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3391,分2227页显示  上一页  247  248  249  250  251  253  254  255  256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林披(茂则、茂彦 师道、九牧林家 别称 林丕 )
臧希让( 鲁国公 )
僧慧忠( 大證、大證禅师 冉 )
僧智藏( 大觉禅师、大觉 )
杜佑(君卿 安简 岐国公 )
杜冕( 郑国公 )
王武俊(元英 维川郡王 忠烈 )
苏涣(白蹠 行第 大 )
释圆脩( 鸟窠禅师 )
章敬皇太后( 章敬皇后 )
浑瑊(日进 咸宁郡王 忠武 )
罗珦(别称 罗晌、罗炯 襄阳县男 夷 )
赵憬(退翁 贞宪 )
元载(公辅 行第 荒、成 许昌县子 )
周鼎( 蔡国公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泉州莆田人,字茂彦。读书强记,以明经擢第。临汀多山鬼淫祠,民厌苦之,撰《无鬼论》。刺史樊晃奏署临汀令,以治行迁别驾。李栖筠荐授太子詹事。子九人俱官刺史,号九牧林家。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34?—? 一作林丕。字茂彦,一字茂则,号师道,泉州莆田(今福建莆田)人。玄宗天宝十二载(753,一作十一载)20岁以明经登第。除临汀郡曹掾。刺史樊晃荐其署临汀令。代宗初,授临汀别驾,知州事。卒年不详。事迹散见《新唐书·林蕴传》、《永乐大典》卷七八九三引《临汀志》、《登科记考》卷九。《全唐诗》存诗1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4 【介绍】: 唐时高密东莞人。臧怀恪子。肃宗上元二年,为邠宁节度使。三年,迁山南西道节度使。代宗永泰元年,以太子詹事,兼集贤院待诏。大历四年,拜渭北节度使。封鲁国公。卒于镇。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越之诸暨冉氏子也。其出家行道之自。史不详载。始居均之武当山。开元中。邓州刺史前中书侍郎王琚。太常少卿赵颐贞。见忠于白崖山党子谷。问答之顷。深有證入。于是归以闻于上。即遣中使孙朝进。奉诏迎至。待以师礼。初居千福寺西禅院。及代宗临御。迁光宅寺。十有六年。随机说法。时有西天大耳三藏。自谓得它心通。上令忠与相见。三藏礼拜。立忠之右。忠问曰。汝得它心通。且道老僧即今心在什么处。藏云在西川看竞渡。忠再问。藏云。在天津桥看弄猢狲。三问藏罔措。忠咄云。者野狐精。他心通在什么处。一日唤侍者。侍者应诺。如是三唤。皆诺。忠云将谓吾孤负汝。却是汝孤负吾。南泉到参。忠问什么处来。答云江西。忠云还将得马师真来否。答云。只者是。忠云。背后底。泉无语。忠示众云。禅宗学者。应遵一乘佛语。了义契自心源。不了义者。互不相许。如狮子身虫。夫为人师者。若涉名利。别开异端。则自他何益。如世大匠。斤斧不伤其手。香象所负。非驴所堪。肃宗问师。得何法。忠云。檀越见空中一片云么。帝云见。忠云。钉钉著。悬挂著。又问。如何是十身调御。忠起立云。会么。云不会。忠云。与老僧过净瓶来。又问。如何是无诤三昧。忠云。檀越蹋毗卢顶上行。云此意如何。忠云莫认自己清净法身。鱼军容问师。于十二时中如何进脩。忠摩童子顶云。惺惺直须惺惺。历历直须历历。已后莫受人谩。忠与子璘供奉论义。既升座。供奉云。请师立义。忠云立义竟。奉云。是什么义。忠云。果然难破。便下座。耽源问。百年后有人问极则事。作么生。忠云幸自可怜生。须要个护身符子作么。忠化缘将毕。辞代宗。代宗云。师灭度后。弟子将何所记。忠云。请檀越造取一所无缝塔。云就师借取塔样。忠良久云。会么。云不会。忠云。贫道去后。有侍者应真。却知此事。大历十年十二月九日。右胁卧而寂。塔灵龛于党子谷。谥大證。代宗后诏应真。举无缝塔话问之。真良久云会么。云不会。真述偈云。湘之南潭之北。中有黄金充一国。无影树下合同船。琉璃殿上无知识。湘潭者指耽源之地言也。
