初稿》、《东洋小草》、《斫剑词》、《开天宫词》、《操风琐录》、《鹤场漫志》、《海音诗》、《观海集》,后二者皆写于台湾,内容多为关注台湾风土民情之作。刘家谋每到一地辄留心文献与地方掌故,在宁德著有《鹤场漫志》,在台湾则有《海音诗》、《观海集》。《海音诗》为有计划的创作,特色是百首七绝,不另题名,每首均于诗末加注,以诗證事,引注證诗,对于台湾政治、社会与文化有深刻的观察与描写,历来为有识者所重视。廖汉臣以为:「《海音诗》所以为学界所珍视,不在其诗,而在于引注。」如吴凤事迹,《海音诗》是目前所见最早纪录此事的文献,内容与后来的记载不同,是研究吴凤故事演变的重要依据,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海音诗》完成于咸丰二年(1852),咸丰五年(1855)由一经堂刊刻,目前仅知吴守礼家藏有此本。现在流传的版本可分为两个系统,一是连横编校的抄本,依所咏事类重编,与原刊顺序有所出入(以下称「抄本」);一是吴守礼依原刻本校注的《海音诗全卷》(以下称「全卷本」)。《海音诗》在台湾出版时刘家谋已逝,家属并不知有此书,因此编纂《刘芑川先生全集》时,并未将它列入。反之,《观海集》在刘家谋逝后五年(即咸丰八。1858),手抄本方由门生朱鸿自台湾寄达,家人据之刊刻(以下称「咸丰本」);台湾则仅见于著录,迟至1997年才由台湾省文献会排印出版(以下称「文献会本」)〖参考翁胜峰〈刘家谋的《观海集》〉,《台湾文献》第四十七卷第四期,1996年。〗。兹先呈现《海音诗》,而后呈现《观海集》。前者版本甚多,最普遍的是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的版本,乃根据连横「抄本」与吴守礼校订的「全卷本」互校而来(以下称「台银本」)。此外,中华书局所辑《台湾先贤集》第三册也收有《海音诗》,乃据「全卷本」与「台银本」互取所长加以重排(以下称「中华本」)。以下所录《海音诗》乃以吴守礼「全卷本」为底本,辅以连横「抄本」,并参考「台银本」、「中华本」、连横《台湾诗乘》、陈汉光《台湾诗录》。至于《观海集》则以「咸丰本」为底本,参考「文献会本」。〈黄宪作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