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613,分1775页显示 上一页 419 420 421 422 423 425 426 427 428 下一页
黎凤(字 乾兆 号 楚蒙 )
冯玘(字 良玉 号 醒庵居士 )
夏尚朴(字 敦夫 号 东岩 )
姚能(字 懋良 号 静山 )
姜桂(字 廷秀 号 文峰 )
屈群力(字 子仁 号 博翁 )
张文(字 经载 号 雅素子 )
张芹(字 文林 号 歉庵、歉斋 南京监察御史 )
曾大有(字 世亨 号 麟陂 )
梁敏(字 子聪 号 淡交 )
欧阳诰(字 赐之 号 饬庵 )
江潮(字 天信 号 钟石 )
沈暕(字 景明 号 东林野仙 )
湛若水(号 甘泉子、甘泉、默翁 字 元明、原明、民泽 世称 甘泉先生 文简、文庄 名 露 雨、若水 )
其它辞典(续上)
黄阅古(字 时准 号 景溪 )黎凤(字 乾兆 号 楚蒙 )
冯玘(字 良玉 号 醒庵居士 )
夏尚朴(字 敦夫 号 东岩 )
姚能(字 懋良 号 静山 )
姜桂(字 廷秀 号 文峰 )
屈群力(字 子仁 号 博翁 )
张文(字 经载 号 雅素子 )
张芹(字 文林 号 歉庵、歉斋 南京监察御史 )
曾大有(字 世亨 号 麟陂 )
梁敏(字 子聪 号 淡交 )
欧阳诰(字 赐之 号 饬庵 )
江潮(字 天信 号 钟石 )
沈暕(字 景明 号 东林野仙 )
湛若水(号 甘泉子、甘泉、默翁 字 元明、原明、民泽 世称 甘泉先生 文简、文庄 名 露 雨、若水 )
人物简介
全粤诗·卷一八五
黄阅古,东莞人。明孝宗弘治十五年(一五〇二)进士,累官至福建盐运使。事见张其淦《东莞诗录》卷一〇。维基
黄阅古(1465年—1527年),字时准,号景溪,广东广州府东莞县人,民籍,明朝官员。广东乡试第六十一名。弘治十五年(1502年)壬戌科进士。官户部湖广司主事。正德二年(1507年)升户部四川员外郎,除户部山西司郎中,时正西征,转输繁剧,奏章丛冗,黄阅古日夜殚精竭虑,废寝忘食。在户部十年,迁福建转运副使,镇守登台监每年掠夺商货至三千金,阅古悉数罢免,正德十五年(1520年)入觐,为太监指摘,遂致仕归。建家祠,创书院,结诗社,以诗赋自娱。
人物简介
明诗纪事·丁签·卷七
凤字乾兆,新喻人。弘治丙辰进士,官监察御史。维基
黎凤(1465年—1527年),字乾兆,号楚蒙,江西临江府新喻县人,民籍。江西乡试第四十九名举人。弘治九年(1496年)中式丙辰科三甲第六名进士。初授行人司行人,十四年十月实授河南道监察御史。正德初,以考察罢归。
人物简介
维基
冯玘,字良玉,号醒庵居士,中都怀远卫军籍,直隶常熟县人。应天府乡试第六十二名举人。成化十七年(1481年)中式辛丑科三甲第十一名进士。授河南泌阳县知县,以治行卓异,徵为山西道监察御史,奉命巡视荆州仓储。任巡城御史时,京师大雨,民屋毁坏无数,冯玘上疏言执政官员燮理失职,因而导致灾害发生,又论时政数事,疏入不报。出按贵州,都匀獠民反叛,冯玘主张派兵征剿。主事李文祥因上言得罪权贵,被贬戍兴隆卫。冯玘上疏为文祥辩解,得以召还。复出按浙江,秉持俭约,浙江人歌颂道:“食无肉,冯良玉”。浙江杭州前卫指挥佥事王楷诬蔑三个卖柴的百姓为盗贼,将其致死,被冯玘察知后弹劾,王楷也上疏弹劾冯玘向他索贿,案件上报后由巡按御史吴瀚审讯,王楷贪酷害民,逼死无辜,与妻子发边卫永远充军。不久冯玘升任福建按察司副使,后丁忧归。弘治十六年(1503年)十月服阕,复除原职,致仕归乡。正德改元,进阶亚中大夫从三品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广信府永丰人,字敦夫,号东岩。早年从娄谅学。正德初赴会试,见刘瑾乱政,不试而归。正德六年第进士。官南京礼部主事。嘉靖中官至南京太仆少卿。有《中庸说》、《东岩文集》。维基
夏尚朴(1466年—1538年),字敦夫,号东岩,江西广信府永丰县(今上饶市广丰区)人,明朝文人、政治人物。正德辛未进士,嘉靖年间累官南京太仆寺少卿。江西乡试第二十五名举人,正德六年(1511年)辛未科二甲第七十六名进士。历官南京礼部主事,出为广东惠州府知府,升山东按察司提学副使,官至南京太仆寺少卿。
人物简介
槜李诗系·卷十一
能,字懋良,号静山,海盐人,弘治间医士
人物简介
维基
