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相关人物
伯益


《尚书·虞书·舜典》
「帝曰:『俞!咨益,汝作朕虞。』」旧题汉·孔安国传:「虞,掌山泽之官。」
《论衡》卷一《逢遇》
禹王天下,伯益辅治,伯成子高委位而耕。非皋陶才愈无择,伯益能出子高也,然而皋陶、伯益进用,无择、子高退隐,进用行耦,退隐操违也。

例句

上无皋陶伯益廊庙材,的不能匡君辅国活生民。 白居易 雪中晏起偶咏所怀兼呈张常侍韦庶子皇甫郎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或作伯翳、柏翳。传说中远古时人。舜命伯益为虞,掌管草木鸟兽。又佐禹治水,有功,赐姓嬴,为古代嬴姓诸侯之祖。禹选伯益为继承人,伯益让于禹子启而避居箕山之阳。一说,因争夺君位而为启所杀。
田益宗 朝代:北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45—517 【介绍】: 北魏光城人。世为四山蛮帅,受制于齐武帝。孝文帝太和十七年附魏。别置东豫州以为刺史,封安昌县伯。以屡破梁军功,加安南将军。梁武帝以车骑大将军位招益宗而益宗不去。后以聚敛无厌,部众欲叛。宣武帝亦虑之而遣中书舍人刘桃符、后将军李世哲袭击之,以益宗还,为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封曲阳县伯。
全后魏文·卷四十六
益宗,光城蛮酋。仕齐为征虏将军、直合将军。太和中,遣使归款,拜员外散骑常侍、都督光城弋阳汝南新蔡宋安五郡军事、冠军将军、南司州刺史、光城县伯。寻于新蔡立东豫州,以为刺史。改封安昌县伯,进号征虏将军。景明中,进号平南将军,加安南将军。延昌中,迁使持节、镇东将军、济州刺史。入为征西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改封曲阳县伯,熙平二年卒。年七十三。赠征东大将军、郢州刺史。谥曰庄。

人物简介

简介
未详。

人物简介

简介
未详。
《國語辭典》:伯益  拼音:bó yì
1.人名。虞舜的臣子,为东夷部落的首领。相传助禹治水有功,禹要让位给伯益,益避居箕山之北。汉。张衡〈西京赋〉:「伯益不能名,隶首不能纪。」也作「伯翳」、「柏翳」。
2.乐曲名。晋傅玄制。《晋书。卷二三。乐志下》:「改黄爵行为伯益。」
《分类字锦》:伯益作井
淮南子伯益作井而龙登元云神栖昆崙
分类:
《漢語大詞典》:稽山大王
指 夏 代 伯益 。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释谚·稽山大王:“ 越城 有 禹蹟寺 ,中楹祀 禹 。左楹祀 稽山大王 ,盖 伯益 也。俗传 稽山大王 管百虫。而日知録亦言世称 益 为百虫将军。”
分類:伯益
《国语辞典》:秦国(秦国)  拼音:qín guó
国名。周孝王封伯益之后于秦(约今甘肃省天水县),庄公时徙居大丘(今之陕西省兴平县东南的槐里城)。孝公时定都咸阳,得商鞅变法图强,积极东侵。惠王时重用张仪,以连横政策离间六国。昭襄王用范雎采远交近攻之策向东扩展。秦王政二十六年(西元前221)统一天下,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
《漢語大詞典》:益稷
禹 臣 伯益 与 后稷 的并称。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原道:“ 益 稷 陈謨,亦垂敷奏之风。” 元 揭傒斯 《贫交行》:“时哉疏凿人,八年忘外留。出必 益 稷 俱,归与 夔 龙 儔。”
分類:伯益后稷
《漢語大詞典》:伯翳
即 伯益 。国语·郑语:“ 嬴 , 伯翳 之后也。” 韦昭 注:“ 伯翳 , 舜 虞官, 少皥 之后 伯益 也。” 汉 桓宽 盐铁论·结和:“ 伯翳 之始封 秦 ,地为七十里。”《后汉书·蔡邕传》:“昔 伯翳 综声於鸟语。” 李贤 注:“ 伯翳 即 秦 之先 伯益 也,能与鸟语。” 清 黄遵宪 《春夜招乡人饮》诗:“山经 伯翳 知,坤图 怀仁 説。” 钱仲联 笺注:“ 伯翳 即 伯益 ,或作 柏益 ,或作 柏繄 ,一人也。”参见“ 伯益 ”。
分類:伯益
《國語辭典》:伯益  拼音:bó yì
1.人名。虞舜的臣子,为东夷部落的首领。相传助禹治水有功,禹要让位给伯益,益避居箕山之北。汉。张衡〈西京赋〉:「伯益不能名,隶首不能纪。」也作「伯翳」、「柏翳」。
2.乐曲名。晋傅玄制。《晋书。卷二三。乐志下》:「改黄爵行为伯益。」
《漢語大詞典》:化益
即 伯益 。吕氏春秋·求人:“得 陶 、 化益 、 真窥 、 横革 、 之交 ,五人佐 禹 。”汉书·律历志上:“ 寿王 言 化益 为天子代 禹 。” 颜师古 注:“ 化益 即 伯益 。” 汉 延笃 《与李文德书》:“吾食赤乌之麰麦,饮 化益 之玄醴。”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是以翠蚪覩 化益 而登玄云,灵凤值 孟戏 而反丹穴。”
分類:伯益
《國語辭典》:柏翳  拼音:bó yì
人名。虞舜的臣子。参见「伯益」条。《史记。卷五。秦本纪》:「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
《漢語大詞典》:越翳
即 伯益 。佐 禹 治水有功。 禹 崩,以天下授 益 , 益 让于 禹 之子 启 ,避居 箕山 之阳。 晋 葛洪 抱朴子·逸民:“ 古公 杖策而捐之, 越翳 入穴以逃之, 季札 退耕以委之, 老莱 灌园以远之。”史记·秦本纪作“柏翳”。
《漢語大詞典》:百虫将军(百蟲將軍)
传说古贤臣 伯益 的称号。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洛水:“﹝ 九山 ﹞有《百虫将军显灵碑》,碑云:‘将军姓 伊 氏,讳 益 ,字 隤敳 ,帝 高阳 之第二子 伯益 也。’”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巫咸:“ 伯益 古贤臣也,而世有‘百虫将军’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