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低语(低語)  拼音:dī yǔ
轻声说话。如:「为了不干扰会议的进行,请不要彼此在耳边低语。」
《國語辭典》:低低  拼音:dī dī
1.低矮的样子。如:「低低的房屋。」
2.声音低微。南唐。李煜〈蝶恋花。遥夜亭皋閒倒步〉词:「桃李依依春暗度,谁在秋千,笑里低低语。」
《國語辭典》:掩鼻  拼音:yǎn bí
掩住鼻子以免闻到浊臭之味。《孟子。离娄下》:「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文明小史》第二四回:「哇的一声,呕出许多秽物,伺候的人,大家掩鼻。」
《國語辭典》:低吟  拼音:dī yín
低声吟唱。如:「夜阑人静的时候,他喜欢低吟著满江红,听来更觉得悲壮感人。」、《红楼梦》第二三回:「以至描鸾刺凤,斗草簪花,低吟悄唱,拆字猜枚,无所不至,倒也十分快乐。」
分類:低声吟咏
《國語辭典》:垂泣  拼音:chuí qì
无声哭泣,掉眼泪。《韩非子。五蠹》:「夫垂泣不欲刑者仁也。然而不可不刑者法也。」《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有道无时,孟子所以咨嗟。有时无君,贾生所以垂泣。」
《國語辭典》:喳喳  拼音:zhā zhā
拟声词:(1)形容鸟噪叫声。《董西厢》卷六:「隔窗野鹊儿喳喳地叫,把梦惊觉人来。」(2)形容高叫的声音。元。李致远《还牢末》第三折:「是那个喳喳的高叫在耳边厢,原来是僧住和赛娘。」元。无名氏《争报恩》第二折:「是谁人喳喳的叫奶奶,一齐的举哀。」(3)形容低声说话的声音。如:「嘁嘁喳喳」。或读为「ㄔㄚ ㄔㄚ」。
《國語辭典》:噤声(噤聲)  拼音:jìn shēng
制止人发声之辞。元。乔吉《金钱记》第三折:「噤声,俺家三世无犯法之男。」《警世通言。卷二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婆婆捻神捻鬼的叫噤声!京娘亦进门相见,婆婆便将门闭了。」
《國語辭典》:哝哝(譨譨)  拼音:nóu nóu
多话的样子。《楚辞。王逸。九思。逢尤》:「令尹兮謷謷,群司兮哝哝。」《聊斋志异。卷二。红玉》:「闻一人在门外,哝哝与小儿语。」
《國語辭典》:哝哝(噥噥)  拼音:nóng nóng
低声交谈。《聊斋志异。卷一。贾儿》:「又闻二人以次复来,哝哝入竹丛中。」《老残游记》第一○回:「听他们又喁喁哝哝了好久,玙姑方回。」
《漢語大詞典》:悄语(悄語)
(1).低声说话。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侦戏》:“[悄语介]若是天道好还,死灰有復燃之日,我 阮鬍子 呵!也顾不得名节,索性要倒行逆施了。”
(2).指低低的说话声。 夏衍 《上海见闻记》:“甲板上连悄语也没有了。”
《漢語大詞典》:詀諵
(1).低声碎语。 唐 元稹 《台中鞫狱忆开元观旧事》诗:“蛮民詀諵诉,嚙指明痛癏。” 元 吴莱 《寄陈生》诗:“胡然独处不我即,坐以 鲁 史攻詀諵。” 清 黄景仁 《除夕述怀》诗:“转忆去年夕,浑舍谈詀諵。”
(2).指鸟声啾啾。 唐 元稹 《送崔侍御之岭南》诗:“蛛悬丝繚绕,鹊报语詀諵。”
分類:低声鸟声
《國語辭典》:呜噎(嗚噎)  拼音:wū yē
悲伤哭泣而声音硬塞。《南史。卷五四。梁简文帝诸子传。义安王大昕传》:「及武帝崩,大昕奉慰简文,呜噎不自胜,左右莫不掩泣。」
《漢語大詞典》:折声(折聲)
(1).放低声音。 汉 贾谊 新书·容经:“屏气折声,军旅之言也。言若不足,丧纪之言也。”
(2).梵语的发音方法之一。
《國語辭典》:低调(低調)  拼音:dī diào
1.声量小。如:「会议场上,就算私下低调交谈,也是不适宜的。」
2.不愿张扬。如:「因此事关系合作成败,太过敏感,双方都以低调的态度来处理。」
《国语辞典》:低讴(低讴)  拼音:dī ōu
低声歌唱。宋。李曾伯〈醉蓬莱。大不踰粟许〉词:「堪羡纱窗,胆瓶斜浸,浅酌低讴,人花双洁。」《三国演义》第八回:「卓曰:『能唱否?』允命貂蝉檀板低讴一曲。」
《國語辭典》:哼哼  拼音:hēng hēng
拟声词:(1)形容痛苦时的呻吟声。《西游记》第三三回:「他在那大路旁妆做个跌折腿的道士,脚上血淋津,口里哼哼的,只叫『救人!救人!』」(2)形容声音微细或低语的样子。《西游补》第一回:「八戒在梦里哼哼的答应道:『师父!你叫悟能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