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会意(會意)  拼音:huì yì
1.六书之一。指合成两个以上的字表示一个意义的造字法。如日月为明、人言为信。汉。许慎 说文解字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也称为「象意」。
2.领悟、了解。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薛仁贵征辽事略》:「张士贵目视刘君昴教出,君昴会意,立于帐下。」
3.中意、合意。《旧唐书。卷一九二。隐逸传。田游岩传》:「游于太白山,每遇林泉会意,辄留连不能去。」
《國語辭典》:六书(六書)  拼音:liù shū
1.为中国文字的六种创造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见汉。许慎〈说文解字序〉清。段玉裁。注。也称为「六体」。
2.王莽时的六种字体。即古文、奇字、篆书、左书、缪书、鸟虫书。见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也称为「六体」。
《國語辭典》:点头会意(點頭會意)  拼音:diǎn tóu huì yì
形容人聪明乖觉,能察知别人的心意。《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九:「他是个点头会意的人,晓得渔船上生理淡薄。」《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五:「四儿年纪虽小,到是点头会意的人,晓得二女有些心动。」
分類:机灵赞许
《國語辭典》:社会意识(社會意識)  拼音:shè huì yì shì
社会中个人所共享的情感认同与感知结构。社会意识的形成与政治经济结构与个人社会位置有关,社会意识也同时影响了群体关系与社会变迁。参见「阶级意识」、「社区意识」条。
《國語辭典》:知觉(知覺)  拼音:zhī jué
1.知道、察觉。《西游记》第三九回:「但恐官家有人知觉,泄漏我的事机,反为不美。」《儒林外史》第一三回:「休使他知觉逃走了,不好回文。」
2.感官接受外界讯息,抽取特徵及加以组织,并参照过去的知识与经验,而获得对外界刺激的了解。例如:透过视网膜接收到「蘋果」的视觉刺激,经由视觉处理而得到「蘋果」的立体形状与颜色,并参照过去的相关经验而辨识出「蘋果」。
《國語辭典》:六书(六書)  拼音:liù shū
1.为中国文字的六种创造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见汉。许慎〈说文解字序〉清。段玉裁。注。也称为「六体」。
2.王莽时的六种字体。即古文、奇字、篆书、左书、缪书、鸟虫书。见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也称为「六体」。
《國語辭典》:六体(六體)  拼音:liù tǐ
1.书经的六种文体。指典、谟、训、诰、誓、命。
2.易经的六爻。《汉书。卷二一。律历志上》:「阴阳比类,交错相成,故九六之变登降于六体。」
3.人的头、身、四肢。《汉书。卷七五。眭两夏侯京翼李传。翼奉》:「阳用其精,阴用其形,犹人之五臧六体。」
4.王莽时的六种字体。指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汉书。卷三○。艺文志》:「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皆所以通知古今文字,摹印章,书幡信也。」也称为「六书」。
5.六种书体。指大篆、小篆、八分、隶书、行书、草书。唐。张怀瓘 六体书论:「臣谨进怀瑰书大小篆及八分,臣书真行草,合成六体。」
6.中国文字的六种创造方法。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周礼。地官司徒。保氏》:「五曰六书。」唐。贾公彦。疏:「书有六体,形声实多。」也称为「六书」。
《國語辭典》:开掘(開掘)  拼音:kāi jué
动工挖掘。《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五:「那湖是昔年秦始皇开掘的,故名秦淮湖。」
《漢語大詞典》:责任能力
辨认自己行为的性质和社会意义,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有这种能力的人应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故称责任能力。达到责任年龄,精神和智力正常的人都有责任能力。
《国语辞典》:略无参商(略无参商)  拼音:lüè wú shēn shāng
一点儿也不会意见不合。《红楼梦》第五回:「便是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