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溺冠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骑士曰:‘ 沛公 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 沛公 輒解其冠,溲溺其中。’”后遂以“溺冠”为凌辱儒生的典故。 金 王若虚 《君事实辨上》:“彼其傲慢凌侮,每每如是,人皆知之矣。溺冠骑项,靡所不至。” 清 唐孙华 《记里中事》诗之二:“书牘人方尊狱吏,溺冠世久厌儒生。”
分類:凌辱儒生
《漢語大詞典》:儒侠(儒俠)
(1).儒生和游侠。韩非子·五蠹:“国平养儒侠,难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
(2).指有侠义之风的读书人。 宋 苏轼 《送曹辅赴闽漕》诗:“ 曹子 本儒侠,笔势翻涛澜。往来戎马间,边风裂儒冠。”
《國語辭典》:儒医(儒醫)  拼音:rú yī
旧时指读书人出身的医生。宋。洪迈《夷坚甲志。卷二。谢与权医》:「有蕲人谢与权,世为儒医。」
分類:儒生行医
《漢語大詞典》:一逢掖
指一个儒生。逢掖,古代读书人所穿的一种大掖之衣。后汉书·王符传:“后度 辽 将军 皇甫规 解官归 安定 ,乡人有以货得 鴈门 太守者,亦去职还家,书刺謁 规 。 规 卧不迎,既入而问:‘卿前在郡食鴈美乎?’有顷,又白 王符 在门。 规 素闻 符 名,乃惊遽而起,衣不及带,屣履出迎,援 符 手而还,与同坐,极欢。时人为之语曰:‘徒见二千石,不如一缝掖。’言书生道义之为贵也。” 清 钱谦益 《送何士龙南归兼简卢紫房》诗:“叹子一逢掖,眇小少不颺。”
《漢語大詞典》:生巾
儒生所戴的头巾。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国事二·生员巾服:“ 汉 酈食其 以儒冠见 高祖 。註曰:‘儒冠,侧冠也。’予意恐即今之生巾。”
分類:儒生头巾
《漢語大詞典》:释儒(釋儒)
指僧人和儒生。 清 魏源 《江南吟》之九:“呜呼,胡不尽颁离宫赐释儒!”
分類:儒生
《国语辞典》:孔鲋(孔鲋)  拼音:kǒng fù
人名。字甲,一字子鱼。生卒年不详。秦末儒生,孔子八世孙。博通六艺,居魏为名士。秦始皇并天下,拜少傅。李斯议焚书,孔鲋藏《论语》、《尚书》、《孝经》于壁中,退隐嵩山。后陈胜反秦,聘为博士,寻托疾而退,卒于陈。所著《孔丛子》,后人或以为他人伪托。
《國語辭典》:入庠  拼音:rù xiáng
明、清时期,称儒生考试及格入府、州、县学为生员,谓之「入庠」。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八。甲戌状元》:「杏源自梦谴后,即得心疾,亦入庠为诸生,而性理狂错。」
《漢語大詞典》:曲儒
浅陋迂腐的儒生。 明 杨慎 《辟雍泮宫》:“王制者, 汉文帝 时曲儒之笔也,而可信乎?” 梁启超 《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二节:“后世曲儒,或以本派分裂为道术衰微。不知学派之为物,与国家不同。国家分争而遂亡,学术分争而益盛。”
《漢語大詞典》:儒党(儒黨)
指儒生之辈,读书人。 唐 贾至 《旌儒庙碑》:“昔 秦 灭 羲 轩 之制,废 唐 虞 之则,大搜学徒,竭索儒党。” 明沈鲸《双珠记·军门优恤》:“幼忝为儒党,苦寒窗青藜汗简,未尝厮放。”
《漢語大詞典》:学民(學民)
指有知识的人,儒生。《商君书·农战》:“国有事,则学民恶法,商民善化,技艺之民不用,故其国易破也。”
《漢語大詞典》:侠儒(俠儒)
侠士与儒生。 柳亚子 《陈此生索诗次沈雁冰韵》:“难从俗世求狂獧,漫向名场判侠儒。”
分類:侠士儒生
《漢語大詞典》:渊儒(淵儒)
学识淹博的儒生。宋书·礼志三:“而郊未始有灌,於礼未详。渊儒注义,炳然明审。”《魏书·礼志二》:“是以两 汉 渊儒, 魏 晋 硕学,咸据斯文,以为朝典。”
分類:学识儒生
《國語辭典》:俚儒  拼音:lǐ rú
见识浅陋的儒生。宋。苏轼《东坡志林》卷一:「所谓五臣者,真俚儒之荒陋者也,而世以为胜善,亦谬矣。」宋。陆游〈谢参政启〉:「分章析句于蓬枢瓮牖之下,学但慕于俚儒。」
《國語辭典》:散儒  拼音:sǎn rú
不自检束的儒者。《荀子。劝学》:「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西京杂记》卷三:「大丈夫当立功绝域,何能坐事散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