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3391,分2227页显示  上一页  253  254  255  256  257  259  260  261  262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孟郊(东野 贞曜先生、贞矅先生 行第 十二 )
小宁国公主(小宁国公主 别称 少宁国公主 )
李光进( 阿跌、李 范阳郡公、武威郡王 )
释惟俨( 弘道 )
僧法常( 世称 大梅和尚 梅山 )
卫次公(从周 敬 )
吴溆( 忠 )
孔戣(君严 贞 )
裴佶(弘正 贞 )
郑絪(文明 行第 三 )
僧道邃( 尤重 一寺为国清 )
杨于陵(达夫 贞孝 行第 弘农郡公、宏农郡公 )
韦丹(文明 世称 私觌官 行第 二十四 武阳郡公 )
大华玙( 成王 )
大钦茂( 文王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1—814 【介绍】: 唐湖州武康人,生于昆山,字东野。少隐居嵩山。性狷介,与韩愈友善。年四十五、六方登进士第。后调溧阳尉。郑馀庆为东都留守,署为水陆转运判官。后馀庆镇兴元,又奏为参谋。工诗,与贾岛齐名,并称“郊岛”,又以诗风瘦硬,有“郊寒岛瘦”之说。卒,张籍私谥贞曜先生。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51—814 字东野,排行十二,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郡望平昌(今山东商河县西北)。少隐嵩山,称处士。德宗贞元十二年(796)登进士第。十六年任溧阳县尉,抑郁不得志,遂辞官。曾任河南水陆运从事,试协律郎。宪宗元和九年(814),因山南西道节度使郑馀庆奏,迁为兴元军参谋,试大理评事,赴任时暴死途中。终生贫困潦倒,死后竟无钱下葬。友人张籍等私谥贞曜先生。生平详见韩愈《贞曜先生墓志铭》及新、旧《唐书》本传。有近人夏敬观《孟郊年谱》、今人华忱之《孟郊年谱》,后者较完备。孟郊早年居湖州,曾参加僧皎然组织之“诗会”(见《送陆畅归湖州因凭题故人皎然塔陆羽坟》、《醉会中赠郑方回》等),其诗歌思想受皎然影响甚巨。诗与韩愈齐名,为韩孟诗派之开派者。其诗可以德宗贞元八年(792)长安应试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由隐而仕,诗亦要求有为而作,诗歌基调积极明快,步武盛唐。后期仕途蹭蹬,遂由言志转向抒情,形成险怪诗风。其诗反映社会生活较广泛,或歌吟生民疾苦,或指斥藩镇割据,均体现其“下笔證兴亡,陈词备风骨”(《读张碧集》)之主张。大部分诗则抒写一己之穷苦情怀,与贾岛诗有类同处,故有“郊寒岛瘦”之称(见苏轼《祭柳子玉文》)。“寒”既指其诗内容之嗟悲叹苦,亦谓其诗有清冷之意境美。用字造句力避平庸浅率,追求生新瘦硬之美,韩愈称之为“刃迎缕解,钩章棘句,掐擢胃肾。神施鬼设,间见层出。”(《贞曜先生墓志铭》)“横空盘硬语,妥贴力排奡”。(《荐士》)诗集10卷,明凌濛初刻《孟东野诗集》,载有宋人国材、刘辰翁评语。今人华忱之点校之《孟东野诗集》较完备。注本有华忱之、喻学才《孟郊诗集校注》,韩泉欣《孟郊集校注》。《全唐诗》编其诗为5卷,《全唐诗外编》补诗1首。