宋高僧传·卷第九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慧忠。俗姓冉氏。越州诸暨人也。孰辨甲子。或谓期颐之年。肌肤冰雪神宇峻爽。少而好学法受双峰。默默全真心承一印。行无住相历试名山。五岭罗浮四明天目。白崖倚帝紫阁摩穹。或松下安居于九旬。或𭖳空息虑于三昧。既悬明月之戒。亦净琉璃之心。已度禅定之门。不起无生之见。嶷若苏庐八风莫能动。清如净鉴万象何所隐。可止也我则武当千峰狎于麋鹿。可行也我则虎溪一径。分卫人间。薄游吴楚。以至于顺阳川焉。卜居党子之林泉。四十馀祀。深入法王之圣定。八万广门道声洋乎力量充矣。开元年中刺史前中书侍郎开国公王琚司马太常少卿赵颐贞。信潭以清闻风而悦。税驾扣寂杳然虚空。礼足散金银之华。不异弥伽长者。执手见微尘之佛。等毗目仙人。上奏玄宗徵居香刹。则龙兴寺也。由是罢相节使王公大人罔不膜拜顺风从而问道。忠博达诂训广穷经律。降魔制外孰之与京不可以威畏。不可以利动。暾日而食对月澄心。清风飞霜。劲节凌竹。辞检理诣折彼慢幢。论顿也不留朕迹。语渐也返常合道。得之于心。伊兰作栴檀之树。失之于指。甘露乃蒺藜之园。妙不可传花多果少。世有执砾水中。若获琉璃之宝。掬泡瓶内。谓得摩尼之珠。忠所以诃之止之不能已矣。故有超毗卢之说。令其不著佛求越法身之谈。俾夫无染正性。岂毗卢之可越。而法身之可超哉是以虚空之心合虚空之理纤妄若云翳。宗通如日月朝郎结驷而至安。禅不动受其顶谒俨如也。盖所谓昔人不迎七步以福于万乘之君。岂止百寮而已哉。肃宗皇帝载定区夏闻其德高。以上元二年正月十六日。敕内给事孙朝进驿骑迎请。其手诏曰。皇帝信问。朕闻调御上乘以安中土。利他大士共济群生。师以法鉴高悬一音演说。藏开秘密境入圆明。大悲不惓于津梁。至善必明于兼济。尊雄付嘱实在朕躬。思与道安宣扬妙用。广滋福润以及大千。传罔象之玄珠。拔沈迷之毒箭。良缘斯在勿以为劳。杖锡而来京师非远。斋心已久副朕虚怀。春寒师得平安好。遣书指不多及。忠常以道无不在华野莫殊。遂高步入宫引登正殿。霜杖初下日照龙衣。天香以焚风飘羽盖。时忠骧首接武神仪肃若。天子钦之待以师礼。奏理人治国之要。畅唐尧虞舜之风。帝闻竦然膝之前席。九龙洒莲华之水。万乘饮醍醐之味。从是肩舁上殿坐而论道。不拘彝典也。寻令骠骑朱光辉宣旨住千福寺。相国崔涣从而问津。理契于心谈之朝野。识真之士往往造焉。洎夫宝应临御。以孝理国匪移前眷。划开万里之天。若见三江之月。又敕内侍袁守宏迎近阙下光宅寺安置。香饭云来紫衣天降。虽使臣拥禅门而不进御府列玉帛而盈庭。了之如泡观之若梦。澹然闲任自乐天倪。亦可罗浮不归方名宴坐双峰长往始契无生者哉。成圣元胎于是乎在。固所以万行齐发。千门不累于心矣则兜率之鼓无形乃声。修罗之琴不抚而韵。香传天主花雨空王。见之于忠矣。常以思大师有言。若欲得道衡岳武当。因奏武当山请置太一延昌寺。白崖山党子谷置香严长寿寺。各请藏经一本度僧护持二圣御影镇彼武当。王言惟允有司承式。猴一雁塔虽未饰于中峰。茅栋柴扉便以名于梵宇。睿札题额鸾回鹊飞。山川光煌黑白抃跃。想金殿之可期。睹瑶台之非远。至大历八年又奏度天下名山僧。中取明经律禅法者。添满三七人。道门因之羽服缁裳罔不庆怿。数盈万计用福九重也。忠往在南阳陷于贼境。固请回避皆不允之。临白刃而辞色无挠。据青云而安坐不屈。魁帅观其禅德淡若风韵高逸。