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3391,分2227页显示  上一页  252  253  254  255  256  258  259  260  261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卢翰( 范阳郡公 )
李叔明(别称 鲜于叔明 晋、晋卿 能吏 蓟国公 鲜于 襄 )
李涵( 襄武县公 )
蒋乂(德源 懿 )
僧道悟( 名蓝、天皇门风 )
裴玢( 忠义郡王 节 )
陆傪(公佐 )
李模( 敬 )
樊泽(安时 成 )
郗纯(高卿 伊川田父 )
韦渠牟( 尘外 遗名子、北山子 行第 二十四 )
黎干( 寿春公 )
僧齐安( 世称 盐官和尚 悟空禅师、悟空、大师曰悟空 )
释慧琳(抱玉 毗昙孔子 胜力菩萨 )
僧惟悫( 资中疏云、资中疏 )
卢翰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幽州范阳人。卢正己子。代宗宝应元年,以大理评事,充理匦判官。大历初,为秘书郎兼监察御史,又任吏部郎中。八年,以浙东观察判官,权知留后。德宗建中初,为淮南黜陟使。二年,为给事中。三年,权判吏部侍郎,封范阳郡公。兴元元年,拜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贞元二年,罢相,为太子宾客。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7 【介绍】: 即鲜于叔明。唐阆州新政人,字晋。本鲜于氏,世为右族。肃宗时,擢明经,累官洛阳令,招徕遗民,号能吏,迁京兆尹。历官东川节度使及遂、梓两州刺史。德宗建中初,以破吐蕃功,加检校户部尚书。德宗幸兴元,出家赀助军,悉衣币献宫掖,加太子太傅,封蓟国公。深恶道、佛不事生产,曾上言限定僧道名额,余皆还俗为民。帝善之。素豪侈,在蜀殖财,广置第舍田产。
全唐文·卷三百九十四
叔明字晋卿。阆州新政人。本姓鲜于氏。擢明经。乾元中为司勋员外郎。累除太子右庶子。拜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移镇梓州。建中初检校户部尚书。迁左仆射。德宗幸兴元。出家赀助军。加太子太傅。封蓟国公。朝京师。拜尚书右仆射。贞元三年卒。谥曰襄。
李涵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宗室。简素忠谨。郭子仪表为关内盐池判官,再迁宗正少卿。代宗宝应初母丧,夺情持节宣慰河朔,所至州县,非公事不言,饭蔬饮水,席地以瞑。使还,固请终制,许之。服除,擢给事中,迁兵部侍郎。德宗时迁左散骑常侍,以尚书右仆射致仕,累封襄武县公。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7—821 【介绍】: 唐常州义兴人,徙居河南,字德源。初名武,后改今名。蒋将明子,吴兢外孙。少从兢学,博览强记。家富藏书,通百家学,有史才。其父在集贤,引乂入院整理图籍,因署集贤小职。逾年,各以部分,得善书二万卷。德宗贞元九年,擢右拾遗、史馆修撰。累转司勋员外郎,兼判集贤院事,父子并为学士,儒者荣之。时朝廷有大政事,宰相不能决,辄咨访之。官终秘书监。卒谥懿。