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五十二众
【佛学大辞典】
(名数)涅槃会上五十二类之众生也。佛将于双林树下入灭,见放光而自四方来集者,中有数多异类之众生。经文虽无五十二之数字,而章安之涅槃经疏科经文数五十二众。无量诸大比丘一,六十亿比丘尼二,十地菩萨比丘尼三,一恒沙菩萨四,二恒沙优婆塞五,三恒沙优婆夷六,四恒沙诸离车七,五恒沙大臣长者八,六恒沙毗沙离王及夫人后宫眷属阎浮提内诸王九,七恒沙诸王夫人十,八恒沙诸天女十一,九恒沙诸龙王十二,十恒沙诸鬼神王十三,二十恒沙金翅鸟王十四,三十恒沙乾闼婆王十五,四十恒沙紧那罗王十六,五十恒沙摩睺罗伽王十七,六十恒沙阿修罗王十八,七十恒沙陀那婆王十九,八十恒沙罗刹王二十,九十恒沙树林神王二十一,千恒沙持咒王二十二,亿恒沙贪色鬼魅二十三,百亿恒沙天诸采女二十四,千亿恒沙地诸鬼王二十五,十万亿恒沙诸天子二十六,十万亿恒沙四方风神二十七,十万亿恒沙主云雷神二十八,二十恒沙大香象王二十九,二十恒沙狮子兽王三十二,十恒沙诸飞鸟王三十一,二十恒沙水牛牛羊三十二,二十恒沙四天下中诸神仙人三十三,阎浮提中一切蜂王三十四,阎浮提中一切比丘比丘尼三十五,无量世界中间人天众三十六,阎浮提所有山神三十七,四大海神及诸河神三十八,四天王三十九,释提桓因及三十三天四十,夜摩天四十一,兜率天四十二,乐变化天四十三,第六天四十四,大梵天五及梵众四十五,阿修罗四十六,欲界天魔波旬四十七,大自在天四十八,东方佛世界无边身菩萨四十九,南方佛世界无边身菩萨五十,西方佛世界无边身菩萨五十一,北方佛世界无边身菩萨五十二,见涅槃经会疏一。
五众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五蕴之旧译,旧译曰五隐,五众。众为和集之义。法华经譬喻品曰:「分别说诸法生灭之五众。」法华嘉祥疏五曰:「以五法和集,义称五众。又一一阴法各众多故云众也。杂心云:积聚是阴义。」【又】出家之五众:一、比丘,受具足戒之男子。二、比丘尼,受具足戒之女子。三、式叉摩那,译言学法女。将受具足戒而学六法之女子。四、沙弥,出家受十戒之男子。五、沙弥尼,出家受十戒之女子。见三藏法数二十二。
【佛学常见辞汇】
1。旧译五蕴为五众,众是和集的意思。2。指出家五众,即比丘(受具足戒的男子)、比丘尼(受具足戒的女子)、式叉摩那(华译为学法女,就是将受具足戒而先学六法的女子)、沙弥(出家受十戒的男子)、沙弥尼(出家受十戒的女子)。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一、比丘〕,梵语比丘,华言乞士。乞是乞求之名,士是清雅之称,谓上乞法以资慧命,下乞食以资色身,净命自活,福利众生,破憍慢心,谦下自卑,以成清雅之德也。(净命者,以清净之食,自活其命也。)
〔二、比丘尼〕,梵语尼,华言女。大智度论云:尼得无量律仪,故应次于比丘,佛以仪法嫌于混杂,令在沙门后,故名比丘尼。(女人出家,始于佛姨母大爱道也。梵语沙门,华言勤息。)
〔三、式叉摩那〕,梵语式叉摩那,华言学法女。行事钞云:式叉尼具学三法,一根本,谓不作四重,(即杀、盗、淫、妄也。)二学六法,(一不染心相触,二不盗四钱,三不断畜生命,四不小妄语,五不非时饮食,六不饮酒。)三学行法,(即大尼所行,一切行法。)为学此三法,故名式叉摩那。
〔四、沙弥〕,梵语沙弥,华言息慈。谓息世染之情,以慈济群生也。盖出家之人,初入佛法,多存俗情,故须息恶行慈,是名沙弥。
〔五、沙弥尼〕,玄奘法师云:梵语室利摩拿理迦,华言勤策女。谓勤行善法,策进功德,故名沙弥尼。
不说四众过罪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网经所说菩萨十戒之一。禁止说优婆塞优婆夷比丘比丘尼四众之过罪也。
六众
【佛学大辞典】
(名数)六群比丘,义净新译谓之六众。
六众生
【佛学大辞典】
(名数)眼等六根以譬狗等六畜也。杂阿含经四十三曰:「譬如士夫游空宅中,得六种众生:一者得狗,即执其狗系著一处;次得其鸟;次得毒蛇;次得野干;次得失收摩罗;次得猕猴。得斯众生悉缚一处,其狗者乐欲入村;其鸟者常欲飞空;其蛇者常欲入穴;其野干者乐向冢间;失收摩罗者常欲入海;猕猴者欲入山林。此六众生悉系一处,所乐不同。各各嗜欲到所安处,各各不相乐。于他处而系缚故,各用其力向所乐方,而不能脱。(中略)六众生者譬犹六根,坚柱者譬身念处,若善修习身念处有念不念色,见可爱色则不生著,不可爱色则不生厌,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于可意法则不求欲,不可意法则不生厌是故比丘当勤修习多住身念处。」(身念处,身之不净观也)。俱舍论三十引此经,谓之六生喻经。
日天众
【佛学大辞典】
(天名)释迦院之一众也。大日经一曰:「左置日天众,在于舆辂守,胜无胜妃等,翼从而侍卫。」
内众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外俗而言,故以僧为内众。僧史略上曰:「佛制毗尼纠绳内众。」
【佛学常见辞汇】
僧众。
