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65,分18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弟子
太子
小儿
孝子
曾孙
吾子
王子
孙子
长子
生子
郎君
孙女
爱日
昭明
母子
《國語辭典》:弟子  拼音:dì zǐ
1.学生、门徒。也用为学生、门徒的自称。如:「弟子不敏,愿奉师训。」《论语。雍也》:「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儒林外史》第三五回:「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
2.为人弟与为人子者。泛指年幼的人。《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五:「穷弟子快走开去!让我们。」三国魏。曹丕 典论论文:「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弟子。」
3.称佛教、道教的徒众。亦作为徒众、信徒的自称。《后汉书。卷七一。皇甫嵩朱俊列传。皇甫嵩》:「钜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畜养弟子,跪拜首过,符水咒说以疗病。」《西游记》第三六回:「弟子乃东土大驾下差来,上西天拜活佛求经的。」《初刻拍案惊奇》卷八:「弟子虔诚拜祷,伏望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
4.弟弟的儿子。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邓攸始避难,于道中弃己子,全弟子。」
5.古时称戏剧、歌舞艺人。唐。白居易〈长恨歌〉:「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宋、元时用以称妓女。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但来两三遭,不问那厮要钱,他便道:『这弟子敲镘儿哩!』」《喻世明言。卷四。閒云庵阮三偿冤债》:「庵内尼姑,姓王名守长,他原是个收心的弟子。」
《國語辭典》:太子  拼音:tài zǐ
君王的嫡长子或预备继位的儿子。周时,天子及诸侯的嫡长子,称「太子」,也称为「世子」。秦朝因之。汉时则改称皇太子。金元时,皇帝之庶子亦有称太子的。明以后,皇帝之嫡子称为「皇太子」,而亲王之嫡子则统称为「世子」。《西游记》第三七回:「我本宫有个太子,是我亲生的储君。」也作「大子」。
《國語辭典》:小儿(小兒)  拼音:xiǎo ér
1.幼童。《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三国演义》第二三回:「〈洛阳小儿谣〉曰:『帝非帝,王非王,千乘万骑走北邙。』」
2.称谓。对人自称自己的儿子或子侄辈。《北史。卷五五。元文遥传》:「小儿比日微有所知,是大弟之力。」《三国演义》第三二回:「操曰:『此汝侄审荣所献也。』配怒曰:『小儿不行,乃至于此。』」
《國語辭典》:小儿(小兒)  拼音:xiǎo ér
1.幼年时代。如:「这孩子打从小儿起就很听话。」
2.对仆役的称呼。唐。陈鸿《东城老父传》:「选六军小儿五百人,使驯扰教饲。」
3.男婴。如:「胖小儿」。
《國語辭典》:小人  拼音:xiǎo rén
1.形体较小的人。相对于巨人而言。
2.平民百姓。《书经。无逸》:「生则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3.无德智修养、人格卑劣的人。《易经。系辞下》:「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4.自称的谦词。《左传。隐公元年》:「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二:「小人附舟来的,是巡检邹圭,他也是老爷的旧吏,老爷问他,他备知端的。」
《國語辭典》:孝子  拼音:xiào zǐ
1.事亲至孝的人。如:「孝子慈孙」、「忠臣孝子」。《诗经。大雅。既醉》:「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2.居亲丧的人。《仪礼。丧服礼》:「继母之配父,与因母同,故孝子不敢殊也。」《儒林外史》第四八回:「王玉辉道:『灵柩还在家哩?』那孝子道:『还在家里。』」
3.临祭时对父母的自称。《礼记。郊特牲》:「祭称孝孙孝子,以其义称也。」《新唐书。卷一三。礼乐志三》:「若宗子有故,庶子摄祭,则祝曰:『孝子某使介子某执其常事。』」
4.流行语。孝顺孩子,戏称对孩子非常疼爱。如:「他是个标准的孝子,一下班就迫不及待地冲回家抱小孩。」
《國語辭典》:曾孙(曾孫)  拼音:zēng sūn
1.称谓。称孙子的儿子。《晋书。卷三九。荀勖传》:「荀勖字公曾,颍川颍阴人,汉司空爽曾孙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九回:「还有个曾孙,叫做卜兑,只有八岁,代人家放牛去了。」
2.统称孙子以下的后代子孙。《诗经。周颂。维天之命》:「骏惠我文王,曾孙笃之。」汉。郑玄。笺:「曾,犹重也。自孙之子而下,事先祖皆称曾孙。」
《國語辭典》:吾子  拼音:wú zǐ
1.子,为男子的美称。故称人吾子,有相亲或敬爱之意。《左传。隐公三年》:「光昭先君之令德,可不务乎?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仪礼。士冠礼》:「某有子某,将加布于其首,愿吾子之教之也。」
2.称自己的儿子。《国语。鲁语下》:「今吾子夭死,吾恶其以好内闻也。」《战国策。秦策二》:「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