有《大唐宰辅录》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8—807 【介绍】: 唐僧。婺州东阳人,俗姓张。年二十五依杭州竹林寺大德具戒。历参诸禅师,德宗建中二年,谒石头希迁,得其禅旨,大悟,住天皇寺,精修梵行,大弘禅宗,江陵尹右仆射裴公等均皈依之。先期告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婺之东阳张氏子。年十四。白其亲。求出家。亲未即许。乃弥日誓不食。以待命。亲患之。听所欲为。去依明州大德剃发。年二十五。受具戒于杭州之竹林寺。自尔谨持律捡。妙选行门。乃振锡径山。礼国一禅师有所领解。大历十一年。遁居馀姚之大梅山。如是三四年。见马大师于钟陵。再坐夏。乃造南岳石头而致问曰。离却定慧。和尚以何法示人。答曰。我者里无奴儿婢子。离个甚么。曰如何明得。答曰。汝还撮得虚空么。曰恁么即不从今日去也。答曰。未审汝早晚从那边来。曰某甲不是那边人。答曰。我早如汝来处。曰师何以赃滥诬人。答曰。汝身现在。曰虽然毕竟以何示于后人。答曰。汝道阿谁是后人。悟由是尽识从前国一马师用处。而罙入深沮。俄卜筑澧阳徙澋口。占当阳紫柴山。五百罗汉栖宿之地。以应机感。当是时。右仆射裴公方尹江陵。崇业寺状乞请悟住持。公从之。悟至而缁白趋向。施予委积。公亦躬拥徒御。日往省候。悟每以尊宿自居。揖对之际。凡贵贱未尝起。公尤叹其知大体。故天皇坊主灵鉴。谓其徒曰。吾寺方有煨烬之患。苟得悟禅师者。庶几可以起废。因夜共舁悟。坐方丈上。明日崇业等哗争之。不胜乃已。后天皇栋宇果一新。僧问。如何是玄妙之说。答曰。莫道我解佛法。进曰。争奈学人疑滞何。答曰。何不问老僧。进曰。问了也。答曰。不是汝存泊处。元和丁亥夏四月晦入灭。寿六十。腊三十五。以其年八月五日建塔。葬灵龛于郡之东隅。比丘惠真文贲崇信嗣。
宋高僧传·卷第十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道悟。姓张氏。婺州东阳人也。受天粹气为王子。生而神俊长而谨愿。年十四金翅始毛麒麟方角。启白尊老将求出家。慈爱之旨不见听许。辄损薄常膳日唯一食。虽体腹羸馁弥年益坚。父母不获已而许之。遂往明州大德剃落。年二十五依杭州竹林寺大德具戒。以勇猛力扶牢强心。于六度门修诸梵行。常以为疗膏肓者资上妙药。开暗冥者求善知识。不假舟楫其济渡乎。遂蹶然振策投径山国一禅师。悟礼足始毕密受宗要。于语言处识衣中珠。身心豁然真妄皆遣。断诸疑滞无畏自在。直见佛性中无缁磷。服勤五载随亦印可。俾其法雨润诸丛林。悟蓄力向晦罙入深阻。实冀一飞摩霄。乃转遁于馀姚大梅山。是时大历十一年也。层崖绝壑天籁萧瑟夐无邻落。七日不食。至诚则通物感乃灵。猱㹶豰玃更馈橡栗。异日野夫操斧言伐其楚。偶所遭睹。骇动悚息驰谕朋曹。谓为神奇。曾不旬朔诣者成市。凭嵌倚峭且构危栋。赀粮供具环绕方丈。猛虎耽耽侣出族游。一来座侧歛折肢体。其类驯扰可知也。夫语法者无阶渐。涉功者有浅深。木踰钻而见火。鉴勤磨而照胆。理必然矣。是以扫尘累遁岩薮。服形体遗昼夜。精严不息趣无上道。其有旨哉。如是者三四年矣。将翔云表虑羽毛之颓铩。欲归宝所疑道涂之乖错。故重有咨访会其真宗。建中初诣钟陵马大师。二年秋谒石头上士。于戏自径山抵衡岳。凡三遇哲匠矣。至此即造父习御郢人运斤。两虚其心相与𦝮合。白月映太阳齐照。洪河注大海一味。仲尼谓颜子亚圣。然灯与释迦授记。根果成熟名称普闻。如须弥山特立大海。繇是近佛恢张胜因。