唐诗汇评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屡举进士不第,曾客游河南、邠宁等地,贞元十四年(798),登进士第。寄寓汴州。十六年,授溧阳尉。因终日吟诗,多废吏事,令白府,以假尉代之,分其半俸,竟辞官归。元和元年,河南尹郑馀庆辟为水陆转运从事,武协律郎。九年,余庆出镇兴元,奏为参谋,试大理评事,行次阌乡,暴疾年。友人张籍等私谥为贞矅先生。郊一生到意为诗,长于五古、乐府。与韩愈、张籍、李翱、卢仝等友善,名重于时。北宋宋敏求编有《孟东野集》十卷行世。《全唐诗》编诗十卷。
全唐文·卷六百八十四
郊字东野。湖州武康人。年五十始第进士。调溧阳尉。郑馀庆镇兴元。奏为参谋。卒年六十四。张籍谥之曰贞曜先生。

作品评论

韩愈《送孟东野序》
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其它浸淫乎汉氏矣。
因话录
韩文公与孟东野友善,韩文公至高,孟长于五言,时号“孟诗韩笔”。
诗人主客图
清奇僻古主:孟郊。
唐摭言
孟效……工古风,诗名播天下,与李观、韩退之为友。
新唐书本传
郊为诗有理致,最为愈所称,然思苦奇涩。
中山诗话
孟东野诗,李习之所称“食荠肠亦苦,强歌声不欢。出门如有碍,谁谓天地宽”,可谓知音。今此传郊集五卷,诗百篇。又有集号《咸池》者,仅三百篇,其间语句尤多寒涩,疑向五卷是名士所删取者。东野与退之联句诗,宏壮博辩,若不出一手。王深父云:“退之容有润色也。”
《王直方诗话》
李希声语余曰:孟郊诗正如晁错为人,不为不佳,所伤者峻直耳。
临汉隐居诗话
孟郊诗蹇涩穷僻,琢削不假,真苦吟而成。观其句法,格力可见矣。
《童蒙诗训》
徐师川问山谷云:“人言退之、东野联句,大胜东野平日所作,恐是退之有所润色。”山谷云:“退之安能润色东野?若东野润色退之,即有此理也。”
《菪溪诗话》
孟郊诗最淡且古,坡谓“有如食彭越,竟日嚼空螯”。退之论数子,乃以张籍学古淡,东野为天葩吐奇芬,岂勉所长而讳所短,抑亦东野古淡自足,不待学耶?
彦周诗话
东坡《祭柳子玉》文:“郊寒岛瘦,元轻白俗。”此语具眼。
岁寒堂诗话
退之于籍、湜辈,皆儿子畜之,独于东野极口推重,虽退之谦抑,亦不徒然。世以配贾岛而鄙其寒苦,盖未之察也。郊之诗,寒苦则信矣,然其格致高古,词意精确,其才亦岂可易得!
唐诗纪事
李翱荐郊于张建封云:“兹有平昌孟郊,贞士也。伏闻执事旧知之。郊为五言诗,自前汉李都尉、苏属国,及建安诸子,南朝二谢,郊能兼其体而有之。”李观荐郊于梁肃补阙书曰:“郊之五言诗,其有高处,在古无上;其有平处,下顾两谢。”韩愈送郊诗曰:“作诗三百首,杳默《咸池》音。”彼二子皆知言也,岂欺天下之人哉!
《臞翁诗评》
孟东野如埋泉断剑,卧壑寒松。
《沧浪诗话•诗评》
孟郊之诗刻苦,读之使人不欢。
《沧浪诗话•诗评》
孟郊之诗,憔悴枯槁,其气局促不伸,退之许之如此,何邪?诗道木正大,孟效自为之限阻耳。
后村诗话
孟生纯是苦语,略无一点温厚之意,安得不穷?此退之所以欲和其声欤!
