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传声(傳聲)
(1).传播声音。 北魏 温子升 《捣衣》诗:“香杵纹砧多远近,传声递响何凄凉。” 南朝 梁 萧绎 《咏歌》:“传声入鐘磬,餘转杂箜篌。” 唐 杜甫 《示獠奴阿段》诗:“病渴三更迴百首,传声一注湿青云。”
(2).谓传播声威。 宋 苏辙 《大行皇太后换词》之二:“定策从中禁,传声震海隅。”
(3).传达语言。 唐 杜甫 《奉送王信州崟北归》诗:“下詔选郎署,传声典 信州 。” 宋 曾巩 《陈睦鸿胪卿制》:“传声赞导之官,所以宾接四方之使客,位在九列,礼秩甚隆。” 清 缪艮 《沈秀英传》:“后屡託友人 赵小补 传声邀予,久未践约。”
《國語辭典》:传声器(傳聲器)  拼音:chuán shēng qì
能将声音转为电能的器件。为英语microphone的意译,为英人休兹(Hughes)所创。后应用于电话机中,收话器因而可以闻声,如麦克风、话筒等皆属于传声器的一种。
《國語辭典》:传声筒(傳聲筒)  拼音:chuán shēng tǒng
1.扩大说话声音时所用的圆锥形筒。也称为「话筒」。
2.违背客观的立场,专为特定的对象作宣传。如:「新闻媒体追求客观、公正的报导,而不应沦为附和政权机构的传声筒。」
《國語辭典》:空谷传声(空谷傳聲)  拼音:kōng gǔ chuán shēng
1.在空旷的山谷中发出声响,便能听到回声。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空谷传声,虚堂习听。」《彭公案》第五七回:「刘德太到了头道大寨门,听得里面杀声不止,又是夜静更深,空谷传声,听的又远。」
2.一种利用音韵学知识的文字游戏。《镜花缘》第七九回:「兰芬又教众人『空谷传声』。谈了多时。」
《國語辭典》:传呼(傳呼)  拼音:chuán hū
1.封建时代,大官出行时,由侍卫高呼閒人回避的一种威仪。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生左右传车者传呼甚严,行者亦争辟于左右。」
2.口耳相传。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洧水注》:「口者,水口也,参阴声相近,盖传呼之谬耳。」
3.大陆地区指电信局通知受话人去接长途电话,或管理公用电话的人通知受话人去接电话。
《國語辭典》:垂名  拼音:chuí míng
声名流传于后世。《文选。陆机。豪士赋序》:「游子殉高位于生前,志士思垂名于身后。」《文选。张协。杂诗一○首之七》:「巧迟不足称,拙速乃垂名。」
《漢語大詞典》:传警(傳警)
(1).古代礼仪,帝王车驾启行时,左右侍者传声,以示警清道,叫作传警。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於是皇帝輦出房,百官执职传警。” 司马贞 索隐:“传警者,《汉仪》云:‘帝輦动,则左右侍帷幄者称警’是也。”汉书·叔孙通传:“於是皇帝輦出房,百官执戟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 颜师古 注:“传声而唱警。”
(2).传递警报。 沈从文 《从文自传·我所生长的地方》:“落日黄昏时节,站到那个巍然独在万山环绕的孤城高处,眺望那些远近残毁碉堡,还可依稀想见当时角鼓火炬传警告急的光景。”
《漢語大詞典》:鸣石(鳴石)
(1).撞击后能传声甚远的石头。可作砧石、磬石。山海经·中山经:“﹝ 长石之山 ﹞其西有谷焉,名曰 共谷 ,多竹, 共水 出焉,西南流注于 洛 ,其中多鸣石。” 郭璞 注:“ 晋 永康 元年, 襄阳郡 上鸣石,似玉,色青,撞之声闻七八里,即此类也。” 袁珂 校注:“鸣石,盖磬石之类。 郭 説 襄阳郡 上鸣石,见《晋书·五行志》。” 北周 庾信 《夜听捣衣》诗:“鸣石出 华阴 ,虚桐採凤林。” 唐 杨炯 《和刘长史答十九兄》:“宫徵谐鸣石,光辉掩烛轮。”
(2).使山石发出鸣声。 南朝 宋 鲍照 《游思赋》:“鸿晨惊以响湍,泉夜下而鸣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