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石洪在乌公府

相关人物
石洪
 
乌重胤


《新唐书》卷一百七十一〈乌重胤列传〉~587~
乌重胤字保君,河东将承玼子也。少为潞牙将,兼左司马。节度使卢从史奉诏讨王承宗,阴与贼连。吐突承璀将图之,以告重胤,乃缚从史,帐下士持兵合欢,重胤叱曰:「天子有命,从者赏,违者斩!」士敛手还部无敢动。宪宗嘉其功,擢河阳节度使,封张掖郡公。帝讨淮蔡,诏重胤以兵压贼境,割汝州隶其军,与李光颜相掎角。大小百馀战,凡三年,贼平,再迁检校司空,进邠国公。徙横海军,建言:「河朔能拒朝命者,盖刺史失权,镇将领军能作威福也。使刺史得职,大帅虽有禄山、思明之奸,能据一州为叛哉?臣所管三州,辄还刺史职,各主其兵。」因请废景州。法制脩立,时以为宜。讨王廷凑也,出屯深州,方朝廷号令乖迕,贼寖不制,重胤久不敢进。穆宗以为观望,诏杜叔良代之,以重胤为太子太保。长庆末,以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召至京师,改节天平军。文宗初,真拜司徒。李同捷请袭父位,帝方务静安,授同捷兖海,以重胤耆将,兼节度沧景,以齐州隶军。未几卒,年六十七,赠太尉,谥懿穆。重胤出行伍,善抚士,与下同甘苦。蔡将李端降重胤,蔡人执其妻杀之,妻呼曰:「善事乌仆射!」得士心大抵如此。待官属有礼,当时有名士如温造、石洪皆在幕府。既殁,士二十馀人刲股以祭。
《國語辭典》:公府  拼音:gōng fǔ
1.君府。《左传。昭公四年》:「书在公府而弗以,是废三官也。」
2.三公的官府。《后汉书。卷三○下。郎顗传》:「公府门巷,宾客填集,送去迎来,财货无已。」
《漢語大詞典》:公衙
亦作“ 公牙 ”。 封建时代的衙门。旧唐书·舆服志:“京文官五品已上,六品已下,七品清官,每日入朝,常服絝褶,诸州县长官在公衙,亦准此。”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公牙:“近代通谓府廷为公衙,公衙即古之公朝也,字本作‘牙’……或云:‘公门外刻木为牙,立子门侧,以象兽牙。军将之行,置牙竿首,悬旗于上。’其义一也。”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近代通谓府庭为公衙,即古之公朝也,字本作‘牙’。曰:‘祈父,予王之爪牙。’祈父,司马掌武备,象猛兽以爪牙为卫,故军前大旗谓牙旗……是军中听号令,必至牙旗之下,称与府朝无异。近俗尚武,是以通呼公府为公牙,府门为牙门,字称讹变,转而为衙。” 元 施惠《幽闺记·图形追捕》:“讼简公衙静,民安士庶称。”
分類:封建衙门
《分类字锦》:避公府辟
后汉书钟皓传皓少以笃行称公府连辟为二兄未仕避隐密山
分类:兄弟
《漢語大詞典》:连辟公府不就
连:屡次。辟:征召。这个意思现已不用。公府:三公的官署,东汉以太尉(军事)、司徒(政事)、司空(工程)为三公。就:上任。“连辟公府”即连辟于公府”的意思,“于”表“被”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后汉书·张衡传》
《國語辭典》:大府  拼音:dà fǔ
1.职官名:(1)周代掌管财库的人。(2)明清时指督抚。
2.高官。《史记。卷一二二。酷吏传。郅都传》:「居岁馀,郡中不拾遗,旁十馀郡守畏都如大府。」
3.朝廷的府库。宋。无名氏《李师师外传》:「又赐李姥大府钱万缗,计前后赐金银钱、缯帛、器用、食物等,不下十万。」
《漢語大詞典》:九府
(1). 周 代掌管财币的机构。后泛指国库。史记·货殖列传:“其后 齐 中衰, 管子 修之,设轻重九府。” 张守节 正义:“ 周 有大府、玉府、内府、外府、泉府、天府、职内、职金、职币,皆掌财币之官,故云九府也。”陈书·周迪传:“擅歛征赋,罕归九府。” 白蕉 《袁世凯与中华民国》:“四民輟业,满目疮痍,六师暴露,九府匱竭。”
(2).指各方的宝藏和特产。尔雅·释地:“九府:东方之美者,有 医无閭 之珣玗琪焉;东南之美者,有 会稽 之竹箭焉;南方之美者,有 梁山 之犀象焉;西南之美者,有 华山 之金石焉;西方之美者,有 霍山 之多珠玉焉;西北之美者,有 崑崙 虚之璆琳琅玕焉;北方之美者,有 幽都 之筋角焉;东北之美者,有 斥山 之文皮焉;中有 岱岳 与其五穀鱼盐生焉。” 邢昺 疏:“府,聚也,财物之所聚也。言此八方及中皆美物之所聚,故题云《九府》也。”