投剑罗拜请师事焉。于时避寇遇寇者众矣。无何群盗又至。乃曰。未可以踵前也遂杖锡发趾沿江而去。有敩其先踪坚住不避者。尽被诛戮。则知云物气象有如先觉。存而不论道何深也。金籍曰。般若无知而无不知。斯之谓欤。内德既充外应弥广。自藏珍宝人莫之窥。于戏论龙奋迅而鞠多不知。忉利雨华而明彻莫识。前贤厌世正眼随灭。不亦悲夫。忽疾将亟。国医罔效。自知去辰。众问后事。乃曰。佛有明教依而行之则无累矣。吾何言哉。粤十年十二月九日子时右胁累足泊然长往。所司闻奏皇情悯焉。中使临吊赙赠甚厚。敕谥号曰大證禅师。有诏归葬于党子之香严寺。循其本也。威仪手力所在支给具饰终之礼哀恸梵场也。敕常修功德使检校殿中监兴唐寺沙门大济。早接道论豁如披云虽非门人哀逾法嗣。凡有敷奏圣皆允焉。在家弟子开府孙知古并弟内常侍朝进居士景超昆季等。僧弟子千福寺志诚光宅寺智德香严寺主道密等。凡数万人。痛石室之末筹。悲云峰之耸塔晨钟徒击于高殿。夕梵空奏于前山哲人云亡畴将仿仰。译经沙门飞锡为碑纪德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唐肃宗问慧忠禅师。如何是十身调御。师乃起立曰。会么。曰不会。师曰。与老僧过净瓶来。帝又问曰。如何是无诤三昧。师曰。檀越蹋毗卢顶上行。帝曰。此意如何。师曰。莫认自己清净法身。帝又问。师都不视之。曰朕是大唐天子。师何以殊不顾视。师曰。还见虚空么。帝曰见。师曰。他还眨目视陛下否。后涅槃时至。乃辞代宗。代宗曰。师灭度后。将何所记。师曰。造取一无缝塔。帝曰。就师取塔样。师曰。贫道去后。有侍者应真。却知此事。乞诏问之。师迁化后。帝诏问应真。真述偈曰。湘之南潭之北。中有黄金充一国。无影树下合同船。琉璃殿上无知识。应真后住耽源山。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5—814 【介绍】: 唐僧。虔州人,俗姓廖。事马祖于临川。卒谥大觉禅师。谏议大夫韦绶曾辑藏之言行,编入《图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姓廖氏。虔化人。生有奇表。识者知其为伟器。八岁即从师薙染。及大寂移居龚公山。往依之。且为大寂。奉书于忠国师。国师问。汝师说什么法。藏从东过西立。国师云。只者个。更有。藏从西过东立。国师云。者个是马师底。仁者底作么生。藏云。早个呈似了也。又奉书于径山。属大寂受连率路嗣恭。延居府治。而授藏以衲袈裟。使众请益。僧问大寂。离四句绝百非。请师直指。寂云。汝去问取智藏。僧问藏。藏云。汝去问取海兄。僧问海。海云。我到者里却不会。僧举似寂。寂云。藏头白海头黑。藏住西堂后。有俗士问。天堂地狱是有否。佛法僧宝是有否。藏皆以有答之。士云。和尚错了也。藏云。汝曾见何等尊宿来。士云曾见径山。藏云。径山向汝道什么。士云。道一切总无。藏云汝有妻子否。士云有。藏云径山有妻否。士云无。藏云径山和尚道无则得。士礼谢。时相国齐公映。亚相李公兼尚书李公翔中郎裴公通皆礼敬。元和九年四月八日终。春秋八十。夏腊五十五。建塔葬全身。长庆初。追谥大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5—812 【介绍】: 唐京兆万年人,字君卿。杜希望子。嗜字,该涉古今,学以富国安民之术为宗。初以父荫补济南参军,累擢度支兼和籴使。时方军兴,馈运之务,悉委于佑。迁户部侍郎、判度支。德宗建中初,赋无所出,佑上议,以为救弊莫若省用,省用则省官。为卢杞所恶,出为苏州刺史,不行,改饶州。历迁岭南、淮南节度使。贞元十九年,拜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二十一年,王叔文革新政治,佑兼度支及诸道盐铁转运使,叔文自为副使。及叔文败,佑亦解除使职。德宗、顺宗卒,两摄冢宰。累进司徒,以太子太保致仕。卒谥安简。撰有《通典》。