后村诗话
孟诗亦有平淡闲雅者,但不多耳。
诗林广记
朱文公云:孟郊吃饱了饭,思量到人不到处。
滹南诗话
郊寒白俗,诗人类鄙薄之,然郑厚评诗,荆公、苏、黄辈曾不比数,而云乐天如柳阴春莺,东野如草根秋虫,皆造化中一妙,何哉?哀乐之真,发乎情性,此诗之正理也。
唐诗镜
孟郊语好创造,然多生强,不成章趣。人谓郊寒岛瘦,余谓郊拙岛苦。
唐诗归
钟云:东野诗有孤峰峻壑之气,其云郊寒者,高则寒,深则寒也。忽作贫寒一例看。谭云:诗家变化,自盛唐诸家而妙已极,后来人又欲别寻出路,白不能无东野、长吉一派。
《唐诗类苑序》
东野苦心,其诗枯瘠。
唐音癸签
韩公甚重郊诗,评者亦尽以为韩不及郊。独苏长公有诗论郊云:“未足当韩豪。”后元遗山诗亦云:“东野悲呜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江山万古潮阳笔,合卧元龙百尺楼。”详二公之指,盖亦论其大局欤!不可不知。
《诗源辨体》
东野五言古,不事敷叙而兼用兴比,故觉委婉有致,然皆刻苦琢削,以意见为诗,故快心露骨而多奇巧耳,此所以为变也。
《诗源辨体》
东野诗诸体仅十之一,五言古居十之九,故知其专工在此,然其用力处皆可寻摘,大要如连环贯珠,此其所长耳。
《诗源辨体》
古人自许不谬。东野诗云:“诗骨耸东野,诗涛浦退之。”以涛归韩,以骨自许,不谬。但退之非不足于骨,而东野实不足于涛。如东野《峡哀》十首,语亦奇险,然无退之之才,故终不足于涛。
《唐诗归折衷》
吴敬夫云:中唐诸君子各有矫时易俗之志,因其质之所近,而以一体自见焉。东野之气悲,气悲则非激越吞吐之间,不足以展其概,故于五古为最近也,
说诗晬语
孟东野诗,亦从《风》、《骚》中出,特意象孤崚,元气不无斫削耳。以郊、岛并称,铢两未敌也。元遗山云:“东野穷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江山万古潮阳笔,合在元龙百尺搂。”扬韩抑孟,毋乃太过?
《唐诗别裁》
东坡目为“郊寒岛瘦”,岛瘦固然,郊之寒过求高深,邻于刻削,其实从真性情流出,未可与岛并论也。
剑溪说诗
孟郊诗笔力高古,从古歌谣、汉乐府中来,而苦涩其性也,胜元、白在此,不及韦、柳亦在此。
剑溪说诗
郊诗类幽愤之词,读之令人气塞。
《四库全书总目》
郊诗托兴深微,而结体古奥,唐人自韩愈以下,莫不推之。
《瀛奎律髓汇评》
(孟郊)刻意苦吟,字字沉着。苦语是东野所长。
石洲诗话
谏果虽苦,味美于回。孟东野诗则苦涩而无回味,正是不鸣其善鸣者。不知韩何以独称之?且至谓“横空盘硬语,妥贴力排奡”,亦太不相类,此真不可解也。苏诗云:“那能将两耳,听此寒虫号”,乃定评不可易。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孟东野蜇吻涩齿,然自是盘餐中所不可少。
北江诗话
孟东野诗,篇篇皆似古乐府,不仅《游子吟》、《送韩愈从军》诸首已也。即如“良人昨日去,明月又不圆”,魏晋后即无此等言语。
昭昧詹言
姜坞先生曰:笔瘦多奇,然自是小。如《谷梁》,孟郊诗是也,大家不然。
昭昧詹言
孟东野出于鲍明远,以《园中秋散》等篇观之可见。但东野思深而才小,篇幅枯隘,气促节短,苦多而甘少耳。
养一斋诗话
每读东野诗,至“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短松鹤不巢,高石云始栖。君今潇湘去,意与云鹤齐”。“江与湖相通,二水洗高空。定知一日帆,使得千里风”。“天台山最高,动蹑赤城霞。何以静双目?扫山除妄花。灵境物皆直,万松无一斜”诸句,顿觉心境空阔,万缘退听,岂可以寒俭目之!……其《送别崔寅亮》云:“天地唯一气,用之自偏颇,忧人成苦吟,达士为高歌”,词意圆到,岂专于愁苦者哉!