姜桂(15世纪—16世纪),字廷秀,号文峰,湖广衡州府安仁县人。姜桂是苏州府知府姜志之孙,弘治五年(1492年)中举人,弘治十二年(1498年)成进士,获授邵武知县,转任工部主事、员外郎。期间刘瑾曾有事找他援助,他坚持正直,决志不答应,结果本来选任苏州知府而遭对方瑾改选柳州。在柳州知府任内,姜桂有廉明称誉,兴利革弊不贪求金钱,人们都感激他,后来刘瑾败亡,朝廷大臣互相推荐他,他却以老致仕,一时间获得敬重。
人物简介
全粤诗·卷二○六
屈群力,字子仁,号博翁。番禺人。明孝宗弘治间隐居不仕。少从陈献章游。晚筑来薰书院。与湛若水善。有司三举乡饮,皆以病辞。有《交翠轩集》。清温汝能《粤东诗海》卷一八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06 【介绍】: 明江西新喻人,字经载,号雅素子。弘治六年进士。授刑科给事中,改工科、兵科,进户科都给事中。上劝进新政五事,力诋内官外戚,被罚俸。寻卒官。维基
张文,字经载,江西临江府新喻县人。江西乡试第十八名。弘治六年(1493年)癸丑科进士。授刑科给事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66—1541 【介绍】: 明江西峡江人,字文林,号歉庵。弘治十五年进士。授福建推官。正德中召为南京御史,弹劾不避权贵。嘉靖初迁浙江海道副使,历浙江布政使。有《备遗录》。维基
张芹(1466年—1541年),字文林,号歉庵、歉斋,江西承宣布政使司临江府新淦县(今江西省新淦县)人,民籍。江西乡试第六十四名举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中式壬戌科会试第二十一名,三甲第一百四十六名进士。授福州府推官。正德年间,封为南京监察御史。宁夏平定后,大学士李东阳封官。张芹则批评李东阳身为大臣则没有功劳,疏上,东阳涕泣不能辩。武宗责芹沽名,停俸禄三个月。给事中窦明因言获罪下狱,张芹上疏营救。不久,出任徽州府知府。因避嫌宸濠叛乱事宜,改任杭州府知府。乱平,又回任徽州府知府。嘉靖元年(1522年)七月,升迁浙江海道副使,历任右参政、右布政使。六年九月因倭人争贡牵连而被罢官回乡。张芹对母侍奉甚佳,其持身节俭朴素,麻袍粗食地安度余生。嘉靖二十年卒,年七十六。
人物简介
维基
曾大有(1466年—1523年),字世亨,号麟陂,湖广黄州府麻城县人。弘治己酉举人,癸丑进士。弘治二年(1489年)己酉科湖广乡试第一名举人。弘治六年(1493年)癸丑科会试第五十三名,三甲一百二十名进士。授定远县知县,弘治十四年(1501年)十月实授四川道监察御史,寻以举荐致仕户部尚书周景、总督两广军务右都御史刘大夏出任吏部尚书,以不循制度,辄预铨衡,逮下锦衣卫狱,科道申救,赎杖还职。十五年(1502年)任河东巡盐御史,上疏组织人力从涑水河上游闻喜县开始整治河道,以保护下游盐池。正德元年(1506年)巡按南直隶苏松常镇等府,二年十月魏国公徐辅与无锡县民邹塾等及妙相院僧争田,徐辅贿赂刘瑾,派遣户部左侍郎王佐同大理寺右少卿王鼎等人勘查,遂兴大狱,大有等人被锦衣卫官校械系至京,送镇抚司鞫问,被革职除名。刘瑾败,正德五年(1510年)恢复官职,起用为山东兖州府知府。正德七年(1512年)九月升山西按察司副使、提督学校,丁忧归。服阕,十二年十月复除山东副使、整饬曹州兵备,正德十四年三月升四川布政司右参政,升江西按察使。嘉靖元年冬(1523年初),入觐,顺道回乡,见其子曾熄行事乖张,因此闷闷不乐,并因此得疾。嘉靖二年(1523年)三月卒,数日后,升江西左布政使之命下,闻者惜之。
人物简介
全粤诗·卷一八五
梁敏,字子聪,号淡交。东莞人。明孝宗弘治间输粟饷边,赐七品散官。民国张其淦《东莞诗录》卷一一有传。
人物简介
维基
欧阳诰(1466年—1548年),字赐之,号饬庵,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人,民籍。弘治二年己酉科江西乡试第三十一名举人。任应城教谕。弘治十五年(1502年)中式壬戌科二甲第二十四名进士。授南京工部屯田司主事,督税榷厂,寻丁内外艰。正德五年(1510年),起补南京吏部稽勋司主事,晋文选司郎中,十一年出知金华府。调官汉阳府知府。嘉靖三年(1524年),迁任山东都转运盐使,后罢归。家居二十馀年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66—1531 【介绍】: 明江西贵溪人,字天信,号钟石。弘治十二年进士。提学广东。知人善鉴,赏霍韬、金山之才。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抚山西,坐事革职归。维基