《國語辭典》:王子  拼音:wáng zǐ
1.帝王的儿子。《三国演义》第三三回:「曹操吞并疆土,今欲犯王子地面,万乞救援。」《儒林外史》第八回:「自此随在宁王军中。听见左右的人说,宁王在玉牒中是第八个王子。」
2.复姓。如春秋有王子狐、汉有王子中同。
《國語辭典》:王子乔(王子喬)  拼音:wáng zǐ qiáo
神话传说中的仙人。汉。刘向《列仙传。卷上。王子乔》:「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之间,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馀年后,求之于山上,见柏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巅。』至时,果乘白鹤驻山头。望之不得到,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也称为「王乔」、「王子晋」。
《國語辭典》:孙子(孫子)  拼音:sūn zǐ
1.子孙。《诗经。大雅。皇矣》:「既受帝祉,施于孙子。」《乐府诗集。卷八。郊庙歌辞八。晋。傅玄。征西将军登歌》:「假我皇祖,绥予孙子。」
2.人名。即孙武,参见「孙武」条。
3.书名。春秋孙武撰,一卷,十三篇。乃古兵书之一,内容分析战争形势,探讨军事作战策略、方式,为百代谈兵之祖,被推崇为兵经。注本甚多,宋吉天保集何延锡、张预等十家为孙子十家注。也称为「孙子兵法」。
《國語辭典》:孙子(孫子)  拼音:sūn zi
称谓:(1)称儿子的儿子。《儒林外史》第一七回:「赵爷今年五十九岁,两个儿子,四个孙子。」《红楼梦》第三九回:「原本你该绝后的,如今奏了玉皇,给你个孙子。」(2)泛称儿女的子女。如:「老寿星呵呵的笑说:『我一共有十个儿女,五十个孙子。』」
《國語辭典》:长子(長子)  拼音:zhǎng zǐ
排行最大的儿子。《三国演义》第三二回:「我为长子,反不能承父业,尚乃继母所生,反承大爵,心实不甘。」《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七:「福建福州有个太常少卿任文荐的长子,叫做任道元。」
《國語辭典》:长子(長子)  拼音:cháng zǐ
县名。在山西省省境东南,位于发鸠山东北,浊漳水源之北。
《漢語大詞典》:生子
(1).刚成人的少年。《书·召诰》:“王乃初服。呜呼!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貽哲命。” 孔 传:“言王新即政,始服行教化,当如子之初生,习为善则善矣。”按,古以十五岁的少年为“生子”。参阅 汉 王充 论衡·率性
(2).生育幼子;生儿子。《诗·大雅·生民》:“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唐 杜甫 《杜鹃》诗:“生子百鸟巢,百鸟不敢嗔。” 宋 辛弃疾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词:“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 孙仲谋 。”
《國語辭典》:郎君  拼音:láng jūn
1.称谓:(1)对男子的尊称。《三国志。卷四三。蜀书。王平传》:「自非郎君进忠言于太傅,谁复有尽言者也!」《初刻拍案惊奇》卷四○:「某隐居在西岳,甚荷郎君相邀之意,有故明旦先径往城中,不得奉陪也。」(2)古代对贵公子的称呼。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连往诣恪,恪不与相见。后于张辅吴坐中相遇,别驾唤恪:『咄咄郎君。』」也作「郎子」。(3)本指太守之子,后为对他人子弟的敬称。《醒世恒言。卷二四。隋炀帝逸游召谴》:「杨素归谓家人曰:『小儿子吾已提起教作大家郎,不知能了当否?』素恃己有功,于帝多呼为郎君。」(4)妻子对丈夫的称呼。《二刻拍案惊奇》卷三○:「郎君将此儿归闽中,又在何处另结良缘?不知且从黄易两家之言,成了亲事。」
2.嫖客。元。秦𥳑夫《东堂老》第四折:「我劝你两个风流子弟,可也别寻一个合死的郎君。」元。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三折:「老儿。别的郎君子弟,经商客旅,都不打紧,我有两个人,都是仓官。」
《國語辭典》:孙女(孫女)  拼音:sūn nǚ
称谓。称儿子的女儿。今亦称女儿的女儿。《儒林外史》第三六回:「这公子所聘就是祈太公的孙女,本是虞博士的弟子。」《红楼梦》第四○回:「你瞧我这个小孙女儿,他就会画。」
《國語辭典》:爱日(愛日)  拼音:ài rì
1.爱惜光阴。《吕氏春秋。士容论。上农》:「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汉。王符《潜夫论。爱日》:「圣人深知力者,乃民之本也而国之基,故务省役而为民爱日。」
2.事亲必须及时,不可须臾懈怠。语出汉。扬雄《法言。孝至》:「不可得而久者,事亲之谓也。孝子爱日。」后指事奉父母。
3.可爱的阳光。唐。宋璟〈梅花赋〉:「爱日烘晴,明蟾照夜。」
《國語辭典》:昭明  拼音:zhāo míng
1.光明、显著。《书经。尧典》:「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诗经。大雅。既醉》:「君子万年,介尔昭明。」
2.天象之一,常被归为妖气或妖星。可能指特定形状的彗星,或轨迹特别的流星。
3.南朝梁武帝长子萧统的谥号。参见「萧统」条。
《國語辭典》:母子  拼音:mǔ zǐ
1.母与子。汉。祢衡〈鹦鹂赋〉:「痛母子之永隔,哀伉俪之生离。」《儒林外史》第一回:「王冕拜辞了母亲,又拜了秦老两拜,母子洒泪分手。」
2.指本金和利息。如:「如此母子相生,几年后就有一笔可观的积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