《艺概•诗概》
昌黎、东野两家诗,虽雄富清苦不同,而同一好难争险。惟中有质实深固者存,故较李长吉为老成家数。
《艺概•诗概》
孟东野诗好处,黄山谷得之,无一软熟句;梅圣俞得之,无一热俗句。
《湘绮楼论唐诗》
东野用思艰涩,同于昌谷,时有嘲讽;然千篇一格,近于隘者,固非大家。
《岘佣说诗》
孟东野奇杰之笔万不及韩,而坚瘦特甚。譬之偪阳之城,小而愈固,不易攻破也。东坡比之“空螯”,遗山呼为“诗囚”,毋乃太过!
《岘佣说诗》
孟郊、贾岛并称,谓之“郊寒岛瘦”。然贾万不及孟,孟坚贾脆,孟探贾浅故也。
《东目馆诗见》
东野五言能兼汉魏六朝体,真苦吟而成,其刿目鉥心,致退之叹为咸池音者,须于句法、骨力求之,不然退之拔鲸牙乎,何取乎憔悴枯槁?
《东目馆诗见》
许彦周曰:东野可爱不可学,亦非仅言其凄戾。余谓高妙简古,直是难学,惟遗物而立于独者近之。
《东目馆诗见》
东野清峭、意新、音脆、最不凡,亦少疲薾语。乌得以“寒”概之,殆以退之雄崛相形耳。
《诗法萃编》
阆仙、东野并擅天才,东野才力尤大,同时惟昌黎伯与相敌,观集中联句诗可见,两人生李、杜之后,避千门万户之广衢,走羊肠鸟道之仄径,志在独开生面,遂成僻涩一体。而东野古诗神旺兴来,天骨开张之作,不特追逐李、杜,抑且希风汉京。
三唐诗品
(孟郊)与韩退之、李长吉同源,而镌容露骨,故与阆仙有寒瘦之讥,而语重意𠆻,固可针砭浮靡。七言苍劲,有明远之风。
《瓶粟斋诗话》
孟东野诗源出谢家集中,如《献襄阳于大夫》及《汝州陆中丞席喜张从事至》、《游枋口柳溪》诸作,时见康乐家数,特其句法出之镵刻耳。洪北江评东野诗,以为篇篇似占乐府,非确论也。
小宁国公主 朝代:中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91 【介绍】: 唐荣王李琬之女。肃宗乾元元年随宁国公主陪嫁回纥,及宁国返唐,升为可敦。历配英武、英义二可汗。号小宁国公主,亦称少宁国公主。长寿天亲可汗立,令其居外,戮其与英武(一说英义)所生二子。
李光进 朝代:中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1—815 【介绍】: 唐河曲部落稽阿跌族人,姓阿跌氏。肃宗自灵武观兵,光进从郭子仪破乱兵,收两京,累有战功。至德中封范阳郡公,永泰初,进封武威郡王。宪宗元和六年,诏以夙有诚节,克著茂勋,赐李姓。累官至检校工部尚书,振武、灵武节度使。性至孝,母丧三年不归寝。卒赠尚书左仆射。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姓寒氏。晋之缙县人。童龀俊敏。年十七。从南康湖阳西山慧照禅师落发。大历八年。依衡岳寺希操律师。受具戒。未几谒石头迁禅师。證心法。一日俨坐次。石头问曰。汝在者里作么。俨云。一切不为。头曰。恁么即闲坐也。俨曰。若闲坐即为也。头曰。汝道不为。且不为个什么。俨曰。千圣亦不识。头以偈赞曰。从来共住不知名。任运相将只么行。自古上贤犹不识。造次凡流岂可名。头尝垂语曰。言语动用勿交涉。俨云。不言语动用。亦勿交涉。头云。者里针劄不入。俨云。者里如石上栽花。头深肯之。住后看经次。柏岩云。和尚休猱人得也。俨卷却经云。日头早晚。柏云。正当午。俨之。犹有者个文彩在。柏云。某甲无亦无。俨云。汝太煞聪明。柏云。某甲只恁么。和尚尊意如何。俨曰。我跛跛挈挈。百丑千拙。且么过。有僧再参。俨问曰。阿谁。僧曰常坦。俨呵曰。前也是常坦。后也是常坦。一日院主。请俨上堂。大众才集。俨良久便归方丈。闭门。院主逐后曰。和尚许某甲上堂。为什么却归方丈。俨曰。经有经师。论有论师。律有律师。又争怪将老僧。 俨问。云岩作什么。岩曰担屎。俨曰。那个聻。岩曰在。俨曰。汝来来去去为谁。岩曰。替它东西。俨曰。何不教伊并行。岩曰。还曾檐么。俨坐次。有僧问。兀兀地思量个什么。俨曰。思量个不思量底。问曰。不思量底。如何思量。俨曰。