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借故  拼音:jiè gù
假借某事为理由。如:「他一向不喜欢参加这类应酬,便借故离开了。」
《漢語大詞典》:影身草
传说中的一种可以使人隐形的草。比喻掩盖真相的某种借口。《醒世姻缘传》第四三回:“ 晁住 爽利把媳妇子做了影身草,指称在里面服侍 珍哥 ,这 晁住 也就好在里面连夜住宿。”
《國語辭典》:傍牌  拼音:páng pái
用来挡箭的武器。宋。丘光庭《兼明书。卷二。血流漂杵》:「汉书云:『血流漂橹』,橹即捍。俗呼为傍牌。」《水浒传》第五五回:「船上却有傍牌遮护,不能损伤。」也作「傍排」。
《漢語大詞典》:回托(迴託)
改换托词,另找借口。三国志·魏志·荀彧传“ 太祖 遂为 魏公 矣”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献帝春秋》云 彧 欲发 伏后 事而求使至 鄴 ,而方诬 太祖 云‘昔已尝言’。言既无徵,迴託以 官渡 之虞,俛仰之閒,辞情顿屈,虽在庸人,犹不至此,何以玷累贤哲哉!”
《漢語大詞典》:假口
(1).借口,托辞。 胡鄂公 《北方实录》:“但未几,则从数骑假口踏看 滦 郊险阻遁去。”
(2).假托;假冒。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十三章:“此疑系 刘裕 篡位时劝进者所陈符瑞多条之一,然其假口于僧徒,亦可覘朝廷之颇重佛法也。”
《漢語大詞典》:优头(優頭)
由头,借口。 元 曾瑞 《梧叶儿·赠喜温柔》曲:“寻破绽,觅优头,将恩爱变为仇。”
分類:由头借口
《國語辭典》:英法联军(英法聯軍)  拼音:yīng fǎ lián jūn
清咸丰六年至十年(西元1856~1860),英法联军进侵广州,虏总督叶名琛,复入天津,犯北京,焚圆明园,清帝避于热河,由俄使调停,订北京条约,辟商埠,割九龙南端与英,并偿英法军费,联军始退。
《國語辭典》:找辙(找轍)  拼音:zhǎo zhé
寻找藉口,以掩饰过失。如:「她努力找辙,希望能因此不受到惩罚。」
《漢語大詞典》:找台阶儿
找寻脱离尴尬局面或困窘境况的阶梯、借口。例如:别看他吼得那么凶,实际上很想找台阶儿下。
《漢語大詞典》:中英烟台条约
又称《芝罘条约》。英国借口马嘉理案强迫清政府订立的不平等条约。1876年9月在烟台签订。主要内容为:英国可派员入云南通商与调查;英人可经甘肃、青海、四川进入西藏,也可由印度进入西藏;增开宜昌、芜湖、温州、北海四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品在租界免征厘金,在内地只收子口税,免其他内地税。这个条约扩大了英国在华特权,并使英国得以侵入中国云南、西藏地区。
《漢語大詞典》:诿口(諉口)
推委,借口。 李劼人 《天魔舞》第二七章:“我真不懂怎们会把 日本 鬼子的力量忽然低估得如此凶法!……既处在那种地位上,怎能诿口于情报的不确呢?”
分類:推委借口
《國語辭典》:推三阻四  拼音:tuī sān zǔ sì
用各种藉口推托拦阻。形容人处事不乾脆。元。武汉臣《生金阁》第一折:「我要你浑家与我做个夫人。打甚么不紧,这等推三阻四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九回:「我起意是要这样办,你却要推三阻四的;所以我就没脸说下去了。」也作「推三推四」。
《漢語大詞典》:瓦粮(瓦糧)
亦作“ 瓦粮 ”。 旧时僧人化缘,借口建造寺院或斋供僧食,故称。 元 无名氏 《翫江亭》第二折:“今日説道,俺员外化瓦粮来也。” 元 李寿卿《度柳翠》第四折:“长老,师父问我时,説我化瓦粮去了也。”
《國語辭典》:一二八事变(一二八事變)  拼音:yī èr bā shì biàn
民国二十一年(西元1932)一月二十八日,上海日军乘夜袭击闸北,遭我驻军第十九路军抵抗,日军终不能得逞。后经美、英等国调停,双方于同年五月签订停战协定。是役史称为「一二八事变」。也称为「淞沪之战」。
《國語辭典》:讹头(訛頭)  拼音:é tou
隐私、过错。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三二。讹》:「京师奸宄丛集,游手成群,有谓之把棍者,有谓之拿讹头者。」《文明小史》第六回:「因他二位与黄举人有点瓜葛,就此想去起他的讹头。」也作「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