凡诸国土缘会则答。始卜于澧阳。次居于澋口。终栖于当阳柴紫山。即五百罗汉翱翔地也。柽松蓊郁以含风。崖巘巉岩而造天。驾潋滟之紫霞。枕清冷之玉泉。鸾凤不集于蓬藋。至人必宅于势胜。诚如是也。洪钟待叩童蒙求我。川流星聚。虚往实归。或接武于林樾。或骈肩于庐舍。户外之屦烂其室盈矣。荆州雄藩也。都人士女动亿万计。莫不擎跪稽首向风作焉。崇业上首以状于连帅而邀之。不违愿力聿来赴请。屩及于虚落。锡及于都城。白黑为之步骤。幡幢为之轇轕。生难遭想得未曾有。彼优波鞠多者。夫何足云。有天皇寺者。据郡之左。标异他刹。号为名蓝。困于人火荡为煨烬。僧坊主灵鉴族而谋之。以为满人攸居必能福我。夫荷担大事蔑弃小瑕。乃中宵默往肩舆而至二寺夕有所失朝有所得。诤论锋起达于尊官。重于返复毕安其处。江陵尹右仆射裴公缙绅清重。拥旄统众。风望眄睐当时准程。驱车盛礼问法勤至。悟神气洒落安详自处。徐以软语为之献酬。必中精微洞过肯綮。又常秉贞操不修逢迎。一无卑贵坐而揖对。裴公讶其峻拔徵其善趣。谓抗俗之志当径挺如是邪。悟以为是法平等不见主客。岂效世谛与人居而局狭邪。裴公理冥意会投诚归命既见仁者我心则降。如热得濯躁愦冰散。自是禅宗之盛无如此者。元和丁亥岁有背痛疾。命弟子先期告终。以夏四月晦奄然入灭。春秋六十。僧腊三十五。以其年八月五日。葬之郡东隅。灵龛建塔从僧礼也。悟身长七尺。神韵孤杰手文鱼跃顶骨犀起行在于璎珞志在于华严。度人说法雄健猛利。其一旨云。垢净共住水波同体。触境迷著浩然忘归三世平等本来清净。一念不起即见佛心。其悟解超顿为若此也先是烟焰之末殿宇不立。顾缁褐且亏瞻礼密。念结构罔知权舆。禅宴之际若值神物。自道祠舍滨江水焉。凡我疆畛富于松梓。悉愿倾倒施僧伽蓝。命工觇之宛若符契。于是斩巨栋干修楹。撑崖拄壑云屯井构。时维秋杪水用都涸。徒众敛手块然无谋。会一夕雨至万株并进。晨发江浒暮抵寺门。剞劂之际动无乏者。其馀廊庑床案。靡非幽赞。事邻语怪阙而不书其感摄灵祇皆此类也。比丘慧真文贲等禅子幽闲。皆入室得悟之者。或继坐道场。或分枝化导。时太常协律符载著文颂德焉。世号天皇门风也。又唐澧州龙潭禅院释崇信。未详氏族。信在俗为渚宫胡饼师之子。弱龄宛异神府宽然。昔天皇寺悟禅师。隐耀藏光人莫我测。信家居寺巷。恒曰提饼笥馈悟公斋食。食毕且留一饼曰。吾惠汝以荫子孙。信一日自念曰。饼是我持去。何以返遗我邪。莫别有旨乎。遂拱手问焉。悟公曰。是汝持来复汝何咎。信闻似有惊怪。因劝出家便求摄受。曰尔昔崇福善今信吾言。故名之也。由是躬于井臼供亿服勤。乃问悟云。未蒙指示心要。悟公云。时时相示。信餐禀斯言如游子之还家。若贫人之得宝。直从荆渚乃诣澧阳龙潭栖止。因李翱尚书激扬。时乃出世。后德山鉴师出其门。宗风大盛矣。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姓张。婺州东阳人。生而神俊。长而谨愿。年十四求出家。慈爱不听。辄损常膳。日唯一食。父母不获已许之。遂往明州大德剃落。年二十五。依杭州竹林寺大德具戒。投径山国一禅师。密受宗要。于语言处。识衣中珠。身心豁然。真妄皆遣。断诸疑滞。直见佛性。服勤五载。转遁馀姚大梅山。时大历十一年。层崖绝壑。天籁萧瑟。夐无邻落。七日不食。猱㹶豰玃。更馈橡栗。野夫伐楚。睹骇悚息。谕为神奇。诣者成市。凭嵌倚峭。且构危栋。资粮供具。环绕方丈。猛虎耽耽。侣出族游。一来座侧。敛折肢体。建中初。诣钟陵马大师。二年秋。谒石头上士。自径山抵衡岳。凡三遇哲匠。始卜于澧阳。次居于澋口。终栖于当阳柴紫山。即五百罗汉翱翔地也。柽松蓊郁。崖巘巉岩。或接武林樾。或饼肩庐舍。户外之履常盈。荆州。雄藩也。都人士女。动亿万计。莫不擎跪。稽首响风。天皇寺者。据郡之左。标异他刹。号为名蓝。一火荡为煨烬。缁褐且亏瞻礼。禅宴之际。若值神物。祠舍滨江。富于松梓。悉愿倾倒。施僧伽蓝。于是斩栋修楹。云屯井构。时值水涸。徒众敛手。会一夕雨至。万株并进。晨发江浒。暮抵寺门。剞劂之际。动无乏者。其馀廊庑床案。靡非幽赞。