全唐文·卷四百七十七
佑字君卿。京兆万年人。贞元三年累拜尚书左丞。转刑部尚书。十九年拜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元和元年册拜司徒。封岐国公。七年薨。年七十八。赠太傅。谥安简。
杜冕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京兆杜陵人。代宗永泰元年,官特进,试太常卿、兼御史中丞。历官鄜州刺史、鄜坊防御使,封郑国公。吐蕃入寇,冕屯坊州。周智光破吐蕃,逐至鄜州。智光素与冕不协,遂坑冕家属八十一人。朝廷命冕使梁州以避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5—801 【介绍】: 唐时契丹怒皆部落人,字元英。善骑射,初隶李宝臣帐下为裨将,因说宝臣率五州归国,奏兼御史中丞,封维川郡王。德宗擢授检校秘书监兼御史大夫、恒冀观察史,因不得节度,遂谋叛,屡败官军,自称王,国号赵。后李抱真使客说之,乃去伪号,诏拜检校工部尚书,恒、冀、深、赵节度使,琅邪郡王。终检校太尉兼中书令,帝宠之甚厚。卒谥忠烈。
全唐文·卷四百五十六
武俊字元英。本出契丹怒皆部。年十五。隶李宝臣帐下为裨将。劝宝臣以恒定等五州归朝廷。封维川郡王兼御史中丞。德宗朝。以讨李维岳功授检校秘书监兼御史大夫恒冀观察使。既而与朱滔谋叛。自立为赵王。李抱真遣客贾林说之。使归命。乃黜伪号。诏拜检校工部尚书恒冀深赵节度使。又加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幽州卢龙节度使琅邪郡王。与李抱真大破朱滔军于贝州。上还幽州卢龙节度。诏以恒州为大都督府。即授武俊长史。赐德棣二州。俄进检校太尉兼中书令。贞元十七年卒。年六十七。赠太师。谥曰忠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5 【介绍】: 唐人。少喜剽盗,善用白弩,巴中号为白蹠。后折节向学,及进士第。累迁侍御史。湖南观察使崔瓘辟为从事。瓘遇害,涣走交广,与哥舒晃反,兵败被杀。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5 排行大,蜀人,少年时往来剽盗,善放白弩,巴蜀商人称之为“白蹠”。后折节读书,代宗广德二年(764),进士及第,累迁至监察御史。大历四年(769),湖南观察使崔瓘召为从事。五年,崔被杀,涣南奔广州,依广帅李勉。八年,岭南部将哥舒晃据广州反,苏涣为谋主。十年,路嗣恭率军破广州,斩晃、涣。生平散见《中兴间气集》、《新唐书·艺文志四》之《苏涣诗》注、权德舆《赠太子太保伊公(慎)神道碑铭》、《唐诗纪事》卷二六、《唐才子传》卷三。大历四年,杜甫漂泊至潭州,涣与之交游。杜甫称其“才力素壮,词句动人”,赞其诗“突过黄初诗”、“殷殷留金石声”(《苏大侍御访江浦赋八韵纪异》)。高仲武选其诗三首入《中兴间气集》,评曰:“长于讽刺,亦有陈拾遗一鳞半甲。”有诗1卷,已佚。《全唐诗》存诗4首。
唐诗汇评
苏涣(?-775),里贯未详。少喜剽盗,善用白弩,巴蜀商人号为“白蹠”,以比盗蹠。后折节读书。广德二年登进士第。大历四年,以侍御佐崔瓘湖南幕,与杜甫交游,甫赞其诗作“突过黄初”。次年,减玠杀崔瓘,据潭州,涣亡走岭南。哥舒晃杀广州刺史吕崇贲反,涣为之谋主。晃败,死之。有《苏涣诗》一卷,已佚。《全唐诗》存诗三首。

作品评论

杜甫《苏大侍御访江浦赋八韵纪异》
