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辭典》:弟子 拼音:dì zǐ
1.学生、门徒。也用为学生、门徒的自称。如:「弟子不敏,愿奉师训。」《论语。雍也》:「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儒林外史》第三五回:「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
2.为人弟与为人子者。泛指年幼的人。《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五:「穷弟子快走开去!让我们。」三国魏。曹丕 典论论文:「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弟子。」
3.称佛教、道教的徒众。亦作为徒众、信徒的自称。《后汉书。卷七一。皇甫嵩朱俊列传。皇甫嵩》:「钜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畜养弟子,跪拜首过,符水咒说以疗病。」《西游记》第三六回:「弟子乃东土大驾下差来,上西天拜活佛求经的。」《初刻拍案惊奇》卷八:「弟子虔诚拜祷,伏望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
4.弟弟的儿子。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邓攸始避难,于道中弃己子,全弟子。」
5.古时称戏剧、歌舞艺人。唐。白居易 〈长恨歌〉:「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宋、元时用以称妓女。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但来两三遭,不问那厮要钱,他便道:『这弟子敲镘儿哩!』」《喻世明言。卷四。閒云庵阮三偿冤债》:「庵内尼姑,姓王名守长,他原是个收心的弟子。」
2.为人弟与为人子者。泛指年幼的人。《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五:「穷弟子快走开去!让我们。」三国魏。曹丕 典论论文:「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弟子。」
3.称佛教、道教的徒众。亦作为徒众、信徒的自称。《后汉书。卷七一。皇甫嵩朱俊列传。皇甫嵩》:「钜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畜养弟子,跪拜首过,符水咒说以疗病。」《西游记》第三六回:「弟子乃东土大驾下差来,上西天拜活佛求经的。」《初刻拍案惊奇》卷八:「弟子虔诚拜祷,伏望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
4.弟弟的儿子。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邓攸始避难,于道中弃己子,全弟子。」
5.古时称戏剧、歌舞艺人。唐。白居易 〈长恨歌〉:「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宋、元时用以称妓女。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但来两三遭,不问那厮要钱,他便道:『这弟子敲镘儿哩!』」《喻世明言。卷四。閒云庵阮三偿冤债》:「庵内尼姑,姓王名守长,他原是个收心的弟子。」
《漢語大詞典》:圣教(聖教)
(1).旧称 尧 、 舜 、 文 、 武 、 周公 、 孔子 的教导。 汉 王充 《论衡·率性》:“ 孔 门弟子七十之徒,皆任卿相之用,被服圣教,文才雕琢,知能十倍,教训之功而渐渍之力也。” 三国 魏 阮籍 《乐论》:“故圣教废毁,则聪慧之人并造奇音。”《新唐书·柳浑传》:“﹝ 柳浑 ﹞早孤,方十餘岁,有巫告曰:‘儿相夭且贱,为浮屠道可缓死。’诸父欲从其言, 浑 曰:‘去圣教,为异术,不若速死。’”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经学理学》:“ 东吴 之 惠氏 、 东浙 之 万氏 ,经学皆宗 汉 ,而未尝悖圣教也。” 梁启超 《致伍秩庸星使书》:“今 中国 之人,号称奉圣教,而农工商贾,终身未登夫子庙堂,不知圣教为何物。”
(2).宗教信徒对各自宗教的尊称。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吠舍厘国》:“时诸大圣莫不悲感,即召集诸苾芻,依毘奈耶訶责制止,削除谬法,宣明圣教。” 唐 卢士衡 《寄天台道友》诗:“且住人閒行圣教,莫思天路便登龙。”
(2).宗教信徒对各自宗教的尊称。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吠舍厘国》:“时诸大圣莫不悲感,即召集诸苾芻,依毘奈耶訶责制止,削除谬法,宣明圣教。” 唐 卢士衡 《寄天台道友》诗:“且住人閒行圣教,莫思天路便登龙。”
《漢語大詞典》:圣境(聖境)
(1).宗教信徒所向往的超凡入圣的境界。 南朝 齐 萧子良 《净住子·出家顺善门》:“今出家者未登圣境,而期望之人恒引圣责凡。” 唐 王缙 《东京大敬爱寺大证禅师碑》:“夫上智之身,曲随世界;上智之心,密游圣境。” 唐 王昌龄 《同王维集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五韵》:“圆通无有象,圣境不能侵。”
(2).指传道的境域。有时用于比喻或讽刺。 鲁迅 《〈伪自由书〉后记》:“听说 青岛 也是好地方,但这是 梁实秋 教授传道的圣境,我连遥望一下的眼福也没有过。”
(3).比喻艺术作品或自然景物中出神入化的境界。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六:“ 迦陵 雄劲之气, 竹垞 清雋之思, 樊榭 幽艳之笔,得其一节,亦足自豪。若兼有众长,加以沉鬱,本诸忠厚,便是词中圣境。” 骆宾基 《一个唯美派画家的日记·十月十三日》:“那广旷的宇宙美,给它开阔了另一个圣境。”
(2).指传道的境域。有时用于比喻或讽刺。 鲁迅 《〈伪自由书〉后记》:“听说 青岛 也是好地方,但这是 梁实秋 教授传道的圣境,我连遥望一下的眼福也没有过。”
(3).比喻艺术作品或自然景物中出神入化的境界。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六:“ 迦陵 雄劲之气, 竹垞 清雋之思, 樊榭 幽艳之笔,得其一节,亦足自豪。若兼有众长,加以沉鬱,本诸忠厚,便是词中圣境。” 骆宾基 《一个唯美派画家的日记·十月十三日》:“那广旷的宇宙美,给它开阔了另一个圣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