非思量。僧问。学人拟归乡时如何。俨曰。汝父母遍身红烂。卧在荆棘林中。汝归何所。僧曰。恁么即不归去也。俨曰。汝却须归去。汝若归乡。我示汝个休粮方。僧曰。便请。俨曰。二时过堂。不将咬著一粒米。僧问。学人有疑请师决。俨曰。待上堂时。与阇黎决。至晚上堂。众集定。俨曰。今日请决疑上座。在什么处。其僧出众。俨下禅床。把住云。大众者僧有疑。便托开归方丈。僧问。祖师未到此土。此土还有祖师意否。俨曰有。僧曰。既有祖师意。又来作什么。俨曰。只为有所以来。俨看经次。僧问和尚寻常。不许人看经。为什么却自看。俨曰。我只图遮眼。僧曰。某甲还效和尚得么。俨曰。若是汝看。牛皮也须穿透。 朗州刺史李翱躬入山谒俨。俨执经卷不顾。侍者屡言。太守在此。俨终不顾。翱性褊急。怒曰。见面不如闻名。俨徐呼太守。何得贵耳而贱目。翱因谢之。问曰。如何是道。俨指上下曰。会么。翱曰。不会。俨曰。云在天水在瓶。翱述偈曰。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馀说云。在青天水在瓶。翱又问。如何是戒定慧。俨曰。贫道者里无此闲家具。翱良久。俨曰太守欲得保任此事。直须向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闺閤中物舍不得。便成渗漏。一夕登绝顶。时雨新霁。天色澄莹。仰见云披月出。光彩迸射。因而大笑。澧阳远在九十里外。而居人之闻其声者。如近发东西家。于是互相推问。始知其远自药山也。太和八年二月。忽大呼云。法堂倒法堂倒。众皆持物柱撑之。俨举手曰。汝不会意。乃寂。寿八十有四。腊六十建塔于院之东隅。曰化城。谥弘道。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2—839 【介绍】: 唐僧。襄州襄阳人,俗姓郑。幼入玉泉寺,凡百经书,一览必暗诵,更无遗忘。尝参大寂,遂悟。德宗贞元十二年,寄宿于四明梅福旧隐处,编苫伐木以居。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52—839 俗姓郑,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幼于荆州出家。后嗣马祖道一。德宗贞元十二年(796),自天台移居明州余姚大梅山,世称大梅和尚。文宗开成初建成寺院,四方请学者甚众。《宋高僧传》卷一一、《祖堂集》卷一五、《景德传灯录》卷七有传。后二书录其诗偈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全唐诗》误收1首于耽章(即曹山本寂)名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出襄阳之郑氏。幼于荆之玉泉寺入道。弱冠登具品于龙兴寺。貌清峻。资禀刚敏。衲衣缀钵。冷然世表。性慕禅悦。时大寂方王化钟陵。乃趋其座下。而问曰。如何是佛。寂曰。即心是佛。因有省。贞元间。自天台之四明。得汉南昌尉梅子真旧隐。而居焉。地深僻。衣食无所从致。乃啖松花。以充饥。制荷叶以被体。徙其庵重崦中。以避世人相接之迹。初盐官安禅师亦以大寂之道。提唱海上。僧有自其会中。入山求主杖者。见之遂以闻大寂。大寂令僧问云。和尚见马大师得个什么。便住此山。常答以马大师向我道。即心是佛。我便向者里住。僧云。马大师近日佛法又别。常云作么生别。僧云。又道非心非佛。常云者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在。任你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僧回似马师。马师召大众云。梅子熟也。于是庞居士遂造大梅问云。久向大梅未审梅子熟也。未。答云熟了也。只是无汝下口处。士以口作嚼势云。百杂碎。常伸手云。还我核子来。自此学者渐臻。