苏大侍御涣,静者也,旅于江侧,不交州府之客,人事都绝久矣。肩舆江浦,忽访老夫舟楫,已而茶酒内,余请诵近诗。肯吟数首,才力素壮,辞句动人。接对明日,忆其浦思雷出,书箧儿杖之外,殷殷留金石声。赋八韵记异,亦见老夫倾倒于苏至矣。诗云:“庞公不浪出,苏氏今有之。再闻诵新作,突过黄初时。乾坤几反复,扬马宜同时。今晨清镜中,胜食斋房芝……”
中兴间气集
涣本不平者,善放白弩,巴中号曰“白蹠”,賨人患之,以比盗蹠。后自知非,变节从学。乡赋擢第,累迁至御史……二年中作《变律》诗九首,上广州李帅。其文意长于讽刺,亦有陈拾遗一鳞半甲,故善之。
兰丛诗话
杜所称赏之苏涣,据《唐书》有为“白蹠”者,不知即此人否?其诗有古律二十余首,不知即杜所称“殷殷几席者”否?其事其人皆不足以深究,其诗非古非律,不知何所据而创之。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闽之潘氏子。蚤年祝发。即纳戒于嵩阳会善寺研穷经论。俄礼大智海禅师于百丈山。遂明心要。居无何。浮杯抵吴越。入秦望山。见松有盘屈可坐者。因跏趺其上。风雨霜露无所避。虽鹊巢其旁相安也。如是阅四十寒暑。世谓鸟窠和尚云。每郡太守至。闻其名。计不可以屈致。必躬造其下见之。元和初裴公常棣尤加敬爱。始治庵其地。请为众说法。且造招贤伽蓝。以待燕息。太和七年。癸丑岁九月二十二日。凝然归寂。寿九十九。腊八十。葬之石甑山下。南岳沙门惟贞铭其塔。
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圆脩。姓潘氏。福州闽人也。生而岐嶷长而俊迈。忽思拔俗寻事名师。剔发变衣。年满于嵩阳会善寺纳戒。既而仪表容与日新厥德。研穷经论。俄约观方。遇百丈山海禅师根教相符遂明心要。持杯振锡而抵于杭。见秦望山峻极之势有长松枝繁结盖。遂栖止于松巅。时感鹊复巢于横枝。物我都忘。羽族驯狎。由兹不下近四十秋。每一太守到任。则就瞻仰。号鸟窠禅师焉。洎元和初邦伯裴常棣酷重其道。请下结庵者至于三四。或为参请者说法。裴侯命八属宰官同力造伽蓝。移废额曰招贤。以居之。太和七年癸丑岁九月二十二日端坐怡然归寂。享年九十九。僧腊八十。杭之累政良守无不倾重。税驾树阴请谈玄极。不觉更仆移辰矣。今塔在石甑山下。南岳僧唯贞为塔铭焉。近有盗发其塔。且多怪异。止收得铭志而已。
章敬皇太后 朝代:

人物简介

简介
章敬皇后吴氏(?—730年),濮州濮阳人,为唐肃宗李亨的皇后,唐代宗李豫、和政公主的生母。唐代宗继位,追谥为章敬皇后。大历二年(763年)三月,袝葬于建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6—800 【介绍】: 唐皋兰州人,先世属铁勒族浑部。本名日进。浑释之子。年十一,随父入朔方军。安禄山反,从李光弼定河北。又从郭子仪复两京,讨安庆绪。后又数破吐番军,以功拜左金吾卫大将军。德宗建中四年,朱泚叛乱,瑊护德宗坚守奉天。次年,与李晟等收复京师,平朱泚;又与马燧平李怀光。官检校尚书左仆射,同平章事,加侍中,封咸宁郡王,终邠、宁、庆副元帅、检校司徒、兼中书令。卒谥忠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越州会稽人。代宗宝应初授太常寺太祝。署江西、荆襄节度使曹王李皋幕府,累迁副使。皋卒,军乱,珦平乱有功,召为奉天尹,擢庐州刺史。禁淫祀、兴教化,再迁京兆尹,有惠政。以老病求解,徙太子宾客,封襄阳县男。卒谥夷。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36—809 或作罗炯、罗晌,误。