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常温层(常温层)  拼音:cháng wēn céng
中纬度地区十五至二十公尺深,全年温度变化不显著的地层。常温层以下的温度,随深度而增高。
《国语辞典》:犀鸟(犀鸟)  拼音:xī niǎo
动物名。犀鸟科。体长约一公尺半,喙长,上有隆起物,可雕刻成饰品。羽毛黑色或棕色,间杂黄、白斑点,眼睫毛硬而黑,脚短有力。夜晚常群集于高树上,发出嘈杂的声音。生活于热带森林中,以果实和昆虫为生。
《国语辞典》:蕈树(蕈树)  拼音:xùn shù
植物名。金缕梅科蕈树属,常绿乔木,高可达二十公尺。叶倒卵形,锯齿缘。雄穗状花序排成圆锥状,雄花花被不存,雌花序头状,萼齿小,突出。蒴果组成圆球状果序。材质良好,可供造船及建筑用。
《国语辞典》:星鲨(星鲨)  拼音:xīng shā
动物名。鱼纲皱唇鲨科。体长约在一公尺以内,灰黑色,带有白斑。牙细而多,铺石状排列。栖息于近海,食甲壳类和贝类。肉质鲜美,可供食用。
《国语辞典》:八仙山  拼音:bā xiān shān
山名。位于中部,是雪山山脉一支,海拔二四四八公尺。山区都是茂密的原始林,曾设八仙山林场负责采伐,后并到大甲林区。
《国语辞典》:英寻(英寻)  拼音:yīng xún
量词。英制计算水深的单位。一英寻等于一点八二八公尺。
《国语辞典》:雁皮  拼音:yàn pí
植物名。瑞香科雁皮属,落叶灌木。高约二公尺馀,全株有绢状绒毛。叶互生,卵形,夏日枝头开花,略呈头状集生,萼筒四浅裂,黄白色,裂片卵形。茎内皮纤维,可做为制纸的原料。原产日本。
《国语辞典》:海底山  拼音:hǎi dǐ shān
海洋盆地中的突起山丘。高度约在一千公尺以上,其顶端平坦者称为「海桌山」;若突出海面,则形成岛屿。也称为「海丘」。
《国语辞典》:含沙量  拼音:hán shā liàng
水流中单位面积所含泥沙的重量。以每立方公尺含有若干公斤或克的泥沙来计算。
《国语辞典》:胡枝子  拼音:hú zhī zǐ
植物名。豆科胡枝子属,落叶亚灌木。茎高约一点五公尺;叶具长柄,三出复叶,小叶长椭圆形或阔椭圆形。总状花序腋生,其长远超逾叶部,苞片卵形或圆形,花冠蝶形,红紫色。荚果近圆形,略生毛茸。种实可煮食。原产中国大陆、韩国、日本。
《国语辞典》:核半径(核半径)  拼音:hé bàn jìng
原子核的半径。约为十的负十五次方公尺。
《国语辞典》:大尖山  拼音:dà jiān shān
山名。位于屏东县垦丁国家公园,海拔三百一十八公尺。其形成乃因岩性较四周的泥岩坚硬,故风化较慢,因而突出于地面。又因其形状似一尖锐的剑锋,故称为「大尖山」。也称为「大尖石山」。
《国语辞典》:大麻竹  拼音:dà má zhú
植物名。禾本科麻竹属。秆高二十至五十公尺,径二十至三十公分。叶五至十五枚一簇,长椭圆状披针形,最长可达四十五公分。产中国大陆云南、中南半岛至马来群岛、印度等地。也称为「龙竹」、「巨竹」。
《国语辞典》:骡鲛(骡鲛)  拼音:luó jiāo
动物名。软骨鱼纲驼鲛科。体形细长,约二公尺,口位于头部前端,为原始的深海性鲨鱼。分布于挪威至非洲西部的大西洋深海中。
《国语辞典》:鬣蜥  拼音:liè xī
动物名。爬虫纲有鳞目。体长约二公尺,呈草绿色,有鳞片,背部有一列直立的鬣毛。栖息于森林间,以昆虫为食。产于中南美洲的热带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