裴玢 朝代:中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8—812 【介绍】: 唐人,本疏勒王裔,后籍京兆。初事金吾将军论惟明为傔力。德宗在奉天,以战功封忠义郡王。从惟明镇鄜坊,署为都虞候。定何朝宗乱,擢坊州长史,充行军司马。宪宗元和二年,累授山南西道节度使。为治严棱,畏远权势。不务贡举,仓库完实,百姓安之。以疾请归长安,卒谥节。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8—802 【介绍】: 唐吴郡人,字公佐。初隐居越州。德宗贞元初,以大理评事、监察御史佐黔中幕,又为浙东义胜军副使。十六年,征拜祠部员外郎。有风节,精鉴裁,知名之士如梁肃、权德舆、韩愈、李翱等均与之友善。十八年,出为歙州刺史。道病卒。
李模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宗室后裔。李神符玄孙。肃宗至德中,为猗氏令。史思明陷洛阳,掠诸县,模率众拒平之。德宗贞元初,官至司农卿。二年,出为黔中观察使。四年,擅离所部至京师,责授雅王傅。终官太子宾客。卒谥敬。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2或749—798 【介绍】: 唐河中宝鼎人,一作南阳人。字安时。初为尧山令。德宗建中元年,举贤良方正上第,擢左补阙。有武力,喜兵法,议者谓有将帅器。累迁山南东道节度使,加检校右仆射。襄、汉间服其威惠。卒谥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兖州金乡人,字高卿。举进士、拔萃、制策皆高第,张九龄、李邕数称之。自拾遗七迁至中书舍人。为宰相元载所忌,辞疾还东都,自号伊川田父,十年不出。德宗立,召为集贤院学士,不拜,除太子詹事致仕。有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9—801 【介绍】: 唐京兆万年人。韦述从子。少警悟,工诗,李白异之,授以古乐府。去为道士,更为僧,已而还俗。德宗时累官四门博士。贞元十二年四月,帝诞日,诏儒臣与佛老并对,质问大趣,渠牟有口辩,虽于三家未究解,然答问锋生,捷口水注,德宗为之意动。迁秘书郎,进诗七百言。寻迁右补阙、谏议大夫,恩宠甚厚。陆贽免相后,德宗倚信裴延龄及渠牟等,时渠牟张恩势以动天下,权侔人主。官终太常卿。卒谥忠。有诗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49—801 一名尘外,号遗名子、北山子,排行二十四,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11岁能诗,李白授以古乐府之学。代宗大历四年(769)时已出家为道士。八、九年游湖州,已出家为僧,名尘外,与颜真卿、皎然等联唱,后结集为《吴兴集》10卷。大历末还俗。德宗贞元初为浙西节度从事,八年(792)征为四门博士。十二年奉诏参预三教论衡,为德宗称赏,拜右补阙,旋迁左谏议大夫。历太府卿、太常卿。十七年卒,谥忠。生平见权德舆《唐故太常卿韦公墓志铭》、新旧《唐书》本传。渠牟工诗善书,权德舆称其诗“俪词比事,纤密清巧”。(《左谏议大夫韦公诗集序》)《全唐诗》存诗21首。又以尘外之名录其联句诗1首。《全唐诗续拾》补题1首。