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佛学大辞典】
(术语)是华严经夜摩天宫品之文也,天台谓之三法妙。密教之三昧耶戒,以此三平等为体。夫佛与众生因果相违,而心则通于因果。对于佛与众生为能变之体也。是以因果不二,能变所变一如,故曰是三无差别。(参见:三界唯一心)
【佛学常见辞汇】
谓心、佛、众生三者毫无差别,佛就是众生,众生就是佛,其差别只在迷悟两个字,迷失了自性就是众生,体悟到自性就是佛。
三界唯一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古来华严经之偈曰:「三界唯一心,心外无别法,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虽习之。而此经中无此成语。八十华严经三十七卷十地品曰:「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六十华严经十卷夜摩天宫菩萨说偈品曰:「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然,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取此二颂文一经之主意者。不知为谁创造。
【佛学常见辞汇】
三界中的一切境界和事物都是由心所造的。
四重圣众
【佛学大辞典】
(杂名)胎藏界曼荼罗四重圆坛之诸尊也。
四部众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曰四众,又曰四部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是。法华经序品曰:「时四部众咸皆欢喜。」仁王经下曰:「一切国王四部弟子。」梁书曰:「帝幸同泰寺,升法座,为四部众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义。」
四众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发起众,如法华经会座因舍利弗三请,而发起本经之说法,击扬发动,令如来有所说,是曰发起众。二当机众,正当座之机众也,如诸声闻正闻本经得證悟之益者。三影向众,如文殊观音来自他方,助佛化,庄严法座者。四结缘众,薄福众生,今无證悟之益,而结见佛闻法之因缘,作未来得道之因缘者。见法华文句二。【又】有僧伽之四众:一比丘Bhiks!u,二比丘尼Bhiks!un!i,三优婆塞Upa%saka,四优婆夷Upa%sika%。药师经曰:「若有四众苾刍,苾刍尼,邬波素迦,邬波斯迦。」见法华玄赞一。【又】一比丘,二比丘尼,三沙弥S/ra%man!era,四沙弥尼Sra%man!erika%,即出家之四众也。光宅法华疏一曰:「虽有天龙八部,莫过四类,出家四众也。」【又】一龙象众,大天之流也。二边鄙众,大天门徒也。三多闻众,凡夫随顺学人圣者而多闻法者。四大德众,即四果之圣众也。见宗轮论述记。
【佛学常见辞汇】
1。指佛说法时听者共有四众,即一、发起众,发起讲经的人;二、当机众,常时跟著佛的人,如千二百五十人是;三、影响众,如他方来助佛宣扬佛法的菩萨;四、结缘众,如一般下根的薄福众生。2。指出家之四众,即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3。指僧俗四众,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三藏法数】
(出法华文句)
〔一、发起众〕,发起众者,开端发起之众也。谓激扬发动,使如来有所说,使大众有所闻,乃至发起问答等是也。
〔二、当机众〕,当机众者,当座之机众也。谓宿植德本,缘合时熟,不起于座,闻即得道也。(植者,种也。德本者,众善之根本也。)
〔三、影响众〕,影响众者,谓古往诸佛、菩萨,隐其圆极之果,示同机众,匡辅法王,如影之随形,响之应声;又如众星绕月,虽无作为,而有大益也。(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匡者,正也。辅者,助也。言古佛、菩萨,隐大现小,而来匡辅释迦法王也。)
〔四、结缘众〕,结缘众者,谓结闻法因缘之众也。盖由过去根浅,三慧不生,现世虽见佛闻法,而未能获益,但作未来得度因缘也。(三慧者,闻慧、思慧、修慧也。)
四摄众
【佛学大辞典】
(名数)四摄菩萨也。
示众
【佛学大辞典】
(杂语)训示众人也。六祖坛经曰:「佛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诸录之示众,此为最古。
北方七曜众
【佛学大辞典】
(天名)以二十八宿分配四方,每一方配七宿。北方为胃娄奎壁室危虚七宿即胎藏界曼荼罗中之百药,爱财,适时,贤钩,和合,满者,阿湿毗你之七天也。
百一众具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与百一供身同。
【佛学常见辞汇】
与百一供身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