(3). 南齐 设置的九个官署,犹 汉 之九寺。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三年:“於是郡县及六署、九府常行职事。” 胡三省 注:“九府:太常、光禄勋、卫尉、廷尉、大司农、少府、将作大匠、太僕、大鸿臚九卿府也。”
(4).犹言脏腑。 前蜀 杜光庭 《皇后本命醮词》:“医方所诊,臟气未调,荣卫未和,正气衰薄,六脉未復,九府犹虚。”
《國語辭典》:纲纪(綱紀)  拼音:gāng jì
1.国家社会的秩序与规律。《汉书。卷二二。礼乐志》:「夫立君臣,等上下,使纲纪有序,……人之所设也。」《三国志。卷一九。魏书。陈思王植传》:「国之纲纪,本无禁固诸国通问之诏也。」
2.治理。《诗经。大雅。棫朴》:「勉勉我王,纲纪四方。」
3.职官名。掌理文书事务的主簿。《文选。傅亮。为宋公修张良庙教》:「纲纪,夫盛德不泯,义存祀典。」
4.管家仆。
《國語辭典》:录事(錄事)  拼音:lù shì
1.职官名。旧时各官署缮写文件的官员。
2.唐代科举考试,同年及第者聚会,便请一人为录事,主持宴席间的应酬事务。最初由状元担任,后多改以妓女充任。
《國語辭典》:奏记(奏記)  拼音:zòu jì
1.古代臣子向君王奏呈的文书。《汉书。卷八三。朱博传》:「文学儒吏,时有奏记称说云云。」
2.掌管奏记的官吏。《新唐书。卷四九。百官志四下》:「节度使封郡王,则有奏记一人。」
《漢語大詞典》:司录
官名。 晋 时置录事参军,为公府官,非州郡职,掌总录众曹文簿,举弹善恶。 北周 称司录参军,属相府;同时州之刺史有军而开府者亦置之。 唐 开元 初改为京尹属官,掌府事。参阅通典·职官十五、 王仲荦 《北周六典》卷十。
《漢語大詞典》:兵曹
(1).古代管兵事等的官员。 汉 代为公府、司隶的属官。 唐 代为府、州设立的“六曹”(或“六司”)之一,在府称“兵曹参军”,在州称“司兵参军”。后世或沿用此称。 唐 韩愈 《赠张童子序》:“又二年,益通二经,有司復上其事,繇是拜卫兵曹之命。” 宋 高承 事物纪原·抚字长民·兵曹:“ 汉 公府掾史有兵曹,主兵事。司隶属官有兵曹从事史,郡国为使。 北齐 同诸曹为参军。今又独置於 开封府 也。”
(2).古代军中掌管作战部署的机构。 三国 魏 曹操 《步战令》:“诸部曲者,各自安部陈兵疏数,兵曹举白。”
(3).指兵部。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抚兵》:“俺待要飞檄 金陵 ,告兵曹转达车驾,许咱们迁镇移家。”
《漢語大詞典》:府朝
(1).官署;王府。 晋 卢谌 《与司空刘琨书》:“事与愿违,当忝外役,遂去左右,收迹府朝。”晋书·刘琨传:“ 琨 翦除荆棘,收葬枯骸,造府朝,建市狱。”旧唐书·房玄龄传:“ 太宗 尝至 隐太子 所,食,中毒而归,府中震骇,计无所出。 玄龄 因谓 长孙无忌 曰:‘……大乱必兴,非直祸及府朝,正恐倾危社稷。’”
(2).指公府的厅堂。资治通鉴·汉桓帝延熹四年“山谷鄙生,未尝识郡朝” 元 胡三省 注:“郡听事曰郡朝,公府听事曰府朝。”
《漢語大詞典》:直兵
(1).指矛属兵器。墨子·鲁问:“斧鉞鉤要,直兵当心。”吕氏春秋·知分:“ 崔杼 不説,直兵造胷,句兵鉤颈,谓 晏子 曰:‘子变子言,则 齐国 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则今是矣。’” 高诱 注:“直矛也。”《韩诗外传》卷二:“直兵将推之,曲兵将鉤之,吾愿子之图之也。”
(2).官名。旧时王公府里的属官。资治通鉴·陈文帝天嘉元年:“ 頊 ( 安成王 )以帝弟之重,势倾朝野。直兵 鲍僧叡 ,恃 頊 势为不法,御史中丞 徐陵 为奏弹之。” 胡三省 注:“自 秦 以来,王公府皆有直兵。”参见“ 中兵 ”、“ 中直兵 ”。
《漢語大詞典》:府命
公府辟命。借指公府委任的属官。《旧唐书·薛登传》:“府命虽高,异 叔度 勤勤之让;黄门已贵,无 秦嘉 耿耿之辞。”
《國語辭典》:聘请(聘請)  拼音:pìn qǐng
延聘敦请。《后汉书。卷一三。隗嚣传》:「嚣既立,遣使聘请平陵人方望,以为军师。」《文明小史》第四一回:「一切盖造房子、聘请教习之事,无不竭尽心力。」
《漢語大詞典》:中记室(中記室)
古官名。 南北朝 时,公府及藩王设有中记室,专管表章书记工作。陈书·高祖纪上:“遣中记室参军 江元礼 以事表 江陵 。”资治通鉴·陈临海王光大元年:“ 頊 将出,中记室 毛喜 驰入见 頊 。” 胡三省 注:“《五代志》:‘ 梁 制,藩王国及庶姓有持节,府有中録事、中记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