全唐文·卷六百二十三
渠牟。京兆万年人。初为道士。复为僧。兴元中。韩滉镇浙西。奏授校书郎。进四门博士。贞元十二年擢右补阙内供奉。岁中至谏议大夫。再擢太常卿。贞元十七年卒。年五十三。赠刑部尚书。谥曰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戎州人。以善星纬术,待诏翰林,累官至谏议大夫,迁京兆尹,除兵部侍郎。性贪暴,徇财色,挟左道结中贵以希主恩。代宗甚惑之。德宗在东宫,干与宦者刘忠翼阴谋废立。及即位,下诏除名长流,赐死于蓝田驿。
全唐文·卷四百四十六
干。戎州人。待诏翰林。累擢谏议大夫。封寿春公。迁京兆尹。改刑部侍郎。德宗立。坐前与宦者特进刘忠翼阴谋东宫事觉。除名长流。赐死蓝田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750—842 【介绍】: 唐僧。俗姓李,为宗室后裔,生于海汀郡,一作海门郡。自幼出家,依本郡云琮禅师。后诣南岳,从智严习律。终至南康,从马祖道一传禅法。宪宗元和末,年逾七十,迁住萧山法乐寺。晚住杭州盐官海昌院,世称盐官和尚。卒谥悟空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宗室子也。其先播迁。于是生安于海门郡。始娠终娩。皆有瑞相。童时。有异僧款门求见。为摩顶曰。凤穴振仪。龙宫藏宝。绍隆之业。其在斯乎。稍长亟请于父母。愿出家。父母不能禁。卒听依郡之云琮禅师。祝其发。年满登具。诣南岳智严律师。进毗尼学。后从大寂禅师于南康龚公山。妙领心地法门。元和末游越之萧山法乐寺。寺虽古制。然楹堵靡完。补坏扶倾。聊复燕坐。时杭之海昌法昕者。缁林之翘楚也。肇葺治盐官放生池壖废地。以拟偃息。闻安在越。遽迎之而举。以让焉。 僧问。如何本身卢舍那。安云。与我将净瓶来。僧即取净瓶。安云却安本处著。僧安瓶于旧处。再理前问。安云。古佛过去久矣。 有座主来参。安问云。蕴何事业。座云。讲华严经。安云华严法界有几种。座云。广说则重重无尽。略有四种。安竖起拂子云。者个是弟几种。座未及答。安咄云思而知虑而解。是鬼家活计。日下孤灯。果然失照。 安一日唤侍者云。将犀牛扇子来。侍者云扇子破也。安云扇子破还我犀牛来。侍者无对。 示众云虚空为鼓。须弥为椎。是什么人打得。众无对。宣宗皇帝方以比丘相。杂堂众安默识之。命为记室。尝使撰疏语以丐。而所获尤丰羡。安叹其福气之盛。且曰时至矣。母滞泥蟠。因以佛法嘱累云。会昌二年。壬戌十二月二十一日示寂。及帝登极。闻而怆悼。即诏中官卢简求建塔谥悟空。