越州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代宗宝应元年(762)上书言事,授太常寺太祝,累迁湖南转运留后。德宗建中三年(782)后历佐江西、荆南、山南幕,贞元八年(792)召为奉天令,迁庐、寿二州刺史。入为司农卿,宪宗元和三年(808)拜京兆尹、改太子宾客,累封襄阳县男。四年十一月卒,谥夷。生平见权德舆《唐故守太子宾客罗公墓志铭并序》,新、旧《唐书》本传。《全唐诗》存诗1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6—796 【介绍】: 唐陇西人,字退翁。少好学,志行修洁,不求闻达。代宗宝应中,有司议山陵制度,时西蕃入边,天下饥馑,憬褐衣上疏,请遵俭制,时人称之。多学问、有辞辩,德宗时奏对称旨,拜给事中。贞元八年,迁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精于治道,献《审官六议》,倡选贤节俭薄赋宽刑。性清俭,虽为宰辅,居第仆使类贫士大夫,所得俸不立第宅田产。卒谥贞宪。
全唐文·卷四百五十五
憬字退翁。渭州陇西人。宝应中以褐衣上疏。试江夏尉。累拜给事中。贞元四年迁尚书左丞。八年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徙门下侍郎。十二年卒。年六十一。赠太子太傅。谥曰贞宪。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7 【介绍】: 唐凤翔岐山人,字公辅。玄宗天宝初举明《庄》《老》《列》《文》四子学,入高第,补邠州新平尉。肃宗时,累迁户部侍郎,充度支、江淮转运等使。附李辅国,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代宗立,进拜中书侍郎、许昌县子,判天下元帅行军司马。辅国死,载复结交内侍刺探密旨以合帝意。大历五年,与代宗密谋诛杀宦官鱼朝恩。载擅权不法,排挤忠良,侈僭无度,贿赂公行。长恶不悛,众怒上闻,帝赐自尽。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7 字公辅,排行三,岐州岐山(今陕西岐山)入。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中四子科,天宝末累官大理司直。肃宗至德元载(756)避地江东,采访使李希言表为副使。乾元元年(758)入为度支郎中,上元二年(761)迁户部侍郎,充度支转运等使。宝应元年(762)拜相,其后掌国柄十余年,恣为不法。代宗大历十二年(777)三月以罪诛,初谥荒,后改成纵。生平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唐诗纪事》卷二九。《全唐诗》存诗1首。
全唐文·卷三百六十九
载字公辅。凤翔岐山人。天宝初举明庄老列文四子学高第。补新平尉。肃宗朝累迁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代宗立。进中书侍郎。封许昌县子。大历十二年以贪猥收。赐自尽。兴元元年诏复爵。谥曰荒。后改谥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7 【介绍】: 唐人。代宗大历二年,官沙州刺史、河西节度观察处置使,保守敦煌近十余年,封蔡国公,兼御史大夫。十二年,吐蕃围城,请救于回纥,逾年不至,为部下都知兵马使阎朝缢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