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国教(國教)  拼音:guó jiào
1.由国家明文规定,全国人民所信仰的宗教。
2.「国民教育」的缩称。参见「国民教育」条。
《漢語大詞典》:宗徒
信徒;某种主张的信仰者。 鲁迅 《坟·科学史教篇》:“景教适以时起,宣福音於平人,制非极严,不足以矫俗,故宗徒之遘害虽多,而终得以制胜。”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时乃有新神思宗徒出,或崇奉主观,或张皇意力,匡纠流俗,厉如电霆,使天下群伦,为闻声而摇荡。”
《漢語大詞典》:素斋(素齋)
信仰佛教、道教等宗教的人所吃的素食。《西游记》第五六回:“那妈妈儿贤慧,即便携转小儿,咐吩煮饭,安排一顿素斋,他师徒吃了。”
《國語辭典》:信鼓  拼音:xìn gǔ
佛教礼忏时,为唤起虔敬信仰之心而击打的鼓器。唐。崔曙〈宿大通和尚塔敬赠如上人兼呈常孙二山人〉诗:「然灯见栖鸽,作礼闻信鼓。」唐。刘禹锡〈乐天少傅五月长斋黄延缁徒谢绝文友坐成暌间因以戏之〉诗:「宾閤缁衣占,书堂信鼓鸣。」
《國語辭典》:迷信  拼音:mí xìn
1.对神仙鬼怪的盲目信仰。如:「对鬼怪神仙的畏惧与崇拜,已被科学證明为迷信的一种了。」
2.泛指缺少科学论證基础的信仰。如:「不能迷信权威,因为权威并不等于真理。」
《國語辭典》:阿拉  拼音:ā lā
1.吴语方言。指我、我们。《负曝闲谈》第一九回:「马车钱准其明天到华安里去拖,阿拉格酒钱,是勿能欠格哙。」
2.回教徒所信仰、崇拜的至上神。
《國語辭典》:教徒  拼音:jiào tú
信仰某一宗教的人。如:「天主教徒」。
《漢語大詞典》:胡祆
唐 时称琐罗亚斯德教(拜火教)信仰为胡祆,并在 长安 等地建有胡祆祠。 唐 韦述 《两京新记》:“西南隅,胡祆祠。 武德 四年所立。”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三:“ 河南府 立德坊 及 南市西坊 皆有胡祆神庙。”
《國語辭典》:无神论(無神論)  拼音:wú shén lùn
否定神存在的理论、学说,统称为「无神论」。相对于有神论而言。
《漢語大詞典》:法悦
谓从信仰中得到的欢悦。 郭沫若 《十批判书·孔墨的批判》:“在生前想求得一种法悦以忘却现世的辛苦;在死后自己升上天堂,把敌对者打进地狱里去。”
《國語辭典》:十字架  拼音:shí zì jià
1.罗马帝国时代的一种刑具。为十字形木架,把人的双手、双脚钉在上面,使其慢慢死去。据新约全书记载,耶稣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受难至死以救赎世人,因此,基督徒就以十字架代表基督本身或对基督教的信仰。
2.比喻苦难、负担。如:「别做出后悔莫及的事,否则,你将终生背著十字架,受尽良心的折磨!」
《国语辞典》:集中营(集中营)  拼音:jí zhōng yíng
一种关押或隔离战俘、异议分子或特定族群、宗教或政治信仰者的地方。集中营和一般监狱的区别在于,集中营被关押者常因具有「某种特定身分」而被关押,往往不经过法律与公正审判程序即遭拘留,或没有确切的关押期限。参见「劳改营」、「集体恐怖营」条。
《漢語大詞典》:竺信
深信;忠实地信仰。竺,通“ 篤 ”。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纬书尚繁,《中庸》一篇,固为赞圣之颂,往时 魏源 、 宋翔凤 辈皆尝附之三统三世,谓可以前知未来,虽 长素 亦或竺信者也。” 章炳麟 《说于长书》:“ 章学诚 故竺信《七略》,犹纚纚为异论。”
《漢語大詞典》:政治权利(政治權利)
公民依法在政治上享有的权利。如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人身、居住、迁徙、宗教信仰及游行、示威等自由。
《漢語大詞典》:载一抱素(載一抱素)
谓坚持一种信仰,固守素志。 王旡生 《中国三大小说家论赞》:“珞珞 雪芹 ,载一抱素。八斗奇才,千秋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