江潮(1466年—1531年),字天信,号钟石,江西贵溪县人。成化丙午科江西解元,弘治己未进士。嘉靖初官至山西巡抚,因捲入李福达案,革职回籍。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丙午科江西乡试第一名举人。弘治十二年(1499年)登己未科进士。任直隶寿州知州,嘉靖元年(1522年)由山东按察司副使升广东布政使司左布政。嘉靖四年(1525年)三月,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山西,提督三关军务。嘉靖六年(1527年),因李福达案下狱,后释归。
人物简介
维基
沈暕(1466年—?),字景明,号东林野仙,浙江处州府云和县人,民籍,进士出身。弘治五年(1492年)壬子科浙江乡试第八十二名,弘治十八年(1505年)登二甲第三十一名进士。授江西宁州知州,擢兵部员外郎,历武选司郎中,出为武昌府知府,升山东按察司副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66—1560 【介绍】: 明广东增城人,字元明,一字原明,号甘泉。少师事陈献章。弘治十八年进士,授编修。历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在翰林院时与王守仁同时讲学,主张“随处体认天理”,“知行并进”,反对“知先行后”,与阳明之说有所不同。后筑西樵讲舍讲学,学者称甘泉先生。卒谥文简。著有《心性图说》、《格物通》、《甘泉集》等。全粤诗·卷一九一
湛若水(一四六六—一五六〇),字元明,号甘泉。增城人。明孝宗弘治五年(一四九二)以书经魁东省,登孝宗弘治十八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历侍讲,迁南祭酒,进礼部侍郎。累迁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致仕,居天关讲学。卒年九十五。赠太子少保,谥文简。若水从陈献章游,潜心理学,一时学者称为甘泉先生。前后开讲席,来学者,每示以澄心见道设教,以随处体认天理为宗。从游至三千馀人。所著有《甘泉问辨》、《心性书》、《遵道录》、《樵语》、《古小学》、《四书测》、《五经测》等。诗文集有《甘泉集》。《明史》卷二八三、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二七四有传。湛若水诗,以明嘉靖十五年刊《甘泉先生文集内编》、《外编》,嘉靖刊、万历二十一年重修《甘泉先生续编大全》为底本,内编、外编、续编未收诗,以康熙二十年黄楷刊《湛甘泉先生文集》所收诗补全。泉翁大全集·序
吾师甘泉先生倡明斯学于时。四方学者各以其所●见先后编次,或自刻于其乡,以淑诸人。散漫不一,年久易亡。后有作者,其考弗究,不能不重贻无极之疑。垣奉上命,按兹岭南,与少汾冼子遍访同志,乃得十有九册,八十五卷,汇梓于朱明书院,谓之大全,以其全集诸子之所录也。而先生之学之全体,见于语默辞受、仕止久速之间者,亦在兹矣!亦在兹矣!夫道无多少,亦无小大,语默辞受,仕止久速,无先后,亦无彼此,而求之以其●也。何居?曰非以其道也,以言先生之学道者●●●●身也。非以其学也,以言观先生之者之以会●●●犹之天地然,观天者以春,观地者以冬,冬与春焉,尽之矣。然必合春、夏、秋、冬四时以为言者,见天地之全体,自元至贞,流行而不息也。观先生之用者,以语以受以仕以久,观先生之体者,以默以辞以止以速。四者观其一焉,尽之矣。然必合体用始终彼此以为言者,见先生之学之全体,自少至老,流行而不倚也。是故不观归鲁,则栖栖者佞矣;不观无言,则终日言者支矣;不观辞万钟,则后车数十乘者泰矣。归与不归、言与不言、辞与不辞,时也;一辞一受、一言一默、一归一出之间,阖辟交成者,中也。中即天理别名。自孔、孟、周、程、而后,知此懿者,鲜矣。先生崛起数千百载之后,痛斯道之失传,遂毅然以兴起为己任。虽其所得于白沙、阳明师友之间者,固有所自;至其潜心默会,洞见道体,以上接精一执中之传,则有非诸儒所及知者。故其学以理为至,以勿忘勿助,不著丝毫人力为功。