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齐安。俗姓李。实唐帝系之英。先人播越。故生于海门郡焉。深避世荣终秘氏族。安在胎母梦日兆详。既诞而神光下烛。数岁有异僧款门。召见摩顶曰。凤穴振仪龙宫藏宝。绍终之业其在斯乎。及臻丱角亟请出家。父母诃止。安曰。禄利之养止于亲尔。冥报之利不其远邪。圭组之荣止于家尔。济拔之益不其广邪。二亲感其言而顺从。遂依本郡云琮禅师。虽勒劳谦默和光同尘。而萤月殊晖鸡鹤异态。年满登具乃诣南岳智严律师。外检律仪内照实相。后闻南康龚公山大寂禅师随化度人慈缘幽感。裹足振锡一日造焉。大寂欣其相依论持不倦。及其蜕去。安尽力送终。元和末安春秋已逾七十。而游越之萧山法乐寺。以其古制垣屋靡完。补坏扶倾不克宴坐。时海昌有法昕者。缁林翘楚。于放生池壖废地。肇葺禅居焉。昕谦而不自有。延请安主之。四海参学者麝至焉。道化之盛翕然推伏。安不言寒暑不下堂庑。无流眄无倾听。如此者盖有年矣。而又挺身魁岸相好庄严。眉毫绀垂颅骨圆耸。望之者如仰嵩华而揖沧溟。曾无测其高深也。以会昌二年壬戌十二月二十二日。泊然宴坐俄尔示灭。先时竹柏尽死。至是精彩益振。爰有清响叩户祥光满室。如环佩之锵鸣。若剑戟之交射。瑞相尤繁事形别录。又安悬知宣宗皇帝隐曜缁行将来法会。预诫知事曰。当有异人至此。禁杂言止横事。恐累佛法。明日行脚僧数人参礼。安默识帝。遂令维那高位安置。礼殊他等。安每接谈话益知贵气。乃曰。贫道谬为海众围绕患斋不供。就上座边求一供疏。帝为操翰摅辞。安览惊悚。知供养。僧赍去。所护丰厚殆与常度不同。乃语帝曰。时至矣无滞泥蟠。嘱以佛法后事而去。帝本宪宗第四子穆宗异母弟也。武宗恒惮忌之。沈之于宫厕。宦者仇公武。潜施拯护。俾髡发为僧纵之而逸。周游天下险阻备尝。因缘出授江陵少尹。实恶其在朝耳。武宗崩。左神策军中尉杨公讽宰臣百官。迎而立之。闻安已终怆悼久之敕谥大师曰悟空。乃以御诗追悼。后右貂卢简求为建塔焉。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姓李。实唐帝系。深避世荣。终秘氏族。安在胎。母梦日兆祥。既诞而神光下烛。数岁。有异僧款门。召见摩顶曰。凤穴振仪。龙宫藏宝。绍终之业。其在斯乎。及丱角。亟请出家。父母顺从。遂依本郡云琮禅师。年满登具。乃诣南岳智严律师。外检律仪。内照实相。后闻南康龚公山大寂禅师。随化度人。裹足振锡。一日造焉。大寂欣其相依。持论不倦。及其蜕去。安尽力送终。元和末。安春秋已逾七十。而游越之萧山法乐寺。时海昌有法昕者。缁林翘楚。于放生池壖废地。肇葺禅居。请安主之。四海参学者麇至。道化之盛。翕然推伏。安悬知宣宗皇帝。隐曜缁行。将来法会预诚知事曰。当有异人至此禁杂言。止横事。恐累佛法。明日行脚僧数人参礼。安默识帝。遂令维那。高位安置。礼殊他等。安每接谈话。益知贵气。乃曰。贫道谬为海众围绕。患斋不供。就上座边。求一供疏。帝为操翰摅辞。安览惊悚。知供养僧赍去。所获丰厚。殆与常度不同。乃语帝曰。时至矣无滞泥蟠。嘱以佛法后事而去帝本宪宗第四子。穆宗异母弟也。武宗恒惮忌之。沉之于宫厕。宦者仇公武。潜施拯护俾髡发为僧。纵之而逸。周游天下。险阻备尝。武宗崩。左神策军中尉杨公。讽宰臣百官迎立。闻安已终。怆悼久之。敕谥悟空。以御诗追悼。建塔焉。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字抱玉。新安柯氏子。丱岁隶灵隐西峰。事金和尚。受经业。大历初。登具戒。三学一致。无遗憾。性嗜泉石。遁居天眼。即天目也。高三千丈。周围三百里。与天柱庐阜类。上有二湖。谓之东西目。地深僻。多妖异。琳独无挠。元和丁亥。太守礼部员外郎城南杜陟。请出山。就永福寺。登坛度人。己丑春。刺史兵部郎中裴常棣。请登天竺寺坛度人。讲训生徒。向二十载。而高洁之操。终始不渝。大和六年。四月二十五日示寂。寿八十三。腊六十四。以其年五月十二日。葬之永安寺西山之阳。