道誉弥著。示众云。汝等诸人各自回心达本。莫逐其末。但得其本。其末自至。若欲识本。惟了自心。此心元是世出世间法之根本。故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本自如如。万法亦尔。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答云蒲花柳絮竹针麻线。夹山与定山同行言话次。定山云生死中无佛。即无生死。夹山云。生死中有佛。即不迷生死。二人上山参礼。便举问常。未审二者见处。孰亲孰疏。常云且去明日来。夹山明日再问。常云亲者不问。问者不亲。一日忽谓其徒云。来莫可遏。往莫可追。从容间。闻鼯鼠声乃云。即此物非他物。汝等诸人。善护持之。言讫而逝。寿龄。八十八。腊六十九。阇维获舍利无数。以葬而塔其上。碑则进士江积文也。
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法常。俗姓郑。襄阳人也。稚岁从师于荆之玉泉寺。凡百经书一览必暗诵更无遗忘。冠年受具足品于龙兴寺。容貌清峻性度刚敏。纳衣囊钵毕志卯斋。贞元十二年自天台之于四明馀姚之南七十里。寓仙尉梅子真之旧隐焉。昔梅福初入山也见多龙穴。神蛇每吐气成楼阁。云雨晦冥。边有石库。内贮仙药神仙经籍。常寄宿于房。乃梦神人语之曰。君非凡夫。因话及石库中圣书悬记既往将来之事。受之者为地下主。不然为帝王之师傅矣。常谓之曰。石库之书非吾所好。昔僧稠不顾仙经。其卷自亡。吾以涅槃为乐。厥寿何止与天偕老耶。神曰。此地灵府俗气之人辄难居此立致变怪。常曰。吾寓迹于梅尉之乡非久据焉。因号梅山也。由是编苫伐木作覆形之调。居仅四十年。验实非常之人也。开成年初院成。徒侣辐凑请问决疑。可六七百纳徒矣。四年常忽示疾。九月十九日山林摇荡鸟兽悲鸣。辞众而逝。报龄八十八。戒腊六十九。十月十九日焚于南涧。收舍利五色璨然圆转焉。常先隐梅岭。有僧求拄杖。见之白盐官安禅师。曰。梅子熟矣。汝曹往寻。幸能疗渴也。进士江积为碑云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2—818 【介绍】: 唐河东人,字从周。弱冠举进士,擢上第。历殿中侍御史、翰林学士。顺宗时知礼部贡举,斥华取实。改兵部侍郎,进尚书左丞。将命为相,已草诏,会平蔡捷书至,遂以检校工部尚书为淮南节度使。后受代归朝,道病卒。谥敬。
全唐文·卷五百二十六
次公字从周。河中河东人。第进士。累迁殿中侍御史。宪宗朝进尚书左丞。以检校工部尚书为淮南节度使。元和十三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子少傅。谥曰敬。
吴溆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濮州濮阳人。肃宗吴皇后弟。代宗立,授太子詹事。德宗时累迁金吾卫大将军。循循有礼让。朱泚叛,溆请持节谕之,为泚所害。谥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2—824 【介绍】: 唐冀州人,字君严。孔巢父侄。德宗建中元年进士。累擢谏议大夫。尝条上四事,宪宗异其言。又劾李涉结近幸罔上,论正李少和、崔易简狱事。历迁给事中、尚书左丞,出为华州刺史。累除岭南节度使,交、广大治。穆宗立,入为吏部侍郎,改右散骑常侍,复授尚书左丞。屡请老,以礼部尚书致仕。
全唐文·卷六百九十三