止至善者,止此者也;格物者,格此者也;言行顺应者,言行乎此者也。至近而远,至博而约,即事而理存焉,即体而用在焉,体用而中见焉,即中而功夫不外是矣。是故观先生之问辩,与其欲无言欲无作文之类也,语语默默,全体之中焉见矣。观●●●从者数百,与其辞赙、辞有司之馈之类也,辞辞●●●。全体之中焉见矣。观先生之居樵,与其应召出,出而求归之类也,而其仕止久速,全体之中焉见矣。中无不在,观者或昧焉,故不得不集其全以示之。见其全焉,虽一言至道可也。若徒以文求之,斯末矣。先生所著,有古文小学、遵道录、白沙诗教、二礼经传测、春秋正传、古易经传测、学庸训测、圣学格物通,此则各为全书云。 皇明嘉靖十九年,季秋朔后二日,赐进士山东道监察御史,门人新安洪垣撰。泉翁大全文集·序
闻人子曰,书以纪言也,言以达意也。是故有德者必有言,德成则言不期文而自文矣。有刻甘泉先生文录于维扬者,间尝取而阅之,渊渊乎!至理之言也,道德显矣。而辑之者若漫而无纪也。有刻樵风于嘉禾者,沨沨乎!乐进之言也,情性顺矣,而辑之者若举而未备也。有刻两都风咏于吴门者,便便乎!时出之言也,感应通矣,而辑之者若偏而匪全也。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而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而后货财殖焉。先生之学,随处体认天理,片言单词,罔非斯道之发,固无俟于博求尽取。犹之为卷石勺水焉耳矣,学者窃睹一斑,未必不为坐井之见,固不可谓之非山与水,欲求见夫宝藏货财之兴殖,则眇焉无所于得。是故君子之志于闻道,每恨无以窥见其全,而陟崇涉深,若昧津麓。诠窃忧之,乃命郡博士高子简、乡进士沈子珠,博采精较,汇类编摹,去分部之烦,合诗文之粹,定为内外两编。会同统异,若网在纲;以帙叙年,如鱼在贯。先生身体力行之实,立言垂训之意,灿然明白。诠举而伏读之,乃知古今圣愚,本同一性,随处体认天理之外,真无馀学。内编所载,说理为详,而子臣弟友之道无不尽;外编所载,纪事为悉,而鸟兽草木之类无不该。大之则有以尽天地之变化,小之则有以穷万物之幽微。远不御,近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登太山而小天下,观于海者难为水。集诗文之大成,阐德礼之精蕴,夫岂卷石勺水而已哉!读之馀月,肉味俱忘,犹惧所传之不广也,仍命江都学火生增刻梓,寘诸新泉精舍,俾来学者咸得有所宗云。 时嘉靖十有五年,春正月上元辛未。明诗纪事·丁签·卷十三
若水字元明,增城人。弘治乙丑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侍读、南祭酒,擢礼部侍郎、进尚书,改兵部。谥文庄。有《甘泉集》三十二卷。 田按:甘泉诗莫名共体,似道家演诀而非诀,似禅家说偈而非偈、盖参合宋击壤、明定山诸派而成者也、若「北风吹湖船,帆挂南岳树」,「桃李默不言,流莺语春风」,「渼陂名胜在,不欠杜陵诗」、「夜瓮分江水,春茶煮楚云」、何尝不清脆,但集中不可多得耳。维基
湛若水(1466年11月20日—1560年5月16日),初名露,字民泽,避祖讳更名为雨,后又更名为若水。字元明,号甘泉,学者称甘泉先生,晚号默翁,广东增城人,祖籍江浙莆田(今福建),明朝理学家。进士出身。生于成化二年十月十三日(1466年11月20日)。弘治五年(1492年)中广东乡试举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登乙丑科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擢编修。当时王守仁在吏部讲学,湛若水、吕楠与其相唱和。不久,奉命出使安南。正德年间,母亲逝世,丁内艰归乡,为其守墓三年。守丧结束后卜居西樵山讲学,来此求学的书生,湛若水会先要求其学习礼仪,而后才能入席听讲,兴起者甚众。嘉靖初年入朝,升翰林院侍读,不久升南京国子监祭酒、礼部侍郎,官至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后致仕归乡。嘉靖三十九年四月廿二日(1560年5月16日)逝世于番禺的禺山精舍,享耆寿九十四岁,后归葬故乡增城天蚕岭。追赠太子少保,谥文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