宋高僧传·卷第十六 明律篇第四之三
释慧琳。字抱玉。俗姓柯。新安人也。丱龄受业于灵隐西峰为金和尚弟子。所传法要断无重问。大历初受具足戒于灵山会。习学三教一领无遗。不乐声华止好泉石。一入天眼二十馀年。天眼即天目也。其山高三千丈周围三百里。与天柱庐阜等相俦匹。上有二湖。谓为左右目。登涉艰阻数日乃到巅。顶多蛟龙。池潭三所。最上池人不可近。气臭逆人不可久视。或说山神作白鹿形。每五月与震泽龙会必暴风雨焉。琳居此率多妖异。而心不挠。元和丁亥。太守礼部员外城南杜。陟请出永福寺登坛。至己丑岁春刺史兵部郎中裴常棣。召临天竺寺坛。度人毕归寺。讲训生徒向二十载。郡守左司郎中陆则。刑部侍郎杨凭。给事中卢元辅。中书舍人白居易。太府卿李幼公。刑部郎中崔鄯。刑部郎中路异。相继九邦伯皆以公退至院致礼。稽问佛法宗意染指性相。此诸名公。簪组上流辞学高度。或号毗昙孔子。或名胜力菩萨。非琳何以感动哉。太和六年四月二十五日示灭享寿八十有三。法腊六十四。以其年五月十二日葬于今永安寺西山之阳码碯坡之左。石塔岿然存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上党人,俗姓连。居京师崇福寺。有《楞严经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连氏。齐大夫称之后。上党潞人。九岁从舅氏之有名称于释门者出家。久之辞去游学。教旨禅宗毗尼之道。靡不探讨。年四十。犹宿留京辇。时故相房公融。已捐馆舍。其子弟居赐第。一日请斋尚未饭。出经一函曰。此相公在南海时。所译楞严经十卷。今筵中仅十僧。可僧各一卷以结缘。悫坐次当四。得经见富楼那问生起义。文婉而理玄。遂誓作疏流通。及归所住崇福寺。遽画文殊菩萨像。且诵其名号。十年志益不衰。忽梦文殊乘狮子。入其口。由是下笔若神助。大历丙子也。及疏就。又梦文殊自口出。成三卷。今盛行于世。 一说荆州度门寺神秀禅师入内得其本。未几馆陶沙门慧震。传之于悫而流通焉。 既而蜀之资中恒沇法师。作义章。号资中疏云。
宋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惟悫。俗姓连氏。齐大夫称之后。本凭翊人。官居上党为潞人也。九岁割爱冠年纳戒。母氏昆弟归于法门。故悫从其受教。澜漪内湛葳𦼆外发。嗜学服勤必无倦色。乃辞渭阳寻师隶业。或经筵首席。或论集前驱。或参问禅宗。或附丽律匠。其志渊旷欲皆吞纳之。年临不惑尚住神都。因受旧相房公融宅请。未饭之前宅中出经函云。相公在南海知南铨。预其翻经。躬亲笔受首楞严经一部。留家供养。今筵中正有十僧。每人可开题一卷。悫坐居第四。舒经见富楼那问生起义。觉其文婉其理玄。发愿撰疏。疏通经义。及归院矢誓写文殊菩萨像。别诵名号计一十年。厥志坚强遂有冥感。忽梦妙吉祥乘狻猊自悫之口入。由兹下笔若大觉之被善现谈般若焉。起大历元年丙午也。及将彻简。于卧寐中见由口而出。在乎华严宗中。文殊智也。勒成三卷。自谓从浅智中衍出矣。于今盛行。一说楞严经。初是荆州度门寺神秀禅师在内时得本。后因馆陶沙门慧震于度门寺传出。悫遇之著疏解之。后有弘沇法师者。蜀人也。作义章开释此经。号资中疏。其中亦引震法师义例。似有今古之说。此岷蜀行之。近亦流江表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