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伏中行
词典
伏中
分类词汇
伏日
庚伏
下伏
伏汛
典故
伏中行


《汉书》卷四十八〈贾谊列传〉~224~
陛下何忍以帝皇之号为戎人诸侯,势既卑辱,而祸不息,长此安穷!进谋者率以为是,固不可解也,亡具甚矣。臣窃料匈奴之众不过汉一大县,以天下之大困于一县之众,甚为执事者羞之。陛下何不试以臣为属国之官以主匈奴?行臣之计,请必系单于之颈而制其命,伏中行说而笞其背,举匈奴之众唯上之令。今不猎猛敌而猎田彘,不搏反寇而搏畜菟,玩细娱而不图大患,非所以为安也。德可远施,威可远加,而直数百里外威令不信,可为流涕者此也。唐·颜师古注引郑氏曰:「说,奄人也,汉使送公主妻匈奴,说不肯行,强之,因以汉事告匈奴也。」师古曰:「中行,姓。说,名也。行音胡刚反。说读曰悦。中行说事具在匈奴传。」
《汉书》卷九十四上〈匈奴列传上〉~3759~
老上稽粥单于初立,文帝复遣宗人女翁主为单于阏氏,使宦者燕人中行说傅翁主。说不欲行,汉强使之。说曰:「必我也,为汉患者。」中行说既至,因降单于,单于爱幸之。
《漢語大詞典》:伏中
指三伏期间。 明 李贽 《答周柳塘书》:“伏中微洩,秋候自当清泰。”
分類:伏中三伏
《國語辭典》:伏日  拼音:fú rì
三伏之日。自夏至后第三庚日起,每十日为一伏,有三伏,共三十日,称为「伏日」,为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久之,伏日,诏赐从官肉。」也作「伏天」、「三伏天」。
《漢語大詞典》:庚伏
即三伏。因三伏中的初伏、中伏分别自夏至后的第三、第四个庚日开始,而末伏自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开始。故三伏亦称“ 庚伏 ”。 宋 苏辙 《谢入伏早出状》之二:“候极南讹,日临庚伏。” 宋 朱熹 《次韵秀野署中》:“病随庚伏尽,尊向晚凉开。”宋史·职官志四:“祕书监岁於仲夏曝书,则给酒食费……遇庚伏则前期遣中使諭旨,听以早归。”参阅初学记卷四。
《國語辭典》:下伏  拼音:xià fú
三伏的最后一伏。自夏至后第三庚日起,每十日为一伏,第三个十日称为「下伏」。唐。姚合 酬光禄田卿末伏见寄诗:「下伏秋期近,还知扇渐疏。」也称为「末伏」、「终伏」。
分類:三伏伏中
《國語辭典》:伏汛  拼音:fú xùn
夏季河水盛涨,称为「伏汛」。如:「台风刚过正值伏汛,避免到溪边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