戣字君严。冀州人。登进士第。元和初授岭南节度使。穆宗立。召为吏部侍郎。改右散骑常侍。转尚书左丞。以礼部尚书致仕。长庆四年卒。年七十三。赠兵部尚书。谥曰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2—813 【介绍】: 唐绛州稷山人,字弘正。裴耀卿孙。代宗大历时,登进士第。历迁校书郎、蓝田令。德宗走梁州,佶奔见行在,授补阙。累擢黔中观察使,部夷安服。其后为瘴毒所侵,坚请入觐,拜同州刺史。官至工部尚书。卒谥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2—829 【介绍】: 唐郑州荥阳人,字文明。擢进士第,登宏词科,累迁中书舍人。宪宗时,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进门下侍郎。居相位四年,默默无所事,罢为太子宾客。后自河中节度使入为检校尚书左仆射兼太子少保。文宗立,年老,以太子太傅致仕,卒谥宣。絪以儒术进,恬淡寡欲,以笃实称于时。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52—829 字文明,排行三,郑州荥阳(今河南荥阳)人。代宗大历中登进士第,中宏辞科,授秘书省校书郎、鄠县尉。德宗贞元八年(792)充翰林学士。顺宗永贞元年(805)二月迁中书舍人。宪宗立,授承旨学士,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元和四年(809)罢为太子宾客,次年出为岭南节度使,历工部、吏部二尚书,文宗大和二年(828)以太子太傅致仕,卒谥宣。生平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史称郑絪“好学,善属文。”《全唐诗》存诗5首,断句2。其中《怀林十二》为欧阳詹诗,岑仲勉《唐人行第录》已指出。《全唐诗续拾》补断句2。
全唐文·卷五百十一
絪字文明。由进士宏词高第累擢翰林学士。转司勋员外郎知制诰。宪宗监国。迁中书舍人。即位。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罢为太子宾客。出为岭南节度使。历兵部尚书河中节度使。大和二年以太子太傅致仕。三年卒。年七十八。赠司空。谥曰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居天台山国清寺。德宗贞元二十一年,日本僧人最澄渡海至,欲求天台之法,属道邃讲训,委曲指教,尽授其旨。后最澄归国,斯教大行,遥尊道邃为祖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幼专天台智者三观之学。大历中。荆溪湛然师。悉以止观辅行记。托以敷扬。而同门有浩然者。名尤重。不听与较。则为流辈所畏服可知。贞元二十一年。日本国沙门最澄。远泛沧溟。来承讲训。乃尽缮写一宗部文以东。然犹虑其乡国之轻蒲者见疑。于是投牒台州。求署其往来之实。以为證据。而刺史陆淳即署之云。最證阇梨。形虽异域。性实同源。特禀生知。触类玄解。远传天台教旨。又遇龙象邃公。总万行于一心。了殊途于三观。亲承秘密。理绝名言。他方学徒。未能信受。所请印记。安可不从。故宜执以为凭者。澄归。斯教大行。乃以一山。易名天台。以一寺。易名国清。且遥尊邃为初祖。后邃终其所住。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一
释道邃。不知何许人也。幽识远晤执志有恒。悬解真宗不由邪术。末传隋智者教道素得玄微。荆溪之门沓难窥望。大历中湛然师委付止观辅行记。得以敷扬。若神骥之可以致远也。于时同门元浩迥知畏服不能争长矣。贞元二十一年。日本国沙门最澄者。亦东夷卉服中刚决明敏僧也。泛溟涬达江东。慕天台之法门。求顗师之禅决。属邃讲训委曲指教。澄得旨矣。乃尽缮写一行教法东归。虑其或问从何而闻得谁所印俾防疑误。乃造邦伯作援證焉。时台州刺史陆淳判云。最澄阇梨形虽异域性实同源。特禀生知触类玄解。远传天台教旨。又遇龙象邃公。总万行于一心。了殊涂于三观。亲承秘密理绝名言。犹虑他方学徒未能信受所请印记。安可不任为凭云澄泛海到国。赍教法指一山为天台。号一寺为国清。