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修 → 脩修”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修饬(修飭)
(1).行为端正不违礼义,或谨严不逾规矩。北史·羊烈传:“ 烈 家传素业,闺门修飭,为世所称。” 宋 欧阳修 《条约举人怀挟文字札子》:“其辞艺可称履行修飭者,不可胜数。” 清 恽敬 《袁州府训导李君墓志铭》:“君文辞修飭,其行事造次必以礼。”
(2).指约束言行,使合乎礼义。旧唐书·尉迟敬德传:“国家大事,唯赏与罚,非分之恩,不可数行,勉自修飭,无貽后悔也。” 清 侯方域 《明东平州太守常公墓志铭》:“性醇厚,与物无竞,既举孝廉,尤自修飭。”
(3).整治;整修。 宋 曾敏行 独醒杂志卷八:“ 师道 因得於城上修飭备御之具,敌屡进攻皆却。” 明 王琼 《双溪杂记》:“自古据有 河 西,修飭武备,覊縻羗戎之法,惟本朝最为精密。” 清 姚鼐 《方正学祠重修建记》:“ 明 万历 时, 南京 士大夫始建正学祠於其墓前,至国朝数经修飭,今祠宇又已久敝矣。”
(4).修改润饰。 清 包世臣 《再与杨季子书》:“国初名集,所见甚尠,就中可指数者: 侯朝宗 随人俯仰,致近俳优, 刘才甫 极力修飭,略无菁华。”
《漢語大詞典》:脩饬(脩飭)
(1).谨慎整饬,不违礼义。荀子·君道:“脩飭端正,尊法敬分而无倾侧之心。”史记·秦始皇本纪:“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脩飭。”北史·羊烈传:“ 烈 家传素业,闺门脩飭,为世所称。” 宋 欧阳修 《举苏轼应制科状》:“学问通博,资识明敏,文采灿然,论议蠭出,其行业脩飭,名声甚远。”
(2).指约束言行,使合乎礼义。 明 方孝孺 《答胡怀秀才》:“所愿者先乎道而后乎文,脩飭其身心而无预蘄乎声誉。”
《分类字锦》:修饬仪矩(修饬仪矩)
见上注
分类:卿监
《漢語大詞典》:顺修(順修)
整理修饬。荀子·王制:“修宪命,审诗商,禁淫声,以时顺修,使夷俗邪音不敢乱雅,大师之事也。” 杨倞 注:“谓不失其时而顺之修之。”
分類:整理修饬
《國語辭典》:絜行  拼音:jié xìng
行为清廉谨慎而不苟且。《史记。卷七七。魏公子传》:「臣脩身絜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分類:修饬品行
《漢語大詞典》:畸鬼
谓只重祷祀鬼神而不自我修饬。大戴礼记·文王官人:“故事阻者不夷,畸鬼者不仁。” 卢辩 注:“恃祷祀而不自修也。”一说,即倚魁,指怪僻之行。 刘师培 《古书疑义举例补·两字并列均为表象之词而后人望文生训之例》:“畸鬼者,即荀子之‘倚魁’,亦即诗·大雅‘诡随’之倒文也,畸鬼二字,係表象之词。”
《漢語大詞典》:闇饰(闇飾)
谓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也注意修饬自己的品德和行为。荀子·大略:“上好羞,则民闇饰矣。” 王先谦 集解引 王念孙 曰:“羞当为义。羞字上半与义同,又涉上文两羞字而误也。上好义则民闇饰者,言上好义,则民虽处隐闇之中,亦自脩饰,不敢放於利而行也。” 汉 贾谊 新书·大政下:“圣明则士闇饰矣。” 汉 桓宽 盐铁论·错币:“上好礼则民闇饰,上好货则下死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