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齧雪
谓嚼雪以止渴充飢。常比喻生活极端艰苦而坚贞不屈。汉书·苏武传:“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 武 置大窖中,絶不饮食。天雨雪, 武 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元 丁鹤年 《自咏》之十:“啮雪心危天日远,看云泪尽岁时深。” 明 高明 《琵琶记·糟糠自厌》:“啮雪吞毡, 苏卿 犹健。”
《漢語大詞典》:齧毡(齧氈)
咬吞毡毛充饥。常用以比喻坚贞不屈。典出汉书·苏武传。 宋 苏轼 《次韵郑介夫》之一:“相与啮毡持 汉 节,何妨振履出商音。” 宋 苏轼 《次韵孙巨源寄涟水李盛二著作并以见寄五绝》之三:“漱石先生难可意,啮毡校尉久无朋。”参见“ 啮雪 ”。
《漢語大詞典》:薇藿
薇和藿。贫苦人用以充饥。 晋 葛洪 抱朴子·释滞:“被褐代袞衣,薇藿当嘉饍。”《文选·曹植〈杂诗〉之二》:“毛褐不掩形,薇藿常不充。” 李周翰 注:“薇藿,草菜之食也。”
《漢語大詞典》:木茹
以树木果实充饥。后汉书·崔駰传:“故士或掩目而潜渊,或盥耳而山栖,或草耕而仅饱,或木茹而长飢。” 宋 汪革 《毗陵张先生哀辞》:“山栖木茹,初无庸兮;鸟兽之羣,乌可同兮。” 宋 程俱 《西安谒陆蒙老大夫戏用蒙老新体作》诗:“当从 元亮 赋言归,木茹麻衣永投笔。”
《漢語大詞典》:咽息(嚥息)
谓吞气充饥。 宋 陈师道 《拟古》诗:“盎中有声囊不癭,嚥息不如带加紧。”
分類:充饥
《漢語大詞典》:榆面
亦作“ 榆麵 ”。 榆树皮磨成的粉,旧时荒年用以制面食以充饥。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二·榆:“古人春取榆火。今人采其白皮为榆麪,水调和香剂,黏滑胜於胶漆。” 清 陈淏子 《花镜·花木类考·榆》:“荒岁,其皮磨为粉可食,亦可和香末作糊。榆麵如胶,用粘瓦石,极有力。”
《國語辭典》:易子而食  拼音:yì zǐ ér shí
交换小孩煮食充饥。语出《左传。宣公十五年》:「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形容天灾人祸时,极饥饿的惨况。《史记。卷三八。宋微子世家》:「王问:『城中如何?』曰:『析骨而炊,易子而食。』」
《漢語大詞典》:饮水栖衡(飲水棲衡)
喝水充饥,住简陋房屋。形容生活清苦。旧唐书·崔慎由传:“父 从 ……属岁兵荒,至於絶食,弟兄採梠拾橡实,饮水栖衡,而讲诵不輟,怡然终日。”
《漢語大詞典》:吞纸抱犬(吞紙抱犬)
吞纸充饥,抱犬御寒。形容家贫好学。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 朱詹 ﹞好学,家贫无资,累日不爨,乃时吞纸以实腹;寒无氊被,抱犬而卧。”
《漢語大詞典》:橡子面(橡子麵)
橡实磨成的粉。可以充饥,味苦。 杨朔 《海市》:“我家里净吃苦橡子面,等着粮食下锅。” 高玉宝 《高玉宝》第十二章:“离开家乡这些年,尽吃橡子面。”
《国语辞典》:易子而飧  拼音:yì zǐ ér sūn
交换小孩煮食充饥。形容天灾人祸时,极饥饿的惨况。《大宋宣和遗事。元集》:「加以岁岁灾蝗,年年饥馑,黄金一斤,易粟一斗,或削树皮而食者,或易子而飧者。」
《漢語大詞典》:谷饱(穀飽)
谓以谷食充饥。 汉 王充 论衡·道虚:“道家相夸曰:‘真人食气,以气而为食。’故传曰:‘食气者寿而不死,虽不穀饱,亦以气盈。’此又虚也。”
分類:充饥
《國語辭典》:观音粉(觀音粉)  拼音:guān yīn fěn
一种白土。荒年时灾民常用以充饥,能济一时之困,唯多服则凝结肠内,能致人于死。也称为「观音土」。
《國語辭典》:餐松啖柏  拼音:cān sōng dàn bó
以松柏的果实为食。形容超脱尘俗。元。戴善甫《玩江亭》第二折:「俺出家人闲来坐静,闷来游访,寻仙问道,餐松啖柏。」《孤本元明杂剧。破天阵。头折》:「俺奉道坐静,游方寻仙,餐松啖柏,玩水游山。」也作「餐松食柏」。
《國語辭典》:罗雀掘鼠(羅雀掘鼠)  拼音:luó què jué shǔ
唐朝睢阳城守将张巡、许远,因安禄山叛变,被围困粮绝,至网罗鸟雀、挖掘鼠类以充饥。典出《新唐书。卷一九二。忠义传。张巡传》。后形容财物缺乏时,用尽一切方法筹措款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