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尸鸠之平(尸鸠之平)  拼音:shī jiū zhī píng
尸鸠,布谷鸟。相传布谷鸟在哺育群雏时能平均如一。语本《诗经。曹风。鸤鸠》:「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汉。毛亨。传:「鸤鸠之养其子,朝从上下,莫从下上,平均如一。」比喻人君以公平的态度对待臣民。《后汉书。卷七四上。袁绍传》:「唯陛下垂尸鸠之平,绝邪谄之论,无令愚臣结恨三泉。」也作「尸鸠之仁」。
《国语辞典》:松材线虫(松材线虫)  拼音:sōng cái xiàn chóng
动物名。昆虫纲。由松斑天牛传布,寄生在松树上的线虫。体形细小,肉眼难辨。啃食松脂管内的上皮细胞与邻近的薄壁细胞,易造成松树全株枯死。
《國語辭典》:风媒花(風媒花)  拼音:fēng méi huā
种子植物之授粉以风力为媒介者,即其花粉要靠风力传递至柱头或大孢子囊者。如松、稻等花。
《國語辭典》:不胫而走(不脛而走)  拼音:bù jìng ér zǒu
胫,小腿。不胫而走指不用腿也能去,比喻事物不用推广,也能迅速传播。清。赵翼《瓯北诗话。卷四。白香山诗》:「是以不胫而走,传遍天下。」也作「无胫而行」。
《漢語大詞典》:布旨
传布旨意。新唐书·裴度传:“帝方忧 深州 围,欲必出 牛元翼 ,更使 度 腾书布旨。”
分類:传布旨意
《漢語大詞典》:传教幡(傳教旛)
传布命令的旗帜。新唐书·仪卫志下:“亲王卤簿。有……次告止旛四,传教旛四,信旛八。” 宋 庞元英 文昌杂录卷三:“兵部仪仗排列职掌二人……告止幡一,传教幡八。”
《漢語大詞典》:普递(普遞)
普遍传布。 清 王士禛 《居易录谈》卷中:“只须分省分年,作三年递为蠲免,则皇仁普递而京师米价亦平矣。”
分類:普遍传布
《漢語大詞典》:缫演(繅演)
抽丝般地传布推衍。 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近世之学术》:“由此观之,本朝二百年之学术,实取前此二千年之学术倒影而繅演之,如剥春笋,愈剥而愈近里,如啖甘蔗,愈啖而愈有味。”
《國語辭典》:喇嘛教  拼音:lǎ ma jiào
西藏佛教的别称。政治用语,始于明朝,盛于满清,用以区别传统中国佛教。参见「西藏佛教」条。
《漢語大詞典》:口口相传(口口相傳)
口头传布或传授。 宋 洪迈 《夷坚丙志·黄十翁》:“汝还世五年,传吾语於人间,作善者即生人世,受安乐福;作恶者万劫不回,受无间苦。令闻此者口口相传。” 明 钱德洪 《〈大学问〉后记》:“门人有请録成书者。曰:‘此须诸君口口相传,若笔之於书,使人作一文字看过,无益矣。’” 鲁迅 《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但在社会里, 仓颉 也不止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