风行电照斯教大行。倭僧遥尊邃为祖师。后终于住寺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3—830 【介绍】: 唐虢州弘农人,字达夫。杨震后裔。代宗大历六年进士,释褐为句容主簿。时韩滉节制金陵,奇其才,妻以女。累官至侍御史。滉以总财赋之任入朝,权倾中外,于陵以妇翁权方炽,不欲进取,以读书山水为乐。滉殁,乃入朝,累官中书舍人。出为浙东观察使,政声流闻。入拜户部侍郎。宪宗时为吏部侍郎,监察奸吏,调补平允,当时称之。穆宗即位,迁户部尚书。敬宗时以左仆射致仕。卒谥贞孝。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53—830 字达夫,排行三,郡望弘农(今河南灵宝)。寄家河朔,父殁于安禄山之乱。孤身飘泊至江左。代宗大历六年(771)登进士第,次年登博学宏辞科,调句容尉,累迁至浙东观察使。宪宗元和二年(807)拜户部侍郎,改京兆尹,复为户部侍郎。三年,受诏程牛僧孺贤良方正对策文,升第一,为宦官所恶,出为岭南节度使。九年,以兵部侍郎兼御史大夫判度支。十一年坐供军有缺,贬郴州刺史。后官至户部尚书,封弘农郡公,以尚书左仆射致仕,卒谥贞孝。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及李翱《杨公墓铭》。《全唐诗》存诗3首,《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断句4。
全唐文·卷五百二十三
于陵字达夫。宏农人。举进士。穆宗朝户部尚书。拜太常卿东都留守。宝历二年授太子少傅。封宏农郡公。以左仆射致仕。大和四年卒。年七十八。赠司空。谥贞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京兆万年人,字文明。韦孝宽六世孙。早孤,从外祖颜真卿学,擢明经,调安远令。复举《五经》高第。顺宗为太子,以殿中侍御史召为舍人。迁容州刺史,教民耕织,兴学校,仁化大行。以谏议大夫召,有直名。刘辟反,丹上疏请诛辟,宪宗褒美,乃授丹剑南东川节度使。徙江南西道观察使,教民为瓦屋,筑堤捍江,治状第一。卒年五十八。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53—810 字文明,排行二十四,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少孤,从外祖颜真卿学。约代宗大历末登明经第,历官校书郎、咸阳尉。德宗贞元四年(788)为邠宁节度从事,征为太子舍人,历官起居郎、驾部员外郎、容州刺史。顺宗永贞元年(805)拜谏议大夫,宪宗元和元年(806)任晋绛观察使,封武阳郡公。二年徙江西观察使,五年八月卒。其生平事迹散见韩愈《唐故江西观察使韦公墓志铭》,杜牧《江西观察使武阳韦公遗爱碑》与《新唐书》本传。丹与诗僧灵澈唱酬甚密。《全唐诗》录存韦丹诗2首。
大华玙 朝代:中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94 【介绍】: 唐时渤海国王。大钦茂孙。钦茂卒,族弟大元义嗣立,因遇下猜忌,旋被杀,国人推华屿为王,改元中兴。还都上京龙泉府。其年冬,卒,谥成王。
大钦茂 朝代:中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94 【介绍】: 唐时渤海国王。大武艺子。武艺卒,钦茂嗣位。次年改元大兴。唐册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大兴十八年,徙都上京龙泉府。二十五年,进为渤海国王。三十八年,改元宝历。后又改用大兴年号。四十八年,徙都东京龙原府。在位五十七年,谨事唐,朝贡不阙。卒谥文王。